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帝奧大叔

    當然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蘇軾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他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 2 # 打漁讀書

    縱觀中國古代詩歌史,詩人遭遇貶謫的現象屢見不鮮,尤其在唐宋時期十分普遍。當詩人來到窮荒僻遠的貶所,他們所面對的除了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惡劣,還要承受心靈的百般孤獨。故詩人在貶謫後,還能保持豁達樂觀的襟懷就尤為難得。蘇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寫在被貶時。蘇軾一生的豁達都寫進了這首詩,讀完最後一句,都釋然了。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就要從蘇軾的經歷講起了。生於1037年的蘇軾,在二十歲的時候就隨父參加了科舉,並且一時名聲大震。在33歲前,他的仕途都可以算得上一帆風順。直到1070年前後,也就是王安石變法後,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被御史謝景在皇帝前陳述過失,無奈下蘇軾只得出京任職。雖然他在之後將近十年的時間裡,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革新除弊、頗有政績,但他總歸還是一個想要再入朝為官的失意者;雖失意,可蘇軾天性豁達,所以他是失意中的樂觀主義者。

    綜觀蘇軾的這首詩,我們能夠體會到蘇軾在被一貶再貶後,仍然能夠持有豁達樂觀的襟懷。所以蘇軾這首詩,堪稱史上最豁達的詩,值得我們學習並終生銘記。

     

  • 3 # 閱讀悅心

    我覺得是他寫的《定風波》吧。

    寫這首詞的時候,蘇軾是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全文如下。

    這首詞表明瞭他樂觀,在雨中漫步,感覺已經到了超凡脫俗的境界,尤其是那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更是表明面對被貶的境遇,願意昂首去面對。我們看不出有任何悲觀的情緒在裡面。

    這首詞寫在三月七日,作者剛喝了點小酒,在雨中漫步,春風吹的酒醒了,山頭還有一抹斜陽,很愜意,如果沒有樂觀的心態一般人很難做到吧。

  • 4 # 金彬全

    最能表現蘇軾樂觀情懷的一首詞莫過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精品代表作之一。這首詞寫在中秋佳節之際,作者酩酊大醉借月抒懷,彷彿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抒發詩人思念之情,從而探討人生的意義;既是對自己政治上接連遭遇不幸和一生數次被貶的釋懷,以及做客他鄉思念胞弟的一種安慰,又是詩人思鄉情感和熱愛生活的共鳴。這首詞意境豪放而壯闊,心胸樂觀而豁達,是詩人情懷的自然流露。透過對明月的嚮往之情,表達對人間的眷戀之意,用一輪光輝燦爛的明月,把自己從現實生活照到理想世界,有猶豫,無悲哀,存怨恨,不頹廢。雖然沒有良宵佳節帶來的歡樂,卻也沒有對未來生活失去信心,積極向上,始終流露出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對未來生活的熱愛。蘇軾生性驕傲不羈,性格豪放,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有理性,有情趣,耐人尋味,樂觀坦然,縱觀全詩蘊含著詩人一種豁達豪放的精神境界。

    瀟灑唯美的風格和行雲流水的語言才華,是大詩人蘇軾一生淡然處世、灑脫浪漫的真實寫照。讀蘇軾的作品有一種境界的昇華和美的享受!

  • 5 # 江湖夜雨92

    一個偉大的天才。蘇東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林語堂做出了這樣的總結。他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新派畫家,偉大的書法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這樣仍不能勾勒出他的全貌。不管他走到哪,後面總有一大群追隨者,求他題詩,寫字,而每一副作品都價值不菲。

    因寫詩而引起的飛來橫禍。蘇東坡外表灑脫不羈,而內心卻保持著天真純樸的本性,且終身不渝。當王安石變法時,他反對變法,因此檢查官李定狠狠咬他一口,找出他謝恩表中的一句話,“皇帝知其愚不適世,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開始彈劾他。這一句是蘇軾寫給皇帝的話,大意是感謝你的大恩大德,知道我生性愚鈍,不適合與剛剛提拔的人才相處,知道我不惹是生非,才讓我做湖州的知州。這句話也沒有什麼,反對派說他蔑視朝廷,暗示別人惹是生非,於是,翻閱他的所有詩文,找出幾首涉及農民貸款的,涉及農人三月無鹽吃的。便以誹謗新法為由,定他為死罪。後經多方營救,才被貶謫黃州。

    我認為,在黃州,他寫的《浣溪沙》最能表現他樂觀的情懷。原詞如下: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靜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為什麼說這一首最能表現他的樂觀情懷呢?

