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好167684527
-
2 # 筆不意馳
航母的房租體系,是由防衛武器、護衛艦、潛艇、預警機、作戰飛機、衛星等共同構建起來的。任何一個個體,即便再先進,也無法打破整個體系,可以打破這個體系的,只有另外一個體系。
由航母打航母,本身就是體系的對抗,這個問題根本不成立。導彈也是,但是現在攻擊目標的主要方式就是導彈攻擊,不管是艦對艦導彈、空對艦導彈、地對艦導彈還是彈道導彈,都統稱為“導彈”。所以也可以說是導彈打航母。
-
3 # 李166210356
導彈打航母可以用艦載機的空對艦導彈,或者用地對艦導彈攻擊航母,
航母打航母只能用艦載機的空對艦導彈,或者用撞擊的辦法(幾乎不可能出現的情況)
-
4 # 崴腳的崴
這種問題沒有意義。戰場上敵我態勢變化瞬間萬變,在沒有可靠情報研判基礎上,就定下來用什麼武器攻擊目標是痴人說夢。只能說,有航母戰鬥群和遠端對艦攻擊導彈兩種武器攻擊方案作為預案,戰時根據戰場態勢和敵情狀況決定投入哪一個預案作為攻擊方案比較合理。
-
5 # f8505441661
平臺上的攻擊彈藥是關鍵。地對艦距離遠,看制導手段和精度了。艦對艦導彈看射程和速度,非超音速導彈幾乎沒戲。空對艦導彈也要看射程,速度。制導精度和抗電子干擾能力差的彈也沒戲。潛艦彈彈最有戲。因此,不能簡單對論哪種攻擊方式和效果最優。平臺和體系對抗中強的一方肯定佔優先,但也不一定取勝。因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人,不是武器。
-
6 # 一葉楓流
從歷史上的海戰來看,對航母進行攻擊,主要是兩種方式:潛艇發射魚雷和飛機攻擊。因為航母一般離海岸線或島嶼比較遠,攻擊飛機主要是艦載機。如果距離比較近,陸地一般都是被攻擊物件,岸基飛機都是處於弱勢。
現在大型岸基轟炸機的航程足夠到達航母艦隊上空,可以發射導彈對航母進行攻擊。蘇聯時期就是設想用大量岸基轟炸機配合導彈潛艇發射大量反艦導彈去攻擊航母,才引發美國研製宙斯盾防空系統。現在出現了彈道導彈攻擊航母的手段。
利用航母打航母,是最基本的方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導彈會是將來的終極武器,是取代火炮的第二種作戰手段。即使是航母,也是透過艦載機發射導彈攻擊航母的。所以導彈是反航母的終極手段,特別是末端可以機動的彈道導彈,將是反航母的終極武器。現在導彈已經成為反坦克的終極武器了。
-
7 # 魂舞大漠
航母打航母,看誰航母實力強。如美國“福特”號,核動力,上艦著五代機,拆掉了不能用的電磁彈射就可以,正是最強者,弱勢的一方即要受制,只有比它更強才可以。導彈打航母也不容易,航母有遠中近三種反導手段,反制手段多樣,有區域防空,也有點防空;能實施高空攔截,也能從超低超空攔截;遠離近岸,在各種陸基火力打擊範圍之外;在遠海部署,有完備的海上預警體系作為支撐,艦載機可以多層制空,對方飛機難以突防至航母首先突破航母層層防禦圈,所以飛機平臺要想在導彈射程內發射,實際上有困難。航母艦載機作用距離1000公里,空對艦導彈要想在這麼遠的距離上,實現打航母,著實有一定困難。
寸長寸強。中國兩款岸基反艦導彈,就挺強的,東風21和東風-26,前者射程2100公里,後者射程3500公里,世上現役的頂尖裝備,有稱航母的殺手。既然是殺手,都想知道是怎樣實現的,有人懷疑是“錢學森彈道”的功勞,有人說是末端超高機動的能力,無論怎麼講,都沒有否則這兩款導彈的危險。學者提出在8000裡外攔截戰爭,大概說的就是這兩種導彈吧?因此給二者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X島快遞。喲,小心喲小心,東風的威力還是蠻有魅力的,魅力不衰也是多年。一寸長則一寸強,打得一拳打,免得百拳來。
