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多22

    你說的是多大的孩子呢?

    幼兒園的孩子,因為比較小,也沒有太多的思想,家長更多的是陪孩子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教他們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作為最早的正確引導,正向引導。

    小學的孩子就有一點思想了,但是情感方面的還是比較少的,最多就是一些作業上的困難啊,跟其他同學之間的相處哇,其實也蠻好溝通的,就每天看孩子的情緒如何,嗯,及時疏通,及時溝通,管好他的吃穿住行。

    初中的孩子就有一些思想了,包括作業比較多,身體有一些發育,異性之間的情感有一些萌芽。跟同學之間的相處就有一些情感上的困擾,尤其面臨升學的壓力,孩子又還比較小,思想也還不成熟,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波動,當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要鼓勵他,跟別的同學之間有一些摩擦,我們要及時引導,及時疏導,要勸解他們,如果透過自己的努力,沒辦法處理的事情就要跟家長求助,或者跟老師求助。不能把情緒憋在心裡,影響學習,影響身心健康。

    高中的孩子,可能心理上的問題會比較多一些。由於孩子住校,每週才回來一次,所以我們平時要多給孩子打電話聯絡,要及時知道孩子的情緒變化,孩子這時候剛好也是叛逆期,也是生長期,可能有許多身體上的原因,或者一些學習上的壓力,會讓她們的情緒波動比較大,家長一定要及時疏通。要比較細心地觀察,孩子心情煩躁又不願跟我們聊的時候,我們可以什麼都不用說,多一些關心,煮孩子愛吃的飯菜,準備孩子喜愛的水果,拍拍她的肩啊等等,就是多一些表示愛的動作。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和愛,其實也就夠了。

    對於高中的孩子,少問具體的學習,多關注心靈。學習知識最終還是要步入社會,身心健康最重要。

    與孩子交流溝通是從小就要保持的,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不管孩子多大,都能做到無障礙交流。

  • 2 # 視線線上

    你好。

    個人拙見,僅供參考。

    第一,轉移視線,不要過多隻看孩子的缺點,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可能家長會說,沒有發現什麼優點,都是缺點。這就說明家長心態太灰暗,要改變自己的思想,積極向上。多注意孩子,你就會發現他的優點了。孩子的成長是在家長的誇獎和認同下取得的。即使你覺得孩子的成績有問題,也要學會“曲線救國”的方法去勸說。轉移孩子的視線,比如,我的孩子在什麼方面表現很優秀,要是學習成績再努力一點就更好了,等等這樣的話語會更好一些。

    等二,改變意識,平常心態看自己的孩子,不要人為地強加給自己的孩子“學習天才”得標籤。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了優點,只不過缺少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家長之所以發現不了孩子的優點,只說明家長被一些社會性的思想影響了。比如過度注重成績等等。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體差異性,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不代表以後的發展就比學習好的孩子差。另一個,好好想想天才能有幾個?考上清華北大的有能有幾個?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的,但是普通不代表沒有發展前途。很多家長會把自己以前自己沒有做到的,強加給自己的孩子,這種做法就更不對了。

    第三,建議你多運動。首先,透過運動利於發洩一下你的不良情緒。再一個,利於你本身的身體健康。我現在就堅持每天5公里跑步,脾氣改變了很多,一般不再動不動就發火,就訓斥孩子。會很平和的和孩子說,好了很多,心情也好了。孩子學習反而積極了。所以有的時候,要多嘗試著去改變,說不定會收到令人意外的好結果。畢竟原來的教育溝通的方法也不合適嘛,改一改也沒有什麼損失。你說對吧?

    其實和孩子溝通的最好方法就是成為孩子的朋友,讓他發自內心的認同你,相信你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就方便了很多。比如,多和孩子參加一些活動,登山,郊遊,又或者和孩子一起打打遊戲等等活動。只有讓孩子徹底當做你是他的朋友,他才能學會向你展開心門,和你成為無所不談的人。自然你們間的溝通也就容易一些了。

    最後祝你心想事成,萬事順利!

  • 3 # 田戈教育

    和孩子溝通,本應不是什麼事兒,我們不是每天都在和孩子溝通?尤其孩子在身邊的時候。然而,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的功課越來越重。孩子總忙於功課,和家長單獨相處的時間漸少,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就自然漸少,更嚴重的是,大人和孩子相處,大人總說功課,話題單調,令人不勝煩,有時,孩子都懶得搭理呢!

