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600437075021

    箸 zhù (1) ㄓㄨˋ (2) 筷子。 (3) 一種生在南海岸邊沙中的竹子。 (4) 古同“著”,明顯。 (5) 鄭碼:MBM,U:7BB8,GBK:F3E7 (6) 筆畫數:14,部首:竹,筆順編號:31431412132511 詳細註解 -------------------------------------------------------------------------------- 箸 筯 zhù 〔名〕 (1) (形聲。從竹,者聲。本義:筷子。又作“筯”) 同本義 [chopsticks] 羹之有菜者用梜。——《禮記·曲禮》。注:“今人或謂箸為梜。” 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李白《行路難》 輟箸嘆曰。——清·周容《芋老人傳》 (2) 又 亦輟箸曰。 (3) 又 獨一箸間。 (4) 又如:長箸(較長的筷子);箸長碗短(比喻餐具凌亂不齊);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詞性變化 -------------------------------------------------------------------------------- 箸 zhù 〔動〕 (1) 通“著”。顯明;顯示 [manifest]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強國》 致忠信,箸仁義。——《荀子·王霸》 (2) 撰寫,寫作。後作“著” [write] 箸《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後漢書》 及稍定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著也。——《史記》 (3) 又如:箸錄(記載;記錄);箸論(著作,論述);箸撰(撰述;寫成的作品)。 箸還有一意 箸是古代中國象棋中的一枚棋子 箸(筷子) 古人稱筷為箸,自商代箕子怖象箸(《夜讀拾得錄(一三一)》),漢代張良借箸為籌(《夜讀拾得錄(八十四)》)及宋代宋仁宗的“一下箸為錢二十八千”(《夜讀拾得錄(五十一)》),兩千年間一直沿用。據說,到明代才逐漸稱呼筷子。如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吳中民間俗諱,因箸,同住音,行舟諱言“住”,所以把“住”改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後,一些讀書人也漸稱箸為快,李豫離在《推篷寤語》中說:“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 用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舊著已經談論很多。而從考古資料提供的兩點資訊,可能知者不多,可以作為對古人用筷的進一步瞭解。 一是筷子最初的器形,為兩頭粗細一樣。先秦時期的箸,上下一般粗細,分不出手握的筷頭和夾食的筷足。如雲南大波那木槨墓出土的銅筷,整體圓柱形。湖北雲夢大汶頭一號墓和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都屬於西漢早期墓葬,出土的竹箸,也都是兩端粗細一樣。到了漢代後期,才出現首粗足細的箸。再者,古代的箸,直徑一般在0.4釐米左右,最粗不超過0.6釐米,比今日用筷要細。這是因為古人的箸用來夾羹湯中的菜。《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者用梜(即箸,同器異名),其無菜者不用梜。”夾羹內之菜,沒有過重的分量,不同今日要夾大塊食物,因而徑細亦可。 古人餐具也很講究清潔。酒杯有杯盒,食杯也裝盒,箸皆盛放於 或筲(即箸筒),如同今日的筷筒。上世紀湖北江陵和雲夢的漢墓中出土的箸,就整齊地裝在竹筒內。這個竹筒叫做 或筲,同墓出的遣冊內,記此名稱。飯後洗滌乾淨的箸,不能亂扔亂放,要放進箸筒,不受髒汙。既簡便,又衛生。要談筷文化,這也是個小小的亮點。 ①銅箸(戰國) ②竹箸(漢) ③銀箸(唐) ④竹箸(元) ⑤竹箸(明) ⑥筲筷筒(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巧克力哪個牌子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