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文弄墨
-
2 # 距離12345
國學大師,不就是那位撿了26年垃圾的沈大師嗎?樓主,你所列舉的幾仫大佬我真的不認得呀,那幾位大佬能在硬紙板上隨手一寫那幾個字就被那些個腦殘粉們奉為至寶嗎?也有美女們環繞在身邊嗎?也有成天上萬的腦殘們舔屁股嗎?如果沒有的話,對不起那國學大師非沈大師莫屬了
-
3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如果這些人中有一個是國學大師,那麼,中華文化就被矮化和踐踏了。證據: 孔子說,凡是不知道曲字的造字法和會意的國學大師不是文化小人就是文化騙子。據瞭解,這些人中沒有一個人知道曲字的造字法和會意。為什麼孔子要用曲字來檢驗人們的文化水平呢?這是因為:曲字不僅是象形文字過渡到漢字的唯一橋樑,更重要的是:曲字是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是中華文化的總源。可以說,沒有曲字就沒有中華文化!如果是國學大師,就應該知道中華文化的源頭是什麼,即使不知道曲字的造字法和會意,也還免強說得過去。因為漢字太多,全部知道它們的造字法和會意是不可能的。但是,最起碼要知道曲字是中華文化的總源,因為老子和孔子重來重去的說。
-
4 # 唐言唐語
其他幾人不做論述,主要聊聊南懷瑾。
這裡,南懷瑾對於“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解釋應該是正確的。
孔子最重視“禮”,講究“讓”——反對以力相爭“以力為政”,痛恨“強者犯弱,日易其主”的亂行。所以對“力”、“亂”方面的話題是絕口不提的。
而對於“怪”、“神”,也就是自己無法理解、解釋不了的,超出了當時人類認知範圍之外的一些神秘現象與事件以及一些荒誕的傳聞、鬼怪神話是閉口不談的——這無疑是非常審慎的態度,也是極其理智的表現——對於難以名狀、無從考證的事物,“存而不論”(認為某些事情可能是存在的)比盲目論述要嚴謹、明智得多:寧可審慎不語也不主觀臆斷、妄下結論,這才是智者應有的基本素養。
由此可知,作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明智、理性、謹慎的。
在《論語別裁·陽貨》中南懷瑾講: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這是知識問題,凡事都要深入,不可道聽塗(途)說。有時處理業務,對於一個人、一件事,千萬不可道聽塗說,拿新聞採訪工作來說,在路上聽到的訊息要留心,但千萬不可隨便下定論,更不可據以發表傳播,一定要先把資料找齊,弄清楚事實的真相,否則道聽塗說,在德業上是要不得的。……道聽塗說這句話,就是告誡我們,不管讀書做學問,或者道德修養、作人處世,都要深入求證,不能胡亂相信傳聞。”
這說明孔子對於“道聽途說”、不負責任的傳播奇談怪論的行為是深惡痛絕的——作為一個治學嚴謹學者,對於“道聽途說”與根本無法驗證、難以查實的“怪”、“神”之說,他的態度是完全一致的:沒有徹底弄清楚之前不輕易相信,更不輕易去傳播。
只有反覆參驗、確認無誤的知識才會去講述、傳播——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嚴謹的、負責任態度貫徹於整個學說之中。
但事實上,南懷瑾是一個非常喜歡談論神秘事件和傳播奇聞怪論的人——
在《論語別裁·述而第七》中,也就是剛剛講完“子不語怪、力、亂、神”,南懷瑾就說:這裡我們說到歷史上一個人,大家都知道的朱舜水,明亡以後,他流亡到日本去,本想向日本求救兵企圖復國的。船航行太平洋中,遇到大臺風,全船的人都喊救命,朱舜水端坐船中不動。據說(!據說!!)當時船上的人都看到海上有兩盞紅燈,對著船來。古代的迷信,說這是海神來接的訊號,全船的人都將會死亡,所有的船員都跪下了。朱舜水就問:‘真有這回事嗎?有沒有其他挽救的辦法?’船員說除非是有道的人跪下來求,或者還有希望。朱舜水說,他們拿紙筆來,我燒一張符下去,大概就可以退掉。朱舜水是道地的儒家,哪裡會畫符搞道家的東西,這不奇怪嗎?結果他在紙上寫了一個“敬”字。燒了以後,颱風停了,船也穩了,風氣浪靜就到了日本。你說朱舜水這一套有本事吧!簡直比諸葛亮更厲害,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豈不應該帶兵打仗,將明朝復國了?這件事絕對有,但若深入研究,那就成為另外一門學問了。現在的科學叫做精神學,又叫靈魂學。精神與靈魂的解析,人的精神力量與宇宙是否相通,這是另一個問題。”
南懷瑾講的這件事是不是很神秘?是不是屬於“道聽途說”的奇談怪論?他本人是否去求證過?可以肯定的是南懷瑾絕對不在那條船上(那是明末清初的時候),但他信誓旦旦地講:“這件事絕對有,”!不知道他的依據和底氣來自於哪裡?這合乎“不管讀書做學問,或者道德修養、作人處世,都要深入求證,不能胡亂相信傳聞。”的教誨嗎?
