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老翁620
-
2 # 李翔Master
1.反思
反思我們曾經的青蔥歲月,反思我們曾經經歷的悸動,推己以人,平心靜氣。
2.平等
平等才能交流,現在的學生不畏權威,高壓無用。
3.真誠
以學生的個人成長為用,而不是考慮個人的業績,真誠才能打動學生。
4.負責
逆反代表迷茫,他做你的學生,就是期望能得到你的指引,你是要拋棄他,還是負責任的指引他的人生,而不辜負他的信任?
5.自信
言傳不如身教,你唯有用自信的行為去影響他,改變他。
6.方法
讓他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佩服你,服你管,才能逐漸培養出學習的興趣,建立自信和人生目標。
有目標自然不會逆反。
-
3 # 大鵬小作
青春期叛逆,原因在於想得到更多關注和認可,開始認識到“面子”的重要性。主觀意識開始強烈,個人隱私開始注重,開始追求個人獨立,認識上,情感上都獨立,展現自我,於是想著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去學,對於家人教師的嘮叨會厭煩,甚至會透過大聲說話,逃課,公眾場合頂撞誰之類。我們把這稱為叛逆。
在我看來,瞭解心理再針對性引導就可以,我們沒有把握去改變他,他如同在海里開大船的,他是船長,你不能改變他的航線,但能夠跟著他一起探討航線,前方是哪裡,怎麼過去比較好,從而適當的引導到正確的航線上來。引導本身就是最好的,最無形的教育。
1.行動是由思想決定的。所以在公眾場合,開班會的方式,可以進行青春期的思想建設,父母說很多,可能抵不了老師的一句話,只要我們確實為他們的未來考慮,說的有道理,他們會有感觸,當然不要要求一下子做180度的轉變,又不是機器,哪有變得那麼快的。慢慢的轉變,才是正常的。這個還需要日後的不同的場景引導,教育。
2.朋友式的相處。如果你只是老師,那他們覺得只能在學習上和你交流。其他方面想不到你。而學習好正是心態良好的結果,走進他們心裡。可以創造機會,多和孩子們學習之餘聊聊人生,過往,開開玩笑。認可你了。就容易開始接近你。你說什麼,他們便會發自內心的去接受。
3.剛柔並濟。在教育上面,堅持認真的原則。對於叛逆孩子發生的問題,指出問題時,不能視為具體人的問題,而是應該視為大眾問題,在公眾場合要說明問題,先給糖果再當頭一棒。給足了面子,也說清了問題。在大問題上絕不含糊。讓他認識到,真的重要,不能碰。
4.做好跟蹤。教育教育,重點還是在育。一個孩子願意跟隨你,你因為他能認為你能給他帶來希望。生活的細節,可以多關注。
-
4 # 天涯知己若比鄰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宜疏不宜堵,可以透過一些活動使青少年得到適度的宣洩,但也要注意適度引導,不可使其誤入歧途!
-
5 # 目標985
老師一定去學習如何讓學生學習好,記得快。一定要去學習如何高效記憶,讓學習輕鬆高效,學生成績好,體育課多,活動多,自然喜歡上學。記憶課一定包含,思維導圖,影象記憶,聯想記憶,濃縮記憶,重複記憶,把書讀薄。多佈置學生看課外書,每天10分鐘新聞,10分鐘讀報,讀報可以只看新聞標題。讓學校生活多姿多彩,舉報各種體育藝術活動,讓不同特長的學生都有發揮機會。關鍵是學習效率要高。
-
6 # 李蘭頌
【社會生活類話題】
謝邀。莫把概念當飯吃。教育者首先受教育。胎教、幼教、小教、中教、高教,凡考執業資格證者,都過教育心理學關。青春叛逆期,不是大老虎,也不會孤立存在,就不能以教施教。全媒體時代也為融文化服務,中學教師中的班任或科任,年級或班級,團委或支部,尤其家長父一輩子一輩,都要共同“度”或“渡”每一“期”的“關”。最長的“期”和最大的“關”是什麼?那就是包括胎教、幼教、小教、中教、高教在內的全部人生,只憑借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不夠用。
也有問父與子誰更處在叛逆期中?人生整體看,賢達一百年,糊塗一百年,都要學到老。按照現行相應的法律法規劃分,基本上有五個時段,即:童年01歲-06歲,少年06歲-13歲,青年14歲-44歲,中年45歲-59歲,老年60歲-100歲並百歲以上一一這之中至少有三個問:一問所謂的青春期和更年期的發生,一般會在哪個年齡段出現?二問還有一個叛逆期,又是從幾歲到幾歲反應?三問特別緊要的是,父母在青春期或更年期內與叛逆期子女之間又當如何論斷?
