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詩今詞
-
2 # 有書知道
應該還是差在文化底蘊上。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這個案例,來比較一下古詩和與之相對應的白話文翻譯。
《涼州詞》—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透過精美的白玉酒杯都可以看到甘醇盪漾著的葡萄美釀。
也許一場大仗又要打響,戍邊的將士們享受著這最後的盛宴。
他們彼此之間剛剛要舉杯暢飲九霄,一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響起,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這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靡靡樂府之音,這是鏗鏘有力的戰鬥號角,聽著就讓人血脈澎湃。
你斟我酌,痛飲之後,醉意襲人,他們心中更是豪情萬丈!
怕什麼!大丈夫戰場上保家衛國,本來就應該馬革裹屍,誰也沒有打算活著回來!
到時候,就當我是醉了吧,醉倒不醒在這沙場之上。到時候,誰也不要笑我。
原詩28個字,這個白話文的翻譯用了200多個字。非常明顯,現代人使用的現代文法在修辭凝句上是完全沒辦法和古人相比的。
導致這種分別的是:古詩詞在修辭手法上有很多的講究。
1.使用有動態感的動詞,使詞句更有畫面感。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裡,在形容滕王閣的高峻雄偉時候寫道:“層臺聳翠,上出重宵,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一個“聳”字,寫出了多層意境:
a:滕王閣一層層高閣像綠蔭湧動的青山一樣高。
b.滕王閣的亭臺樓閣之間掩映著綠蔭樹木,江風襲來,綠茵翻湧,好不愜意。
c:滕王閣的後面就是階梯狀有層次感的山林,那些綠樹翻湧著波濤,配合後面的幾句,組成了一個前後上下層次分明互相映襯的完整畫面。
“飛閣流丹”也是如此:一個“飛”字便把滕王閣裕破空而去的勢態描寫的淋漓盡至。
2.使用互文的省缺手法,凝辭煉句。比如《木蘭詩》裡: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在這裡呢,就不是說將軍都戰死了,壯士十年以後活著回來了。
“將軍”“、壯士”,“百戰死”和“十年歸”在這裡都是“互文”。
詩詞的正確意思是:將軍和壯士從軍十年,經歷了千百次殘酷的戰鬥,有的死了,有的勝利歸來。概述了戰事的頻繁,戰鬥的激烈,服役時間之漫長。
3.省缺。對於一些耳熟能詳的詞語,用一個或者兩個字來表達。
如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轉側床頭,惟思自盡。”“轉側”乃“輾轉反側”的省缺。
4.用典。用一些前人的典故來表現當下的場景或者情緒。
還是王勃的《滕王閣序》:“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楊意”即楊得意的典故,司馬相如經蜀華人楊得意的引薦,才能得到漢武帝的賞識。
“鍾期”說的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知音的故事。
整段話的意思是:(接前後文)能非常有幸的奉陪各位長者前輩,你們都是楊得意、鍾子期一樣的有識之士,晚輩才敢斗膽作文出來獻醜。
以上這些是比較初級的古文中的修辭手法,還有其他一些更高段位的方法,比如:列錦、對仗、節縮、婉約……等等。
想要掌握這些技法,需要完整的語言環境,和對大量古籍經典的通讀。
這些都不是我們作為一個現代人一時半會就可以透徹理解的東西,當然更不要說運用到自己文章或者作品中來了。
正是這種高度凝練的各種語言方法,讓現代詩無論如何都沒辦法達到古人詩詞意境的綿遠悠長。
但是,這種現象也並不代表著倒退,只能說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文體需求。
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發起了一次白話文運動,胡適、魯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
運動的主旨就是將文言文演變成白話文。因為文言文同實際口語的距離越來越遠,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和語言的發展需要。
唐朝的時候也有以韓愈為主要代表的反駢文運動。這些都是順應時代的產物。
而且,我們現代社會,要求一名優秀的學生應該“德智體美勞、物化生數音”全面發展,我們根本也不可能如同古代的讀書人一樣專精研究古代文學。
知道古詩詞之美,懂得鑑賞理解其中的韻味,就是極好的,不必耿耿於懷“不如古人”。
-
3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一、中唐前期詩人