“一以貫之”難道就是剛剛說過“子不語怪、力、亂、神”,轉過臉就大談神秘事件,大談靈異之說?才告誡過別人不應該“道聽途說”,自己卻津津有味地傳播無稽之談?
應該不會是這個樣子吧?!
流言止於智者,對於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孔子一生中肯定也是聽說過不少的,無法確定真偽、難以鑑別真假的情況下,不去談論、不去傳播才是智者應有的表現。——退一萬步講,即便朱舜水這件事是真實的,但畢竟是孤例、是個例。就這個事件難以名狀的神秘色彩而言,作為一個治學嚴謹的學者還是應該持“不語”態度為好。
“國學大師”南懷瑾,您說是嗎?
流言到了南懷瑾“大師”這裡不僅不會止住,反而會被髮酵、大肆宣揚、流傳得更為廣泛——因為“大師”很喜歡推波助瀾。
在《論語別裁·公冶長第五》裡南懷瑾講: 華人講究看風水的“堪輿”學中,相傳(注意!是相傳!)孔子在曲阜的墳墓也是子貢勘定的。起先孔子死後,同學們先看中了一個墳地,便是後來葬漢高祖的地方,但是子貢認為這個地方用來葬我們的夫子,是不夠的,因為那隻能算是一個帝王之地,我們夫子是千古聖人,這個地方是不夠格的。因此子貢決定葬在曲阜,這是風水家的相傳,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似乎是查過的,只是沒有查到實據而已。這與自己所說的“要深入求證,不能胡亂相信傳聞。”教義相符合嗎?
千百年來對於《論語》的註釋,一直是眾說紛紜、不一而足,這不足為奇,也無法強求。
而南懷瑾的思維混亂,治學的態度很不嚴謹,觀點自相矛盾,認知上很淺薄低階。是不配國學大師的稱謂的——也許是他的名字使然吧:南懷瑾,難懷謹。
-
5 # 陳哲升
中國囯學兩大宗師,南饒北季,饒宗頣、季羨林這兩位是宗師級的。
大師級就是下一層的,南懷瑾應該算得上吧,其他都是文學中的成功者,囯學屬文學,文學包括囯學等等。
回覆列表
國學大師,通俗的講,是以研究國學的有重大研究成果的人。
你舉的這幾個人,嚴格講,只有南懷瑾算國學大師。
魯迅是文學家,寫小說,雜文。雖然他在北大時期寫過《中國古代小說史略》,但是他一生沒把精力放在國學上面。
莫言是文學家,他的主要精力在寫長篇小說。
南懷瑾雖然可以稱為國學大師,但是以他的研究領域,中國古代佛學歷史以及印度梵文,等。南懷瑾只能算半個國學大師。因為古代佛學只是國學的萬分之一。
你能提出這個問題,根本在於你對“國學”、“國學大師”的基本定義模糊不清。
國學一詞最早出自當時清末,還在日本留學、逃亡、講學的章太炎,他在給那些來日本留學的中國年輕人演講、講學時,使用了國學一詞。他講學的內容基本都是國學的基本內容。
國學,狹窄的講,是以研究中國古籍為主的學問。包括諸子百家經典、儒家經典、史學經典、詩詞歌賦典籍等學問,以及引申到中國古代文化,包括古代服飾文化、古代飲食文化、古代建築文化、古代交通文化、古代婚姻文化、古代教育科舉制度文化等等。
這就是國學的通俗易懂的研究範圍,研究這些學問達到一定水平的人,才會被稱為國學大師。
以上僅為個人的理解,如有錯誤,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