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置身黑白的精彩

    或許,真的是那句話束縛了崇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崇禎很固執,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點軸

    他是一個自負且自尊心極強的人,深知南遷是唯一的出路,可就是沒能實行

    很多人都認為,是崇禎的自負和決絕導致了大明的快速滅亡

    如果崇禎選擇南遷或是立太子為帝南逃,以南京為根據地號召天下兵馬勤王,或許就不會出現南明群龍無首自相殘殺的局面了

    可崇禎既沒有南遷,也不立繼承人,偏偏自己跑到景山上一死了,自己是解脫了,爛攤子誰來收拾?

    頗有點作繭自縛味道的崇禎,是不是真的自毀長城呢?

    如果南遷,那麼局面是否會有所改變?本有南遷之意的崇禎,為何最終又放棄了?

    關於這個問題,很難解答,因為諸多史料說法不一,但有一件事比較肯定,當時大明王朝的文官集團已經腐爛到一無是處的地步了!

    縱使有忠君愛國的大臣,出主意想辦法,一心想要解救大明

    但大部分都是垃圾敗類,或者說都是些滿口大道理的腐儒,可恰恰就是這些人誤導了崇禎同志,讓他走上絕路

    無論是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還是提議南遷從長計議的方案,都這幫士大夫們都以成祖遺訓來反駁

    天子必須守住國家,君王必須為社稷而死!滔滔不絕的大臣們引經據典,就是要告訴崇禎,你必須想辦法守住國家,而且要誓死守衛!

    “但是辦法呢?”崇禎看到這些“忠臣”們義憤填膺的鎮臂高呼,忍不住問道

    而大臣們的迴應也是讓人哭笑不得,兜了半天圈子,意思是再議和從長計議,說白了就是“這事兒還得您老來想”

    甚至說,到了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還是這一套

    當時李自成還向崇禎表示,自己只想被封個西北王,回家光宗耀祖瀟灑一下,至於地盤嘛,就要西北幾個省份,要是談妥了,分分鐘幫你老大哥去打滿清

    眼看李自成的大軍都要攻入北京了,這個臺階給的多難得啊!關鍵是這個方案的確是可行的,因為畢竟咱們是窩裡鬥,不如手拉手一致對外(滿清)

    可最後,在一致的反對聲中,在大臣們義憤填膺的拒絕執行中,崇禎拒絕了李自成的請求,結果李自成十分順利的進了京(這幫大臣就爭先恐後的去給闖王開門了)

    崇禎倒是求仁得仁,自縊於景山以身殉國,苦的卻是自己的子嗣以及後宮嬪妃宮女和太監們,死的死、逃的逃,沒死的下場也很悽慘

    反觀那些曾經鎮臂高呼一心救國的大臣們,倒是馬不停蹄的就去給李自成示好送錢

    這還不算什麼,北京城破之後,尚未打到皇宮時崇禎還下令召集大臣議事,可一個人都沒有等來也是真的諷刺。甚至說,連他曾經很信任的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德藻,也早就回家準備錢財投降李自成去了

    所以說,崇禎不南遷和這些已經爛透了的文官不無關係

    而等他醒悟之時,卻為時已晚了。最後也只能選擇留下“諸臣誤我”的憤恨絕筆

    其實,還有諸多因素導致崇禎並未選擇南遷

    比如骨子裡的倔強與自負,比如他信任楊嗣昌之時,無條件的相信。楊嗣昌確實是忠臣,但卻很有問題。明末名將盧象升、最後的支柱孫傳庭,都因為跟楊嗣昌的矛盾而最終間接死於他手,可偏偏就是這樣,崇禎還是義無反顧的相信他

    崇禎是固執的,楊嗣昌也是固執的,所以兩個人惺惺相惜,可是並沒有什麼卵用啊

    崇禎如果可以效仿歷史上亡國之君的選擇,傳位太子去南京即位,並號召天下勤王,自己呢因為“罪孽深重”自絕以謝天下

    這樣一來,無數的愛國志士必然會堅定的擁立太子,力保大明天下併為先帝報仇

    畢竟古代忠君愛國思想濃厚,這樣一搞,不說是一呼百應,至少短時間內是很有號召力的嘛!放著這樣兩全其美的方案不用,崇禎偏偏去選擇了一種最決絕的方式

    大順軍一路上勢如破竹並攻取京城,並非是將明朝部隊各路擊破,而是打了個時間差

    當時明朝還有大量軍隊可用,只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一時之間並未來得及救援

    如果崇禎選擇立太子為皇帝並南逃到南京即位,重新建立政權,那麼天下勤王軍便有了一個新的中央政府,也就不會出現群龍無首、各自為戰的亂象了

    畢竟,當時吳三桂手中還掌握著大量精銳騎兵——關寧鐵騎。而左良玉當時也擁有幾十萬大軍,且並未有謀反不臣之心

    名正言順的南明政府,便可以快速號召大量愛國志士共赴國難,光復大明

    除此以外,整個戰爭局勢也會發生改變

    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都是不會同滿清和平相處的,從明亡之後的表現就可以看得出來,張獻忠一直都在打滿清,只是為部下所害最終失敗。而李自成則是因為女人問題和吳三桂鬧翻,並最終兵敗身亡

    為什麼說,南明政府一定要名正言順呢,我們都知道當時的南明因為立儲問題(也就是權力爭奪問題),內部消耗極其嚴重,如果崇禎臨死前指定繼承人......

