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臺灣人的文化還是比較前衛的嘛。
1
回覆列表
  • 1 # 神評論doge

    《臺灣同性戀合法?這只是妥協後的閹割版!怎麼回事?》

    很多網友視該草案為臺灣同性戀合法化的標識。而“臺灣同性戀合法”的話題也上了微博熱搜榜。

    那麼,臺灣同性戀合法化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據資料顯示,2013年,一臺灣同志在臺北市申請結婚登記被拒,於是在2015年8月向臺灣司法院申請司法解釋。而臺北市政府也於2015年11月向臺灣司法院申請解釋。

    兩者均主張臺灣民法婚姻規定中的“未使相同性別之二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即同性不得結婚),與臺灣憲法規定的“保障人民婚姻自由”以及“保障人民平等權”相牴觸。也就是民法規定的同性不得結婚涉嫌違法憲法。

    於是,臺灣司法院於2017年3月24日進行了辯論,並於2017年5月24日公佈大法官解釋,即《司法院釋字第748號》。

    該解釋確認了臺灣民法中同性不得結婚的規定,違反了臺灣憲法中“保障人民婚姻自由”以及“保障人民平等權”的精神。因此要求相關部門在司法解釋公佈之日起兩年內,修改或制定相關的法律,保障同性婚姻的權利。如果在期限內無法完成,那麼同性婚姻將參照現行的異性婚姻法律執行,也就是同性雙方也可以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而兩年期限的最後截止日期,就是今年的5月24日。也就是說,2017年5月24日的司法解釋,就已經奠定了臺灣同性戀合法化的法律基礎。

    但由於長期以來傳統社會文化的根深蒂固,恐同厭同思想仍然佔據主流,因而臺灣同性戀合法化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

    去年12月,臺灣舉行公投,其中就包括五項與同性戀有關的議題。這五項議題的投票結果是:

    1.民法婚姻規定的婚姻只能是一男一女的結合。

    2.禁止同性婚姻納入民法婚姻的規定;

    3.禁止教育部及學校對國民教育階段的學生在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之同志教育。(國民教育階段即義務教育階段,2014年起,臺灣是12年義務教育。而所謂的性別教育之同志教育,是指有關同性戀知識的科普,讓學生了解同性戀,尊重同性戀。)

    4.禁止國民教育階段的學生接受包括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性別平等教育課程。

    5.只允許在民法婚姻規定之外的其他形式,來保障同性婚姻的權益。

    也就是說,在去年的臺灣公投中,與同性戀相關的議題投票,同性戀群體大敗。

    因此,臺灣相關部門就需要在2019年5月24日之前,重新制定並透過實施保障同性婚姻的新法。

    然而即使如此,臺灣的反同群體依然認為臺灣政府不負責任,漠視去年公投中反對同性婚姻的那765萬人。

    另外,這個同婚專法,除了名字被閹割之外,其內容與民法婚姻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相比,也有部分閹割。比如領養小孩,只允許以繼親的名義領養同婚雙方自己的親生小孩。

    而在社會文化層面上的同性戀權益,則正如去年的公投結果,也是被閹割了一大塊。

    不過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臺灣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已經成為一個必然,這是性取向平等的一個重大里程碑。

    只不過要達到各種層面上的平等,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相關閱讀

    泰國同性婚姻合法化通審,網友爭議這是思想的解放還是道德的淪喪

    教師因同性戀身份被開除,“恐同現象”是否侵犯人權

  • 2 # 野馬青年

    如何看待同性戀,我想從臺灣這些年的性別平等教育發展入手談談這個問題。

    上週去了一趟臺灣,順道拜訪了幾家致力於推進性別平等機構,非常感慨臺灣在性別平等教育上領先我們太多,正好趕上昨晚臺灣地區“行政院”提出保障同性伴侶締結婚姻關係的專法,又是一個關乎性別平等的里程碑事件。

    曾經充滿性別刻板印象的課本

    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國小國中的教材中,還有很嚴重的性別刻板印象。

    比如國小的第一課《誰起得早》課文內容就是“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強化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

    △國小第一課

    還有一篇課文講到,“有的時候我爸爸沒有出海打漁,又趕上我們的假日,他就帶我和哥哥到海邊去,教我們釣魚的方法“;

    而另一篇課文則是:”昨天是星期日,我們三姊妹都在家,大姊看到家裡有些亂,就要二姊和我跟她合作,把家裡整理整理,我和二姊都答應了。“

    同樣是假日,男孩子跟父親外出釣魚,女孩子就要待在家中整理家務。

    臺灣的朋友跟我說,除了這些明顯的課文內容外,那個時候的臺灣課本還在很多方面強調了男女的分工與差異。比如家政課本中的主角幾乎都是女性,而講運動、實驗的課本里,主角幾乎都是男性。

    當時已經有倡導性別平等的團體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婦女新知基金會從1988年開始,對臺灣的教材課本進行了檢視,認為其中存在著大量性別刻板印象的內容,會影響到男孩和女孩關於未來的職業選擇與人生規劃。

    他們推出了《兩性平等教育手冊》,成為性別平等教育的先聲。

    從彭婉如到葉永志

    1996年,臺灣爆發了一件至今未解的懸案“彭婉如案“,這起事件大大推動了性別平等教育的程序。

    彭婉如是臺灣知名的女權運動者,曾推動多項保障女性權益的法案,包括“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

    △彭婉如

    1996年11月30日,在高雄為“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徹夜奔走的彭婉如,夜間結束工作後,在路邊搭乘計程車回到住處,卻意外失蹤。