中唐大曆前後的詩歌呈現一種過渡狀況。元結、顧況等人用詩歌反映現實,是杜甫的同調,也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劉長卿、韋應物主要以山水詩見稱。李益則繼承了盛唐邊塞詩的傳統。他們在藝術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此外,在當時還有影響較大而實際成就較差的“大曆十才子”。由於社會的動亂和王朝的衰微,這個時期的詩歌多半都染上了感傷的色彩。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人。天寶十二年登進士第。後官拜道州刺史。元結是一個“嘗欲濟時難”的詩人。關注民生疾苦。他的詩歌創作實踐了他的主張。如《閔荒詩》:“更歌曲未終,如有怨氣浮。奈何昏王心,不覺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同情安徽淮陰災後人民生活,譴責帝王窮奢極欲。還有《貧婦詞》、《去鄉愁》、《農臣怒》等詩都是關注民生疾苦的好詩。
顧況(727-815)字逋翁,蘇州人。至德二年進士。官至秘書郎,著作郎等。他也是一個關心人民痛苦的新樂府詩人。《上古》同情農民稼穡之苦,《採蠟》諷刺統治者的享樂生活,還有《公子行》、《棄婦詞》等。
劉長卿(709-780),字子房,河間(河北)人。開元二十一年進士,終任隨州刺史。作詩擅長近體,尤工五律,曾自稱為“五言長城”。風格含蓄溫和,清雅淡煉,接近王孟一派。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是他歷來傳誦的名作,雪夜投宿山中貧寒之家的情景,短短几句就呼之欲出。其代表作還有《尋南溪常山人山居》、《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等。
韋應物(737—790),長安人。任過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他的詩多表現人民生活困苦,關注民生。他嘆息京兆百姓:“兵兇久相踐,徭賦豈得閒?”對江州的百姓流亡更感同情“斯民本樂生,逃逝竟何為。旱歲屬荒歉,舊逋積如坻……”
韋應物的山水田園詩也很多,有人將陶韋並稱。秀一首他的名作《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他不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寫得優美如畫,而且點出行人待渡的悵惘心理。
二、大曆十才子和李益
大曆十大才子: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氵韋、夏侯審、李端。他們的詩歌很少反映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應制之作。內容多是歌頌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藝術上有一定修養,但缺乏藝術特色,所以後人知之甚少。僅錢起、盧綸一些小詩尚有一定成就。盧綸的《和張僕射塞曲》: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第一首詩中暗用李廣典故,寫出邊塞射獵生活。第二首寫輕騎雪夜追擊敵人,充滿戰爭生活氣息。詩風甚為雄壯。
李益(748—827),字君虞,隴西(甘肅)人。官至禮部尚書。他比十才子時代略晚。他居邊塞十餘年,有較多的邊塞詩,成就較高,讀二首,《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從軍北征》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詩中邊塞環境,軍中生活氣息較濃,抒寫了戰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
三、白居易和新樂府運動
唐代文學以安史之亂為分界線,隨著社會各方面的急劇變化,詩壇也有很大轉變,便是由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杜甫是這轉變的旗手。接著便是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
“新樂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所謂新樂府,就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有三點說法:一是用新題,以前很多文人樂府寫時事用古題。二是寫時事。建安後也有人自創新題,但又不寫時事。三是新樂府並不以入樂與否為衡量的標準。就是可不入樂。這也是白居易的:“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寫作準則。元稹,張籍,王建是這一運動中的主要詩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居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後人因稱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白居易的青年時代是在顛沛流離中過的。由於戰亂,十一歲就離家避難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凍綏並至,”以至“常索米丐衣鄰郡邑”。常居於社會窮困底層對他現實主義詩歌創作有重大影響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帶有濃厚的儒,釋,道三家雜糅的色彩。但主導思想則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體可分為前後兩期,而以四十四歲貶為江洲司馬為分界線。
