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結合當時的時代,來看怎麼樣?
6
回覆列表
  • 1 # 薇的深度文藝之旅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朋友給出的評價是三個詞:凝練、雄壯、絕妙!

    我覺得非常在理,不管劉邦是不是沒有文化的流氓,或者說這首《大風歌》並不是他寫的,但是就作品本身而言,非常棒!!!

    個人覺得這和項羽的《垓下歌》可以稱之為雙絕。 非常簡單的三句話,卻把那種大開大合的氣勢,那種坐擁天下的野心表露無遺。試想想,現在的人需要寫多少字才能寫出這種氣勢?怕是就算寫出一部偉大的歷史史詩,也沒有辦法超越這首《大風歌》的雄壯之勢!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兩個朝代——漢唐,私以為這首《大風歌》足夠用來代表大漢了,那種氣魄在漢朝破滅後那麼多年,都不曾被再次拾起,唐朝是寫不出這樣古樸又渾融的風格的。

  • 2 # 夢露居士

    我認為《大風歌》的水平相當高。讓我逐句分析:

    大風起兮雲飛揚

    這一句寫景,使用的是詩經中“起興”的手法,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要所詠之詞。

    此句毫無雕琢,完全是白話,但是氣勢雄渾恢弘。而且興中有比,描寫風雲變幻的場景,比喻秦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這一句體現了劉邦志得意滿的神色。雖然群雄競逐,風起雲湧,但最終都不敵劉邦之威。

    此句雖然有自誇之嫌,但是劉邦有資格自誇。秦朝強不強?被劉邦推翻了。項羽牛不牛?終於被劉邦打敗了。英布厲不厲害?劉邦御駕親征,手到擒來。此時的劉邦回到故鄉,可謂衣錦還鄉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句的句意又是一變。劉邦剛剛還是志得意滿,立刻想到“得天下易,守天下難”。所以他感嘆道:哪裡去找人才替我守境安民呢?

    這一句非常符合儒家的思想,一個成熟的君主形象被勾勒出來了,說明劉邦並不是一個僥倖得天下的流氓混混,確實有雄才偉略。

    《大風歌》只有三句,但是每句表達了一個意思,層層轉折,從天下大亂到定鼎中原,再到治理天下,可謂用語簡練。而且詞句沒有雕琢,樸素自然,雄渾大氣,很符合劉邦“不學有術”的形象。劉邦能夠奠定漢朝幾百年的基業,讓“漢”成為華人的代稱,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 3 # 吃素的穿山甲

    詩,言志或抒情,古今皆然。將兩者結合的不露痕跡,都可堪稱不落俗套的上品甚至神品,從這個意義上說,持公允之論,劉邦的《大風歌》僅僅從文學角度看,放在文學史上也可稱得上妙筆生花的佳作。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短三句一氣呵成,看似程咬金的三板斧,但卻一波三折平中見奇,隨著作者情緒的變化而跌宕起伏,在抒情上給人感覺有點像武林高手以氣馭劍一樣,喜悅、張揚、焦灼的感情交織在一起,元氣充沛,渾然一體。在言志上又好比武林高手劍人合一的感覺,重點是最後一句,充分表達了作者“會當凌絕頂”之後的對未來那種喜憂參半的內心感慨。正是最後這句沉甸甸地追問和感慨,昇華了全詩的境界和格調,否則,前兩句就顯得輕飄飄地空洞無物而流於俗套而不足道也。所以,若逐句解讀這首詩,即使妙如庖丁解牛,也終歸是大煞風景,故略而不談,只簡單地拿幾首詩與之比較來欣賞。

    與末路英雄項羽自刎前的《垓下歌》對比來看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很顯然,這是兩種不同情境下的英雄之歌。項羽悲歌中的無奈與劉邦狂歌中的豪邁猶如冰火兩重天,兩相比較,悲喜兩別,讓人感慨“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有時真是冷冰冰的真理,一如“失敗沒有藉口”這句話一樣銳利而決絕。