1994年,83歲的季羨林的87歲的妻子彭德華因病去世。在4萬元喪葬費用中,季羨林要求其59歲的兒子季承出2萬元。一個要求出,一個不願出,結果父子交惡。這不是錢的問題了吧?此後父子二人十三年時間裡不曽相互往來。其實,2002年,得知父親生病的時候,季承曾想見父親,但受到了阻撓。直到2008年,在父親的學生等牽線下,季承帶著無比激動的心情來到醫院,終於見到了97歲高齡的父親。季承跪地向父親賠罪認錯,季羨林看著兒子也老淚縱橫,冰釋前嫌。
季承把自己再婚的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為他們祝福。與父親和好後,季承經常帶著妻子和兒子去看望父親,不時陪伴父親身邊。我的母親劉蕊華,1948-1952在北京輔仁大學文學院中國語文學系讀本科、1952-1953在中央文學研究所讀研究生、1954起任《文藝學習》編輯,工作之一是協助主編韋君宜籌辦名家講座和回答讀者來信。但是,她在我20週歲時,毫無文藝色彩、有意無意地向我透露說,人生有三關,父母關、夫妻關、子女關。我當時只請母親解釋一下父母關。她當即就對我說道,所謂父母關就是父母雙全,都在,離婚的父母,也都在。她是在我青春期的時候,與我溝通和釋放訊號吧!
我母親是大連生人。她在戰亂中求學不輟、動亂中教學相長、改革開放以來助學慷慨解囊。在最困難、最窘迫的日子裡,她帶我去寄賣店賣掉皮大衣和腳踏車,換得一點點錢暫度飢寒,也將名家書畫儲存下來。她一生為一個學習的“學”字付出了無盡的辛勞和極大的忍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的忍耐力,是我一生受用的錦囊。我這裡所說的“忍耐力”更多是指母親的樂觀向上、辛勞努力的一生,她與人為善,就與人方便。
又過若干年有部電視劇《浪子回頭記》,請我作主題歌的歌詞。我接活兒後查資料發現:人有三個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發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當然,受到的困撓也不會輕易排除或淡忘。好傢伙,叛,叛,叛一一1、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2、6-8歲時,則來到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3、12-18歲時,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大家常見又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上圖小畫框左下角即家慈,母親在婦產醫院生我後第四月,參加一個全國性會議被臨時通知進中南海,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可就是,那一次,我還發現我有理由寫出人生第四、第五個叛逆期,發生在14-44歲之間!不是麼?閃婚閃離的男歡女愛,僅限於兩個人也便罷,七年之癢的年輕父母,有子女也離婚則另說,這不比任何一個子女的叛逆更加叛逆嗎?所以,子女的叛逆會給父母帶來困撓,反之亦然。就決定寫《金不換》《銀髮絲》兩首歌詞一一至今仍然覺得一一青年和壯年兩個時期,哪兒還有好日子過,全是需要好好溝通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哪裡單是大人和小孩溝通好不好的叛逆期?
