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劇荒俠
-
2 # 水木仙長
李商隱的詩我是很喜歡的,特別是那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哎,又是幾番惆悵了得。義山兄深諳佛老之道,那一句“一樹碧無情”,話盡了人世滄桑,何謂神句? 觸及心靈,感同身受也,一個“神”字透出心有慼慼之意,所謂拈花一笑,不過如此吧。
-
3 # 陳永金
詩中第四句是"一樹碧綠無情"。先看看這句是什麼意思。"人非草木,忌能無情⺀。無情的一是草,二是木,樹即是木是其中的一種。就這麼個意恩,神不神奇我不敢說說了也不算數。詩人將水深火熱的民眾比作蟬,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找不到吃的處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但薄情的君宦們,卻過著燈紅酒綠的士生活,像草木一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詩人也舉家貧苦也想大哭一場啊。
-
4 # 煮酒辯春秋
第四句之所以稱為“神句”:在結構上,呼應開頭,首尾相應;在手法上,運用擬人,借物詠懷,將詠物和抒情完美融合;在內容上,表達了作者人生的頓悟和思想昇華,大有陶淵明“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灑脫和開懷。
-
5 # 小林探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就是李商隱先生《蟬》詩原句。至於問者認為“第四句被譽為神句”,應該認為是被大多數人認可的說法。我覺得此句雖好,但被稱為神句,有過譽之嫌。
歷代文人喜歡這句應該是事實,因為在以前文人大都是貧困戶:“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杜甫,“全家都在秋風裡,九月衣裳未曾裁”的黃仲則,“家貧留客幹妻惱,身病閒遊惹母愁”的楊思立,“可憐最是牽衣女,哭說鄰家午飯香”的徐蘭圃…等等。這些生活貧困的文人讀到“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這句時,大概都和李商隱當時看見鳴蟬一樣感同身受,這種強烈的代入感自然會讓這句詩在他們心中留下強烈的印象,被讚譽是很自然的事。
同樣寫蟬,我更喜歡虞世南的名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
6 # WenQiAng8614O7
李商隱這詩《禪》詩是作者調侃自己的名字和他一生的際遇“非常巧合”有感而發的一首詩作。而第四句則是對全詩意境最好的註解。作者感慨自己一生窮困潦倒,衣食堪憂,政見不被採納不被重視的無情拒絕,雖然是在朝廷這棵大樹下但卻沒有乘到蔭涼。因此作者倍感傷心無奈和忍隱。當他思考這些事情時他想到或是看到了樹中的禪兒他突發靈感我的際遇和命運不是跟禪兒一樣嗎:鳴叫被無視困境遭無助,於是便有了“一樹碧無情”的神句。最後一句是高潮“我亦舉家清。"表明李商隱在為自己辨解和鳴不平。
-
7 # 新的老使用者
商隱講述自己不堪一睹的現狀。
蟬雖嘶鳴,如人在夢魘之中,根本無人應答。
吶喊!碰壁!(我的天哪!真有一隻鳥兒飛撞著我的窗戶,就是這一瞬間!)
商隱啊~你穿越了嗎?
別走!看看當代中國,你會快樂起來的!
-
8 # 湯湯湯婷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蟬》這首詩寫的是什麼,接下來我將《蟬》的原文寫在下文。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作為唐代著名的詠物詩大家,李商隱的詩句大多是詠物詩且都託物寓意,在這首詩裡他實際上是在借“蟬”寫自己。全詩層層遞進地闡述了關於“難飽”“徒勞”“欲斷”與“無情”,可想而知詩人此時此刻的心緒怨之深,恨之重。詩人將“蟬”的遭遇引申到自己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足以見其感情的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的身上,收尾相連。
-
9 # 劉思斌像風一樣自由
其實"蟬"是草叢或樹叢林的一種可以飛的蟲子。如同牛身上的:小的時候不經意的把蟬抓在手上,不要急大概四五分鐘它會伸出嘴尖上的吸針扎入我的肉裡吸血。它們有大個子也有更小的草綠的,有冇玩過。那是兒時記憶,不會忘的…
-
10 # 瞭然翁523
李商隱《蟬》第四句應是尾聯的“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結末兩句的口氣是對樹上鳴蟬說的:真是煩勞你了,你是最能警動我和引起我身世之感的,聽到你的鳴聲,馬上就使我警覺起來,原來我一家人同你一樣,都是一清如水的貧家呵!