    與遲暮英雄劉邦本人的《鴻鵠歌》對比來看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此時的劉邦不復從前的躊躇滿志,與彼時的項羽何其相似。這首詩是劉邦暮年對換立太子一事的無能為力的心境的寫照,大意是:鴻鵠羽翼已經豐滿可以四海翱翔後,即使擁有利箭又能把它怎麼樣呢?劉邦一生中的兩首歌,兩種心境,英雄遲暮後的無奈一覽無餘,《大風歌》直抒胸臆,《鴻鵠歌》借物暗喻,英雄是敵不過時間的,在時間面前終歸會敗下陣來。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繼位,而戚夫人被呂雉變成“人彘”折磨至死,劉如意被毒殺。帝王家的事,從來就沒有多少溫情可言!

    與狗肉將軍張宗昌的《俺也寫個大風歌》對比來看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看到這,不少段子手都會自愧弗如吧,再嚴肅的讀者諸君估計不少人也要笑場了。要是說這位綽號多多的張宗昌是向劉邦致敬吧,那麼這個混球還寫了一首《笑劉邦》:“聽說項羽力拔山,嚇得劉邦就要竄。不是俺家小張良,奶奶早已回沛縣。”這首改寫的大風歌更像是一個笑話。儘管詩歌有時只是一種筆墨遊戲,但這事兒,近似的主題不同的玩法卻迥然大別,玩得好的叫《大風歌》,玩得不好的叫《俺也寫個大風歌》。

  • 4 # 解夢哥哥

    這三句詩就是劉邦一生的總結。

    大風起兮雲飛揚,天下風雲突變,豪傑相起。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在天下風雲突起之際,我劉邦掃平天下,四海歸一,威加海內,而今攜帝皇之威親臨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儘管一統天下,但是曾經打仗的兄弟都反叛我了,我也老了,可是哪裡再來些勇猛的將領來守這個天下蒼生呢?蒼天啊,人生太短暫啊!

  • 5 # 惠水濟善

    !風起,才有雲湧,時勢造英雄。奮鬥,才有成就,威加海內。憂國憂民,才是大情懷!正道滄桑!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6 # 天下歷史風雲

    劉邦的《大風歌》,我用這八個字來形容,大氣磅礴,氣勢恢宏。

    我提起劉邦,總會說劉邦是個流氓,但也是有大氣魄的流氓。

    這個大氣魄其中最主要的體現,就是在這個大風歌上。可以說,這一首大風歌重新整理史上太多人對劉邦的認知。

    這樣一個文化修養低,言談舉止很粗鄙的人,竟然能夠寫出這麼大氣魄的詩來,讓太多人感覺難以置信了。我也想起大風歌和劉邦其他的記載來,老覺得那麼不登對。

    這三句短詩很簡單,簡單到放到三國以後看,好多人都不會覺得這是一首詩,更別說現在的我們了。

    但是,談文學價值,勢必離不開其歷史環境的。西漢初,嗯,還不算西漢初,還得是楚漢春秋。那年月,所謂的文學作品太少了,文學的種類,意義也太少了。《詩經》《楚辭》就那麼有數的幾本。

    詩的起源是民間小調,這是詩經的來源。民間小調,讀詩經就能夠知道,要麼是情情愛愛,要麼是含沙射影,影射王公貴族的荒唐事兒。單獨訴說自己的志向,這個楚辭有,但是楚辭的晦澀實在不是一般人能懂的,再者,楚辭的氣魄也沒有這麼大氣磅礴,氣吞宇宙。楚辭更多的是拷問,思考,自省,懷念。

    而大風歌不同,大風歌不要說當時的古人了,千年後的我們,你就算不懂文言文,按照前後意思去想,這首詩你也能讀懂,能解釋出來。而詩經,楚辭,別說現在我們普通人看不懂了,古人也沒多少看得懂的,一本詩經,足夠鑽研一輩子了。那會兒的學者,都是主要盯著一本學習,做學問。

