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蝸牛篆圈
-
2 # 求圓4
如果項羽沒有謀略,是不會有霸王這個位置的,只是他的對手是劉邦,劉邦的優點最主要的是知人善任,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而恰恰這是項羽的最大缺點,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邦”,項羽連一個謀士范增都不信任,當然只能敗給劉邦而無別的選擇。
-
3 # ww3721王建文
不是,年輕不老道成熟在複雜政治環境下意氣用事不知取捨東西兩邊作戰|結果自尾難顧樹敵太多導致最後失敗就謀而破釜沉舟一以當十殺宋義率領楚軍_都是精典光彩篇章是非常了不起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的代表人物由於兩線作戰雖然屢戰屢戰大破劉邦可根據地卻越戰越少最後沒有地方提供補給糧草人員逃跑越來越多最後兵敗垓下公大國鳥江自刎而死是中國最強的式將有羽之神勇幹古無二美名不是無謀是政治不成熟而失敗象關羽一樣人物。
-
4 # 寅哥解惑
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西楚霸王”!英雄式的存在,名將,勇武非常人可比。但對其謀略卻少有人提及,以至於有勇無謀就成了項羽身上的標籤了,事實真實這樣的嗎?
項羽自小跟叔叔項梁長大,他不愛讀書,覺得沒用,叔叔項梁問他想學什麼,他回答說想學萬人敵,項梁就教他兵法,一個從小學習兵法的人會缺少謀略?
再說項羽成名的鉅鹿之戰,針對章邯設計的“甬道”部署,果斷的破釜沉舟,重點打擊章邯的“甬道”最後迫使章邯率部投降,展現了非凡的勇氣,更提現了超乎常人的指揮藝術,沒有謀略光靠勇氣打得贏這場仗嗎?
項羽衣錦還鄉做西楚霸王去了,將劉邦分在了巴蜀,並安排了章邯,司馬欣在關中監視劉邦,可以說作的天衣無縫,他看到了劉邦的威脅,可以說措施還算恰當,這也說明項羽腦子裡還是清醒的。
項羽的失敗就在於他的過度自信,他太相信自己的實力了,自信過度就是自大,這使他失去了韓信,陳平,也惹惱了英布,彭越。這也是他性格缺失的方面!項羽不是缺少謀略,只是印證了性格決定命運那句名言罷了!
-
5 # 奕天讀歷史
項羽肯定不是“有勇無謀”,因為項羽一生中,曾多次運用謀略,取得大勝。之所以有人說項羽“有勇無謀”,應該是說項羽傲慢自大、缺乏政治遠見,並由此導致了項羽的霸業功虧一簣。
項羽力能扛鼎,勇猛異常
項羽的勇猛是有目共睹的。項羽身高八尺餘,力能扛鼎,年少時已經打遍吳中無敵手了。在起義之初,項羽就斬殺了會稽太守殷通及其部下近百人,幫項梁奪得了會稽郡。作戰時,項羽也是身先士卒,親自率軍上陣衝殺,斬首無數。
項羽除了勇猛異常之外,其謀略也遠超眾多將領。《史記》中所記錄的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都展示了項羽對於謀略的運用自如。
鉅鹿之戰,大破秦軍四十萬
鉅鹿之戰時,諸侯軍由於出戰秦軍不利,皆採取結營固守的策略,誰都不肯輕易再與章邯、王離的四十萬秦軍交鋒。項羽對此頗為不滿,就對當時的諸侯聯軍統帥宋義說,“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項羽的謀略很清晰,楚軍突襲,跟趙軍“裡應外合”,擊敗秦軍。
可是,宋義聽了項羽的諫言之後並不理睬。項羽於是殺了宋義,奪取了指揮權,並且對將士說,“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項羽無謀?這分明就是三十六中的“無中生有”呀。同時,項羽還讓人追殺了宋義的兒子,直接“斬草除根”。
當時的鉅鹿附近,駐紮了四十萬秦軍。但是諸侯聯軍的軍隊數量並不比這個少,楚軍至少五萬,趙軍有將近十萬,而其他諸侯的援軍有數十萬,也就是說雙方兵力相差無幾,甚至是諸侯軍佔優。項羽只要能調動起諸侯軍的積極性,完全可以擊敗秦軍。
於是,項羽先派了兩萬楚軍渡河,配合陳餘的趙軍,對秦軍進行試探。“戰少利”,項羽發現可以打,這才“破釜沉舟”,率楚軍主力渡河全力攻擊秦軍。項羽並不是無腦的直接“破釜沉舟”跟秦軍硬拼。
