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泉匯天下
-
2 # 血染戰旗紅
這得看你以什麼為參照物了。這麼說吧。1984年時,你有一張大團結,能夠買一瓶茅臺酒(8元),還可以再買2包中華煙(1元一包)。如今一包中華煙的價格最少是45元,一瓶茅臺酒的價格最少是900元,這麼一算,它就相當於990元。
當時一斤米的價格是0.2元,這10元錢就能買50斤。按照現在一斤米3元錢來算,它只相當於150元。
當時一根冰棒是5分錢,這10元錢可以買200根冰棒。如今一根冰棒最少要4元錢,這麼一算它就相當於800元。
當時我讀小學三年級,一學期的學雜費要9.5元。現在小學三年級一學期的學雜費是多少呀?勞駕哪位家裡有小朋友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請補充一下。
當時一斤豬肉,一刀切的半肥瘦,是0.7元,這10元錢可以買14.3斤。前幾天我去買肉,一刀切的半肥瘦肉是38元一斤。這麼一算,當時的10元錢就相當於如今的543元。
對了,當時我和父母去逛街(農村人叫趕集、趁墟),只要花0.3元就能吃到一大碗有肉有蛋的粉了,如今我在廣州越秀區想吃一碗同樣的粉,最少要18元。當時的10元錢可以買33碗,摺合成如今就是594元。
-
3 # 遼寧胖哥
大團結!就是一張十元面額的錢!
這張十元面額的錢,在80年代的時候,可以買很多東西,在80年代十元面額的錢,可以稱得上鉅款,很多小孩子,根本都沒看見過這十元面額的大團結,80年代的時候,普通人家用的錢,都是一元,二毛,五毛,幾分的錢,80年代小孩子吃的冰棒,才二分錢,一斤豬肉1塊錢,很多人家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買豬肉吃
80年代的時候,菸捲,基本上都是幾分錢一盒,那個年代的人們,平時的零用錢,都是一塊麵額,幾毛面額的,給小孩子都是五分錢,能買二根冰棒吃。
我就記得我小時候過年,買一根菸花棒,才需要幾毛錢,我還得央求父母給我買,畢竟那個年代的人,都不富裕。
80年代娶個媳婦,一般人家也就花一百多塊錢,富裕的人家花二三百塊錢。80年代最貴重的東西,就是腳踏車和手錶,這是結婚用的二大件,那個年代,有個腳踏車,老露臉了,可以說腳踏車就是有身份的象徵,出門騎個腳踏車,會讓很多人羨慕的,有腳踏車都捨不得騎。
要是在有一塊手錶就更牛,妥妥的富貴人家,我記得我都十多歲了,才第一次看見過十元面額的大團結。
我記得我小時候,父母給的最大面額的是一塊錢,我買了個朔料玩具,還吃了好幾根糖葫蘆。
-
4 # 五班長
我先不說80年代大團結購買力有多強,先說說70年代初,我拿著大團結買東西的經歷吧?
70年代初,我大概十二三歲,那是我從外省城裡第一次回浙江鄉下,當時鄉下方言我只能聽懂,但不會說,我拿著一張大團結到街上供銷社買糖,營業員是個上年紀的叔叔,警惕性非常高,就審問我,錢是哪來的?我用普通話回答他:“是爺爺給的”,但他聽不懂,還是反覆審問我,我就煩了,我說“我不買了,你把錢還給我”,大慨我的動作他看懂了,他說:“錢我暫扣著,你讓家長來取。”我一聽怒了,一腳把玻璃櫃臺給踢碎了。
營業員怕我跑了,一把將我抓住,還叫其他營業員到公社去報告,“嘩啦啦”玻璃的碎聲引來了眾人的圍觀,大家明白怎麼回事後,就有人對營業員說:“你知道這孩子是誰嗎?這是賡彰的孫子。”營業員一聽是賡彰的孫子,抓住我的手馬上放了,並叫其他人不要去報告了。賡彰是我爺爺的名字,並不是爺爺有多大的勢力,而是在“地、富、反、壞、右”統統打倒的年代,我爺爺成了鄉里的首富,他在北京同仁堂退休,每月一百二十元的退休工資,常在鄉里做些好事,困難的人也幫助一下。
