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聊史論今

    關於“明宣宗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裡活活烹死?”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一語概括之:這是朱高煦任性的代價,完全是咎由自取!

    朱高煦算是個可憐的活寶!辛辛苦苦幾十年,好不容易幫父親打下了江山,卻讓大哥享個現成,自己除了一肚子氣,一樣好處沒撈到,父親朱棣死了,皇位沒他的份,好不容易熬到大哥也死了,皇位依然沒他的份,自己的侄子朱瞻基都爬到了自己的頭上,混得實在是窩囊!更為可氣的是,本來造反這種高風險的行動應該是陰謀當中的陰謀,非得悄悄進行才行,可侄子朱瞻基登基之後,幾乎全天下都知道他一直都在惦記著皇位,都知道他遲早要造反,陰謀竟然都搞成了陽謀,實在是丟臉!

  • 2 # 阿強的美好時光

    但是,在聖明的君主也是人,也會善辨善惡。朱高煦被囚禁三年後,朱瞻基親自帶著侍衛去探望,不想朱高煦對自己當前的處境還是痛恨這朱瞻基,於是用腳將朱瞻基勾倒。驚魂未定的朱瞻基當時憤怒至極隨即便命人將朱高煦罩在300斤重的銅缸下,四周佈滿了柴炭,最終將其活活燒死。

  • 3 # 歷史時燒錄

    之後,朱高煦派人進京獻給朱瞻基一些花燈,藉此窺探京城虛實,朱瞻基並未因此而追究他。平日裡,朱高煦不斷地嚮明宣宗索要財物,明宣宗都是有求必應。然而,朱高煦不知天高地厚,於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於是,明宣宗不得已親自帶兵前往樂安州平叛。

  • 4 # 大老二爺

    明宣宗對自己這個野心極大的叔叔十分敬重,多次厚賞拉攏,對朱高煦的上書也一一照辦,但朱高煦一看自己這個侄子是個軟蛋,自己完全可以向老爹學習,也搞一出靖難之役,奪取親侄子的皇位——老爹可以成功,自己沒理由不成功。可朱高煦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還沒完全準備好造反,明宣宗已經御駕親征,兵臨城下,朱高煦一看沒得打,居然乖乖投降了,群臣紛紛要求把朱高煦明正典刑,但明宣宗念及叔侄之情,決定放朱高煦一馬,他把朱高煦父子帶回北京,廢為庶人,關押起來。

  • 5 # 南柯396

    因為朱高煦這個人情商實在太低。低到不斷造反都被原諒。到最後被關入牢獄依然咒罵不斷。活活坑死了自己。

    正常的人一旦造反失敗,就肯定心驚膽戰後悔莫及,乞求免己一死。這朱高煦連續造反了三次,第一次老爸朱棣去世,繼位的仁宗德心仁厚,看在一母同胞的份上,饒恕了他。第二次哥哥仁宗去世,繼位的侄子宣宗看在親叔叔的份上,又寬恕了他。有了這兩次教訓,按理說你對皇位再有興趣,也不可能再起反心了吧,可這朱高煦就是與眾不同,毅然決然在準備充分後,再次起兵造反,被捉住後還口出狂言,滿嘴汙言穢語。或許這時候,對皇位的執念已經讓朱高煦的心理髮生了扭曲。所以他的侄子也就不再客氣什麼,活活烤死了他。

  • 6 # 溪仔x

    第三步,再次試探底線。雖然朱高煦最後被囚禁起來,但明宣宗還是有一次想起他來,因此就跑去探望他。可能是朱高煦心中還是覺得不服氣,面對這個侄子的時候,忍不住就伸出腳去絆了他一腳。這時候明宣宗就真的覺得忍無可忍了,一路之下就下令將他叔叔給處死了。 所以綜上來說,朱高煦的事完全就是咎由自取,明宣宗對他是真的夠仁至義盡的了。