這也就是說從06歲到60歲的每一年,都應該是人生主動與被動的質量年(此前和此後被動性大)。從遺傳學意義觀察,父母與子女就血緣關係而言,似乎都在青春期或更年期相互纏繞之中:父母在與子女有關叛逆期的“度過”與“渡過”時,按照現代漢語規範一一度光陰的時間“度”和渡難關的空間“渡”,不過是前一個沒有三點水而另一個必須有三點水,無論如何兩個“度”與“渡”不都是同在叛逆期之中的麼?因此我好像知道了“度”與“渡”是溝通解決困擾有無“淚”的全過程:
-
7 # 友誼連著你我他
你只要把他當成自己的子女看帶,問題就解決了一大部分,然後再有孩子家長的配合,問題就全解決了。成果最後取決於孩子,教育取決於成人……
-
8 # 提分課堂
青春期一個明媚而憂傷的字眼,承載著青蔥歲月里美好的記憶,它如同陣陣春風帶給我們的舒暢,就像和煦的Sunny灑滿額頭,讓人的心情為之一振,但是伴隨著美好的同時也伴隨著憂傷,青春期的孩子敏感且自尊心強,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初步建立了世界觀和價值觀,他們追求獨立,想逃脫家庭或者學校的束縛,這個時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大,易怒,渴望有人能真正理解和關心他們,是成長中重要的階段,有的孩子叛逆期比較短暫,而有的孩子卻遲遲走不出來,怎樣讓孩子平靜的度過叛逆期,是每個家長和老師都需要探討的話題。
在我看來陪伴與理解是幫助孩子度過叛逆期最好的辦法,當孩子與我們的觀點發生了衝突,我們不要急於去辯證,去強迫孩子認同我們的觀點,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與孩子進行深入溝通,瞭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從而做出正確的引導,青春期的孩子內心實則是孤獨的,他們很難找到可以吐露心聲的人,作為老師或者父母都要在這個關鍵時期陪著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依靠,這樣孩子才能及時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當然大多數學生都很難與老師成為朋友的,因為老師的這種身份就拉開了與學生的距離,總而言之,對於叛逆期的孩子主要是進行說教而不是打罵,要從內心去理解他們,在他們需要陪伴的時候給與溫暖,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平靜的度過這個時期!
-
9 # 江海志
個人認為,首先我們不要去過分渲染青春期的各種問題。其實青春叛逆是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過程。絕大多數孩子都會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的。個人以為,目前學校、社會和家長可能有過分渲染青春叛逆期的現象,以致於某些孩子產生“我叛逆,我怕誰?”“我在叛逆期,所以全世界都應該向我低頭。”等心理。在日常教學中,我就遇到過類似的孩子。我會在孩子冷靜後,冷靜地告訴孩子:“你是在叛逆期,但你更是社會的人。是人就得遵守社會規則,在學校就要遵守學校紀律,在家就要尊重父母。你是叛逆,但社會不會因為你的叛逆,而改變規則。”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首先應該高興。孩子叛逆了,證明孩子開始真正長大了,開始有主見,有思想了。這應該是讓我們開心的好事!我們誰願意孩子永遠長不大呢?有了這樣的心態,教育他們就有了良好的開始。叛逆,是因為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這些想法有些是對的,有些是錯的。當孩子固執於己見時,衝突就發生了。對於有想法、有思想的孩子,我們只有用“想法”和“思想”和他們溝通。那麼我們就不能用命令教訓的語氣,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和他們對話。因為這不是溝通的語氣和姿態。只有我們放下身段,以友者的姿態和他們交流“想法”和“思想”時,他們才有可能開啟心扉。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以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智慧,糾正孩子的非理性認知,教會他們如何和朋友、師長相處的原則,最終幫助他們早日度過叛逆期,實現真正的長大。總結一下:1.不要過分渲染。2、為孩子高興,孩子開始長大。3.用“想法”“思想”溝通“想法”“思想”,糾正其非理性認知,讓孩子真正長大。補充一點:學會傾聽,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是幫助他們度過叛逆期的開始。要傾聽,不要抱怨;要和風細雨,不要雷霆萬鈞。
-
10 # 大軍原創詩詞
作為曾經當過中學教師的我,深知要教育好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學生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經總結、反思和借鑑其他老師的一些做法,現將相關方法總結如下:
