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瑙河中的魚

    這是工程師應該考慮的問題,其他人考慮存屬瞎想和臆造!而且,我相信,工程師們對於這樣的問題早己在腦子裡將其判了死刑!專業的東西由專業的人來做,其他人,不客氣地說,你與幼兒園裡還不會說話的嬰兒沒有什麼區別!自以為是地提出自覺很不錯的建議,在航空人眼裡很無聊,他們也懶得理你們!在他們眼裡,這些提如此建議的人與“民科”沒有什麼區別,請自覺一點,這樣的建議與討論純屬浪費時間,與其這樣,不如做點兒有益的事兒,哪怕在空地裡歇死替裡地吼幾聲,都比這有益處!

  • 2 # 炎黃軍武

    參考F-14“雄貓”來改款殲-15,恩,筆者要堅守一個軍事問答達人的底線,直言相告,哪怕這樣會引來“貓迷”的板磚和雞蛋:

    這種做法毫無意義,因為殲-15比F-14更先進,參照F-14去改殲-15,只會越改越差。

    不可否認,1972年服役的F-14是世界上第一款三代機,AIM-54和AN/AWG-9使其具備強大的防空攔截能力,但咱要清楚,這套組合畢竟是1970年代的“世界先進水平”,放在今天,毫不客氣的講啥也不是,別說對抗戰鬥機,就連配備了完善電子對抗系統的轟炸機都不一定能打中。

    拋開落後於時代的導彈、電子系統,F-14本身的水平怎樣呢,結論也是一樣的,變後掠翼技術並不是什麼黑科技,無非是解決作戰飛機“低速起降”和“高速巡航”矛盾的一種技術手段,而且還是比較簡單粗暴的那種。

    新一代戰機的氣動、飛控設計已經可以較好的解決這對矛盾,沒必要開倒車。

    提到F-14的變後掠翼,可能不少人都認為其缺陷是“技術複雜”、“故障率高”、“增加死重”,但這裡筆者要闢一下謠,為其正名,F-14的可變後掠翼結構,幾乎不存在上述的所謂缺陷,服役期內表現還不錯。

    F-14真正的短板,反而在於其被津津樂道的所謂“飛行效能”。

    紙面資料很好看,實戰中的機動性卻劣於EF2000、殲-10B等新一代戰機,甚至比不上同時代的F-15。

    變後掠翼,本身的想法很好,透過機翼的平展和後掠來兼顧低速、高速的飛行效能,實戰中卻不一定好使,即便F-14的後掠翼完全由計算機控制,不需要飛行員手動調整,在低速段加速、或者高速段爬升時,也不存在一個兩全的後掠角度,尤其近距格鬥的生死一線,根本來不及調整。

    觀察F-14的戰績,基本上都是超視距攔截、掠襲中取得,也從側面證明F-14的氣動方案並不算優秀。

    那麼用F-14作參照,改進殲-15,後者能從“雄貓”身上得到什麼呢?

    F-14的雷達、武器是過時的,變後掠翼技術也是過時的,改來改去,除了滿足一些粉絲的願望之外,還有任何意義嗎。

    提出這樣的問題,並不奇怪,很多人對世界的概念是滯後的,潛意識裡還以為是美國海軍縱橫全球,F-14天下無敵的年代,但是在今天,如果F-14還在,碰到殲-15一定會被虐,超視距被虐,格鬥依然會被虐。

    說了這麼多,筆者無意貶低F-14,一個時代的武器本來就該留在它的時代。

    再說,現在殲-15也不新了,中國海軍未來的艦載戰鬥機,必定是雷達隱身的新型號,至於老邁的F-14,歷史使命也早就完成了,不如在一旁喝茶,乘涼,觀天下,看看後輩F-35的表現如何。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時代,戰鬥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

  • 3 # 飛豬漲姿勢

    改是不可能改的,畢竟飛機這東西,牽一髮而動全身,要改就得重新設計。而且說真的變後掠翼這種設計已經不符合時代的主流了,要不F-22和F-35就得造成變後掠翼的形式,而不是現在的菱形翼。

    變後掠翼技術雖然在升力等方面有著諸多好處,但其機翼轉動結構非常複雜,故障率比較高,不僅飛行員操作起來麻煩,甚至對地勤而言也是個不小的負擔。另外考慮到轉動結構本身的複雜程度,重量上也會有所增加,這就導致飛機本身負載能力也會有所減少,對於FC-31這種內載彈量本來就很小的戰機,完全就是拖累。其次變後掠翼式戰機的製造成本和維護成本是非常高的,就以美軍退役的F-14和現役的F-18來比較的話,大貓的維護費用差不多是大蟲子的3倍左右,若是隱身戰機的話價格更高,因此從經濟成本上來考慮,顯然也不合適。所以,這兩款戰機完全沒有向伊朗參考改裝或者重新設計的必要,誰要是真改了我估摸著地勤大爺們得內心瘋狂吐槽他。

  • 4 # 空山曉寂

    我恰巧在貼吧裡遇到一個帖子--艦載變後掠翼隱身飛機的RCS問題

    最近讀到一篇北航和海航聯合發表於Journal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JATM)的文章,文章運用數值計算研究了某背景變後掠翼隱身戰鬥機的RCS特性。基本結論是變後掠翼隱身飛機主翼後掠角越大隱身效果越好。大後掠角狀態迎面面對現代雷達在距離小於50km以後,發現機率才顯著增大,這與F35的隱身水平基本一致,所以認為變後掠翼飛機不可能隱身的說法是需要修正的。原文是英文的,這裡截一些圖以饗大家。