  • 7 # 三農範

    不作死就不會死,朱高煦就是典型。

    既然朱棣明確了把皇位傳給老大朱高熾,作為老二的朱高煦,要麼服軟,當一個聲色犬馬的王爺;要麼像自的老爹朱棣一樣,扯旗造反,說不定還有機會。

    但是,朱商煦卻不那樣,偏愛搞小聰明。搞小聰明也沒關係,偏偏在朱棣與朱高熾的眼皮子底下搞。這理所當然的會激怒兩代君主,而且還不自知,還以為自己了不得。

  • 8 # 佳寧姐姐說歷史

    (烹朱高煦的銅缸)

    朱瞻基雖然不是暴君,但是他也容不得別人謀反自己,他不想再走朱允炆的老路,他是多年被朱棣培養出來的一隻猛虎,這個怎麼能忍呢?於是,他架起一口大缸,把自己的親叔叔朱高煦活活的烹死了,死相十分的慘烈。

  • 9 # 冰哥聊史論古今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2個兒子,由於不是長子,所以在出生的時候就沒有繼承皇位的權利。可惜朱高煦並不滿意,而且由於他在跟隨明成祖南征北戰中立下了很多功勞,明成祖朱棣可能一時之間為了激勵他,而說了傳給他大位的話,讓他有了非分之想。

  • 10 # 弘奇紀錄片精選

    朱高煦投降後,大臣們要求將舉兵造反的朱高煦殺死,明宣宗沒有答應,但他把大臣們的奏章轉給朱高煦看,然後帶著朱高煦和他的幾個兒子一起回了京城。朱高煦被帶回京城後,被開除宗籍,貶為庶人,軟禁於西安門內,但生活上仍然得到優待。在宣德四年,宣宗好意去探視朱高煦,但朱高煦卻乘其不備突然用腳將明宣宗勾倒在地上。這一來,一向好脾氣的宣宗終於惱羞成怒,他命人搬來大銅缸,用銅缸扣住朱高煦,然後在缸周圍堆上木柴,然後點火將高煦活活烹死了。趙王朱高燧聽說朱高煦被明宣宗活烹,嚇得主動交出藩鎮軍權,絲毫不敢生出忤逆之心。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經徹底穩定。

    所以我覺得說朱高煦屬於自作孽不可活一點都不為過。天作有雨,人作有禍,此言非虛啊!您覺得呢?

  • 11 # 人生如戲一笑而過

    因為朱高照一刻不停的作死,在作死的道路上狂奔不止。他老子只作了一次就成功了,他作了許多次天下人都看不下去了。犯上做亂有一次就夠砍腦袋了,給了他好幾次機會認識錯誤。這個榆木腦袋從來沒開竊。

  • 12 # 田豐553

    主要還是朱高煦自己作死,宣德皇帝來看他,這小子伸腿使絆子,差點給人家來個狗吃屎。結果……應該是活活烤死,不是烹死吧!

  • 13 # 唐古看今

    朱高煦其人!

    “人心不足蛇吞象”,朱高煦放著好好的王爺不當,非要學他父親朱棣反侄子,然而他卻沒有朱棣那般的能耐,結果被侄子反殺,落的個悲慘的下場!

  • 14 # 歪果熱評Show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朱棣病逝於北征途中的榆木川。事出非常,大軍出征在外,稍有不慎,始皇帝沙丘之變將重演。

    隨軍文臣楊榮、金幼孜於混亂中挺身而出,安排御營內外,祕不發喪。成祖大帳日常飲食照常進獻,平常如初,皇帝駕崩之事,外人無從知曉。

    另一方面,楊榮親自率人疾馳返回京師,密報皇太子朱高熾,以成祖遺詔形式,詔令朱高熾繼位。

    成祖次子漢王朱高煦,於“靖難之役”中為成祖出力甚多,立下汗馬功勞。成祖靖難成功後,本來屬意其為皇儲。但是長子朱高熾于靖難中也立下守城(北平)功勞,並掌管後勤糧秣,支援燕軍獲勝,同樣有大功。

    經過各方面權衡,成祖最終於永樂二年(1404年),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漢王,封地雲南,以圖兄弟安寧。

