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呂岩:
呂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喦,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為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其裡籍、生卒年均不詳。
二、楊萬里: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漢族人。一生力主抗金,與范成大、陸游等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三、辛棄疾:
辛棄疾(1140.5.18-1207.10.3),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漢族,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
拓展資料
一、呂岩
他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在飛昇之後,家鄉百姓為他修建了“呂公祠”,以示紀念。到了金代,因呂洞賓信奉道教,於是將“祠”改成了“觀”。
元朝初年,忽必烈得知呂洞賓信奉的道教在群眾中頗為流傳,於是打算利用宗教和呂洞賓的聲望鞏固自己的統治,隨後派國師丘處機管領道教,拆毀“呂公觀”,大興土木,修建了“永樂宮”。從修建大殿到繪完幾座殿堂的壁畫,歷時110年,幾乎與整個元朝共始終。
二、楊萬里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楊萬里生於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歲喪母。其父楊芾精通《易經》,常忍著飢寒購買書籍,在十年之內,積得藏書數千卷。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里自幼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鍥而不捨,曾從師於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三、辛棄疾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2]。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一、呂岩:
呂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喦,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為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其裡籍、生卒年均不詳。
二、楊萬里: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漢族人。一生力主抗金,與范成大、陸游等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三、辛棄疾:
辛棄疾(1140.5.18-1207.10.3),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漢族,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
拓展資料
一、呂岩
他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在飛昇之後,家鄉百姓為他修建了“呂公祠”,以示紀念。到了金代,因呂洞賓信奉道教,於是將“祠”改成了“觀”。
元朝初年,忽必烈得知呂洞賓信奉的道教在群眾中頗為流傳,於是打算利用宗教和呂洞賓的聲望鞏固自己的統治,隨後派國師丘處機管領道教,拆毀“呂公觀”,大興土木,修建了“永樂宮”。從修建大殿到繪完幾座殿堂的壁畫,歷時110年,幾乎與整個元朝共始終。
二、楊萬里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楊萬里生於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歲喪母。其父楊芾精通《易經》,常忍著飢寒購買書籍,在十年之內,積得藏書數千卷。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里自幼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鍥而不捨,曾從師於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三、辛棄疾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2]。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