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向來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它不像比試武藝,贏了就是贏了,輸了就是輸了。文學怎麼評價都沒有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從世界文學的角度來看,那就更有意思了,雖然文學領域的語種有不少,漢比如語、英語、西班牙語、法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俄語、德語、日語、拉丁語等等,但在世界文學大獎評選領域卻只有漢語和外語之分。
走進書店,琳琅滿目的貨架上擺滿各式各樣的外國經典名著,在外國書店裡卻很少見到外文版的中國名家經典。即便是有,也很難令中國書迷滿意。
很早以前,中國的四大名著便被很多國家翻譯成他們的語言,只是翻譯的過程中,使得漢語的靈性和魅力大量流失。
作為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是曹雪芹耗費畢生精力寫就的文學大作。華人眼中的紅樓夢只能用一個“好”字來形容,無論是宏觀結構,還是具體到人物的細微描述,乃至裡邊包含的人情世故和醫學價值,這部小說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一點不足為過。
因為紅樓夢以神話傳說開篇,講述的是上古大仙女媧娘娘補天時,一塊五彩石遺落人間,由這塊石頭轉世投胎,開啟一段漫長的封建社會家族歷史。
外華人的思維很直白,他們看完紅樓夢後,把整部小說理解為一個神奇的石頭下凡引起一系列故事,又因為紅樓夢最初的書名叫《石頭記》,所以有些外國翻譯家便把它翻譯為The Story of the Stone,即一個石頭的故事。
隨著外華人對中國文化認識逐步加深,紅樓夢的外文版也在逐漸變得有那麼一點意思。比如有些版本賦予紅樓夢一絲現代奢華感,直接翻譯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紅色豪宅裡的夢)或是A Dream of Red Chamber(紅色房間裡的夢),是不是有點味道了。
再稍微有點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外國翻譯家,乾脆翻譯成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Girl(牛郎和織女),估計是把牛郎織女的故事給混淆了。
比起紅樓夢,西遊記就更有意思了。這部蘊含深刻哲理的神魔小說,原本講述的是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老外不明白唐僧取經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或是一種方式,以神話影射現實才是吳承恩想要表達的意思。
老外拿過西遊記後,儼然是把它當作紀錄片來對待,取名為Record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西行之旅的記錄)或是Journey to the West(西行之旅)。雖然跟原書名比起來稍微有些遜色,但多少有那麼一股味道。
另一些西遊記的翻譯版本就說不過去了,或者出於吸引讀者的目的,覺得紀錄片的形式太乏味,就給西遊記重新取名為The Monkey King(猴王)。至於有一些像《猴與豬》、《一個和尚與三個妖怪的故事》直接把漢語讀者給整蒙了。
水滸傳在四大名著裡,算是一部豪情萬丈的小說,一百單八將聚義水泊梁山,過著大碗喝酒、大秤分金的悠哉生活。個個武藝高強,關鍵還都富有正義感,路見不平一聲吼,說出手時就出手。
有著“中國通”稱呼的美國作家賽珍珠,曾經嘗試給水滸傳做過翻譯,她把書名翻譯成《四海之內皆兄弟•獵豹的血》,雖然賽珍珠的文學造詣比較高,但是她翻譯的水滸傳總感覺有一股古惑仔的味道。
法文版本的水滸傳直接翻譯成“中國的勇士”,英文版本的叫《水邊的故事》和《沼澤裡的歹徒》。更清奇的是,有位作家抓住水滸傳的故事脈絡,他發現水滸一百單八將,從性別來看分為男女,再具體一點是顧大娘、孫二孃、扈三娘三個女人,加上一百零五個男人。所以他給水滸命名為《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