    但是朱高煦自恃有功,忿忿不平,拒不就藩,還發怨言:“我何罪,貶斥萬里之外!”,成祖無法,只得將朱高煦留在京師。而成祖第三子朱高燧,也因年幼乖巧,鍾愛於成祖,封趙王,長居京師。

    此後二十年,皇太子一直處於戰戰兢兢、朝不保夕地步,上不見愛於皇父,下不相容於諸弟,數次幾乎失去皇儲之位。幸好長子朱瞻基自幼深得成祖喜愛,並於永樂十一年(1415年)被立為皇太孫,明確了皇統世序,間接穩固了皇太子朱高熾的地位。另外諸文臣以儒家嫡庶禮法為依仗,堅決支援朱高熾,所以永樂一朝,朱高熾得以勉力保持皇太子之位。

    成祖最後也承認了長子儲位正統性,先後將漢王、趙王遣往安樂(山東)、彰德(河南)就藩,平息奪嫡之爭。

    成祖病逝於榆木川,訊息封鎖嚴密,以漢王、趙王在京中耳目之多,也沒有能夠及時作出反應。等到確認訊息,皇太子已經在京師繼位。

    趙王朱高燧也罷了,漢王朱高煦簡直暴跳如雷,但是事已至此,無可奈何,只能暫時忍耐,暗地裡加緊叛亂準備,試圖將來一舉推翻長兄,效仿父親,奪取帝位。(具體經過,見拙作---回答: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即明仁宗,此後立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延續成祖皇統安排。

    仁宗為太子二十年,小心謹慎,不敢造次,終於熬到成祖去世,得登大寶,成為大明之主。之後,天性仁厚的仁宗對於試圖奪嫡的兩個弟弟,厚加親愛,加祿米並賞賜,意圖以兄弟之情,緩解弟弟們的憤恨。但是漢、趙二王表面接受,私下根本不予領情,還是以奪取至尊之位為目標。

    仁宗繼位時已經四十七歲,步入老年。雖然在政治治國上,確實頗有仁君風範,一改成祖時頻繁用兵、御下極嚴的風格,寬厚仁愛,穆穆儼然長者之風。但是私生活上,脫離了嚴父壓制,為天下之主,鬆懈之下,不免有些過度。

    本來仁宗身體就不是很好,即位後一面勤於國事,一面又“操勞”頻繁些,於是病情加重,最終竟導致病危。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前往中都鳳陽祭拜祖陵、皇陵(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父親之陵),並詔令皇太子祭拜後,往南京居住,以安定江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在皇太子還在江南時,繼位不過十個月的仁宗朱高熾,於京師突然去世,遺詔皇太子朱瞻基立即返京,即皇帝位。

    二十年的太子,十個月的皇帝,至尊之位還沒有坐熱,就黯然去世,仁宗朱高熾實在是可惜。

    而漢王朱高煦於京師的耳目,這一次將皇帝駕崩訊息探查極快,幾乎是第一時間,位於安樂的漢王就得知皇帝大哥去世,太子侄子還在南京!於是立即派出暗騎,自樂安往運河出發,截擊皇太子,使其不能回京繼位。

    但是皇太子有如神助,早有準備,遠在南京,竟然對京師父皇病情瞭如指掌。仁宗駕崩後,立即得到訊息,馬上疾趨返京,二十天內,就自南京抵達良鄉。而漢王的截擊騎兵,居然還落在太子之後。

    朱瞻基抵達良鄉後,接受仁宗遺詔,馬上入京,主持舉哀發喪儀式,即皇帝位,即明宣宗。漢王朱高煦,再次功虧一簣,喪失主動。

    宣宗即位後,對於野心勃勃的兩叔,還是以感化之意來對待他們。再次加漢、趙兩王祿米、並封諸堂弟王爵,以示親親之情。

    而朱高煦起初為了掩飾謀逆行動,還主動向宣宗上奏,以“利國安民四策”言於宣宗。宣宗得奏疏後十分高興,對群臣說:“漢王此次上奏,所提建議確實有益,可見其誠心。叔父有心改過,朕即當鼓勵。”詔令朝廷按所奏事實施,並親自回信漢王,以示感謝。