    三天後,她的遺體在郊區被發現,當時她全身身中35刀,傷口深入胸腔,歹徒甚至還把右眼眼球挖掉,全裸棄屍。

    彭婉如的慘死觸動了整個臺灣社會,人們沒有譴責受害者,相反,人們意識到,社會中針對女性的暴力一直存在,而這種肆無忌憚的暴力,與不平等的性別文化有著很大關係。

    彭婉如命案發生之後,社會各界力量很快行動起來,1997年年初,臺灣透過並開始實施《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其中規定,中小學必須有“兩性平等教育”,1997年3月,教育部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多說一句,今天在臺灣的公交車、捷運上,都能夠看到各種反性騷擾的標識,公交車設有專門的反性騷擾緊急鈴,捷運站內的廣播也一直在提醒乘客,如果遇到性騷擾,可以立刻通知站內的保安組。)

    而這時,不管是教育部還是民間團體使用的都是“兩性平等”而非“性別平等”這樣的話語,即認為性別只包含男人和女人,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葉永志案的發生則改變了這一表述。

    △葉永志

    葉永志是臺灣屏東縣國中三年級的男生,他從小氣質溫柔,行為舉動“很女性化”,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也因此,葉永志在學校經常受到霸凌,有同學曾強行脫下葉永志的褲子“驗明正身”。

    △葉永志是一個非常溫柔、體貼的孩子

    因為霸凌和嘲笑,葉永志在學校時不敢當著大家的面去廁所,只能提早幾分鐘下課偷偷去廁所,或者在上課鈴響之後使用女廁所和教師廁所。

    △那時學校並沒有在意同學對葉永志對霸凌

    2000年4月20日,葉永志在下課前五分鐘舉手向老師表示想上廁所,經老師同意後離開教室,但一直到下課都沒有返回教室,之後被同學發現在廁所裡,倒臥在血泊中,後經搶救無效而死亡。

    △葉永志媽媽從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不正常的”,他只是不同而已。

    葉永志生前的遭遇引發了人們對於多元性別議題的討論:性別是否只有男和女兩種?是不是一個男生一定要陽剛,女生一定要溫柔?如果一個男生表現得陰柔、細膩,是否應該被糾正,甚至被霸凌?我們可以不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嗎?我們可以與同性相愛嗎?

    在葉永志案帶來的思考的催化下,2004年,臺灣終於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要求中小學每學期至少進行4小時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和相關活動,除了男女兩性的性別平等保護之外,還涵蓋了不同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的平等權利保護。

    臺灣的性別教育課本長什麼樣?

    從《性別平等教育法》開始,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開始了有法可依的時代,在教材編寫中也需要符合性別平等的原則,“爸爸早起讀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這類刻板印象已經被更為多元的內容取代。

    總的來說,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包括性教育,情感教育和同志教育。

    性教育內容從國小到國中層層遞進,從教小朋友保護自己的身體隱私,尊重別人的身體自主權,到認識男女生理差異,瞭解性器官,再到性行為。

    情感教育會教授學生如何處理親密關係,包括該如何開始一段戀情,如何避免危險戀人,在戀愛中怎樣與對方溝通,怎樣走出失戀,遭遇分手暴力該怎麼辦等內容。

    同志教育即多元性別教育,旨在讓學生們瞭解到不同性別、不同性傾向和不同性別氣質,營造包容、多元、開放的校園環境,減少校園霸凌。

    然而,臺灣在性別平等教育的路上高歌猛進的同時,近年來也受到不少保守團體的反對和攻擊。

    比如臺灣的朋友告訴我,儘管臺灣沒有沒有“早戀”的說法,但也有不少家長仍然堅持認為,應該到了大學之後才能談戀愛,所以反對在國中階段就開始進行情感教育。

    還有一部分家長反對“過於露骨”的性教育,認為性教育應該偏向於守貞教育,而不要強調“身體自主權”等內容。

    臺灣的朋友跟我們講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保守團體的家長來到學校和學生們分享,她講了一個蘋果的故事。

    她把一個蘋果交給學生,請全班同學在班級內傳一遍,然後拿起這個蘋果問大家,“這個被所有人都摸過的蘋果,你還敢吃嗎?”

    學生們回答“不敢,因為不乾淨”。

    那位家長這時說,“對了,這個蘋果就像是一位女生,如果她不珍愛自己,和許多男生有交往,也會沒有人敢要她。”

    △保守團體對性教育的誤讀、歪曲

    當然,爭議最大的還是同志教育,在一些保守團體看來,同志教育就是讓“孩子變成同志”的教育,因此極力抹黑這部分內容,甚至在去年發起公投,要求教育部撤下關於同志教育部分的內容。

    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之路還沒有走到終點。

    但臺灣的一位朋友告訴我,經過這些年各個團體的不懈努力,尊重不同性別、性傾向、性別氣質的人已經成為了臺灣社會的一個基本共識。

    “每個人都能比較自在地活著。”他這樣告訴我。

    是啊,我想到在翻看臺灣的課本時,裡面不僅有引起保守團體不滿的性別光譜的內容,往後翻,還有教學生如何與殘障者相處的內容,甚至包括如何欣賞和烹飪不同國家的料理。

    和性別平等教育的其它內容一樣,這些內容並不是在鼓勵學生成為殘障者、成為其他國家的人,而是讓學生認識與自己不同的人,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人,學會和與自己不同的人相處。

    我想,不管是性別教育還是更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其實都是在教育人們平等地對待那些與我們不一樣的人。

    而這,為什麼要遭到反對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牌子的強化木地板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