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
9
回覆列表
  • 1 # 鶴遠老師

    有兩個原因:

    1.為了紀念介子推。

    在晉國公子落魄流亡的時候,忍受饑荒,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晉國公子吃。後來晉國公子發達了,成為一方霸主。為了感謝介子推,於是請他出山。沒想到介子推為了照顧自己的母親,寧願隱居深山。晉國公子就用火來燒山,沒想到介子推還是不出,結果被燒死。晉文公為了紀念他,於是把清明節的頭一天定為寒食節。後來,寒食節和清明節也就合併了。

    2.紀念逝去的親人

    懷念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經對晚輩的關懷照顧。

  • 2 # 樂看樂享

    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成為節日的節氣,其由來則與綿山介子推的故事有關。 春秋時代的晉國,晉獻公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展開了激烈的爭鬥。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為了避免自相殘殺,流亡國外十九年。晉國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捨命相隨,在重耳最危難的時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經常討論救國、治國方略,關係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將來能做國君,一定重報介公之恩。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於打回晉國,當上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復國之後,大宴群臣,論功行賞,卻沒有給經常提意見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賞賜的東西。介子推不屑與整天在晉文公身邊阿諛的小人為伍,更為晉文公復國之後沒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於是帶著老母上了綿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有人開始議論了,說晉文公忘恩負義,不用賢臣,晉文公慢慢地也聽到了這些議論,他似乎感覺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對,趕緊叫人去請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經去綿山隱居了。為了讓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昏君,平息人們的議論,晉文公急於找回介子推。他帶領群臣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 綿山澗壑萬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嶇,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麼也找不到介子推。晉文公心裡起急,但也無可奈何。晉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來,輔佐晉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卻怕介子推回來,奪了自己的恩寵。一個手下向晉文公諫言說,介子推是個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燒綿山,介子推怕傷了老母,一定會出來見您。亂了方寸的晉文公見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塗地採納了這個主意,命人在綿山上放起火來。時值仲春,風大物燥,煙火吞沒了整個綿山。大火燒了幾天也沒有見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寧死不肯出山,已經和母親被燒死在山頂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想起介子推對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語,扶著被燒死的大柳樹不禁嚎啕大哭。他讓人將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嶺之上,改綿山之名為介山,“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同時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後105天全國禁止動煙火,只許吃冷食,是為寒食節,以示紀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節的翌日,晉文公到綿山介子推殉難的大柳樹下來弔祭,發現被燒死的大柳樹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復國之後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張,感慨萬千,下令封這棵柳樹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從此晉文公整肅政務,發展生產,晉國終於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隨著國家影響力的增大,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流行於大江南北,唐代詩人盧象賦詩云:“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其實,寒食習俗起源於古代鑽木取薪火之制。清明作為一個節氣,遠在周代也已經確定。寒食節、清明節不過是統治者用國家命令的形式強化了,並流傳下來。此後,隨著時間的遷移,寒食節的習俗漸漸融入了清明節。清明節成為二十四個節氣中唯一具有人文歷史的節日,人們在清明之際懷念逝者、祭祀先祖漸成習俗。

  • 3 # 賢能英語

    拋磚引玉,聊聊我的看法吧:

    第一、聊聊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說白了,清明節最初是一種上行下效的風俗,逐漸演變為大家共識的固定風俗了。

    第二、聊聊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這還是有歷史記載的。據載古代是“墓而不墳”,什麼意思呢?就是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堆平,不植樹者稱墓。墳是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墓而不墳就是埋葬死人後不作標誌。後來演變為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可見清明掃墓是與喪葬禮俗有關的風俗。

  • 4 # 讀字欣賞

    春秋時期,人們運用測量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氣,到了秦漢時代又確立了二十四節氣,其中就有了清明節。

    不少地方把清明節又稱寒食節。其實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也有說是前二天,由於時間相近,人們便習慣地把兩個節日當作一個節日。寒食節是晉文公為掉念功臣介之推股肉之恩而確立的節日。當時介子推謝恩拒賞,背母隱入綿山。晉文公為尋找介子推母子,聽計火燒綿山,失手將介子推母子燒死。晉文公後悔不已,便厚葬介子推在綿山,將綿山改名介山,並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家家戶戶禁菸火,吃三天寒食。在第二年,晉文公上山祭奠介子推,並佈告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後來,清明節掃墓祭奠的習俗流傳下來,成為人們追念故人、寄託哀思的習俗節日。

  • 5 # 鮑合法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介子堆以死報君王,君王懷念忠臣每年此日就叫清明`,久爾久之就成現在祭典祖先節月

  • 6 # 靈山小六

    • 清明節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必備的活動之一便是掃墓,前往墓地進行祭奠祖先。

    但是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呢?