前期(四十四歲以前),這是白“志在兼濟”時期。仕途上一帆風順。二十九歲中進士,三十二歲又以拔萃登科,為校書郎,三十五歲再度入選,不久入為翰林學士,又做了三年左拾遺。他自己也自負地說:“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貴。”並多次向朝廷提出各方面的改革意見。一方面又利用詩歌的特點配合鬥爭,寫出《秦中吟》和《新樂府》等詩。元和十年上書得罪權貴被貶為江洲司馬。
後期(815),從貶江洲到死。這是他獨善其身的時期。江州之貶是對詩人沉重打擊,“換盡舊心腸,”是其心跡顯露。隨著政治環境的日益險惡,激情已轉向消極,佛道思想逐漸滋長,他悔恨自己“三十氣太壯,胸中多是非。”他緘默了,不敢再過問政治“世間盡不關吾事。”為了避免牛李黨爭之禍,他為自己安排一條“中隱”之路。不做朝官,以地方官為隱,先後任杭州,蘇州刺史,後又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在洛陽度過十八年“中隱”生活,後病死洛陽。
白居易現實主義新樂府的創作觀點與原則是:首先,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就是“詩歌合為事而作”,應該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傷民病痛”。將詩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結合,這是白居易詩論核心。
其次,白居易還認識到文學植根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這對後世都有深遠影響。
第三,他闡發詩歌的特性,並結合這種特性強調詩的教育作用和社會功能。
第四,為了充分的發揮詩的作用,更好地達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政治目的,白居易強調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形式必須服從內容,為內容服務。所以他“不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語言的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傳說他經常將自己寫得詩讀給村叟老嫗聽,聽不懂再改。
新樂府運動,便是在上述詩論的指導下開展起來的。也得到當時元、張、王等人的贊同和支援。
白居易詩歌的思想性,藝術性及影響。白居易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他曾將自己五十一歲以前寫的一千三百多首詩分為四類:一諷諭,二閒適,三感傷,四雜律。又將以後的詩分為格律,律詩兩類。價值最高的是諷諭詩,是和他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負是一致的。關注民生疾苦,揭露官府弊政。可見《杜陵叟》、《賣炭翁》、《采地黃者》、《紅線毯》等。
其藝術特點:主題專一和明確,如《秦中吟》。善於運用外貌和心理等細節來刻畫和塑造人物。如《賣炭翁》:“滿面灰塵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詩中往往對比鮮明,如《輕肥》寫了官府糜爛生活,老百姓災後人食人。將敘事與議論結合,往往起到卒章顯志的作用。如《紅線毯》。再就是詩的語言通俗化,平易近人。
白居易最大的貢獻和影響就是繼承《詩經》和杜甫的現實主義,掀起一個現實主義詩歌運動,即新樂府運動。將現實主義在詩壇發揚光大,影響深遠。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人。官至武昌節度使。
他和白居易齊名,時稱“元白”,文學觀點也一致。他的樂府詩反映現實的面相當廣泛,有揭露官軍的暴橫,同情農民的痛苦,如《田家祠》。張藉和王建也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干將,也寫出很多優秀的新樂府詩。
四、中唐其他詩人
(一)韓愈(768—824)
子退之,河陰(河南)人。韓愈不僅是傑出的散文家,也是一個在中唐詩壇上能夠別開生面、勇於獨創的詩人。他在倡導古文運動的同時,也曾致力於詩歌的革新,以改之前的平庸風格。主要繼承李杜的傳統,走獨立開拓的道路。他的詩開始也能關注社會生活,但後來一度向奇崛險怪的方向發展。如《南山詩》、《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等,走追求奇險的極端的路線,沒有什麼積極的意義。欣賞一下他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前兩句寫微雨中的景色極為新鮮別緻,觀察也仔細。
(二)孟郊賈島
孟郊(751—814)子東野,湖州(浙江)人。一生只為小吏,貧寒至死。孟郊的詩,很受韓愈的推崇,當時有孟詩韓筆之譽。他的詩有不少接觸到現實矛盾。如《長安早春》、《長安道》諷刺了朱門貴族的驕奢閒逸,《貧女詞》《織女詞》對婦女的勞苦深表同情。在《傷春》中寫了戰亂的慘景,令人觸目傷心。欣賞一首他的普遍傳頌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心草、報得三春暉?
