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沒有發現一個怪現象,有兒子的家庭,兒子再沒出息,也不敢得罪,就指望以後養老。有女兒的家庭,反而抱怨很多,覺得怎麼都是虧,覺得不用攢錢留給女兒,女兒過得不好就是沒本事。

16
回覆列表
  • 1 # 潘昊森

    這可能要看地區風俗了,就說我吧,我兒子今年16週歲,到目前還沒復課,早上7.30起床然後上網課,中午自己做飯吃,下午5點電飯鍋煮飯,我和他媽媽下班回來做菜,吃完飯他負責洗碗筷。兒不孝父之過,以身做責,家庭對小孩人生觀塑造很重要,城市裡大多數不存在養兒防老觀念了,特別是南方男女都一樣。

  • 2 # 站集鎮孔治業

    這句話說的不對,凡事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來到世上,活著都有他的自尊。比如我吧,我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我曾經多次和我媳婦說過我不指望兒子女兒晚年讓孩子養活我們,因為我完全有這個能力養活我自己和我的媳婦甚至全家。我兩個女兒都是大學生都有工作,兒子現在是一家公司的主管,我兒子說在很快時間內自己開一家公司。我有我的事業理想和追求,我也不干涉孩子的一切事務。因為我有一個特長會算命只要我有一口氣會說話身體好越老越有收入。

  • 3 # 手機使用者久陳香

    指兒不養老,指地不打糧,現在不管兒子有沒有出息都不能指望兒子養老,現在的老人思想都轉變了,老人把錢攢足,房產證必須是老人自己的名,願意在家養老僱個保姆,不願意在家養老去養老院一呆,錢多去好一點養老院,錢少去一般的養老院,眼不見心不煩,別給兒女添麻煩了,兒女都得出去掙錢,又要每天輔導教育孫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那有時間照顧老人,老人要自己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思想要解放,現在每個家庭孩子都少,更應該由擴大社會養老的規模提高社會養老機構的養老水平。

  • 4 # 勞動人民同志

    生兒子,並不是為了養老,生女兒,並不是不喜歡,根本原因是,自然規律證明,生養女兒吃虧,和不必要的麻煩,特別是生長階段,與婚煙問題,對女孩很不公平。

    男娶女嫁,古往今來都無法改變。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進門好孬不能離婚,不論啥原因,只要離婚,一準就是敵人。女孩在婆家認吃虧,兩家是親戚,矛盾一多,再好的親戚也是敵人!如選錯人家就好比跳進敵人窩,想過,婆家人讓你幹啥,你就要幹啥,要你不要給孃家近,你必須立馬執行,不然,你就會被趕出。

  • 5 # 愛國一學子

    男女就不會平等,再差也是男人是兒子。是現在社會大環境把人教壞了,一切向錢看,缺少了中華文化的傳承,缺少了儒家思想的教育。把很好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五倫八德的儒家教育思想視看成糟粕,甚至有些人還批判。在這種環境的汙染下,豈能有孝子賢孫???似乎答的與提問者走了偏,是想說,男女就不會平等。兒子是家中的頂樑柱,女兒只是待嫁的外人。女兒出嫁後,女婿家好壞不是丈人丈母孃的養身地,怎樣也不得勁。兒子兒媳再怎地也是自己的家,粗氣!試問,有些只有一個女兒或是兩個女兒的家庭,為什麼要招贅一個上門女婿??就為的是頂門立戶。只有男兒才算得上是頂門立戶。當市長縣長的女人畢竟少!!