    滿清作為外族,無論是張獻忠或是李自成,都不會與其和平相處的。而南明是否可以與此二人聯手先攘外再安內呢?

    歷史也告訴我們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如果南明是名正言順的建立,吳三桂降清的機率就大大降低,滿清自然也不會那麼容易就入關,李自成也不能很快敗亡,張獻忠也註定不會在抗清中被部下出賣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

    明朝之亡是亡於民變,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收穫最終果實的人,卻是滿清

    本來這種情況是可以避免的,可就是漢人之間的“內亂”導致滿清坐收漁翁之利

    崇禎到底是怎麼想的,我們不得而知。他好像有很高的政治水平,但在某些事情的決策上又是那麼的無知

    或許是那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深深影響了崇禎

    作為大明天子,這就是他最後的尊嚴和骨氣吧

  • 2 # 夢露居士

    其實崇禎何嘗沒想過南遷南京?只是群臣不同意罷了。

    當時明朝北方的局勢已經爛到家了,但是南方還是很穩固的,而且江南是錢糧重地,又有百萬明兵,諸多名將,加上長江天險。如果崇禎南遷,就算不可能重拾山河,偏安一隅還是可以的。清兵入關後,南明幾個皇帝爭來爭去,一片混亂,還持續了不短的時間。如果有正統的皇帝坐鎮,局勢肯定更好。況且如果崇禎帝還在,吳三桂未必會開山海關放清兵入關。

    崇禎皇帝曾經想到過南遷,並召見了附馬都尉鞏永固,鞏永固極力表示贊同。隨後,左中允李明睿也上書請求南遷,但是遭到內閣首輔陳演,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為首的大臣們的極力反對。崇禎非常無奈,他批覆李明睿的奏摺時說:我跟你想到一塊兒去了,但是外邊的大臣不同意,奈何?

    當時都察御使李邦華寫了一份秘密奏疏,提出折中方案,也就是讓太子南遷,留一條退路。朱由檢看了他的奏疏,非常興奮,一直把奏摺攥在手中,揉爛了還不放手。崇禎立即立即召見陳演說了此事。

    但是陳演是反對南遷的,他故意向外透露了這個訊息,並且鼓動言官猛烈抨擊。於是崇禎又只得作罷。

    大臣們為什麼要反對南遷呢?道理很簡單,如果南遷,南方那些將領肯定會掌握大權,而他們在南方沒有根基,會失去權力。如果堅守北京,他們認為就算明朝亡了,不管李自成還是清兵來了,照樣會任用他們的。小算盤打得真好。

    難怪崇禎死前說文臣皆可殺。

  • 3 # 火器工坊

    說實話,崇禎從1642年到1644年這一年多的時間裡(1642松錦大戰之後算起),主要面對的問題是日漸浩大的李自成起義軍,1643年明清寧遠大戰中清軍慘敗而歸,之後就沒再有軍事活動,所以這期間大明一直是在和大順作糾纏。

    其實在1644年初的時候,崇禎就考慮過南遷的問題,但是自己作為皇帝,打退堂鼓的話實在不好意思提出來,就打算讓內閣提出,結果東林黨人太重“氣節”,死活不背鍋,就是不同意,崇禎也就只好作罷。後來有朝臣提出太子南遷的做法,這讓小心眼的朱由檢直接燃了,大概說的話就是:老子還沒死,你們想鬧哪出,怎麼我就走不得太子就走得!因為皇帝堅決反對,所以這個議案也就作罷了。

    等到了李自成打北京的時候,整個北京被圍得水洩不通,你讓崇禎往哪跑,一旦崇禎落入李自成手裡,肯定就涼了,所以還不如自己自縊謝罪,好歹還留下些氣節在世。

    其實如果崇禎南渡,確實可以保證大明很長一段時間不亡。首先是不會因為正統問題而內部分崩離析。崇禎不死,吳三桂的勤王部隊就會繼續南下,這就不會出現開關降清的問題。大明東南富而西北窮,只佔據東南一隅可以有效的緩解明朝坑爹的政治制度帶來的負面影響,以文統武的格局不會被打破,左良玉會老老實實的待在湖北,江北四鎮也不敢造次,很有可能吳三桂聽聞崇禎南遷會快馬加鞭來護駕,因為這哥們兒的政治嗅覺很高。這樣,在山海關廝殺的就是大順和大清,而根據大順的狗德行,遲早內部瓦解,明軍要做的主要是對付西邊的大西即可。大混亂後的重建很有可能會讓大明的規章變得更靠譜,那後來的歷史,就不好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積極向上的名人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