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憂愁少少快樂多多

    2017,10月4-6日,儋州。對於這個亞熱帶小島,讓我心心念念已久的除了碧海沙灘幻雲,就是這裡了:東坡書院。特意選在中秋節,拜會穿越千年依然是我男神的他,當然也想細細體味一下“把酒問青天”的豪情。定州惠州儋州,他曾經把失意過成詩意,既有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輕嘆,又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釋然,有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的豪情萬丈,又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的深情款款,當然,更有一肚子不合時宜的輕嘲。呵呵,巔峰時不張狂,潦倒時不沉淪,落魄時也能把日子過成詩。不管是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嶺南,還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的東坡肉,當然還有“都將萬事付與千鍾”的怡情,這樣的男人,詩酒平生,縱橫恣意,穿越千年,讓我這樣的女文中依然毫無抵抗力啊!

  • 2 # l隨風一世

    納蘭性德,清,

    人生如若初相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李清照,李白等等,

    愛詩詞,恆愛之,

    人生何處不詩詞。

    詩能醉我何須酒,

    詞亦香我不必花。

  • 3 # 彥書詩詞美文

    王維

    王維的詩在其生前後世,都享有盛名。對此評價,從古至今有之,不必累贅。

    唐代宗曾譽之為“天下文宗”(《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杜甫也稱他“最傳秀句寰區滿”(《解悶》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圖則贊其“趣味澄復,若清沈之貫達”(《與王駕評詩書》)。昔人曾譽王維為“詩佛”,並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並提。王縉:臣兄文詞立身,行之餘力,常持堅正,秉操孤貞,縱居要劇,不忘清靜,實見時輩,許以高流。至於晚年,彌加進道,端坐虛室,念茲無生。乘興為文,未嘗廢筆,或散朋友之上,或留篋笥之中。殷璠: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司空圖: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豈妨於遒舉哉!陳師道:右丞、蘇州皆學於陶,王得其自在。胡震亨:仲默雲:右丞他詩甚長,獨古作不逮。讀其集,大篇句語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結構清新,所少風骨。

    吾愛王維,皆因本人亦喜歡寂靜蕭森意義,所做所為 皆能出於心性,悲苦都好,皆是體悟。

    深受禪宗影響,山水禪意,俊逸空靈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唐朝佛學的興盛和發展對王維有重要影響作用。王維生於公元701年,其一生,信奉禪宗。並將此信奉化入到詩中,得此精髓,含此意蘊。讀王維詩,既有山水畫面的美感,又有隱含在美感之外的了悟,真如飲清泉,怡然自得。

    家境薰陶,褐衣蔬食,志求寂靜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的母親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其持戒安祥三十餘年,頗有修養,並將這種修養帶到王維身上。因此從王維的一生和其詩,我們可以看出他有別於傳統文人求仕求名的功利,良好的家境教養,自身的聰慧執著,褐衣蔬食,樂住山林。非彼成功是為成功。

    得意能發,失意能克,但由心性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早其從政的王維,在張九齡的開明氛圍裡,頗為得意。其有不少抒發豪情壯志的詩歌,這些詩氣象雄渾,英雄主義氣概溢於紙上。而其中年因接連喪妻喪母,朝政腐敗,而能消磨銳氣,激流勇退,歸隱山水。想得開,看得透,放得下,但由心性,不問對錯。

  • 4 # 慈悲拔除生命苦難

    當然是蘇軾東坡大居士,千古第一全才,儒釋道全通,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吃喝玩樂無一不在行。留下了數不清的詩詞歌賦,那境界“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兒”,思想、才情、文筆集於一身。

    還有,蘇軾還是實幹型官員,不管個人仕途如何不順,為民造福的初心不改,留下的千年蘇堤、天涯海角,都是證明。當然還有東坡肘子,還是大吃貨美食家。

  • 5 # 春水流的囈語

    對詩不對人。

    在詩歌聲律化過程中,宋之問和沈佺期在齊、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傑創作發展的基礎上,努力加以實踐和總結,使律詩各體制都達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史論認為此二人是律詩體制定型的代表詩人。

    但此二人都在武則天當政時受寵,因而被後代士人看輕,氣節無甚大虧的沈佺期都被刻意忽視,品行卑下的宋之問更讓人不齒,因而淡化了他們律詩奠基人的地位。

    我們來欣賞宋之問早期作品《陸渾山莊》:歸來物外情,負杖閱巖耕。源水看花入,幽林採藥行。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名。去去獨吾樂,無能愧此生。這首詩自然、高古,歷代詩評家的評價都很高。

    宋之問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712年), 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於學,交友重義,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 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

    上元二年(675年), 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武則天時,以文才為宮廷侍臣,頗受恩寵。

    宋之問的很多應制詩,深得武則天的欣賞,《苑中遇雪應制》:紫禁仙輿詰旦來,青旂遙倚望春臺。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不知道庭院裡今朝落下了雪花,還以為昨夜院中的樹枝上開了花,這種生動、貼切的比喻,後來很多詩家仿效。

    宋之問以應制詩為主,但是很多作品卻是意境高遠,《江亭遠望》:浩渺浸雲根,煙嵐出遠村。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斷魂。縱情猶未已,回馬欲黃昏。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后朝會遊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遊,逐漸沉溺和墮落,並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中。

    神龍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武后媚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迎立唐中宗,攀附二張的宋之問被貶為瀧州參軍。

    宋之問在離開東都南行到黃梅(在今湖北省)湖臨江驛的時候,給一位同落難的故友題寫了一首傾訴愁懷的《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人生從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憂傷和痛苦。當他到達大庾嶺時,眼望那蒼茫山色,失意的痛苦、思鄉的憂傷一起湧上心頭,《題大庾嶺北驛》: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瀧州在嶺南,唐時屬於極為邊遠的地區,貶往那裡的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了他最為人熟知的《過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詩人逼真地再現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入類心靈的良善韻律,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只是這種境遇的造成,詩人自己不能辭其咎。

    宋之問匿居友人張仲之家,得知友人和王同皎密謀誅殺當政的武三思,就讓兄子告發,王同皎被殺後他再次被重用,這令有正義感的人都很不齒。

    宋之問結交太平公主,後來又攀附安樂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進言中宗,於景龍三年( 709年)將他下遷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長史。經過杭州遊覽靈隱寺寫下《靈隱寺》: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全詩思路清晰順暢,語言凝練自然,描寫了靈隱寺及其附近一帶的奇麗風光,整體上看清新雄壯,還帶有一些出世的灑脫。

    政治動盪及個人寵辱無常的經歷,使宋之問感觸良深,而由朽爛陳腐的宮廷來到清新秀麗的水鄉,也使他開始滌淨心靈,境界昇華。但是,就在宋之問開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時候,又一次宮廷政變將他逼上了絕境。

    景雲元年( 710年)六月,臨海郡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以宋之問嘗附二張及武三思詔流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東北),後以赦改桂州。途經桂林時他寫下了《始安秋日》:

    桂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晚霽江天好,分明愁殺人。捲雲山角戢,碎石水磷磷。世業事黃老,妙年孤隱淪。歸歟臥滄海,何物貴吾身。

    《舊唐書》說他“再被竄謫,經途江嶺,所有篇詠傳播遠近”,這首詩感情真摯動人,就是當時廣為流傳的一首排律。

    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宋之問被賜死於徙所,結束了最後的人生旅程。一代詩家,才氣橫溢,卻不擇手段追求功名,等到有所覺悟卻沒有機會改正。宋之問的一生雖然讓人不齒,但也讓人深深的惋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財神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