  • 6 # 孤舟5963

    真的。我見過很多。我隔壁有戶人家,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父親是機關幹部對兒子寵愛如寶。過去囯家明文規定父母退休兒女可頂替。本來兩個女兒可以頂替,他偏要留給兒子。可是兒子年齡還差兩三歲,等了幾年策變了,一個人都沒有頂替,錯失了良機。他也是隻望兒子養老。後來父母送老歸山還靠女兒。

  • 7 # 陽光113000546

    那可能是你身邊這樣的人多,不代表普遍現象,自己的子女,有什麼不能得罪的,現在的人思想已經不像以前那麼頑固了 非的生兒子 依靠兒子養老,相對比兒子是主心骨,女兒同樣也是依靠 像你這樣想,那生女兒的那些家庭以後怎麼辦?兒子女兒都是一樣的,各有好處。給兒子買房買車覺得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一代傳一代這樣過來的傳統,女兒呢,也不會怠慢,畢竟現在基本家家都一個。有這樣想法的人應該改變想法了,等你生病的時候可能照顧你多的還是女兒[摳鼻]

  • 8 # 芷行合一

    我想這是很多人都受中國幾千年的思想茶毒了,從古到今都流傳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再怎麼孝順,都是別人家的了,兒子再不出息也是自家的。

    即使我同事說這樣的兒子還指望什麼,你們老了我來養,但是倆老只是搖頭,說:你家有你家的事情,他再怎麼沒出息,他都是我兒子,以後我走的時候還指望他拿牌位。

  • 9 # 談酒

    你還說自己的孩子,我知道有一個家庭,一個孩子都沒有,20多年前抱了別人的一個孩子,這家幹工程的,很早掙錢都開始投資門面 房子,,保守估計一年收租金都150w左右,領養這個孩子想幹嘛都出錢,開網咖幹啥啥賠,結婚了好幾年了生了女孩,她養父母讓他生個二胎,車寶馬5 房子是別墅買著,死活不生,過來關係鬧的很僵,她養父母直接分開住,現在幹啥都選好的買,傢俱紅木的,按照他說的話反正這麼多錢沒地用就快點兒用,雖然孩子是他報的別人的他還是想他生個男孩,不是某一個地方全國都很普遍, 福建那邊很多地方 河南很多地方

  • 10 # 旺仔媽媽要減肥

    真的,我們那就是這樣,骨子裡重男輕女,閨女過節給父母送禮,平時買衣服,時不時給些錢讓父母零花,買些生活用品等,兒子可以啥都不買,一分錢不給,父母在家帶孫子孫女,父母依然認為兒子好,指望兒子,閨女是外人。這應該是一種常態,有時候不能理解,但都是這樣也習以為常了。

  • 11 # 峻嶺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重男輕女,而重男輕女的原因是男人可以傳宗接代,讓家族的血脈延續下去!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遺留下來的傳統思想!

    下面我來說說自己的想法吧!

    我們常常聽見人們說:嫁出去的女兒 潑出去的水!這句話真的不無道理,因為女兒嫁出去了就是別人家的了,孃家裡的事情自然管不上了。當然有好多女人嫁到別人家了,還要拼命去管孃家人的事!那你們說這種女人好不好?我說不好!父母的養育之恩自然要報答,但是也得有一個度吧!現在網上看到的新聞一大把的伏弟魔,好多往孃家裡送錢送物。作為孃家人自然是滿心歡喜,但是婆家人則是叫苦不迭!長此以往婆家關係、夫妻關係都處不好!所以作為一個女人嫁出去了就是別人家的了,能做的就是有時間回孃家看看,表示一下心意!如果對孃家過分好,那麼自己的生活就會受很大的影響。一個女人就算對孃家在好,掏心掏肺孃家也不會念你的好!為什麼?因為血緣關係來說,到了你這裡就算斷了,你是給婆家傳宗接代,你孩子不僅和你父母血緣淡,就是姓也是跟你丈夫姓!所以說父母不重視女兒,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

    上面說了這麼多就是女兒不受待見的根本原因!反過來說兒子對自己再不好,但是能傳宗接代,就算對自己兒子失望透頂,但是還有孫子可以培養啊!自己的血脈也能一直延續下去,自己不在了還有子子孫孫留著自己的血脈,延續自己的姓氏!

    上面是我自己的一點看法,其實也是中國大眾的傳統思想!

