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廬山的形成是由於地質變動,山體隆升,從而形成。與山體形成的原因有關。冰川作用和山體形成不是一個系統,也不是同樣的概念。冰川作用是指,由於形成冰川,冰川運動而發生的現象,產生的運動。關於廬山在第四紀時期是否發育冰川。主流的意見是沒有,不存在爭議。首先從冰川擦痕來說,冰川擦痕大多具有釘頭鼠尾的形狀。冰川是一個極大的冰體,一般運動速度較為緩慢,在冰川旁邊,根本看不到冰川的移動,只能看到融化的流水。這也就意味著,冰川中的大塊漂礫,不具有活動或者其他圓化的運動。結合在廬山的冰川漂礫形狀,及其上擦痕,我們可以說,並不是冰川運動造成。其次,是冰斗,冰斗的組成為陡峭的後壁,可以發育冰川的冰盆,及反向鬥坎。廬山的所謂冰斗,沒有完整形狀。其次,冰斗具有一定的長深比,廬山的冰斗,不符合冰斗的應有比值。還有關於u形谷,以及堆積的冰磧物,也不符合冰川的地貌形態特徵。在施先生的文章裡,都一一列舉。 關於說,是在黑李四光先生的言論,令人極為反感。李四光先生是偉大的地質學家,當年的言論狀態,附和他,遠比反對他來得更為輕鬆愉快,先生們前赴後繼,勇於探索,得出了真理,卻被猜測踐踏,讓人心覺寒涼。 如果說,現在,關於中國東部中低山是否有過冰川發育。爭議的角度主要在於地質的角度不同。 上世紀80年代,施雅風與學術界幾位同仁一道,明確對李四光先生的結論進行了質疑,並引起了對這個問題的長期爭論。在近日發表的上述論文中,施雅風進一步明確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為冰磧物的泥礫混雜堆實際上是泥石流堆積。 施雅風的論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廬山牯嶺海拔1165米,從現代氣候記錄推測,7月氣溫必須下降20攝氏度,處此高度的廬山才具備積雪成冰的條件,而事實上,長江中下游地區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溫達如此大的幅度,從而判斷地處中緯度的廬山形成第四紀冰川絕無可能; 從礫石組成、礫徑變化、沉積結構、擦痕等各種沉積物特徵來分析,廬山較廣泛分佈的泥礫堆積均是因泥石流而非冰川所成; 包圍礫石的網紋紅土與孢粉(即植物的花粉)組成表明,沉積時期的暖溫帶-亞熱帶溼熱環境,而並非寒冷冰川環境; 藉助何培元先生古地磁測年法推算古溫度,可推斷李四光先生所定“廬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陽冰期”及何培元先生所定的大排冰期,恰恰在時間上相當於中國西部和北半球的間冰期時段,排除了具有積雪成冰川的可能性。
不是。 廬山的形成是由於地質變動,山體隆升,從而形成。與山體形成的原因有關。冰川作用和山體形成不是一個系統,也不是同樣的概念。冰川作用是指,由於形成冰川,冰川運動而發生的現象,產生的運動。關於廬山在第四紀時期是否發育冰川。主流的意見是沒有,不存在爭議。首先從冰川擦痕來說,冰川擦痕大多具有釘頭鼠尾的形狀。冰川是一個極大的冰體,一般運動速度較為緩慢,在冰川旁邊,根本看不到冰川的移動,只能看到融化的流水。這也就意味著,冰川中的大塊漂礫,不具有活動或者其他圓化的運動。結合在廬山的冰川漂礫形狀,及其上擦痕,我們可以說,並不是冰川運動造成。其次,是冰斗,冰斗的組成為陡峭的後壁,可以發育冰川的冰盆,及反向鬥坎。廬山的所謂冰斗,沒有完整形狀。其次,冰斗具有一定的長深比,廬山的冰斗,不符合冰斗的應有比值。還有關於u形谷,以及堆積的冰磧物,也不符合冰川的地貌形態特徵。在施先生的文章裡,都一一列舉。 關於說,是在黑李四光先生的言論,令人極為反感。李四光先生是偉大的地質學家,當年的言論狀態,附和他,遠比反對他來得更為輕鬆愉快,先生們前赴後繼,勇於探索,得出了真理,卻被猜測踐踏,讓人心覺寒涼。 如果說,現在,關於中國東部中低山是否有過冰川發育。爭議的角度主要在於地質的角度不同。 上世紀80年代,施雅風與學術界幾位同仁一道,明確對李四光先生的結論進行了質疑,並引起了對這個問題的長期爭論。在近日發表的上述論文中,施雅風進一步明確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為冰磧物的泥礫混雜堆實際上是泥石流堆積。 施雅風的論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廬山牯嶺海拔1165米,從現代氣候記錄推測,7月氣溫必須下降20攝氏度,處此高度的廬山才具備積雪成冰的條件,而事實上,長江中下游地區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溫達如此大的幅度,從而判斷地處中緯度的廬山形成第四紀冰川絕無可能; 從礫石組成、礫徑變化、沉積結構、擦痕等各種沉積物特徵來分析,廬山較廣泛分佈的泥礫堆積均是因泥石流而非冰川所成; 包圍礫石的網紋紅土與孢粉(即植物的花粉)組成表明,沉積時期的暖溫帶-亞熱帶溼熱環境,而並非寒冷冰川環境; 藉助何培元先生古地磁測年法推算古溫度,可推斷李四光先生所定“廬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陽冰期”及何培元先生所定的大排冰期,恰恰在時間上相當於中國西部和北半球的間冰期時段,排除了具有積雪成冰川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