    孩子長大了,有什麼心事總藏在心底,不喜歡透露心聲。這時候,就需要掌握一些溝通的技巧,讓溝通更有效。

    一、以商量的口氣和孩子說話。

    一些家長比較威嚴,特別以為孩子是自己人,就應該服管。於是,對孩子說話,不注意分寸,說一不二。或用命令的語氣跟孩子說話,或語氣生硬,令人不悅。有時候,說著說著,就鬧崩了。沒有達到應有的溝通效果。

    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不批評,打罵斥責,孩子就會放膽說出來,無所擔心。否則,孩子說話就可能有所保留,甚至沉默不語。

    二、以聊天的方式進行溝通。

    平日裡,就養成和孩子溝通的習慣。可在吃飯前後,或在一起散步,或在睡覺之前等等,自己可和孩子談談一天的見聞,好玩的事兒。同時也隨意問問孩子學校裡有什麼事兒,表現出好奇心,讓孩子談得詳細些,或讓孩子談看法等等,可是適時穿插談自己的看法等等。讓孩子在聊天中受到教益,或潛移默化。

    四、多些親情交流,有淡化教育意識。

    孩子在學校裡接受教育,大道理他都懂,因此,家長再發一通道理,就顯得多餘了。因此,家裡是孩子放鬆的地方,就讓孩子輕鬆點兒,多讓孩子和自己玩,或一起做些家務。一起活動,是親情交流的最佳途徑。只要親情融洽,孩子自會主動和家人說事,自會接受父母的意見和看法,孩子教育一般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

  • 4 # 金陵餘力

    與孩子溝通需要有效溝通,而不是天天問一些大而無當的問題!

    在接送孩子的路途中,或者在家庭餐桌上,如何讓不願分享的孩子分享一些學校見聞和自己的學習感受,已經成為了眾多家長很傷腦筋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

    最基本的原因就在於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不當。家長覺得應該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而孩子覺得自己有權利不告訴家長。

    家長:"你今天在學校的表現如何?"

    孩子肯定會想,難道自己還要說自己在學校表現不好嗎?於是答案肯定只有一個:"很不錯啊!"

    家長接著問:"有表現不好的時候嗎?"

    孩子就只能肯定地回答:"沒有!"

    這樣的親子交流應該就是人們常說的無效交流。家長有意無意地引導著孩子去肯定地回答。孩子如果否定地回答,會有好日子過嗎?另外,這樣大而化之的問題,一點不夠具體,怎麼能夠有效交流呢?

    讓一個小孩子自發、自願地隨時分享他擁有的東西,是相當不現實的。孩子必須相信分享是符合大家期望的、必要的,甚至是有益的。父母需要成為樹立榜樣的人。

    《如何哄孩子》中建議家長這樣去做好準備工作:

    多給孩子讀一些關於分享的故事,還可以編一些自己的故事。

    如果可能,給孩子買東西時多買一份,比如買繪本時多買一本。

    孩子分享了他的見聞感受後要記得讚賞。

    在於孩子具體互動的過程中,把這些"準備"都用起來:

    如果有玩伴來家裡,將孩子"特別的玩具"藏好,問問孩子願不願意分享其他的玩具。不要讓孩子把他不願意分享的東西帶到學校。讓孩子玩遊戲時理解"輪流"的概念,先誰玩,再誰玩。哄孩子"交換",比如你去玩消防車,你去開火車。準備一些很酷的貼紙作為獎勵隨時獎勵孩子。

    當然,家長如果願意跟孩子玩玩遊戲就更好了。這樣形成的"分享"知識就會帶著強烈的情感色彩,孩子們也會很樂意參與到其中。比如"換音樂搶椅子"的遊戲,讓孩子坐著或站成一圈玩玩具,一邊玩一邊放音樂,直到音樂停止。音樂停下來後,孩子們需要放下玩具走到下一個位置,這樣每個人都能玩到所有的玩具了。

    與孩子"講條件"時,選擇性地跟他們談就會比命令式談好得多。比如"你朋友應該先玩積木還是火車?""你讓嘉林現在騎腳踏車,還是等5分鐘?"家長這種選擇、諮詢式徵求意見會讓孩子很容易接受。如果孩子還是對著幹,都爭著一個玩具,那就把這個玩具拿開並鼓勵他們玩其他玩具。如果有人還是不願意,反覆從別人手裡搶,那麼就只能讓他走開。雖然這並不好,但是確實有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什麼時候釋出新手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