  • 12 # 李家莊雜說

    這就是一種傳統的思想意識在作怪,農村尤盛,城市也有。

    在中中國人的傳統的思想意識裡,兒子是傳宗接代之人,頂門立戶之主。兒子是血脈所繫,繼承生命,延續香火,天大地大。為了能有一個兒子,超生、多生在所不惜,“超生游擊隊”就是這麼來的。生出了兒子的家庭,歡天喜地;生不出兒子的家庭,悲悲慼慼。

    兒子出生後,對兒子的養育、教育高度重視,不惜代價,不計成本。特別是在讀書受教育方面,只要兒子願意讀書、有能力考上去,花再多的錢也在所不惜。貧窮人家,砸鍋賣鐵、吃糠咽菜也要讓兒子完成學業,一門心思希望兒子長大後能有出息,光宗耀祖。

    有的家裡的男孩子,不愛讀書,好逸惡勞,怕苦怕累,渾身都是毛病。但父母都不敢過多責罰,儘量順著他、寵著他。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在為兒子找工作、娶媳婦的問題上,再多的錢也捨得花。甚至有的家庭,兒子不爭氣,就算幫他娶了媳婦也不求上進,整天無所事事,不去幹活掙錢養家。在這種情況下,做父母親的只有忍氣吞聲,大包大攬,老兩口辛苦掙錢,養著兒子和兒媳,孫子出生後,還要一併養孫子。但老兩口默默忍受,不敢發作,甚至把希望寄託在孫子身上,整天以此為樂。

    總之有兒子就一切都好,兒子有出息那就不用說,兒子沒出息也無所謂,只要能娶上媳婦抱上孫子就萬事大吉。

    在中中國人傳統思想意識裡,女兒卻是別人家的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女兒總是要嫁到別人家去的,去給別人家裡傳宗接代生兒育女,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和女婿生的子女,都是男方家裡的後代,姓氏是男方家的姓氏。女兒和女婿,雖然對兩邊的父母都可稱呼為爸爸媽媽,但孫輩對兩邊老人的稱呼卻截然不同:那邊稱為爺爺奶奶,這邊只能稱為外公外婆,而且是絕然不能混為一談的。孫輩的一個稱呼,就把兩邊分的一清二楚了。一句話:女兒終究是別人家裡的人。

    所以既然如此,如果不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待兒子和女兒是頗有些區別的。首先體現在受教育上。如果經濟不予許,會不惜代價送兒子讀書儘量使其學有所成;但對女兒,教育的投入要麼適可而止,要麼讓位於兒子。其次體現在子女成家立業後的關心程度上。女兒嫁出去後,父母基本上不再管她的事,但對女兒的各種回門禮數是十分在意的。如有不周則會吐槽。而對兒子,不僅傾其所有用於兒子成家立業,喜添孫子後,老兩口還會任勞任怨幫著帶孫子。此外如有條件還會在經濟上接濟和幫助兒子。

  • 13 # 抽完煙叼牙籤

    這不是怪現象,而是很現實的問題。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最關切的生存問題上,唯有血緣關係最靠得住。資本關係僱傭關係和上下級關係都是扯淡,因為背叛這些關係除了受點直接影響後續的其他影響基本沒有,只要能力出眾手段強硬;但背叛了血緣關係那影響就是惡劣而深遠了。看看唐太宗多英明偉大的帝王,但弒兄囚父一直為人詬病,死了多少年了都還是恥辱,再看看趙匡胤黃袍加身奪了恩主老柴家的江山,他有愧疚嗎?沒有,沒人給他壓力,他有壓力的是嚴禁出現下一個自己。

    嫁出去的女兒 潑出去的水,不是說這個說法有多麼惡俗,它也是現實。參照扶弟魔問題,哪個男人會支援?你都嫁給我了,是我們家的人了,還想著孃家把自家資源送給外人,這日子過不過了?