詩歌用很通俗平易近人的語言讚美了偉大、無私的母愛。
孟郊在文學史上影響不小,北宋江西詩派的形成,也受他的影響。
賈島(779—843),字閬仙,范陽(北京附近)人,早年為僧,後還俗,舉進士,曾官長江主簿。
他和孟郊同以“苦吟”著名,後人更以“郊寒島瘦”並稱。他自己也曾說《送無可上人》中“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是“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但他的詩無論思想或藝術成就都遠不及孟郊。
(三)劉禹錫柳宗元李賀
在元白和韓孟兩派之外,劉禹錫和柳宗元也是中唐時代優秀詩人。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因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失敗,被貶朗洲司馬等職,在外二十年。晚年遷太子賓客。
他詩的內容有諷刺權貴的,如《飛鳶操》、《秋螢行》、《聚蚊謠》等,懷古的如《金陵五題》、《烏衣巷》、《臺城》等,看《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此詩更是在低徊感嘆中充滿了對興亡變化的無限沉思。
總體來說,劉禹錫的詩,律詩、絕句比古詩成就高,仿效民歌的樂府小章尤為著名。當時白居易稱他為“詩豪”,宋代蘇軾、黃山谷對他也很是推崇。
柳宗元是唐代大散文家,也是一位優秀詩人。他的詩和散文一樣,大部分都是在貶官永州和柳州時寫的。內容多抒發自己悲憤抑鬱和離鄉去國的情思。如《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這首詩比喻新鮮,設想奇特,強烈地表現了思鄉的感情。其他如《別舍弟宗一》、《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等也是同類優秀作品。另外還有諷刺現實和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詩,《行路難》、《田家》等。他的山水詩,情致深沉委婉,描繪細緻簡潔,藝術成就很高。評家把他和陶淵明並稱。見歷來傳誦的名作《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構思奇特,表現了詩人超身世外的清峻高潔的個性風格。
李賀(790—816),字長吉,宜陽人。出身沒落皇室後裔家庭,少年時才能出眾,志向遠大,由於家族限制,不能應試,只作小吏,死時二十七歲。他寫了很多表達家庭貧困,心情悲憤,懷才不遇的詩。如“家門厚重意,望我飽飢腹”(《題歸夢》)。“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送韋仁實兄弟入關》)等。他還寫出很多非現實幻想的詩,見《夢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溼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
這是他夢裡在天上所見的塵世渺小以及滄海桑田迅速變換的情景。在奇特的想象中可以看到詩人的苦悶和迷惘。
李賀也寫了一些反映下層勞苦人民遭遇的,揭露貴族腐朽墮落的,也有些寫邊塞的。他在詩歌的形象,意境,比喻,詞語上都嘔心瀝血,獨樹一幟,被稱為天才詩人。對後世詩壇有很大影響。
-
4 # 趙生32
因為當今詩詞不是文化主流,當今主流文化是歌詞。每個時代都有他的時代文化,從秦朝伊始:詩經 漢賦 詩詞 宋詞 元曲 小說 歌詞。下一個流行文化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
5 # 跳跳跳523
第一,我們中國現在大陸這邊使用的是簡體字,個人覺得簡體字的文化底蘊不夠深厚,雖然使用方便,但是繁體字才是我們的根。
第二,唐宋時期我們知道出現了很多大家,個人覺得跟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歷史程序有關。當時社會環境,一是科舉制度,大家天天研習文字,二是,民從玩詩詞幾乎是全部娛樂專案。歷史程序則是,漢字出現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它需要有個爆發的時候,於是出現了燦爛的唐詩宋詞,而萬物則都會由盛到衰,則今天的詩詞自然沒以前那麼好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問題,我誠實地說出我個人的觀點。我覺得既是狹隘又是無奈。
說狹隘,是問題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的圈子不同,接觸到的資訊也不一樣。雖然如今的詩詞多是泛泛之作,但仍有少數佳作足以亂入唐宋。
唐宋詩詞,之所以能夠名流千古,是因為每一首作品背後都有它深刻的意義。也就是說,放在當今,只要能寫出有高度有深度的作品,便不遜唐宋。
我試舉一首當代作品為例。
詠史
高閣垂裳調鼎時,可憐天下有微詞。
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
這是一首以古諫今的絕句。首句垂裳原指的是古代帝王無為而治,而放在當今,百姓卻頗有微議,明褒暗諷如今一些當政者無所作為,對民間疾苦視而不見。繼而勸諫要關心百姓,以免怨憤積累到一定程度會釀成禍患,重蹈歷史的覆轍。
從鑑賞的角度來說,這首絕句可謂無一字無來歷,言辭鑿鑿背後卻是痛斥當今現狀,一遍讀來便讓人陷入深刻的反思。這正是一首佳作應該具備的意義,只要能夠引起共鳴,喚起人反思之心,何必區分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