    • 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是承襲自寒食的習俗,大概從唐朝開始,清明節和寒食漸漸相融,清明掃墓形成了傳統。

    • 在中國古代,清明節早前與墓祭無關,墓祭是貴族活動,百姓不舉行墓祭,只舉行家祭。

    • 在中國古代,只有貴族有墓,老百姓並沒有墓。秦漢時期,老百姓葬後開始有墓地,那時貴族的墓地稱“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墳”,只是一個土包。 清明掃墓是承襲寒食的習俗

    • 民俗學家認為“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 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

    • 鑑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 • 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後來寒食與清明混為一體,清明節祭祀遂成習俗。 • 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歷來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掃,就會被認為是“斷後”。

    • 因此無論多窮困,這天都要到祖墳上去壓一張黃表紙,以盡緬懷思念之意。

    清明節祭祖掃墓的起源

    在墓前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 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華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 漢代魏時上墳之禮已經得到重視,但當時尚未成為正式禮儀。 唐明皇在開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允許,使之永為常式。 寒食掃墓由此成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清明節這一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 可見,清明出郊上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盡思時之敬”。到了宋代,大家都在清明日掃墓,京都人傾城出郊,四野如市。

    最後,提醒各位。掃墓的時候注意安全。注意保護環境。防止發生火災。文明掃墓。反對鋪張浪費。

  • 7 # 獨孤博文

    寒食是清明的前一天,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寒食節演化來的。清明節是祭奠先輩掃墓和踏青春遊的日子。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在上古的時候,人們祭祀故去的先輩都在宗廟進行。據說是最先開始於古代帝王將相誇耀功績地位告慰祖先對祖先緬懷寄託祖先哀思。到後來民間盡相效仿。還有種說法是說春秋時期的著名智者介子推的。

    介子推被後人尊為“介子”,因“割股奉君、淡泊名利”的壯舉被世人懷念。而清明節也隨著介子推的故事被大眾所熟知。

    清明節是祭祀祖先的節日 ,傳統的活動就是掃墓。是懷念祖先,對祖先表達敬意和感激之情的節日。古人以孝治國以孝治家,在中國孝道和祭祖是相掛鉤的。清明節祭掃就是孝敬祖先,在古代一個人要是不參加祭奠活動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這樣的人會被世人所唾棄,被人看不起。在古代祭祀祖先是非常隆重的一件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節日逐漸被簡化,而新的一代對家族觀念都比較淡薄。

    沒有以前就不會有現在,沒有祖先又怎麼會有我們,國家是比以前富裕了,可我們對自己的的民族文化的認同也要加強起來。一個人連祖宗都不敬,別人憑什麼要去尊重你。

  • 8 # 清風明月話歷史

    寒食節的由來是因為紀念介子推,寒食節和清明節臨近,所以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下面我給大家講講介子推的故事。

    (圖為介子推的塑像)

    春秋戰國時,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最後被逼自殺。申生有個弟弟叫做重耳為了自保,只能流亡他國。在他流亡期間,身邊的臣子陸陸續續地離他而去,最後只剩下介子推等幾個忠心耿耿的僕人,一直追隨著他。

    流亡的日子肯定不好過,他們受盡了屈辱,吃盡了苦頭。有一次,重耳忙著逃亡,幾日沒吃飯,最後餓得暈死了過去。介子推等人大驚,如果再沒有食物充飢的話,重耳必將性命不保。可是這荒山野嶺的,上哪裡找東西吃呢。介子推沒有辦法,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讓其他人端給重耳喝,騙他說是麻雀湯。