    但朱高煦將宣宗的好心當做軟弱,見宣宗態度和藹,撫慰自己,以為其可欺,更加輕視宣宗,加緊謀叛。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漢王朱高煦正式謀反,以“誅殺奸臣夏元吉等”的藉口,聯合山東都指揮使靳榮屬下衛所、並漢藩護衛,於樂安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打出“定難”旗號,公開對抗朝廷。此後朱高煦還陰謀聯絡勳臣英國公張輔,但是被張輔告發。

    宣宗得到漢王作亂訊息,開始仍不願用兵,派內官前往樂安,宣慰漢王。朱高煦面對宣宗使者,大大咧咧南面而坐,聲言:“永樂年,父皇信讒言,削我護衛,遠徙我到樂安。仁宗即位,盡以以金帛餌我,我豈能鬱郁居此!汝歸報皇帝,縛奸臣夏原吉等來,再議我所欲。”之後上書宣宗,其中多有不敬指斥之語,謀反昭然若揭。

    宣宗得報,嘆息:“漢王果反矣。”於是準備派陽武侯薛祿統兵征伐。大學士楊榮等文臣以建文舊事為例,力主皇帝親征。英國公張輔奏對奏:“願假臣兵二萬,擒獻漢逆於闕下。”宣宗說:“卿誠足擒賊,然朕初即位,小人或懷二心,不親行,不足安反側。”於是決定御駕親征。

    起初,朱高煦得知陽武侯領兵來攻,很是得意,胸有成竹的說:“大事可成矣!”後來得知宣宗將御駕親征,頓時氣焰全無,惶惶不可終日。

    宣宗於領兵出征時,仍抱著挽回事態的念頭,給朱高煦致信:““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誅,成於伍被。今六師壓境,王即出倡謀者,朕與王除過,恩禮如初。不然,一戰成擒,或以王為奇貨,縛以來獻,悔無及矣。”警告朱高煦,交出首謀者,可既往不咎。朱高煦得信後,戰和難擇,首鼠兩端,不能決定,導致部署不及,無法對抗朝廷大軍。

    十二日後,宣宗率大軍抵達樂安,四面包圍,發出勸降信。朱高煦猶自頑抗,令黨羽登城頭髮炮攻擊。而明軍以神機營火器反擊,聲震如雷,擊毀城中房屋無數,樂安全城大懼。

    明軍諸將請立即攻城,宣宗不許,還是致書朱高煦,勸起打消抵抗之心,出城投降。而樂安城中,果然如宣宗所說一樣,有人承受不住明軍壓力,想捉朱高煦父子獻於宣宗,以贖從亂之罪。

    朱高煦才智遠不及成祖當年,內外交困之下,心神大亂,於是偷偷派出使者出城,表示願意投降。樂安叛軍聞訊,再無鬥志,紛紛投降,宣宗兵不血刃,消滅漢王朱高煦叛亂。

    朱高煦投降後,隨軍諸臣都建議宣宗處死他,以儆效尤。宣宗念及叔侄至親,沒有同意,只是將其與后妃子女被押赴京師,廢除王爵,稱“漢庶人”,軟禁於皇宮西安門,並專門築一宮室,名“逍遙城”安置朱高煦及其家人。對於其同黨則沒有客氣,誅殺四百六十餘人,發配一千五百餘人,往塞外流放七百二十七人。

    在平定朱高煦反叛後,宣宗準備回師時,有大臣上奏:“漢逆謀反,而趙王陰與共謀逆久矣。大兵出征,破漢逆,軍威正隆,乞移兵彰德,擒趙王。如若不問,則趙王反側不安,恐日後復勞聖慮也。”

    宣宗對於一鼓作氣再擒拿趙王,遲疑沒有決定。而大學士楊士奇、蹇義、夏元吉都說不可,上奏說:“文皇帝(成祖)僅三子,先帝(仁宗)只此二弟。今高煦自絕於天,咎由自取。而趙王未有反據,倘貿然加罪,恐有傷先帝友愛兄弟本意。”