項羽渡河後,也並不是跟全部四十萬秦軍作戰,而是先擊退了章邯的二十萬秦軍,然後集中所有諸侯軍全力攻擊王離的二十萬秦軍。《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項羽這招,頗有“拋轉引玉”的效果,自己先做示範,幫諸侯樹立信心,再聯合諸侯大軍一起殲滅二十萬秦軍。
項羽全殲王離大軍之後,又招降了章邯的二十萬秦軍,並且全部坑殺。這頗有點“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意味。
項羽可能並沒有總結這麼多策略名詞,但項羽的打法都暗合了作戰的各種策略。而且很明顯,項羽還非常擅長使用這些策略,所以說,項羽必須“有謀”呀。
彭城之戰,三萬大勝五十六萬
如果說鉅鹿之戰,還是雙方實力相當,甚至是諸侯軍總兵力佔優,但是彭城之戰,項羽就是憑藉謀略打了一次漂亮的“以少勝多”的大勝仗。
彭城之戰,劉邦並五路諸侯軍,共計五十六萬進攻楚地。
項羽當時正率楚軍主力平定齊國,如果楚軍全體回師,一是無法平定齊國內亂,二來必然會遭到劉邦和齊國軍隊的夾擊。這種狀況下,楚軍即使能驅逐了彭城的劉邦大軍,自己也可能會損失慘重。
項羽聽到訊息之後,很淡定,“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襲擊已經進入彭城的劉備大軍。項羽看得很清楚,劉備的五十六萬諸侯軍,分散駐紮在多處,而且都是烏合之眾,紀律渙散,戰鬥力極差。項羽料到只要“攻其不備”、“擒賊擒王”,必能大破漢軍。
劉邦的大軍,的確不出項羽所料,主力當時正在彭城內“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盡情享受勝利的成果呢。
項羽率三萬精騎,連夜進兵,趁黎明時刻對彭城發起突襲。毫無防備的漢軍一時無法組織有效的防禦,軍隊大亂,開始逃跑。項羽趁勢追擊,斬殺漢軍無數,而漢軍的一大部分都在穀水、泗水、雎水中淹死了,還有一部分因為互相踐踏而亡。劉邦本人也只帶了數十人逃跑,劉邦的妻子、老爹等家人全都被項羽俘獲。
項羽彭城之戰,能創造了三萬破五十六萬的奇蹟,完全是策略得當。如果讓項羽帶三萬騎兵,大白天的站在城外跟劉邦叫陣,劉邦可以輕鬆的召集四周的漢軍集合,五十六萬圍毆三萬,再差的戰鬥力,只要軍隊不亂,也都可以很輕鬆的搞定。
由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可以看出,項羽並非“有勇無謀”,而是“有勇有謀”。
項羽之所以被說成“有勇無謀”,純粹是因為他的政治經驗不夠成熟,戰略眼光不夠。加上項羽是常勝將軍,有點傲慢自大,聽不得屬下的建議,導致了楚漢爭霸中的最終失敗。
項羽驕傲自大、缺乏政治遠見也可以從兩件事情看出,就是鴻門宴和沐猴而冠。
鴻門宴
鴻門宴時,項羽有四十萬大軍,劉邦只有十萬。這種情況下,項羽覺得自己已經天下第一了。再加上劉備的謙卑,項羽覺得放了劉備應該也沒什麼大不了。
從項羽殺宋義和義帝熊心(楚懷王),可以看出,項羽如果真的覺察到威脅和障礙了,他一定會毫不手軟的清除掉威脅和障礙。只說明此時的項羽真的沒預料到劉邦是他最大的威脅。這也說明項羽的政治眼光,明顯差於范增。
項羽所封的三秦王,限制劉備出漢中,還是基於他最擅長的戰術考慮。讓三秦王堵住了路口,用少量兵就可以限制住你劉邦,你劉邦就憑那點兵,肯定是出不了漢中了。項羽卻沒想到人心的重要性,三秦王已經失去秦地的人心了。而且劉邦也可以招賢納士,發展壯大實力呀。
沐猴而冠
這件事發生在鴻門宴之後,項羽進入了咸陽,搶掠、屠城併火燒阿旁宮之後,項羽準備東歸楚地。此時,有人勸諫項羽,關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周邊土地肥沃,可以定都此地,爭霸天下。但項羽想的卻是,錦衣華服,迴歸家鄉,在家鄉父老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績。結果,項羽就被進諫的人形容為“沐猴而冠”,就是一隻穿著華服的猴子罷了,毫無頭腦。
項羽雖然煮了罵他是猴子的人,但也再一次顯示出了項羽缺乏政治遠見,項羽最終只能自封為“西楚霸王”。而項羽當上西楚霸王不久,就開始有人造反了,也說明項羽根本就沒有看到帝位到底能給他帶來什麼好處。他還完全處於春秋戰國時的分封思想之中,而分封制的缺點很明顯,當君主國不能征伐諸侯的時候,就是君主國滅亡的時候。
項羽的最終滅亡,也正是項羽政治能力的真實反饋。不過呢,這並不能說明項羽“無謀”,只說明項羽比較適合做大將軍,但並不適合做君主。