    所以題主說的怪現象其實不怪,養兒防老不僅僅是養老問題,還在於建立一種牢不可摧堅不可破的關係。有兒子在,哪怕兒子不孝你也能杵著柺棍無理取鬧,但要是沒兒子的老絕戶你鬧一個試試?沒人慣著你。一定程度的私有制和私慾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理想國只能幻想沒有現實根基。

  • 14 # 楊吉炫

    指望沒出息的兒子養老,真的可以嗎?根本就不行。

    養兒養女

    天剛矇矇亮,我就已經蹲在大水池旁邊欣接山泉水啦,看到幾個登山客從北面青石板臺階上陸陸續續地走上來。沒想到他們也會聊家長裡短、兒女情長,走近我的時候,其中有一個人說:“養得姑娘就好過,養得兒子是惱火呢(ni)!”有人介面:“對啊!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既暖身,又貼心;兒子可是那把錐心、剜肉的刀。”

    我認為不論兒子還是女兒都是父母眼裡的寶、爸媽心裡的貝,爹孃心尖尖上的肉,不管兒子還是女兒,都一樣呢(ni)好。無論是哪家的父母就算曆盡千辛萬苦,受盡萬般折磨都心甘情願,不計任何得失、不求任何回報地用勤勞的汗滴去疼他,拿寶貴的生命去愛她。 五十幾歲,回頭望望走過的路,總覺得眨哈眼睛、揮哈手,就在不經意之間從小過到了老,好像也沒有給父母添過多少麻煩和苦惱。可是,同樣為人父母的我卻非常清楚、異常明瞭:為了我能飽飽暖暖的生活,我的爸和媽曾經為我付出了多少汗水;為了我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我的爹和娘過往給我傾注了多少心血!自覺特別慚愧,身為女兒的我從來沒有好好地孝敬過他們,也沒曾讓爹孃穿過我這件破棉襖、爛馬褂,當然也不可能貼過他們的身,暖過他們的心。想起這些,多愁善感的我立即跟水龍頭一起哭得稀里嘩啦:我敬愛的爸和媽,你們辛辛苦苦把我撫養長大,從來就沒有因為有我,可以好好地過了哪怕是一天的幸福生活!我可憐的爹和娘,女兒對你們自有、能有的報答也僅只是在過年和清明的時候,坐在你們的墓旁閒閒、看看;你們做我的父母好劃不著啊,既沒喝過女兒專門捧上的一杯清茶,也沒吃過姑娘特意烹調的一頓晚餐,更沒有穿過一件我巴心巴意買給你們的衣裳……

    背水下山,一路上我不停地想,祖祖輩輩不惜吃苦受累,無怨無悔地沿著這條狹窄陡峭的山路,無畏風雨、不懼霜雪地上上下下、奔奔波波,當爹當媽、養兒養女。明擺著困困頓頓、苦死累活,一樣也劃不著,還堅定不移、矢志不渝地忙忙碌碌、風風火火,究竟是可圖、能圖、想圖到些什麼?捫心自問,義無反顧地走著父母老路的我又究竟想圖些什麼? 從古到今,“兒掛娘,三尺三;娘掛兒,路來長”,“兒行千里母擔憂”,無非都只是就這樣順理成章地活著活著,過著過著,疼著疼著,愛著愛著……

  • 15 # 稚始梔終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個是真的,特別是有兒有女的人,表現更明顯。

    兩個老人家雖然在農村,但是,也是曾經也是鎮上的幹部,所以,會有退休金,還有房子,這些呢,在老人家心裡,都是給過繼來的兒子的。他們自己說,女兒嫁出去就是潑出去的水,管不了啊。

    女兒呢,雖然小時候很苦,父母很偏心,長大了還是隔三差五就會來看父母,每次都買很多東西。兒子呢,因為經濟條件一般,和父母在一起,雖然沒有什麼過分的行為,父母的退休金都是他拿著就對了。平時對父母是冷言冷語的,感覺就是吃定父母了。真不敢相信以後老了會怎麼樣!而女兒有時候少買東西了,老人家還會罵女兒不孝順,說兒子更孝順。