    重耳幾天沒吃東西,一聽是麻雀湯,接過碗來,一股腦兒喝了下去。重耳喝完湯,舔了舔嘴巴,連說好喝,沒過多久,便慢慢恢復了力氣,於是繼續趕路。

    這時,重耳發現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納悶不解,幾經追問下,這才明白真相。重耳當時感動得熱淚盈眶,當即許諾有朝一日,自己如果能夠回國的話,定當重賞介之推。

    (圖為介子推的劇照)

    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平定了叛亂,回國當上國君,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晉文公登基後,紛紛重賞當時跟隨他出逃的人,可是不知怎麼的,唯獨卻忘了介之推。

    介之推也不生氣,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功勞。當年即使自己不割肉,晉文公一樣會得到別人幫助而當上國君。於是,他默默地帶著母親回家,一直隱居在綿山上。雖然介子推不介意這件事情,但是卻有人為介之推鳴不平,還寫下了一首詩來諷刺晉文公的忘恩負義。

    這首詩是這樣的: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這首詩在街頭巷尾慢慢地流傳開了,最後竟也傳到了晉文公耳中。

    晉文公後悔不已,連忙命人前去召見介子推,結果卻說介子推一直隱居在綿山上。晉文公還不死心,親自帶著文武大臣前往綿山,恭迎介之推出山,可是介之推死活不肯出山。

    晉文公手下有兩個奸臣,叫做趙衰和狐偃,非常嫉妒介子推,於是設下了毒計,向晉文公建言道,“介之推是個大孝子,如果我們三面燒山的話,介子推為了母親活命,必定會下山。”

    晉文公不知是計,信以為真,便點頭答應了。

    趙衰、狐偃得令後,暗中命人四面燒山,大火足足燒了三天三夜。等到大火熄滅之時,晉文公率人上山,發現介之推與他母親抱著一棵大樹被燒死了。

    (圖為介子推抱樹而死)

    晉文公悲痛欲絕,抱著介子推的屍首痛哭不已。他為了紀念介子推,將三月五日定為火禁日,下令全國百姓在這一天禁止煙火,只能吃寒食。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臨近,慢慢地又被清明節取代,所以許多人便將晉文公紀念介子推的故事當作了清明節的由來。

    介子推在重耳危難之時,不離不棄,還割股讓他充飢,足見介子推的忠義;重耳重賞手下卻唯獨忘了介子推時,他卻沒有主動討要封賞,也沒有因此心生怨恨,而是帶著母親默默地歸隱山中,足見介子推是淡泊名利的真君子。古往今來,像他這樣品德高尚之人,試問又有幾人?

  • 9 # 知守閣主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和暮春之間,最早只是農曆的一個節氣。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一到,天氣就逐漸熱起來,正適合春耕,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說法。

    但清明節又有【寒食節】的說法,這又是怎麼來的呢?

    這就要從春秋五霸的晉文公重耳說起了,當年重耳避禍逃亡之時,幾日不得食而餓暈過去,有忠僕隨從割自己的大腿之肉烤熟以供重耳,此人便是介子推。後重耳大權得握,登上王位,封賞眾人,獨不見介子推,幾次邀請皆不來。親自尋去,介子推已經和自己老母親避進綿山。

    重耳派親軍衛隊上山找尋,不得。有人出餿主意,叫重耳放火燒山以逼介子推出來。大火燒了三天,只見介子推和老母在一棵大柳樹下已經燒成焦炭。重耳悔恨之下,下命把這天定為【寒食節】,全國禁忌菸火,只吃寒食,以紀念介子推。

    隨著時代的變遷,【寒食節】、【清明節】逐漸成為人們祭祖和掃墓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四大傳統節日。

    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10 # 知止庭苑

    清明節距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最早叫【踏青節】、【三月節】等,是在春分之後的一個農曆節氣。

    春秋戰國時晉文公誤燒死了忠義的介子推,為紀念介子推,詔命天下,禁忌菸火,只食寒食,從此又把這天稱為【寒食節】。

    到了唐朝玄宗年間,下詔定寒食掃墓為“五禮”之一。【寒食節】在唐以後逐漸式微,但祭祖掃墓卻成為了持續不斷的傳統風俗。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別離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便是描述當時清明掃墓的情形。

    其後【寒食節】就變成了祭祖、掃墓的【清明節】了。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逐漸演變留傳下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發揚孝道親情,更會促進家庭成員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貓吃完東西后吐出來和拉肚子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