    簡單的比喻就是,大風歌對比當時的文化主流,詩,辭賦的主流來說,就像我們今天的打油詩一樣。

    古詩詞你一般人還是難以讀懂,但是打油詩就不一樣了,稍微有點兒基礎文化水平就能讀懂打油詩,讀過幾首詩了,自己就能寫了。

    再說回這首詩的氣魄,三句簡短的小調,據說是劉邦功成回鄉,喝酒作樂打鼓時候即興吟唱出來了,那會兒的詩,都是民間小調,就是下田種地,吃飯喝酒,走在小路上,晚上睡不著唱出來的。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簡單的很,颳大風了,雲被風吹著快速地飄動聚集著,我現在成了皇帝了,九五之尊榮歸故里。這兩句很霸氣,最後一句說的是自己的隱憂。西漢建國初,封候拜將,叛亂接連發生,一起征戰天下的功臣一個個死的死反的反,劉邦年紀也大了,於是最後說怎麼可以得到忠誠的猛將精兵來守衛這個天下。這個天下是他的天下,劉家的天下。

    三句短詩,最令人稱道的就是第一句,大氣象,大氣磅礴。風氣雲卷,就是這麼個簡單的氣象。但是,人家就這麼吼出來,那感覺立馬變了。有人說,這第一句劉邦是有隱喻的,說的是秦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我倒不覺得,我傾向於它只是簡單的氣象描寫。因為這首詩我前面說之所以稱道,一個原因就是相比較當時主流詩,詩經,楚辭來說意思太過簡單直白。短,簡單明瞭,普通人一聽也能明白。再者,酒酣耳熱,擊鼓作樂,興之所至,隨口而吟。這是這首詩來的背景,這樣的情況下說有隱喻,我不太相信。

    所以,從文學角度來看,這首詩的意義最重大的意義就是於詩的意義開了先河,短詩,簡單明瞭的詩,三兩句的詩也是可以有大氣魄的。這是他所處歷史環境的歷史意義。

    第二個,於劉邦個人的意義。劉邦在史書中形象是粗鄙的,沒什麼文化修養的農民起義頭領,性子粗野,最終卻坐擁了天下。許多人都不會認為劉邦有大氣魄,但是透過這首詩,能夠重新認識劉邦了。再去回首,收張良,登壇拜將於韓信,在有人勸阻的情況下重用陳平,被箭射中假裝沒中箭。就會有另一番感覺了,這個男人不是一個粗野可以概括的。

    第三個,不能不說,這首詩之所以能被後來者一再提起,和劉邦這個皇帝的身份是脫不開的。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成功者意義,就是好多人會抱怨說大道理誰都會說,誰誰誰成功了,所以他說出來才會有人聽有人信。這個有些偏頗,有些無可厚非。道理就是道理,風捲殘雲雲成山,這種氣象沒說的,榮歸故里沒說的,創業難守業更難也沒說的。簡單的氣象,簡單的現象,簡單的道理。這東西簡單歸簡單,你沒有這個心境氣魄也說不出來這樣的話。但是,大風歌的名氣又是和地位脫離不了關係的。風起雲卷的大氣象下,劉邦在帝王榮歸故里的極致榮耀下,還有個同樣極致的守業問題的憂心。這兩種極致,常人難以企及,帝王,天下。這就是作者的歷史成就,賦予的一首詩的意義。

    你看古詩十九首,詩的名字,內容也都是極為簡單明瞭的,比較詩經楚辭也都不長。不知道後續詩的發展脈絡和劉邦大風歌的出現有沒有關係?這個不是專業搞研究的,知道的可以說一下。

  • 7 # 井岡山下種南瓜啊

    雖然劉邦書讀的不多,但這首意氣風發的詩還是寫的很好的。曾經看百家講壇《大風歌》這個專題時,王立群教授就肯定過劉邦這首詩表達了平定四方最終稱帝的艱辛歷程,又表達出他回家鄉的意氣風發,以及他對未來的雄心壯志。總之,這首詩能流傳兩千多年實屬不易。