    於是宣宗下詔說:“先帝友愛二叔,於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之,而朕僅餘一叔耳。今趙王未著反形,朕不忍欲加之罪,有負先帝仁愛之心,著勿議。”放過了趙王朱高燧。

    而朱高燧得知自己幾乎就要重蹈漢王覆轍,魂不附體,再也不復之前跋扈奪嫡之心。為表示順服,朱高燧主動向宣宗上疏,繳還趙藩三護衛於朝廷,以示忠順。宣宗為體現寬巨集,僅收回護衛,返還趙藩儀衛司。朱高燧及時服軟,得保首領,此後於宣德六年(1431年)薨於彰德藩地,朝廷賜諡號“簡”,稱趙簡王。其子孫世襲趙王,一直傳至明末,算是為成祖保留一脈。

    而漢庶人朱高煦,於京師逍遙城內軟禁,無聊度日。宣宗念及親情,日常所奉可稱豐裕,所以朱高煦及其家室子女尚算平安,但與之前貴為藩王相比,境遇有如天地之別,所以朱高煦一直憤恨難平。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無事,便想前去探望軟禁三年之久的漢庶人,檢視其是否有改過之意,如有悔過,考慮釋其回鳳陽居住。

    宣宗到達逍遙城後,朱高煦明知皇帝前來,但由於厭恨之情,不予理睬,自顧半躺閉目假寐。對於宣宗親自詢問也不予迴應。

    宣宗懊惱,還是忍住火氣,於城內四處探視一番,囑咐看守不得怠慢,於是準備返回。

    但是朱高煦怨恨之下,極不理智,趁宣宗返程時,經過自己身邊,突然伸腳,將宣宗絆倒在地!宣宗終於勃然大怒,當即令人將宮外防火蓄水的銅缸搬來,將朱高煦壓在缸下,準備壓他一日,以做懲戒。

    朱高熙半生戎馬,力氣非常,居然將重三百斤的銅缸頂起,作勢欲率向宣宗。盛怒下的宣宗再也無法遏制憤怒,命人壓住銅缸,堆炭於缸上,點火焚燒。朱高煦慘叫連連,被活活燒死於缸中,屍骨皆化。

    此後,餘怒未消的宣宗下令,賜漢庶人後妃皆從死,諸子處死,諸女不問。當年“靖難”中威風凜凜、功勳卓著的漢王朱高煦,就在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斷犯蠢、作死中,身死家滅,可恨、可悲、可憐。

  • 15 # 劇透歷史

    朱棣有四個兒子,前三個都是正室徐皇后所生,最小那個是庶子,很早就夭折了,在朱棣心中沒什麼分量。

    雖然剩下三個,都是一個母親生的,但父親不見得就能一碗水端平,兒子們也不見得就能相親相愛。

    這當中,老二漢王朱高煦死得最慘,被親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倒扣在大缸裡,四周擺滿燒得通紅的木炭,活活給做成了“瓦罐燜雞”!

    可不知怎麼的,小編對他完全同情不起來,因為他之所以有此結局,真應了那句話——“No做No die”。

    當然,子不教父之過,當老爹的明成祖朱棣也得負一部分責任,是他對朱高煦的空口白話瞎許願,助長了兒子的帝王野心。

    而次子朱高煦就仿如朱棣的翻版,體魄強健,不愛讀書愛武事,也喜歡打仗,和父親能說到一塊兒。朱棣還在北京當燕王時,王府眾人就都知道他更喜歡像自己的次子,不喜歡動一動就喘不上氣的長子。

    但這沒什麼用,一方面,朱元璋堅定支援嫡長子繼承製,朱高熾排序在前,朱高煦就沒有機會;另一方面,朱元璋對這兩個孫子的感觀恰恰和朱棣相反,他喜歡儒雅好學的朱高熾,討厭粗魯厭學的朱高煦。

    這也是出於穩定政局的需要,明初各項法令很嚴格,從朝臣都百姓都挺緊張,接下來就應該以仁治國,鬆一鬆人們的神經,如此方有利於政局的穩定。素有仁名的朱高熾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讚賞,早早冊為世子。