託物寄興,這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討手法。因詩人心中蘊積的感情不便直截明言,或以直說過於可率露,就假借某些客觀事物,曲折表達自己所蘊之情。
善於取題之神,是李商隱此詩的最大特色。哀怒之深,揭發之狠,都是使人震動的。這是一首“詠物“的高唱,又是一首“寓情"的佳作。
-
11 # 碧伶居士
指桑罵槐,戳到所有不得志文人的痛處了。
王維是明說:眼看人盡醉,李商隱是隱語:一樹碧無情。
嘿嘿。。。
-
12 # 木林森長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
13 # 謝洪波沔陽
神是什麼?人不可理喻的就是神。神句,說的就是這句不可解!詩無達詁,道可道非常道,對詩詞,喜歡就好,沒必要去想“作者是什麼意思”!
-
14 # 醉貓加肥
首先讀懂全詩。一樹碧無情是指朋友那麼多,到時候葉片各個裝不知道。這首詩是表達惹上官宦人家,自己求人而不得之發洩。朋友警告惹不起,乾脆搬家退避三舍,忍
-
15 # 無極道361
老榆無聲?不就是榆木疙瘩老而枯死無聲嗎。關於蟬的故事,就是山東驢能繼去年主場勇奪足協盃亞軍後,今年又蟬聯了亞軍!你說窩火不?窩火一輩子啊[大笑][大笑][大笑]
-
16 # 幾何光學科技
自視甚高 ,命比紙薄 ;與其抑鬱不得志,何不灑脫學李白。恨際遇,才也不疏,志也不短,何奈世人不懂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
17 # 彥四葉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 李商隱
第四句“一樹碧無情”,吟唱出了“蟬”對樹的極大不滿的內心感受。是蟬還是人呢?蟬對於詩中的“我”又是什麼?為什麼被譽為“神”句?我們不妨試著從心靈情感體驗和藝術美感兩個方面做解析,體會看看到底“神”在哪裡?
在他10歲左右的時候,作為家庭支柱的父親去世,李和母親、弟弟妹妹們回到河南故鄉,生活困頓需要靠親戚接濟度日,而作為長子的李商隱從少年時期開始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
生活困苦,但他有著遠大目標渴望早日做官光宗耀祖,並且一直在為入仕途做官付出努力。大約837年也就是他24歲的時候考中進士,開始正式入仕為官。但非常可惜的是他的仕途非常曲折、一直到大概45歲去世前一生都困頓不得志。
中途也曾想過放下仕途的夢想,但內心卻無法真正放下。因此他不斷地調整自身的狀態,又不斷尋找官場上的前輩知音來提攜自己。幾次做了一官半職的,但都是極小位薄的官職而已,而且是一路波折,一路在官場掙扎不得志。曾寫信給一些官員自薦或者尋求幫助而被拒絕,到底意難平。
基於這樣的境遇之下,與蟬同病相憐,借物安慰心靈。短短的一首詩,將詩人內心情緒波瀾和思想動態給呈現了出來。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說的是蟬的情況,其實也是比喻詩人自己,是諷刺,也是抨擊現實的殘酷。
“一樹碧無情”樹木碧綠旺盛卻冷漠無情,""碧″是視覺,""無情”是心理感受,詩人用了通感手法,將視覺形象與心理感受融為一體,強烈的反差,產生了極為清冷的藝術感受和藝術美感。也正是由於這一句詩文的轉折,詩人從蟬跳回自身,道出“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的感嘆,官職的卑微,家園生活的潦倒不順,想必在詩人心中壓抑已久!到最後一句“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更是把蟬當成一面鏡子般,極有同病相憐之感,又似有一絲心靈安慰的釋懷。
《蟬》這一首詩的意境和詩魂凝聚在“一樹碧無情”這裡,當得起“神句”的美譽。
-
18 # 李知月
李商隱的《蟬》,可以說是詠物,託物揚志,借物抒情的經典。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自古詩人詞人表情達意,都喜歡借物,有以物相對比的,如晏幾道的“落花人獨立,微Swift雙飛。”用雙飛的燕子襯托自己一個人的孤寂。有的則以物喻自己,如李商隱的這首《蟬》。“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
李商隱寫蟬,也是在寫他自己。從第一句開始,“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雖是寫蟬,便已開始寫自己。蟬的“難飽”,也是李商隱的難飽。生在晚唐的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不順,伯樂難尋,壯志難酬,家境越來越貧寒,有時飯都吃不飽。所以,那蟬便是自己了。
但是這蟬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高”。第四句: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拿蟬與自己對應,一則是如同蟬“難飽”,家境清貧。在結構上,與第一句首位呼應。二是,蟬“高”,我也“高”,雖然清貧,但是內心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在情感上,也是首尾相應,並應在不懂聲色之處。這就是第四句的妙處所在。
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
19 # 飛夢佛學堂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詩,借詠蟬以寄意。
全詩為: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詩的大意是: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雖以悲鳴寄恨卻只是白費聲嘶。到五更天欲亮時,你的叫聲因精疲力竭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你寄身的樹卻碧綠依然,毫不動情。我官職卑下,行蹤飄忽不定,家園難返,故鄉的田園也早已荒蕪。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舉家清苦。
評析:《文心雕龍•情采》中雲:“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這首詠蟬詩,不就是抓住蟬的特點,結合作者特定處境下的情感思想,“為情而造文”的嗎?詩中的蟬,不正影射作者自己的處境嗎?