    其一,看一個人,不是看他的順境,而是看他在逆境中做了什麼。蘇軾由一個士大夫,到一個失去人身自由的謫官,能隨緣自適,保持平常心態就已經不錯了,何況還是這樣積極進取的情懷。

    其二,人在病中,往往容易滋生悲觀,失望的情緒,蘇軾在病中能寫出這樣的詞,更是難能可貴。據詞序中講,詞人去離黃州三十里遠的沙湖買田地,在看地時,生病,聽說此地有一個耳聾的名醫,便去求診,病情稍好一點,兩人便去清泉寺遊玩,看到江水西流,遂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詞。

    其三,人過中年以後,便對人生失去希望,失去熱情。於是便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的感嘆,有,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的哀傷,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惋惜,更有,斜陽餘一寸,禁得幾消魂的頹廢。而詞人卻發出富有樂觀色彩和明朗氣氛的吶喊,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反用白居易的詩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詞人說,不要在感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了,人生還有第二春。誰道人生無再少,常常讓我們想起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想起王勃的,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讀書人的情懷。

    蘇軾抱有病之軀,仍能與自然之美心交神會,山下欣欣然,剛睜開眼的蘭芽,淺淺的溪水,乾淨的沙路,蕭蕭暮雨,子規鳴叫,都能觸發詞人的情思。是啊,人生處處有荊棘,外在的紛擾常讓我們身心疲憊,何不且和平心態,如詞人一樣,保持樂觀的情懷,感受身邊美好的風景。

    蘇東坡在黃州沒有頹廢,堅持修習著佛家的瑜伽術,修煉著道家的養生之道,堅持叩牙,堅持吞津,他在積蓄力量,他相信人生會有第二春。道家有神秘的返老還童之說,認為人可以一陽復生,是真的嗎?敬請各位發表高見。

  • 6 # 琪琿的書影世界

    1.首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是蘇軾被貶黃洲之時所做,屆時蘇軾已年俞六旬,蘇軾一輩子高落起伏不定,起起落落,歷經風雨,看透了官場鬥爭,這首詞表達了蘇軾樂觀豪邁的精神。特別喜歡他詞中那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即使是寥落至今,仍然不改豪邁,樂觀的性情。

    2.其次應推《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透過描寫一次出獵的壯觀場面,借歷史典故抒發了作者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體現了為了效力抗擊侵略的豪情壯志,並委婉地表達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願望。

    個人認為這首完全可比肩曹操《短歌行》,完全抒發了蘇軾老驥伏羲,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抒發作者豪邁,樂觀的精神。

    作為蘇軾千古傳誦豪放派代表作之一。詞中看似寫密州出獵之行,實則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為當時的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後又巧妙用“利箭射向敵人”這種結局,利用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記敘出獵的筆鋒一轉,自然地表現出了他志在殺敵衛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

    3.第三應為《赤壁賦》

    篇幅太長,不一一贅述。

    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從風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分三層來表現作者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弔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居,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後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寫景、抒情、說理水乳交融,天衣無縫,詩情畫意與議論完美結合。

    4.蘇軾還有很多豪放派詩詞,以上僅為個人觀感,不過詩詞歌賦自古是千人千面,不在此一一贅述。

  • 7 # 大志影視雜談

    眾所周知,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典型代表,在文、詩、詞三方面均達到了極高的造詣,體現了宋代的文化精神,體現了自身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被稱為後代文人景仰的楷模。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使人走向既堅持操守又能修身養性的人生境界。因此蘇軾受到後人的無限追捧,在歷史上擁有很高的地位。儘管如此,蘇軾的仕途卻非常的不順利,甚至充滿了坎坷。

    蘇軾先是因為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繼而被貶到嶺南惠州,最終被貶到了海南瓊州。對於普通人來說,接連遭遇貶謫,實在是很大的打擊了,蘇軾也不例外,更不用說被貶到如此遙遠的地方,蘇軾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蘇軾的詞作雖然大多是以豪放見長的,不過正是因為這樣的曲折經歷,因此詩詞中難免會有許多的不平之意,甚至有時候還會流露出消極、失望的態度。

    像是《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表面看上去很豁達,但實際上或多或少蘊含了一些認命的意味。再像是《念奴嬌.赤壁懷古》,雖然描寫了赤壁戰場的雄偉景色以及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英雄形象,給人一種壯麗的感受,但仍然不免在結尾處傳達出了“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樣的一種人生虛無、大夢一場的消極思想。

    然而這種消極思想並沒有長期陪伴蘇軾的一生,儘管蘇軾遭受了很多打擊,儘管曾經為之消沉過,但是在晚年時期終究能夠超脫出來,到達一種更高的境界。公元1082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蘇軾和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創作了這首名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幾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它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 8 # 煙花三月是隻貓

    望江南·超然臺作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留給我們後人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豁達樂觀。林語堂對他最為膜拜,說他是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這句話倒是一點都不誇張。