    朋友生孩子就受到了嚴重的重男輕女的影響

    朋友已經四十好幾了,老婆正懷孕,還不知道是男是女,但是朋友是想要女孩,因為第一胎也是女孩。他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不想讓自己的大女兒以後覺得爸媽是弟弟的,因為如果是女孩,以後就是共同的爸媽,大女兒不會覺得自己是外人。就這麼簡單。

    而身邊的親戚朋友呢,每次遇見,總是要挖苦一番,說朋友一定是想要一個男孩,沒有男孩不甘心等等,不管朋友怎麼解釋,他們就是頑固地認為,就是想要男孩,要不幹嗎這麼大了還要生。

    你說,苦悶不?

    後來孩子出生了,是男孩,他們夫妻兩覺得有點失望,但是親戚朋友到是起鬨,說恭喜了,一男一女終於配成個好字了。

    這個時候,朋友做了一個出奇意外的決定,兒子跟媽媽姓,已經上戶口了。引得親戚朋友一遇見他,就責怪他怎麼怎麼不尊重祖先了,反正很難聽。

    要說養兒防老,時代不同了,兒子除了姓是自己的,只要有錢,女兒也一定防老,而且還更貼心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對於老人家來說,自己有經濟基礎是最好的了。

    萬一沒有經濟基礎,兒子有經濟基礎的,會好些,因為兒子能夠給的就是經濟上的支援,其他的,說實話,比較難,而且,兒子孝順與否,有時候要取決於兒媳婦。

    而女兒呢,不管有沒有經濟基礎,都會非常貼心,特別是對年老的父母會照顧的無微不至,哪怕不能無微不至,比起兒子來,真的要好很多。

    【總結】

    大環境是這樣,所以,作為我們每個人,怎麼去改變呢,就是做好教育來,真的,教育好了,男孩也會孝順,女孩會更孝順,更貼心。

    或許,生女兒才是最大的福分。

  • 16 # 一刀情感雜談

    當今社會上,確實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偏遠的農村,那些為人父母的,都會有這樣的心態。道理很簡單,兒子是留在家裡的,等以後老了,兒子和兒媳婦會照顧自己,所以,即便是兒子再怎麼沒出息,父母也不敢得罪,怕現在得罪了,到時候老了以後就沒人可以依靠了。

    從這裡也能看出,父母其實也是帶有博弈色彩在這裡面的,因為作為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兒子以後對自己是好還是壞,他們也只是想碰碰運氣,孩子孝順的話,自己以後的日子就過的好一些,孩子不孝順的話,那也只能認栽了。

    以上是父母關於兒子的看法,接下來再說說父母對女兒的看法。

    很多父母對女兒的抱怨很多,總是覺得自己為女兒辛苦付出那麼多年,到頭來女兒還是成了別人家的,感覺永遠都是虧的。有些偏激的父母,他們甚至有錢也不願意給女兒留著,女兒過得不好只能說運氣差。其實,這樣的父母,心態是有問題的。生男生女,這是機率的問題,誰都無法做主。

    作為父母,你攢錢留給女兒,女兒不一定會要,但她一定會感激你。你不攢錢給女兒,她們也不會有意見的。因為身為女兒,他們在未來得日子,很難陪在你身邊,其實她們的內心就已經很難過了。當然,他們也會盡自己的一份孝道,並不是說到了婆家,對孃家就不聞不問了。

    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後人。希望全天下的父母,不要再有這種封建思想了,現在都21世紀了,有些思想的枷鎖,也該解開了。

  • 17 # 坎布林細節

    就衝兒子這麼重要,就衝這個血脈傳承,就衝這個家業延續,那給個50萬的彩禮也不虧啊!你看啊,這姓氏也傳承下去了,家產也有人接手了,血脈也傳承下去了,區區50萬彩禮和這些比起來簡直一文不值對不對?說不定還是皇室血脈呢!多正統啊!