在當時鄉里可以說,爺爺的大名無人知、無人不曉,作為孫子有一張大團結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後來爺爺聞訊趕來,賠了玻璃也就沒事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當時的一張大團結在人們的心中份量是很重的,按購買力來說抵得上現在的二千,按得到的難易程度來說,比現在的一萬更難得到,現在有的十二三歲的孩子有幾萬元錢是很正常的事,有的春節壓歲錢就能拿到上萬元,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一張大團結可是農戶半年的生活費啊。
-
5 # 和和生生
太知道了,我就是八十年代的年輕人,舉個例吧:60元是我爸一個月的工資、我參加工作是86年參加工作,爸爸給我120元買了一輛紅旗牌腳踏車;我學的是汽車修理,每天1元2角,每個月36元錢,開支時,為了享擺,故意把36元說成360大毛,別提多有意思了。
記憶憂新的是,我家蓋新房,是那種用磚砌的窯洞,因為那時很小,對於建築材料和工錢不是很瞭解(爸爸著手辦的),只記的一塊紅磚2分錢,一車沙也就3塊多錢,當然小工工資2元,大工工資3元,4眼窯洞下來花了也就1萬多元錢,那時這房還在村裡跑頭呢。
由於蓋了新窯洞,家裡有了饑荒,爸爸把舊院賣了1250元,舊院東西配房是5間瓦房,正屋是3眼石頭窯洞,還有一個豬圈,這麼多財產總共才賣了1250元,賣了房那天晚上,爸爸拿著一沓10元的大團結,對著燈泡照,裡面印著閃閃放光的天安門水印影象,爸爸守著那1250元錢一晚上都睡不著覺了。
到了92年,我找的物件,當時已經有了50和100的幣值了,但有一件事情還讓我不能忘卻,那是部置新房時,去商店買一張畫,那張畫是一張1米多長的長幅畫,是北京頤和園的實景風景圖,當時我讓售貨員取下看一下,售貨員不高興的說不買就別看,我說你拿下我買了,這張畫售價10元錢,看來也擱置多時了,問的多買的少,難怪售貨員愛搭不理的,說明10元的大團結還是有相當的購買力。
之後,我結婚時,隨禮的份子一般5元,親戚朋友是一張大團結,隨著生活條件的好轉,大團結因新幣種的更換,退出了歷史舞臺,只留下了記憶中的美好回憶。
-
6 # 太陽中國最紅
我來回答
八十年代一張大團結,就是10元。小白兔糖一分兩顆,冰棒3分,綠豆冰棒5分。可以看到很多小零食是一分一分的賣。肉是5毛一斤,米是2毛一斤。在農村一個工分值一毛線,出100個工農民才賺到10元,真得是一大筆財富。
幸好,改革開放以來,祖國飛躍發展,使華人民生活越來越好,日子過得蒸蒸日上,再不也用再受那樣的苦了。
回覆列表
大團結對80後來說已經不怎麼熟悉了,對90後來說差不多沒有記憶了,對00後來說那是完全陌生了。而作為70後的我,卻是有著滿滿的回憶。
記得小時候過年發壓歲錢,父母的紅包裡一般只裝一張“拖拉機”,哪怕是豐年,過年紅包也就一張“車工”。可見當時的收入水平是非常有限的。
那麼一張“大團結”在那個年代絕對比現在的毛爺爺還燙手。我依稀記得作為教師的父親在80年代初的工資還是三四十元,也就是說一月的工資就這麼幾張“大團結”,而這幾張大團結可要糊過家裡的幾張嘴啊,生活甚是拮据。
那時的豬肉七毛多一斤,大黃魚三角多一斤,帶魚一毛二一斤,大米貳角一斤不到,兩張“大團結”可以扯很多布料給家裡的孩子們過年置辦一套新衣裳。
在那個年代萬元戶絕對是土豪般的存在。記得我們村裡有個萬元戶,那真是富得流油啊,他們家的孩子都吃“麥乳精”的。後來慢慢富起來了,家裡的大團結也經常可以見到了。80年代末,家裡蓋樓房,父親拿出所有積蓄,一共三千多張大團結給家裡面蓋起了三幢二層樓房。
滿滿的回憶,大團結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始終都是有錢人的象徵。只是那個年代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