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濟南虎子哥

    之所以進門喊“媽我回來了”而不喊“爸我回來了”的主要原因:第一,從一生下來就和媽媽在一起、媽媽管吃管喝,一般來說都是和媽媽感情深,起碼是在未成年的時候,所以進門找媽才踏實、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第二,一般來說都是爸爸主外、媽媽主內,進門喊“爸,我回來了”,爸爸也不見得在家啊;第三,一般來說媽媽都溫柔些、爸爸性格剛直些,進門喊“爸,我回來了”,說不定會捱罵的,“回來就回來吧,喊什麼喊啊”!

  • 2 # REAPER

    為了生活,男人負重前行!平凡的人們,沒有哪個已婚男子是整天家裡待著的.誰不是早出晚歸甚至是週一出週六歸的?更悲傷的是,年初出,年尾歸!如此,孩子回家,即使他想要說爸爸我回來了,也得不到爸爸的答應...怎一聲嘆息了得!

  • 3 # 使用者3689553416433371

    媽是每個人開口說話:第一次開口就喊媽媽,遇到奇事,傷心事都是說我的媽呀,更偉大的是母親給了你生命,給了你溫暖,母親還是家庭事務的主,油鹽柴米醬醋茶都是母親一手在操持,所以每個人都會感到母親的溫暖和辛苦。

  • 4 # 北國風光128134065

    孩子對媽的感情最深,媽一手把孩子拉扯大,在孩子身上費心是千辛萬苦,在孩子的記憶裡只有媽媽好,對孩子是潛於默化的感受,所以孩子一進門愛喊媽媽我回來啦!孩子對爸爸不是沒有感情,在孩子的眼裡,爸爸威嚴,說話機會少,爸爸在外工作,對孩子接觸相比媽少,媽媽在家機會多,因此成立孩子的進門喊媽媽我回來啦多,喊爸爸我回來啦的少。但不管怎樣,叫媽媽最親,媽媽名字最響,家裡孩子叫媽媽,孩子有出息去國外了,孩子思念祖國,心裡呼喊祖國啊母親,中華兒女想念你媽媽了。

  • 5 # 再回首己是百年身

    相對中國家庭,尤其是漢族家庭,一直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孩子出生後,基本上是由母親帶大的,孩子牙牙學語時,第一個叫的往往都是媽媽,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呵護他,照顧他更多的往往也是媽媽,而爸爸往往處於一個管教者的位置,也就使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一個"嚴父慈母"的印象,本能使孩子更依賴慈祥的一方,所以對媽媽也就更親近。雖然不能說所有家庭都一樣,但大概率如此。現代社會,雖然男女分工趨於同質化,尤其是90後的女性也更多的把經濟獨立放在首位,但女性的相對溫柔細緻,使女性仍舊是照顧孩子的主力,仍然是孩子的第一選擇。

  • 6 # 使用者1817472089303

    特別是當你摔倒時、驚嚇時,第一時間都是喊媽。

    因為,

    媽媽是你的守護神。

    媽媽有著偉大的母愛。

    媽媽是你唯一的心靈寄託。

    媽媽我想你啦,世上只有媽媽好!

    [祈禱][祈禱][玫瑰][玫瑰]

  • 7 # 歲月靜好0909

    剛過完母親節,談這個恰逢其時。我們還常說“媽,我餓了”;“媽,我的白球鞋呢”、“回家,看看老媽”……聽過這句老話沒——寧要討飯的媽,不要當官的爹。發現這一亙古的現象沒——媽先走了,當爹的會再娶,爸先走了,當媽的大多不再嫁。知道老人們的結論不——一個女人隱忍過生活,一個男人難撐不多日。因為大多數心中,有媽才是家,回家是媽……

  • 8 # 靜靜看看動動轉轉

    我們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吃媽媽的奶水和做的飯長大;在媽媽的目光中走路,穿著媽媽手中線縫就的身上衣,記著媽媽回家吃飯的召喚。所以我們進家門,會高興地喊:“媽,我回來了!”。

    再讀《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9 # 歲月如歌81106

    個人認為:受舊習俗、舊傳統的影響,都是男人外出、拋頭露面,掙錢養家,經常不在家,而女人則是縫縫補補,相夫教子,常待在家裡,在心裡面好象形成一種貫性思維。因此只要一回家就喊“媽,我回來了”也就隨口而出了。

  • 10 # 騰湃二若

    不僅如此,當我們出門在外,無論遇到什麼激動人心的事情或者強烈的刺激時,不由自主的也喊得是——我的媽呀!很少見到有人喊我的爹呀!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我們從無到有就與媽媽血肉相連,從小到大就依偎在媽媽的身邊。我們從降生到人世的那一刻開始,剛剛與母體分離,還不會睜眼時最先熟悉的是媽媽的氣味;會睜眼時慢慢有了視覺,看到的第一個模糊不清的人像也是媽媽。那時我們只會用哭聲表達需求,無論是餓了、渴了、拉了、尿了,第一時間聞聲而動,抱起我們的也是媽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現在彩票越來越難中獎了,小獎都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