-
6 # 知常容
項羽怎麼可以說他是有勇無謀呢,如果他有勇無謀,怎麼可能正面擊潰秦軍?怎麼會想到破釜沉舟?怎麼能做到百戰不殆,難道對手都是傻子?所以他肯定是有勇有謀。
項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剛愎自用,疑心病很大,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所以導致手下人才濟濟,到最後人才凋零,平定天下之後,四處平叛都是他一個人在奔波。這一點足可以說明一切。
項羽還有一個不好的特點,就不會體恤民情,只知道以暴制暴,以殺止殺,章邯帶著他的陳彬投降的時候把他坑殺了,進咸陽把咸陽洗劫一空,搶走金銀財寶和婦女,然後回他的老巢去了。而且也沒有任何的施政方略,不像劉邦提出了約法三章。他平叛之後,把齊都給毀掉了,迫使原來投降的齊人又重新反抗他。
所以天下全都反對他,他怎麼可能不失敗呢。項羽作為一個將軍,可以說百分百成功,但作為一個君王他連個20分都沒有,滿分一百
-
7 # 閩寧之路
鴻門宴之項羽謀略不足
劉邦雖先於項羽入關,佔據了咸陽。但他知道,自己的十萬大軍不是項羽四十萬大軍的對手。迫於形勢,劉邦只好向項羽低頭,並且第二天赴項羽的鴻門宴,向項羽解釋。當時項羽雖然取消了用軍事手段打擊劉邦集團的決定,但是躊躇滿志的項羽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和他爭鋒的對手,他在鴻門宴上早已佈置了天羅地網,但是劉邦集團的一個神秘人物卻在關鍵時刻打亂了項羽的計劃,那麼劉邦究竟是利用了怎樣的奇蹟,成功的逃脫了呢,鴻門宴不為人知的秘密。
在鴻門宴之前,劉邦利用項羽叔叔項伯初步矇騙了項羽,避免了一場迫在眉睫的軍事打擊,他躲過了一劫,如果他不利用項伯而得到項羽對自己軍事打擊的訊息,那麼項羽第二天的這個軍事打擊意味著劉邦集團的徹底覆滅,但是躲過一劫,下面還有鴻門宴等著他。我們今天大家都知道,只要請喝酒,那就代表著這個酒不好喝。鴻門宴是帝王將相所安排的宴請,這就存在著更多的兇險。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這段話前面有個‘謝曰’,現在很多人都給史記作注,包括目前很多高中的語文課本在選擇史記時,要麼給這個‘謝曰’不作注,要麼註釋為謝罪,這裡不應該作謝罪註釋,如果作謝罪註釋首先是承認自己有罪,還有向你道歉的意思,但是劉邦怎麼可能承認並且道歉呢,劉邦的意思應該是我對你百分之百的尊重,您誤會我了,所以應該是解釋而不是謝罪的意思。
這段話中劉邦的大概意思是‘我和你並肩作戰,抗擊秦軍,你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我都沒有想到我劉邦能夠先你入秦到達關中,再復見將軍。我沒有想到,現在有小人挑撥離間,讓我們兄弟鬧矛盾。’劉邦的這句話有三個要害。第一個要害是項羽是個念舊的人,講情義。念舊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劉邦上來就是一段念舊的說辭,當年我們是老戰友,並肩作戰共同抗擊秦軍,之前關於他倆的任何不和隻字不提,項羽本來就不知到他們兩家的關係隨著歷史在變化,劉邦的敘舊是想讓糊塗的項羽更加糊塗,讓他意識不到他們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歷史性得轉折,這就是念舊的目的。
第二個要害是,他說我沒有想到我能夠先入關中,承認了自己先入關是一種偶然性的,對項羽逢迎,氣到了麻痺項羽的作用,貶低自己就是抬高對手的最好的方法,他言外之意是在我的判斷下,先入關的就是你項羽,此刻項王的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滿足。
第三個要害是,有人挑撥離間,讓咋兩出現矛盾,其要害是化必然為偶然。劉項兩家的矛盾是帶有根本利害的矛盾衝突,是必然性的矛盾衝突,所以這段話可以說是劉邦的鴻門說辭。先敘舊,再逢迎,最後化必然為偶然,避重就輕。史記中劉邦說話都帶有“罵曰”二字,但是這裡劉邦隻字未提,恭恭敬敬,可見劉邦情商之高,政治之精明。