    蘇軾的很多詩歌,流露出的都是樂觀的處世態度,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這首《望江南·超然臺作》。

    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太守,移官到了山東密州(今山東諸城),還是做太守。當時正是王安石變法時期,蘇軾因為在朝廷上反對王安石的變法,由中央被貶到地方,做了一個地方的小小的地方長官。

    密州城的北邊,有一箇舊臺,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他找人修葺,剛好那年他的弟弟蘇轍來探望他,他就讓蘇轍給這個臺題寫了“超然”兩個字,算是給這個臺子命了名。

    密州經過蘇軾一年的親自治理,地方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觀。宋神宗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上了超然臺,晚春的煙雨,引起了蘇軾的思鄉之情,詩人於是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傑作。

    詞作賞析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開篇交待了登臺的時間,接著,作者描寫暮春的景色。

    “試上超然臺上,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三句,寫作者登高望遠,看到春水半壕,滿城花團錦簇的美景,春末的美景在超然臺上一覽無餘,向遠望去,滿眼都是是煙雨籠罩下的人家。“暗”字很傳神的表現出景物顏色的變化。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寒食與清明是前後兩天,這裡“寒食”暗含清明,這樣的清明時節,這樣的細雨紛紛,這是讓人斷腸的季節,於是在外做官的詩人喝了個酩酊大醉,當然是借酒澆愁的意思。

    可是酒醒以後,愁並沒有消失。長吁短嘆一番,這裡面有客居他鄉欲歸而歸不得的無奈,也有政治上不得意的失落,當然,更有對故國親人的懷念。

    以上兩句,用的語言雖然很少,但是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一個“休”含義豐富。既有不要的意思,表示無奈,又有停止的意思,表明作者要放下許多不愉快的回憶。

    煮一壺新茶排遣我對故人的思念吧!

    “詩酒趁年華”,這是流傳的很廣的一句話。這句話展現了作者火焰一般人生熱情,種種苦難在這火焰下都將被融化。“趁”字呼應前面的“春未了”,趁青春還在,年華尚青的時候,把酒吟詩,莫讓年華虛度!

    舊臺翻新以“超然”命名,作者登此臺果然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小結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在人的生活中,誰沒有幾件傷心事,委屈事?如果一個人總是想著這些不如意,又怎樣才能感受到快樂呢?人要學會的,就是不要讓自己老是在不愉快的往事中,不能自拔。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吧,珍惜當下的快樂,人生苦短,不要讓最好的年華白白的在回憶過去的不美好時間裡虛度。

    只要有這樣的超然的心態,又怎能不總是樂觀呢。

    珍惜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 9 # 吉他一響雲間衝浪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淚江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 10 # 老叟歸鄉

    《滿庭芳·蝸角虛名》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這首詩是經過烏臺詩案,官場的爭鬥,被貶後對人生的又一理解,也是對以後生活的重新開始,應該是蘇軾的人生感悟,樂觀的心態

    個人的理解,不喜勿噴

  • 11 # 蘭竹944

    最能表現蘇軾的興高彩烈的詞是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左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酒後高興的如少年,因喝了酒膽氣壯,才有了西北望,敵人如來進犯,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天狼,敵軍統帥。

  • 12 # 江川31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最能表現蘇東坡的樂觀情緒,這要有多大心臟,才能在一貶再貶的境地,依然吟出這千古不朽的名句“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千里共嬋娟”,這是何等的境界,真正是活明白,想通了,有的事情該放手就放手,放下,就解脫了,這種樂觀的情緒,值得我好好學習,想想中國文人,也就蘇東坡最討人喜歡了,全才一個,別的不說,看到東坡肉就讓人開心,看著開心,字面理解就是樂觀呀!

  • 13 # 摘片桃花換酒錢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整首詞無不透露著對事事的坦蕩,對萬物平靜的心態

  • 14 # 行者無疆007

    水調歌頭.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充分體現了詩人的豪放和樂觀,言為心聲,詩詞又是語言的昇華,所以蘇軾心中有廣闊的山水丘壑,用詩詞表達出來,足見其樂觀豁達。

  • 15 # 家生462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 16 # 九姐九妹245

    在最惡劣的生存環境能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切艱難困苦都化為一陣輕煙。這是樂觀主義的最高境界;超然物外的境界。

  • 17 # 野水荒灣

    蘇軾是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時刻保持著童真的老小孩兒,一個真正懂得生活真諦的人,對百姓愛護有加,對家人有情有義,對朋友肝膽相照,而對曾經陷害過自己的人,也都會微微一笑,一轉身,風清雲淡。總之,他就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

    類似的詩詞很多,定風波當然 非常好,再和大家分享一首詩,看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東坡

    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

    世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

    自愛鏗然曳杖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換位思考!如果是你撿到手機你會主動歸還嗎?人性,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