航母神器。航母被傳為神器,是針對沒有東風21的國家來說的,怎樣去面對的問題。過去蘇聯,紅色帝國,以潛艇來制約,雖說是威脅看不見,但極具威力,俄羅斯繼承了這一思路,大力發展潛艇,並佐之射程上萬裡的核魚雷,遠端高超音速導彈等,也不失為好辦法,潛艇是航母殺手。俄羅斯做過實驗的,時不時便從航母身邊探出頭來。潛艇攜帶反艦導彈和魚雷,其攻擊威力的確不可小視。這也就是世上都在發展潛艇的原因啊。隨著世上反航母技術的提高,手段正變得多樣,如未來隱身飛機也是一法。
-
8 # 軍武資料庫
主要說的是彈道導彈吧?目前還沒一艘航母被導彈打沉,然而,到現在為止一共有42艘航母沉沒。我們先擼一遍。
有19艘航母在空襲中沉沒,佔所有沉沒航母的42.2%,這是最大的一個比例。
在二戰中往往會出現航母對航母的作戰方式,一旦發現敵方航母,己方就會派出大量攻擊機進行打擊,敵方亦然。
這些案例中最著名的就是中途島海戰了,當時日本有四艘航母,而美國有三艘。但由於日本的偵查手段較差,美國得以先發制人。在發現了日本航母后,美國派出了攻擊機進行打擊。幾分鐘內,日本的三艘航母被俯衝轟炸機擊沉。而在第一波攻擊中倖存的飛龍號航母上的戰機得以起飛,也在瞬間擊沉了美國的約克城號航母。只可惜戰局在開始前的10分鐘就已經鎖定了勝負,飛龍號在第二波攻擊中也被擊沉。
翻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19艘被空中打擊至沉的航母全部集中於二戰中。
當然了,現在或許大家會說,二戰是各種飛機發展的黃金時期,航母不敵飛機主要是因為航母或者海軍編隊的對空防禦並沒有達到一個盡善盡美的程度。
但在英阿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的超軍旗戰機曾使用飛魚導彈對英國的無敵號航母進行打擊,只不過由於識別的原因被大西洋運送者號貨輪頂缸。這裡就要注意的一點是——對於攜帶導彈的戰機威脅航母編隊還是有著很大的風險漏洞的。
其次,航母多殞於潛艇的打擊,歷史上17艘航母被潛艇擊沉。佔航母損失的40%,這是第二位的損失。目前潛艇的最大戰果是擊沉了日本7萬噸的信濃號航母。
僅僅四枚魚雷就斷送掉了滿載排水量7萬噸的鉅艦。
最後,還有一部分航母被在各種實驗中被擊沉。
這裡就要說的是德國鉅艦齊柏林伯爵號航母了,這艘航母一直沒有真正完工,後來德國戰敗後成了蘇聯的戰利品。在蘇聯被改名為“浮動基地101”號。1947年8月16日被用於蘇聯研究如何擊沉航母的實驗,據資料稱成果頗豐。最終的結果就是讓蘇聯認為航母是海上浮動的棺材,摒棄了自身的航母發展計劃;同時讓蘇聯有了針對於航母的攻擊方法,例如發展出了Tu-22這樣的轟炸機。
Tu-22的思路很簡單,高空高速突防,將非制導炸彈直接“甩”到航母巨大的艦體上即可。
而後的Tu-22M則是更進一步的裝備了威力更大的遠端對艦導彈。
在現在來看,打航母的最好方法依舊還是空襲。
為什麼空襲是最好的方法?導彈不也是從空中落下的嗎?
這裡就得說彈道導彈的打擊時滯問題了。
一枚彈道導彈飛行3000公里大約所用的時間是15分鐘-22分鐘。在這段時間內航母可以行駛大約20-30公里距離。
這裡就有人要問了,不是導彈嗎?導彈是可以追蹤目標的!這樣的想法過於——狹義,彈道導彈的“導”是精確的執行航路設計而已,對目標的直接追蹤其實沒有那麼大的能力。
真實的高軌道衛星照片是這樣的,需要放大數十倍才可以看到針尖大的一個小點,來估計是不是航母。而我們看到的大比例航母照片的確是有
這種是低軌道衛星拍攝的照片,但問題是——低軌道衛星對地球做的是一個掃描操作,一枚衛星雖然可以不到90分鐘圍繞地球轉一圈,然而,這種旋轉是和地球有個交角的。如果一枚低軌道衛星要想重臨空一個相同的地點,大約要過682天。這自然不是能夠追蹤軍事目標的手段了。
利用導彈上的探測器探測航母可行不可行?試過,沒太大用!
