回覆列表
  • 1 # 健康知1行1

      人際交往實踐表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實質是上被此對相互個性的認識、同情或認可。所以,相互理解的心理效應便呈現出奇異豐富的表現形態;對他人的傷感情緒的同情是一種理解;對他人弱點的撫慰是一種理解:對他人的思想觀點的接受或認可是一種理解,對他人新穎的氣質的讚歎是一種理解;對他人別具特色的生活方式的認識也是一種理解,相互理解的心理表現實在不可勝數。然而,儘管相互理解的形態十分豐富,但是,由於理解是一個雙向或多向心理交流過程,所以,相互理解的性質卻因人而異:人與人之間有的只可能發生情緒感染性溝通,而難以理解他人的深層心理和思想;有的則可能志超相合,引為知已。凡此種種,都與理解的客體的個體結構緊密相關。因而,從人際溝通的性質出發,我們可以將相互理解概括為移情型理解、接受型理解和融合型理解等三種形態。  (1)移情性理解。 移情型理解實質上是一種愛的理解,它的心理基礎是同情,即把自己的感情移人對方的感情,“知已之身,及人之身”。從別人所處的情境中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行為動機或者個性需要。前蘇聯心理學家安德列耶娃指出:“描述性的感情移人是理解別人的方法之一,只是在這裡不是指理性地認識別人間題,而是竭力在情緒上對別人的問題作出反映。感情移人與按這個詞嚴格涵義的理解,應該是相對立的,理解這個詞用在這裡僅僅是一種比喻,因為感情移人是有效果的理解,它的情緒性質正是表現在不僅認真考慮,而且更主要是感受到別人的情景,如交往夥伴的情景,鐵欽納在當時就注意到這一點。他說:我不僅看到別人的傲慢、謙虛或者自褒……我感覺到這些特點,並且讓它們在腦海裡再現出來……感情移人的機制在某種程度上與識別的機制相似,往往善於把自己與別人的地位相比,以別人的觀點來看事物,顯然,移情也是一種個性特點,它常常表現在對於別人的心境在感情上產生共鳴,或對別人的行為進行泛化性認同,它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他人情感、思想與個體想象等能力相融合的結晶。”   移情型理解的運用十分廣泛,就其典型性來說,莫過於對別人的痛苦和悲傷的撫慰了。移情型理解還表現在對他人某些行為的特殊環境作用進行客觀冷靜地分析,找到他人行為的觸發因素,尤其是當自己與他人發生人際衝突的時候,更需要設身處地地體察他人的潛在行為原因以便更好地調運人際關係 ,消除或縮小交際衝突。移情型理解在對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改造中的運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2)接受型理解。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的社會認識活動常常會下意識地囿於已有的自我經驗團,凡是與這種經驗不相吻合的事物,往往本能地拒絕接受,甚至否定、貶低。因而,每一個心胸開闊,現代意識強烈的人都要善於突破這種社會認識偏見,全方位地開拓自己的經驗範圍,以便不斷地豐富自我,發展個性,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則依賴於善於對他人的個性予以接受型理解,即當他人顯示出新穎獨特的生活觀念和個性特徵,或他人表現出與自己的價值觀念相左的思想言行、個性氣質時,應以感情移人為基點而對他人進行超唸的寬容式理解。英國哲學家羅震曾告誡人們:“如果截然相反的意見會使你大動肝火,這就表明,你的理智已失去了控制,這一點無須多說,你會下意識地覺察到的。假如有人堅持認為二加二等於五,或者冰島在赤道,你根本不會發怒,只是對他的無知感到惋惜——當然,如果你自己對算術或地理也一竅不通,這另當別論,只有那些雙方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的事情,爭論才會最撤烈,因此,無論何時都要注意,別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怒氣沖天。透過細心觀察,你會發量你的觀點不一定都與事實相符”。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是有著非常深刻的內涵的人,人的感情更是複雜、微妙。這也使得我們認識和處理問題常會以偏概全.員走極端,缺乏冷靜和辯證。   接受型理解的主要表現便是善於超越自我經驗和個人成見的樊籬、對他人的個性特徵能夠冷靜客觀地分析,找到這種行為的合理存在的原因,以便見怪不怪,對無奇不有的萬事萬物只有正確的態度相看法。交際實踐表明,對那些具有奇異性格和行為的人予以切實地瞭解,才可能拉近雙方的交際距離,實現心理溝通 。以便相互暗示、感染和影響彼此的思想感情,從而調整各自的行為規範。對人的行為動機、價值取向進行客觀分析和合乎實際的評價也是接受性理解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人們的行為都受動機支配。而動機系統直接與人的價值觀念、思想境界相聯絡,是衡量一個人的人格尊卑離下的主要依據。古人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便形象地概括了人們相互動機的誤解性想象,從而成為後人借指理解失誤的生動比喻,可見,在相互認識的過程中,雙方部應該力求從對方的立場和觀點去設想,進行移情性評價,唯其如此,才可能不被認知偏見所因而產生錯誤的理解。在人際交往中,能否對他人的言行、個性寬容地進行接受型理解在現實生活中是常見的一種心理實踐,而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則對自己對他人都有益無害,即客觀地認識評價了他人,也豐富了自我的經驗。  (3)融合型理解。 理解的心理型別是多層次的,其中,當事者或對相互作用的夥伴的目的、動機和定勢只是感情和思想理解;或許不僅僅是理解,而且是同意和贊同這些目的、動機和定勢,在後一種交際關係中便常常可以進行深度交往,產生知己型的友誼或合為一的愛情。融合性理解肘基礎是個性傾向的相似性吸引,有心理學家認為,相似性的作用可以在有著大致相同的文化和人口特點,以及大致相同的態度、信仰、興趣和背景的人中間清楚地看到。諸如民族背景、宗教、政治、社會階級、教育水平、年齡、思想成熟的水平、膚色等這些特點,都會影響友誼模式。另外,職業、智力水平,在特定領域的聰明才智,甚至身高體重、身體的靈活性和力氣,都對友誼格式產生影響。事實上,也許除了人格特性之外,從各種範圍來看,相似的人往往更加互相喜歡。”這種以個性的相似性為中介的融合性理解無疑是產生真正的深刻友誼的關鍵,此類事例實在舉不髒舉。   構成融合理解的雙方具有人生觀和生活情趣的一致,因此人們往往能對被此的人格體系產生深刻的感情認同,對彼此的人生目標和事業追求產生巨大的共振,從而竭盡全力予以支援,同時,也常常會使人們對他人的才華具有切實和準確的估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西遊記我明白了什麼道理,一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