    男人如此優秀不上門簡直可惜了,優秀的男人在哪兒都能優秀,要視金錢如糞土,這點比女人好多了,女人總是計較家裡那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還摳門兒,沒辦法,社會地位低看不遠啊,哪像男人啊,站得高看得遠的有遠見,家裡頂樑柱!哪像女人啊頂多算個門坎兒!

    你看很多發明都是男人搞出來的,女人就適合在家帶孩子,照顧男人生活起居!不識字最好,最好別出來拋頭露面多丟人吶,學學中東出門全身裹起來不香嗎?尊男人為神就行了。

    女人能幹出什麼大事兒?母系社會的時候頂多發明了種植和畜牧,解決了一下溫飽,穩定了當時的社會幾萬年而已!近代也就100年內貢獻多一點點,其他幾千年在家老實帶娃,實在沒啥用處。

    近現代也就只發明瞭WI-FI,黑匣子軟體,計算機程式設計等等,其他的也只能發現一下生物遺傳DNA染色體的作用,發現放射性元素順便檢測、治療一下癌症,搗鼓搗鼓一下細胞學、高能物理、化學這些小玩意兒!確實沒啥拿的出手的,最高的官職也只能做到全球高能物理研討會會長而已!確實比不了男人們東征西戰幾千年的戰爭榮耀!

  • 18 # 珊桃和露

    一個怪現象就是兒子再沒有出息,但是作為父母不敢得罪,因為要指望他養老,而作為女兒,再有出息也覺得是外人,老了不用靠她,好不容易回了孃家,也會像外人一樣的很客氣。這是為什麼呢?

    老話說:有兒窮一時,無兒窮一世。在老輩人的眼中,感覺生養了兒子,家族的希望就有了傳承一樣,即使兒子不爭氣,也是一時的,還可以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所以呆在兒子家裡,就覺得是自己的家,有歸宿感。即使兒媳婦有臉色,也覺得是自己家的矛盾,處理起來不見外。

    而女兒就是給別人家生養的,為別人家裡做貢獻的,為自己家裡做什麼都是白做。甚至連自己的姓氏也不能傳承,只能叫做“某某氏”。

    過去有什麼絕活手藝之類的,很多都是“傳男不傳女”,就是這樣子的。男孩再怎麼傳,都是傳在自己的門楣裡面,而女兒傳著傳著,就找不到根了。

    為什麼過去家家都有本族譜?族譜裡面記載的都是先祖告訴後代,自己家裡這個姓氏的起源,包括有些因為社會動盪,皇帝賜名,從哪裡來的,祖上都是做過什麼的,一代一代凡是添了男丁都會寫進去。就是現在有些研究歷史,也會用到族譜裡面的歷史事件。

    女孩子就不會寫在族譜上,或者嫁出去了,男家會添一筆,某年某月某日娶的某某家某氏過門。我小的時候看過這樣的族譜。

    族譜都是傳兒不穿女,所以過去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辭,族譜可以追根溯源,中中國人也講究個“根”的存在,就是這個道理

    這些“男尊女卑”的想法,兒女同生不同養的做法,歷朝歷代,上下五千多年,想改變不可能的。就是現在雖然社會進步了,但是婆媳關係,丈母孃和女婿的關係,仔細品品,還就是不一樣。

  • 19 # 生活情感日記

    只有一個兒子

    我這叔叔也是,對兒子那是慣壞了,一個十五六的大小夥子,整天遊手好閒的,書也不讀,學也不上,還整天跟人打架。

    三天兩頭的給惹禍,後來也是給叔叔逼急了,也不管什麼養老不養老了,那些掃帚就一頓暴揍,把兒子給打出去了,讓他自己出去混,混不好就別回來了。

    結果兒子出去了三年,也是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跟人當學徒,也算爭氣,三年下來學到了一技之長,給人安防盜窗。