很多人都認為咱們的DF-21是第一個被設計用來打航母的導彈,其實並不是這樣。很多中國的世界第一都是自嗨出來的。
第一枚設計用來打航母的導彈自然是蘇聯的。作為導彈魔教的蘇聯是有一顆用導彈解決一切的夢想的。所以就有了R-27K導彈。
就是這貨。
很多咱們所說的DF-21D打擊航母的示例圖片,例如:
上面的俄語並不是俄華人說中國的導彈,而是用俄語說他們自己家的方案。
R-27K上面有一個可以展開的十字形無線電尋的器。在導彈達到最高點的時候展開,用遙感的方式來尋找海面上的金屬物體。然後透過姿態修正發動機使得導彈的軌跡進行小範圍修正。
最後在再入段釋放導彈彈頭以既定軌跡進行攻擊。
彈頭釋放後,這個遙感裝置就留在太空中。所以在末端是無法制導的。這樣自然精度就不夠了。想一下俄華人的做法——“精度不夠核彈湊”,自然後期發展型的R-27K就都裝了核彈頭。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彈道導彈直接命中航母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了。
所以——導彈打航母靠譜不靠譜大家自行判斷一下。
-
9 # 鷹鴿分析
目前,使用導彈打航母是主流,尤其是反艦彈道導彈以及一些超音速反艦導彈;當然航母自身具備一定的反航母作戰能力,且以現有主要手段來看最終還是要以各類空艦導彈來為整個作戰行動畫上句號。
航母誕生於一戰時期,成名於二戰後期,發展與戰後美國,縱觀航母發展史,航母之間實戰戰例只有二戰後期美日在太平洋海域的海戰,從參加兵力到戰爭慘烈程度,都達到空前,這也為二戰後航母在美國發展到巔峰打下堅實基礎。
二戰後,航母因出色的實戰表現,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噸位越來越大,艦載機作戰能力越來越強,作戰體系建設也越來越完善,奠定現代海戰主導裝備地位;反航母作戰起源於前蘇聯海軍,戰後與美國形成兩個相互對立的海軍裝備發展模式,蘇聯率先提出反艦彈道導彈計劃和研製出型號繁多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家族,引領反航母作戰的潮流。
目前一般認為,反航母作戰手段主要有潛艇、導彈和飛機三種類型,中國由於深受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屈辱,歷來對反航母作戰尤為重視,且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反航母作戰理論,即出名的“區域拒止”和“反介入”理論(需要特別註明的是,這兩種說法是外媒提出來的,中國並未公開承認有類似理論存在,但相關建設符合該理論內容);並對反航母武器根據實戰效能劃分為反艦彈道導彈、潛艇和作戰飛機。
反艦彈道導彈因其巨大的威懾效應作為首選裝備,中國反航母作戰追求區域拒止,以東風系列反艦彈道導彈獨特的彈道飛航模式、遠超常規超音速導彈的飛行速度、末端近乎垂直的攻頂能力以及優異的突防效能這些特點所帶來的戰略威懾效應,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透過擁有不對稱作戰優勢,在潛意識上劃設一個禁止介入紅線,從而達到迫使敵軍航母戰鬥群不會輕易進入我軍戰區,阻撓或者武力干涉我軍作戰行動。
其次,潛艇有大洋黑洞之稱,以極高的戰場隱蔽性和打擊能力位列第二位,通常潛艇針對航母作戰戰術主要有坐底伏擊、隱蔽突襲等一系列戰術,透過艇裝各類大口徑反艦魚雷和潛射反艦導彈對航母發起以襲擊為主的攻擊,雖然當前海軍立體反潛作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各類反潛裝備如何先進,就算是美軍目前也難以保證百分之百能夠發現潛艇,不然就不會有中國潛艇突破小鷹號航母戰鬥群以及南海撞壞美宙斯盾驅逐艦拖曳聲吶等案例發生。
最後,在上世紀很長一段時間,作戰飛機搭載大量空艦導彈在區域性形成飽和攻擊理念得到推崇發展,時至今日依舊被認為擁有一定作戰效能;古語說得好,雙拳難敵四手,無論航母防禦體系建設如何健全,想要打造一張真正密不透風的防禦牆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武器裝備發展自始至終遵循著一個矛與盾此消彼長的發展規律,這是技術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以優勢數量反艦導彈分波次、分方向下場導彈雨,理論上再強大的航母戰鬥群也難逃被打沉的下場。
所謂的航母反航母理論,其作戰本質與作戰飛機飽和攻擊並無二異,美華人引領航母發展大勢,主要還是選擇以艦載機為核心的作戰體系,能夠在短時間內不受地理限制投射強大的對空、制海以及對陸打擊能力。
因此,無論是導彈打航母還是使用航母反航母以毒攻毒的作戰模式,從最終的作戰手段來看,都難逃使用導彈畫上句號的最終結果,除非未來一些鐳射、電磁炮等新概念武器上艦或許會撼動導彈在現代海戰中的主導地位,否則無論使用何種武器,都有導彈的影子存在,故而導彈打航母更為普遍、更為靠譜一些,你們怎麼看呢?
