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廨七叔

    得看用在什麼地方。讓孔明上陣殺敵,恐怕在華雄刀下走不了一個回合;但讓雲長去江東,恐怕也不能舌戰群儒。找準自己的位置,是金子總會發光。就怕放錯了地方。

  • 2 # 小豆丁很複雜

    百無一用不是書生也不是武夫,百無一用是不思進取之人。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出處是:清代黃景仁的《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作者說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

    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概激昂之氣消磨而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

    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

    不要憂愁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凶的預言,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作者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

    透過作者的窮困潦倒的一生來分析這首詩,空有滿腹經綸卻懷才不遇。當時的時代背景昭示了作者的無力感。

    有用無用非從文從武的差距,而是個人努力拼搏,積極向上的心態。

    琅琊榜中“遍識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的梅長蘇本為赤焰軍少帥林殊,因梅嶺慘案,身中火寒之毒,後改名換面,蟄伏江湖。為平多年冤案,他化名蘇哲回到金陵帝都,以病弱之軀涉入朝堂紛爭。他以一副柔弱身軀,周旋於朝堂之上,運籌帷幄,指點江山,是成敗的核心人物,何談無用?

    所以無論從文還是從武,只要你有一個奮發拼搏的心態,努力向上,永遠不是一個無用的人。

  • 3 # 文筆苑

    百無一用是書生還是一介武夫,誰有用?你怎麼看?

    書生,可以吟詩作畫,教書育人;讓武將,提刃上馬,保國衛家,其不是各盡所能。

  • 4 # 敬逸軒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無論是書生還是武夫,在我看來皆有其大用,皆有其大才。

    正所謂書生一紙謀社稷,武夫掌權定山河。

    兩者之間各有千秋,各有所長,各有其用,我們不該以片面的眼光,去判斷兩者間到底誰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世間萬物皆有其存在的理由,而這也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之理。

    當我們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中去看待書生與武夫時,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會給予我們不一樣的震撼之感。

    書生文弱勝才智,武夫蠻壯在武力。

    治理天下時,我們所依靠的是書生的聰明才智,而打江山守護江山時,我們則需要靠武夫的勇敢和力量。

    雖然書生看不慣武夫的蠻壯,雖然武夫看不慣書生的懦弱,雖然兩者間相互看不慣對方,相互認為對方無用,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書生與武夫兩者間各有其才,各有其用。

    一如歷史上最出名的書生與武夫,藺相如與廉頗。

    所以,在我看來書生與武夫兩者間,沒有誰有用,也沒有誰百無一用,有用與無用兩者間所需要的,只不過是一個合適的時間、地點罷了。

  • 5 # 清清子嫣

    文能治國,武能興邦。

    如果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又何以會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如果說“百無一用是武夫”,誰來“騎馬打天下”?

    歷代王朝的更替,都是靠武力奪取政權的,但是治理國家能靠武力嗎?大家都知道元朝,以武徵天下,是歷代彊域最大的一個王朝,但是不能好好治理國家。宋朝,奪取政權後,完全丟棄了武力,以文治天下,可是疆土越來越小。

    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兩個朝代,漢朝和唐朝,重視文武並舉,儒法並用,就是最好的例證。

    除了凸顯出來的文人和武將,相當一部分人即是書生,如自嘲自諷“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詩人黃景仁!

    黃景仁是清朝人,年少成名,9歲有詩名,16歲在3000人中取得童子試的第一名,是“乾隆六十年第一人”。

    就是這樣一位詩負盛名,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卻不能取得功名,無人賞識,仕途始終不順的詩人。在激憤之餘,作了一首七言律詩,名為《雜感》:“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其中“百無一用是書生“,被後世的人斷章取義當作“醒世格言”,時常被拿來破壞讀書人的學習興致,打擊讀書人的自信,傳遞的是負能思想,是非常不可取的。

  • 6 # 向志賢爸

    “百無一用是書生”,語出清代乾隆年間詩人黃仲則17歲時的一篇習作《雜感》,全詩如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在黃仲則看來,世上無數種職業中,唯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了,讀書人雖有滿腹經綸,考不上功名時(既未成仙,也為成佛,一種借喻),有志難伸,空有一番豪情,只知道獨自夜晚鳴不平而已。

    黃仲則之所以發出“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嘆,其實是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相關的。千百年來,中國都把功名利祿作為人生的奮鬥目標,有用無用的判定標準也是以是否獲得功名來衡量。一旦自認為書讀了不少的書生,堪稱滿腹經綸而又未能謀得一官半職時,就被認為毫無用處了。

    再者,也與書生的外在形象相關。人們意識中書生都是羸弱的,手無縛雞之力,無法和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武夫相比。事實上,他只看到了躍馬揚鞭的鬥士,看不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書生”。諸如諸葛亮、劉伯溫、姜子牙等,是不是書生?他們是百無一用嗎?還有,張衡、李時珍等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者,算不算書生,他們百無一用嗎?

    斗轉星移,時代變遷,當今“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話更是不合時宜了。體現在如下方面:

    知識就是力量(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其一,書生的概念變了。古時讀書人甚少,學富五車者屈指可數,能讀上幾年私塾者就稱得上是書生了。而今,免費的義務教育,使得人們都能具備一定文化知識,加之,大學、研究生等一系列教育,更是古時無法相比的。各行各業都是“書生”們的身影,離不開這些書生,自然“書生”們都有用武之地,豈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其二,科學技術發展離不開“書生”。我們常用“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等詞語來形容科學技術的發展,事實上,要想追趕且不落伍,就需要人們不斷地學習,成為一個個知識滿滿的“書生”才行。

    學習獲得知識(圖片來百度百科)

    其三,時代需要更高階的“書生”。筆者認為,現代人差不多都能稱得上是“書生”,但時代發展需要更加精、專、高的“書生”,即對某一領域的熟知程度更精通、更專業、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基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書生”對社會的發展和推動有多大的作用了。不過,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知識不只是來源於學校,或者說不只是靠書本知識就夠了。社會是個大學校,實踐也是獲取或鞏固書本知識有效的途徑之一。我們常看到,有些人似乎沒上幾年學,但知識淵博、學富五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就是最好的例證。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總之,“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不僅在古代有失偏頗,在當代更是不當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要為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學習,努力更新所掌握的知識,成為一個個響噹噹的“書生”。

  • 7 # 雪豹8630

    在特定的年代書生有書生的用處,武夫有武夫的用處不能全盤否定!在和平年和戰爭年代書生和武夫都有用處;只要書生和武夫互相配合就可以把用處發揮到最大功效!

  • 8 # 藍色國土海之藍

    兩舟並進,櫓速(魯肅)不如帆快(樊噲);

    八音齊奏,笛清(狄青)難比簫和(蕭何)。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徐靜蕾的一部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