    後來回家了,也給父親認錯了,也懂事了,現在自己單幹,開了個門市,生意還不錯。

    叔叔還經常說,幸好沒再接著慣,這一頓打把兒子給打醒了。

    先講一個我朋友的故事

    我有個女性朋友,她在一所重點學校裡當校長。

    每年開學都有很多人找她,她這人比較怕事也怕麻煩,所以能躲就躲,很少為親戚朋友辦事。

    但是有一個人,只要張口了她都會辦。

    這個人就是她弟弟的媳婦,一個沒有啥背景和文化的普通家庭婦女。

    不只是幫弟媳辦事爽快,平時也是對她很好。隔三差五地叫她出來吃飯,帶她去買衣服、化妝品、做頭髮……

    農村人和城裡人都有重男輕女的,但是在這個新社會,這種思想是越來越少,特別是當婆婆的,自己本身就是女人,更不應該重男輕女,男人重男輕女的,首先想一想,自己作為一個男人有沒有擔當有沒有責任,有沒有讓自己的父母過上幸福安逸的生活,或者家裡有沒有錢財萬貫,真的有錢,不用你瞎說,誰都希望兒女雙全,前提就是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有人帶,女人能經濟獨立,這樣的婚姻也會長久。

  • 20 # 行走與寫作

    儘管“養兒防老”這樣的觀念,在當今現實社會中已經逐漸淡化,甚至出現“養兒煩惱”的戲稱,但在實際生活中,特別是農村有兒有女的家庭,常常出現“厚兒子,薄女兒”的現象。

    具體體現就是,無論兒子再沒有出息,生活在艱難,做父母的都會守著兒子,而不會去生活稍好的女兒家居住。家裡的財產都是留給兒子的,女兒只是象徵性地分給一點,哪怕遇到事情大都是由女兒出面解決也是這樣。

    我就有個很優秀的女性朋友,豐衣足食,孝順父母,偶爾有意無意地,還是流露出父母很偏心和她一樣生活水平的弟弟的一些不開心。這到不是為了財產,而是為了心疼父母在弟弟和弟媳目前的“小心”。

    這種現象表面上看是“重男輕女”和“養兒防老”思想的殘餘,其實還有深層次的原因。

    一是覺得嫁到別人家的女人,生下的孩子也跟別人性,已經是“人家”的人了,相比留在家裡的兒子,生下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姓,永遠是一家人,哪有“胳膊肘往外拐”的道理,所以就形成以兒子為中心,財產是兒子的,一切都為兒子而考慮的現象。

    二是娶嫁觀念的不同。現在社會,兒子結婚和女兒出嫁的支出成本是不一樣的。兒子結婚得有新房,少則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加上彩禮傢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嫁女兒就不一樣了,有錢的,在男方的彩禮上多加上幾萬陪嫁回去就是了,沒錢的留下幾萬辦喜事也未嘗不可,沒有人會指三道四。這樣的觀念,有兒有女的家庭,父母肯定得為兒子的婚事做買房攢錢的準備,對女兒就不用這些,所以就會出現男女不平等的現象。

    三是攀比觀念的影響。有兒有女的家庭,父母一般都是住在兒子家,也就是自己家。而女兒結婚就到別人家住了。把兒子扶持好,把自己家建設好是責無旁貸的責任,而女兒家自有夫家負責。別人評價家裡建設好不好,日子過得好不好,都是以兒子家來評價的,不與女兒家的貧富程度來論。所以攀比著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就大多數只顧著兒子,顧不上女兒了。

    四是生活壓力的無奈。現在社會,一個男孩無論有多麼優秀,多麼上進打拼,但年紀輕輕就要靠自己買房買車結婚還是不現實的,所以父母只能無奈地傾其所有,力所能及的扶持他、幫助他,往往就形成兒子和女兒“厚此薄比”的現象。

    其實,做父母的沒有不愛兒女的,也不想厚此薄比,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只是現實生活如此,不得不無奈地做出這樣的選擇和差別,心裡的愛,卻是一樣的。做女兒的,都一些理解就好,我也是一個兒女,只能共勉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吃過哪些野生菜,你覺得最好吃的是哪種野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