    以上是文章的首頁

    後掠角在39、54、66度時的隱身艦載機網格圖

    飛機從200公里外迎向飛行時的探測機率(縱座標為探測機率、橫座標為距離、X為後掠角)。可以看到大後掠角時(紅線X=54)接近距離小於50km以後雷達發現機率才明顯上升。

    文章是2014年9月投稿的,2015年發表。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中國在2014年甚至更早就開始關注變後掠翼隱身艦載機的研究了。

    以下是貼吧大佬的個人見解(也是貼主)

    Ch鈥哸鈥唍ing;

    關於變後掠翼的重量及複雜性問題,這裡統一談一談個人看法。變後掠翼造成的飛機死重大,複雜性高的問題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要看和誰比。如果和路基飛機比這個劣勢是絕對的。過去路基飛機用變後掠翼無非看上了它短距起降能力和良好的航程特性(變後掠翼可以根據速度最佳化最佳後掠角從而獲得最優的升阻比)。但是隨著鴨翼佈局和邊條翼氣動佈局的發展,變後掠翼的這些優勢在其空重劣勢的抵消下已經蕩然無存。但是與海軍飛機相比,變後掠翼還真的劣勢並不明顯,反而有獨特的優勢。從複雜性上來說,海軍飛機大多數情況下機翼要在垂直方向進行摺疊,而變後掠翼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水平摺疊的方式而已。變後掠翼有個水平轉向轉軸,普通機翼摺疊也需要垂直轉向的轉軸;變後掠翼有調整水平向的液壓驅動裝置,而普通機翼摺疊也需要垂直轉向的液壓驅動裝置;變後略翼需要有連線可變翼部分的各種電纜、液壓管線、燃油管線,普通機翼摺疊這些管線也一個少不了。這麼一想,變後掠翼還複雜麼?從重量上說,我們用重型艦載機F14和Su33進行對比,美國的F14空重約19噸,Su33約18.4噸。但是F14所用的兩臺發動機就比Su33的發動機重了600kg,刨除了發動機兩者的結構重量其實差不多。而且這種比較還沒考慮F14是彈射型,對縱向結構和前起落架做過加強,而Su33是滑躍型結構上本身就輕上。所以,變後掠翼和摺疊機翼比重量劣勢也不大。第三,現在一說變後掠翼艦載機都會以F14做標杆,但是須知F14的結構設計是上世紀60年代的水平,如果用現代的結構設計技術最佳化變後掠翼設計,結構還可以大大減輕。下圖貼出了美國的AFX中性變後掠翼艦載機的空重資料,可以看出用現代材料技術設計的中型變後艦載機,空重不過14噸級,重麼?

    下面說說變掠翼艦載機的優勢,其實個人以為最大的優勢就是便於協調低速著艦和超音速巡航這兩個完全矛盾的氣動設計要求。低速著艦效能就不說了,在超巡能力方面,有資料顯示F14換三代發後就可以實現M1.3的超巡,那要是裝上四代發呢?

  • 5 # 飛來個遙控板呢

    動力不夠,氣動湊。還不是14的發動機不靠譜才搞可變翼。14有多少改進型號?18有多少?覺得14好的無非是重型,電影加成。

  • 6 # 8歲開始發呆

    變後掠翼結構複雜,不利保養維護,非常昂貴,並且基本無法實現隱身技術。而且透過現代飛控技術,基本已經可以實現機動能力和高空高速的同時兼顧。所以,過時技術,已經淘汰了。不是能不能,而是,根本就沒有必要的設計。

  • 7 # 諸葛小徹

    在對於現代戰機的改造計劃中,除了美中俄這樣的傳統科研大國,很少有國家能將進口的飛機進行實用性的改造,如出口伊朗的F-14戰鬥機,伊朗就對它進行了變翼技術的改進,可以使它擁有在空中飛行變翼的功能,改善它的極限機動性,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大大降低了該型飛機的結構性,從長遠來說,無異於是飲鴆止渴。

    美軍的F-14,在設計之初,是以一款高速突防戰機為作戰任務研製的,它的最高速度可以達到3馬赫,足以在上世紀70年代末突破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土防禦的戰略縱深,在這樣的優勢速度下,美軍除了將它進行了數次現代化改裝外,對它的結構外形均沒有做出任何調整,伊朗為了適應對變的作戰環境和為了降低維護成本,將F-14戰機的外形進行了改動,導致了這一批戰鬥機從此無法進行高速作戰了。

    美軍在F-35的計劃中,將變翼技術變成了隱身機翼技術,將不會在對飛行效能產生影響,如果說中國空軍戰機需要借鑑,也是突破美軍的技術封鎖,對戰鬥機隱身變翼的技術進行移植,絕不是採用傳統的變翼手段,如果將這一技術運用到用於出口的殲-31,那麼它作為五代機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無法進行高速打擊的飛機,是不會得到任何一個國家的注意的,因此,對裝備進行改造的時候,必須考慮到整體的結構性,否則,無異於是犧牲戰機最優勢的地方,來獲得無關緊要的效能加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8音標對應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