與前三部名著相比,三國演義還算原汁原味。因為他的故事脈絡比較清晰,就是講述漢末三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故事,為了生存需要,有時聯合,有時征伐。其中又穿插大量的忠孝節義在裡面,因此三國演義被翻譯成《三個王國之間的羅曼史》。平心而論,翻譯得還算不錯,賦予三國演義羅曼蒂克的味道。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向來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它不像比試武藝,贏了就是贏了,輸了就是輸了。文學怎麼評價都沒有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從世界文學的角度來看,那就更有意思了,雖然文學領域的語種有不少,漢比如語、英語、西班牙語、法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俄語、德語、日語、拉丁語等等,但在世界文學大獎評選領域卻只有漢語和外語之分。
走進書店,琳琅滿目的貨架上擺滿各式各樣的外國經典名著,在外國書店裡卻很少見到外文版的中國名家經典。即便是有,也很難令中國書迷滿意。
很早以前,中國的四大名著便被很多國家翻譯成他們的語言,只是翻譯的過程中,使得漢語的靈性和魅力大量流失。
五花八門的紅樓作為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是曹雪芹耗費畢生精力寫就的文學大作。華人眼中的紅樓夢只能用一個“好”字來形容,無論是宏觀結構,還是具體到人物的細微描述,乃至裡邊包含的人情世故和醫學價值,這部小說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一點不足為過。
因為紅樓夢以神話傳說開篇,講述的是上古大仙女媧娘娘補天時,一塊五彩石遺落人間,由這塊石頭轉世投胎,開啟一段漫長的封建社會家族歷史。
外華人的思維很直白,他們看完紅樓夢後,把整部小說理解為一個神奇的石頭下凡引起一系列故事,又因為紅樓夢最初的書名叫《石頭記》,所以有些外國翻譯家便把它翻譯為The Story of the Stone,即一個石頭的故事。
隨著外華人對中國文化認識逐步加深,紅樓夢的外文版也在逐漸變得有那麼一點意思。比如有些版本賦予紅樓夢一絲現代奢華感,直接翻譯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紅色豪宅裡的夢)或是A Dream of Red Chamber(紅色房間裡的夢),是不是有點味道了。
再稍微有點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外國翻譯家,乾脆翻譯成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Girl(牛郎和織女),估計是把牛郎織女的故事給混淆了。
啼笑皆非的西遊比起紅樓夢,西遊記就更有意思了。這部蘊含深刻哲理的神魔小說,原本講述的是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老外不明白唐僧取經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或是一種方式,以神話影射現實才是吳承恩想要表達的意思。
老外拿過西遊記後,儼然是把它當作紀錄片來對待,取名為Record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西行之旅的記錄)或是Journey to the West(西行之旅)。雖然跟原書名比起來稍微有些遜色,但多少有那麼一股味道。
另一些西遊記的翻譯版本就說不過去了,或者出於吸引讀者的目的,覺得紀錄片的形式太乏味,就給西遊記重新取名為The Monkey King(猴王)。至於有一些像《猴與豬》、《一個和尚與三個妖怪的故事》直接把漢語讀者給整蒙了。
不知所云的水滸水滸傳在四大名著裡,算是一部豪情萬丈的小說,一百單八將聚義水泊梁山,過著大碗喝酒、大秤分金的悠哉生活。個個武藝高強,關鍵還都富有正義感,路見不平一聲吼,說出手時就出手。
有著“中國通”稱呼的美國作家賽珍珠,曾經嘗試給水滸傳做過翻譯,她把書名翻譯成《四海之內皆兄弟•獵豹的血》,雖然賽珍珠的文學造詣比較高,但是她翻譯的水滸傳總感覺有一股古惑仔的味道。
法文版本的水滸傳直接翻譯成“中國的勇士”,英文版本的叫《水邊的故事》和《沼澤裡的歹徒》。更清奇的是,有位作家抓住水滸傳的故事脈絡,他發現水滸一百單八將,從性別來看分為男女,再具體一點是顧大娘、孫二孃、扈三娘三個女人,加上一百零五個男人。所以他給水滸命名為《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
中規中矩的三國與前三部名著相比,三國演義還算原汁原味。因為他的故事脈絡比較清晰,就是講述漢末三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故事,為了生存需要,有時聯合,有時征伐。其中又穿插大量的忠孝節義在裡面,因此三國演義被翻譯成《三個王國之間的羅曼史》。平心而論,翻譯得還算不錯,賦予三國演義羅曼蒂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