  • 8 # 一生修行者

    對於帝王詩,作為一個喜愛歷史和文學的人,我知道的也算比較多,我覺得,所謂的帝王詩,其中的垃圾作品比較多,但是也有一些極品級的精品!要評出這些作品的前三甲,我認為應該是劉邦之《大風歌》;曹操之《龜雖壽》和主席之《沁園春-雪》。下面我就和大家來談一下劉邦的這首《大風歌》:

    關於這首詩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這首詩只有三句,不符合七絕應有的四句;二是這首詩滿篇的大白話,顯得有些粗俗。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想說,提問題的人有些無知,因為劉邦生活的年代,七絕還沒有出現,我們怎能用後邊的標準要求前邊的人和物,連帶的還有這首詩的其它一些違反後世標準的地方!

    對於第二個問題,我的看法是用大白話表現出極為優美的意境和無比豐富的個人情懷——這才是吟詩的最高境界!而這首詩最大的符合了這一點。

    仔細的品味這首詩,我們最少可以看出劉邦的三點:

    第一句,氣吞山河的霸氣;第二句,決心開創盛世的雄心壯志;第三句,對未來的治國安民的憂慮。

    僅就這三點,我們就可以知道,劉邦為什麼會群雄逐鹿的勝出者;漢帝國為什麼是我們民族永遠的驕傲……

    一首詩能夠讓人看出這三條,能不是好詩嗎?客觀的評價——好詩!

  • 9 # 待曉兒

    從文學角度看,劉邦的《大風歌》是一篇十分優秀的文學作品。三句話三種心態,可以說寫盡其一生行狀。如果說項羽的《垓下歌》是對失敗的恐懼,那《大風歌》就是少見的對勝利的恐懼。

    劉邦其人並不是像後世傳言的那樣市井無賴,倒更像陳勝那種民間豪傑。見到秦始皇的威嚴,他會說“大丈夫當如是”,這種思想怎麼可能是遊手好閒的混混所能有的。自古以來,聽說過粗俗鄙陋之人做一山之主,還未見不通文墨之輩登臨至尊。看《大風歌》就應明白,劉邦之志、之豪不可小覷。

    從文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起句不凡,有人說是起興,大謬!什麼是起興?先詠他物引出所詠之物,那這句話引出來什麼了?後面什麼也沒有,根本不是起興,分明是暗喻。風起雲湧,讓人想到的是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的群雄割據!講述的是英雄爭鋒的波瀾壯闊。還有比這更形象更大氣的形容嗎?這是王者胸懷,登臨絕頂,天下雲動一眼盡收,非置身絕高處不可言。

    第二句有意思了,“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劉邦到底是市井出身,這首詩的神氣之處全靠第二句來點透。無此句,首句無承接,末章顯虛偽。正是第二句的煙火氣讓整首詩生動起來了。這就是典型的“小人得志”的顯擺心態,正是這種心態才會讓讀者感覺到,這才正常,這才是那個出身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劉邦。登臨至尊位,回家去看看,讓那些同鄉長輩晚輩們都看看,自己今天有多出息,就像得了一身新衣裳,趕緊穿出去讓大家瞧瞧,讓別人羨慕羨慕。小民心理,純性使然。此句一出,全詩頓生活氣。

    我們這一代人,新中國建國不到百年,可以說是一個政權剛剛從初生階段到成長環節,回看一下三十年之前的歷史軌跡,我們看看自己國度的成長曆程,從建國的喜悅到摸索的艱辛,當可和劉邦這種開國君王面對新江山時的心態產生共鳴。

  • 10 # 萌哥蛋蛋看世界

    個人感覺,簡短的三句詩情景交融,使用比興手法,已經將劉邦逐鹿中原、奪取天下、安定守天下的一生概括。吼出來,讓人回想起劉邦他自己一生,波瀾壯闊,蕩氣迴腸。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人節送花是不是太俗了呢?有沒有新鮮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