    如果朱允炆不簡單粗暴地削藩,朱棣沒有機會發動靖難之役,那麼朱高煦就算不服,也只能忍著。

    但這一切都發生了,朱高煦從中看到機會,努力表現,朱棣也越發喜歡這個作戰勇猛的兒子。

    這不是瞎許願嘛!反正不管朱棣是不是這個意思,朱高煦就是這麼理解的,靖難成功後處處和朱高熾作對,謀奪太子之位。

    但是,儘管朱高熾不得朱棣的歡心,但朱棣在造反奪位後,一直標榜自己是父親朱元璋的“合法繼承人”,所以對朱元璋定下的嫡長子繼承製,也不敢貿然違背。這點對朱高熾十分有利。

    另外,年紀大來的朱棣還隔代親,對嫡長孫朱瞻基喜歡得不得了,也使朱高熾在朱棣面前加了不少分。

    據說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夢到朱元璋給了他一個大圭,並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圭”在古代象徵著權力和地位。這一吉兆使得朱棣醒來後十分悅愉。

    朱瞻基完全符合朱棣對兒孫的所有期望,聰明伶俐、健康開朗,又能文能武。本來他對立哪個兒子為太子一直在猶豫,卻因解縉一句“好聖孫”,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儲君。

    朱棣無奈,只好讓他留在京城。朱高煦就帶上三弟朱高燧,一門心思地找大哥朱高熾的麻煩,朱瞻基很機敏,一直保護父親免受叔叔們的迫害,雙方的樑子越結越深。

    朱高熾也很神奇,他雖然知道兄弟們心懷叵測,卻還時常維護他們,做足了好哥哥的樣子,就連朱棣也不得不讚他一聲心胸寬廣,將朱高熙改封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並強令他就藩。

    朱高熙一到封地,就暗中招兵買馬,謀劃著父親去世、兄長繼位後就造反。但是,朱高熾在位時間太短了,不足一年,沒等朱高熙準備周全就死了。

    得知訊息之後,朱高熙更高興了,這不就是朱允炆之事的翻版嗎?父親當年能成功奪取侄子的江山,他也能。

    可他萬萬沒想到,他這侄兒比朱允炆厲害多了,早在防著他呢。

    朱瞻基繼位,雖知道二叔有異心,但明面上還是多次封賞他,對他提出的建議全都採納。

    朱高熙就被麻痺了,覺得這侄子不過如此。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朱瞻基御駕親征,叛軍不敵,軍心混亂,朱高熙為了避免被手下們綁出去邀功,主動出城投降。

    朱高煦被囚禁在皇城西安門內,過了一段時間,朱瞻基想去看看他有沒有悔改。也不知道朱高煦腦子是不是被門夾壞了,居然一個勾腿把朱瞻基給撩倒了!堂堂天子摔在地上,威儀盡失,朱高熙站在一旁狂笑,朱瞻基怒從心頭起,新仇加舊恨,就命人扛來大缸把他給烹了。

  • 16 # 小佛影視分享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迴歸的途中去世,朱高熾登上皇位,改年號為洪熙。可朱高熾在位僅執政一年,就去世了,按照朱高熾的遺詔,朱瞻基登基,即明宣宗,改年號為宣德。

    朱高煦見朱高熾去世,於是又有了奪皇位的心思。在朱高熾死後,朱高煦為了篡位,準備派刺客截殺從南京趕回北京繼承皇位的朱瞻基,可因為預謀倉促,最終沒有得逞。

    還有一個是把朱高煦貶為庶民,留在人間,在宣德四年,宣宗好意去探視朱高煦,但朱高煦卻乘其不備突然用腳將明宣宗勾倒在地上。這一來,一向好脾氣的宣宗終於惱羞成怒,他命人搬來大銅缸,用銅缸扣住朱高煦,然後在缸周圍堆上木柴,然後點火將高煦活活烹死了。趙王朱高燧聽說朱高煦被明宣宗活烹,嚇得主動交出藩鎮軍權,絲毫不敢生出忤逆之心。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經徹底穩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切皆是他日之因,才有今日之果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