第一,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教師要想教育好別人,必須自己先要學好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和一些被別人總結出來的教育青春叛逆期學生的機智和策略。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理素養、教育與教學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等。只有懂得教育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才能避免盲目性,才能教育好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學生。
第二,轉變觀念,和學生交朋友:中學教師要擺正好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當做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應該把自己當做學習者、班級管理的參與者、是學校、家長、社會的協調者。放下身段,把自己置於與學生平等的地位,關心、愛護、尊重每一位學生,爭取和學生交朋友,讓學生沒有顧忌地向自己吐露心聲。
第三,營造良好環境,轉化學生的逆反心理:中學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要透過努力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建立良好的班風和融洽的師生關係,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透過集體活動的教育、評價和激勵作用,讓逆反心理轉化為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覺、自制能力。
第四,隨時關注學生行為情緒,及時加以引導:每個學生由於家庭、學習和生活上的諸多原因,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情緒,甚至過激行為。作為老師,要隨時隨地的觀察到學生的這些不良行為和情緒,並做到因時、因地、因人地運用說服、榜樣和道德評價等方法進行正面引導。
第五,加強與家長溝通,合作搞好孩子的教育:老師面對的是眾多的學生,由於時間、精力和空間的限制,不可能瞭解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方面的表現。再就是有的學生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又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很有必要經常加強溝通,隨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合作協商找到最佳方法解決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及思想上的問題。
第六,掌握一些常見方法,力爭做到對症下藥:一是疏導方。當學生遇到挫折和失敗以後,不能正確評價自己,也不能認識內因和外因的關係而產生逆反心理的時候。老師要幫助學生正確分析內因和外因的關係,客觀評價自己。並教會學生利用換位思考法、自我激勵法和情境轉移法等排解或發洩不良情緒,釋放心裡的壓力和痛苦,避免產生消極的逆反心理。
二是鼓勵法。對於榮譽感和自傲感感很強的學生,老師要平常多鼓勵他們找到自己奮鬥的目標,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激發前進的動力。
三逆反法。對於那些總是喜歡反著來的學生,你讓他幹這樣,他偏要幹那樣。你本想他做某個事情的時候,你可以說不用他幹了,否則用激將法說他沒有能力去做。這樣有時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是換位思考溝通法。當學生們出現煩心的事情的時候,不要總是站在老師的角度去指點、去教育,而是要站在他們那個年齡階段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去進行溝通。
總之,作為一箇中學生教師,要教育好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學生確實不易,要因人、因時、因地、因事地“多管齊下”採取措施,方可取得實效。
回覆列表
人的一生是都要經受許多坎坷,一帆風順只是美好的想法。青春叛逆既是好事也容易做出格的事,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處在建立期,認為自己想法和行為都是正確的,對外部環境有很大的不適應性。只要不如意,不順心,不認同,從情緒表現出反感。這樣的孩子好教育,好溝通。只要與他們把利害關係講到位,適時幫勸與點撥,都能接受,從而達認可身邊人和事,認可社會,而融入社會的目的。最怕的把情緒藏起來,埋在心底不顯露的青春叛逆性的孩子,對這種孩子的教育確實非神。明明很溫順的一個孩子聽了幾句別人挖苦羞辱的話,經受不了能跳樓。江蘇建湖十三歲孩子殺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所以碰到像這樣的孩子真叫人糾心。如何讓這些孩子平安渡過叛逆期,本人認為,一是老師,家長,要留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有沒有反常現象,如果發現適時開導,暗中保護,千萬不有過激的語言刺傷他。嚴重的請心理醫生進行心理疏導,憂鬱的用藥物治療。二是放心他們的情緒,特別是家長要親近孩孑,常過孩子讓家常帶他們參加體育活動,那怕是打一場球也能使其忘記一切。千萬不能設及他們心靈的痛處。老師遇到什麼事要多和家長溝通,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是他們平安渡過青春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