首句“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意思是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歌傳恨卻終無人理會,只是白費其聲罷了。 “高”,指蟬棲高處,暗喻作者自己的清高;蟬在高處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自己的身份背景和處境暗合。
首句聞蟬鳴而起興。中間兩聯由詠物轉到抒情,將不得志的屈抑之情層層推進。
末聯“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與開頭相照應。作者用擬人化的口吻展開想象,將蟬與自己互動起來了。詩中的“君”與“我”相對,使詠物與抒情自然融合;詩中蟬的“難飽”正與“我”的舉家清貧相應。情景交融中,詩人敏感的心被觸動了:這蟬的鳴叫聲,似乎在有意警醒“我”這個與鳴蟬境遇頗為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情不自禁勾起強烈的歸鄉之念。是呀,正因官小祿微,所以“難飽”;壯志難酬,所以“費聲”。而當朝得力者又“無情”,怎不使詩人萌動去官歸隱之心?此時,這蟬的聲聲鳴叫似乎在苦口婆心地勸導“我”這個境遇與之相仿的小官:像這樣“舉家清貧”、勞心傷神地漂泊在外,還不如歸家弄田,過著像陶淵明詩中所描繪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詩人將這種失意而無奈的感情寄寓在蟬身上來表達,更顯中國詩歌的含蓄之美。
名家點評: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飢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樹無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於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
點評分析:錢老評論中的“油然自綠”是對詩中第二句:“一樹碧無情”的“碧”字最好的詮釋。“恝置之”,好像淡忘了一樣。蟬費聲而鳴的行為與樹的漠然反應形成鮮明的對比,將詩人失意而無奈的心境推向高潮。而錢先生進一步指出不僅樹無情,蟬亦無情,客觀上說,“蟬鳴非為‘我’發” ,這一切只是詩人特定心理情境中主觀的想象而已,深刻揭示了詠蟬與抒情的之間錯綜細膩的互動關係,凸顯寄物詠懷詩的特點。
清代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將唐朝三首詠蟬的名詩進行對比,他說:“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託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思想的不同,雖然同樣工於比興,同樣是託物以言志,卻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被後人稱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
20 # 至善如水
李商隱《蟬》全詩如下: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全詩的第四句“一樹碧無情”異峰突起,含義深遠,清代著名詩人錢良擇在其所編的《唐音審體》一書中讚譽為“神句”,語出“(‘一樹碧無情’)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
這一句“神”在何處?需從全詩的意蘊和情感來進行分析。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自是才華橫溢,但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遭到排擠,仕途坎坷,一生困頓不得志,最後在家鄉病故。《蟬》這首詠物詩即表達了他雖然仕途不順,卻堅守清高、不與人同流合汙的操守和品質。
開頭兩句“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明寫蟬棲息在高處,所以常常難以飽腹,實際上是以蟬棲息之“高”暗喻詩人自己的高潔品行。因為清高,不肯與別人同流合汙而導致生活困頓,雖然發出“不平之鳴”卻是白費勁。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這兩句寫的是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乎斷絕,青綠的大樹依然立在那裡,卻毫無同情之心。上文說到李商隱捲入“牛李黨爭”,“牛李”“兩黨”各自勢力龐大,宛如青綠大樹,但是,捲入其中的李商隱卻“左右不逢源”,鬱郁不得志,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不管是“牛黨”還是“李黨”都對李商隱的困頓命運漠不關心,究其原因,李商隱只不過是黨派之爭的一枚棋子,一個犧牲品而已,又有何同情之心?所以,“一樹碧無情”這句將當時權貴相爭、世態炎涼的社會現實作了含蓄卻又入木三分的揭示。也許,正因為此,錢良擇才稱這一句為“神句”。
詩的後面四句則是直接寫詩人自己,回顧自己漂泊不定的仕宦生涯,感慨家鄉田園早已荒蕪,蟬的鳴叫聲值得自己自警,儘管人生不如意,生活困頓,卻一定要像蟬一樣堅守高潔的品行和志向。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蟬”象徵著高潔,不少文人騷客都喜歡在詩文中以蟬自喻,來表明自己高潔的品行。在這一點上,唐代詩人虞世南的五言古詩《蟬》與李商隱的《蟬》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覆列表
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清人錢良擇在《唐音審體》中評說:“(‘一樹碧無情’句)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
一樹碧無情,我不明白這句是什麼意思,相信很多人也明白不了這句的意思,這也是它被稱為神句的原因。
作為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粗人,我挺瞧不起詩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