項羽聽完之後作何反應呢,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此句話意為這是你手下左司馬曹無傷所言,不然我項羽何以至此呢,這句話就完全反應出了項羽政治上的不精明與糊塗。劉邦一句虛偽的說辭,他卻慚愧的不得了,推出曹無傷來為自己推脫責任,項羽此刻充滿了懺悔之情,這句話說完呢,就算兩個人的關係解釋到此為止了,項羽徹底受騙,自尊心得到最大滿足,不知道表面和自己和解的劉邦仍然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項羽糊塗,但是項羽集團的亞父范增卻不糊塗,他並沒有停止對劉邦的刺殺謀劃。史記是這樣記載的,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玦乃決,是決定的意思,范增示意項王早做決定,但是項王卻默然不應。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一向糊塗的項伯此刻也變得精明,他多次干擾項莊刺殺劉邦,致使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行動並沒有成功,此時早已明白的張良便出門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一直糊塗的項羽此刻仍然糊塗著,接著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此時此刻不知道範增內心是怎麼樣的著急,但接下來的樊噲的一句話竟然又將項羽震住了,項羽無可答,史記記載: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這一坐直接就體現了項羽在政治上的謀略不足,並且不夠果斷,其實樊噲同劉邦之前所言一樣,同樣都是糊弄他項王的言辭,他卻信以為真,便錯過了殺劉邦的最好的時機。
楚漢之爭這場殘酷的戰爭最後以項羽失敗自刎而亡,劉邦建立漢王朝而告終。誰是誰非哪裡有標準呢,敗者為寇,勝者為王。
回覆列表
千人千面,每個人心中都會自己心中的西楚霸王。或戰神、或帝王、或莽夫、或王子、或情郎。王安石在烏江亭一詩中表述:“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來?”江東弟子猶在,願與王繼續征戰天下,西楚項王可願從頭再來?杜牧題烏江亭:“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李清照也曾發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感慨和嘆息。可能文人思緒較多,對蓋世英豪項羽充滿無限遐想。
個人覺得項羽是一位不世出的軍事統帥。所以著重從軍事上表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是他值得稱頌的一往無前、積極勇猛的戰略進攻思想。項羽自跟隨叔父項梁起兵之時起,在其所經歷的幾十場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均為進攻作戰,反映出其強烈的進攻作戰意識,垓下戰役是個例外,就算是垓下戰役被韓信重兵包圍,僅寥寥28騎,也是做了最後的衝殺,才從容離去。像“破釜沉舟 ”、“以一擋十”、“先發制人”等都是描述項羽英勇無前進攻精神的典故。
其次是善於嚴整佈陣、奇兵突襲,出奇制勝。項羽在作戰中的行兵佈陣非常威嚴,既能給對方以強大的精神震撼,又使敵方無懈可擊。劉邦在擊滅項羽後消滅九江王英布的作戰中,因英布在排兵佈陣方面酷似項羽,引起劉邦的震驚和恐懼,足可見項羽運用陣法高明之處。
項羽的奇兵突襲也具有巨大的威力。彭城戰役中,項羽率3萬精兵,長途突襲,迂迴彭城,驟然臨之,突襲劉邦側翼,半日之功大敗劉邦56萬聯軍。
第三是善用騎兵快速突擊。
項羽所率騎兵是以樓煩騎兵為主馬匹彪悍、裝備精良、久經沙場、勇猛異常。過去這些樓煩騎兵就在蒙恬統率下對匈奴作戰的,積累了相當豐富的作戰經驗。彭城戰役中,項羽兩線作戰,基本上是急馳而來,一戰則勝,後急馳而去,往返千里。足見項羽對騎兵作戰運用多麼的迅猛如風、揮灑自如。
“歸天難,殺氣騰騰劍光寒。劍光寒:力撥青山,氣蓋中原。欲渡江東卻無顏,歌聲殘:逐鹿問鼎,四面楚歌歌聲殘。恨地無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