-
10 # 科羅廖夫
反艦彈道導彈是目前最有可能給航母造成重創的反艦導彈,和常見的反艦巡航導彈相比,反艦彈道導彈擁有諸多優勢。
第一、射程遠,目前中國兩款反艦彈道導彈擁有較遠的射程,其中東風-21D射程約為2000公里,東風-26導彈的射程更是接近4000公里。因為它們的射程遠,反艦彈道導彈發射平臺可以在對方航母戰鬥群以及其他兵器的作戰半徑外從容發起攻擊。相比較之下,目前主流反艦巡航導彈的射程最多不過500~600公里,這意味著它們的發射平臺在成功發射反艦巡航導彈前有可能遇到對方戰鬥機、護航艦艇、防空導彈的密集攔截攻擊,反航母成功率並不高。
第二、飛行速度高,難以攔截,作為彈道導彈中的一員,反艦彈道導彈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大部分飛行時間都是在大氣層外或者是大氣層邊緣進行高超音速飛行。去年中國在珠海航展上展示的CM-401反艦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最高達6馬赫,平均速度也達到4馬赫。即使是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它的最高速度也只有4馬赫,而且在威力、射程上明顯遜於反艦彈道導彈。需要注意的是,CM-401其實只是一款低端出口型號的反艦彈道導彈。
而中國自己裝備的反艦彈道導彈在射程、速度、精度上都要“更上一層樓”,完全不是CM-401可以相提並論的,特別是它們的末端打擊速度已經超過現有防空反導攔截體系的能力範圍內了。
很多人在關注反艦彈道導彈時,往往關注的是反艦彈道導彈本身的射程、彈頭重量、速度等資料,並憑藉這些資料就來說明反艦彈道導彈的反航母能力如何如何,這其實是不合理的。
作為一種超遠射程的、用於打擊移動目標的導彈,任何一款反艦彈道導彈都需要藉助其他平臺提供的資訊才有可能完成反航母作戰任務。為了支援反艦彈道導彈的反航母作戰,一個國家必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建設一套完善可靠的海上偵察/搜尋以及制導體系,其中涉及的裝備有偵察衛星、導航衛星、特種飛機、長航時無人巡邏機,有時它們比反艦彈道導彈本身更值得關注。
而航母的優勢在於高度的機動性,以及綜合打擊和防禦體系,目前的進攻型航母都能以每晝夜1000公里左右的速度進行大範圍的機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抗陸基的反艦彈道導彈。航空母艦戰鬥群可利用自己的高速機動性,做很多事情,例如依靠高速機動來擺脫追蹤,實施戰術上的欺騙。例如高速機動來調動對方國家的陸基航空兵和導彈力量,使其顧此失彼。所以,最理想的反航母武器,還是航母本身。
回覆列表
這個要看誰跟誰打,美國軍事先進,但沒有專打航母的導彈,所以航母艦載機打航母較靠譜。再說咱們中國,航母起步晚,艦載機相對落後,但東風21d,東風26獨家兵器專為航母而造,所以我們導彈打航母比較可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