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請叫我周於670
-
2 # 健行萬里
劉備天下嫋雄,在三國亂世中,從當初靠販履織蓆維持生計,最後三分天下,成為蜀漢開國之君。
臥龍和鳳雛都是劉備手下主要謀土,臥龍就是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兩人都曾出任劉備的軍師,軍中職務都是軍師中郎將。歷史功績方面,諸葛亮文韜武略曾作隆中對,為劉備的事業作了詳細規劃,即先取荊州再取西川和漢中,然後再克復中原。從之後劉備漫長的事業路線圖來看基本上按隆中對對策來執行的。公元208至209年,在諸葛亮的部署下,關羽、張飛和趙雲等分別奪取武陵丶桂林、長沙和零陵四郡,後周瑜攻下南郡一部分交與劉備,至此劉備擁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諸葛亮居功至偉,為蜀漢的建立功不可滅,後官至蜀漢丞相,被封為武鄉候。夷陵之戰後,蜀漢大傷元氣,劉備於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臨終前將劉禪託孤給諸葛亮。劉禪繼位,諸葛亮仍為丞相,繼續帶領蜀漢去完成克復中復的偉大事業,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丶孜孜不倦的精神寫照。在中國的古代,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化身。
地域的限制,東吳地理位置好,交通發達,“魚米之鄉"糧食豐富,物產豐富。曹魏面積最大,其中南陽和襄陽也是富饒之地。而蜀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交通不便,物資貧乏,很難維持長時間大規模戰爭。
戰略上存在失誤,毛澤東主席在點評蜀漢失敗原因是指出,關羽駐軍荊州,劉備駐漢中,諸葛亮駐成都,分兵三處,無法形成合力。這是戰略上失誤。
人才的問題是其中原因,人員並未做到人盡其才的地步,如趙雲和馬超一直沒有得到重用。蜀漢後期欠缺對後備武將的培養,兵少將寡是蜀漢後期的通病,乃至出現廖化為先鋒的局面。
-
3 # 正在南書房行走
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安天下呢,因為得一人可安天下,得兩人就不一定了。
當然,這是戲說,主要原因有幾點:
一、蜀漢起步晚,家底薄。
二、國力弱小,土地貧瘠,人口稀少。諸葛亮曾經說:益州疲弊和國困民虛,決敵之資,唯仰錦兒。
三、地理位置太差,不好用兵(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中國的戰爭基本上都是由北到南獲得成功的。由南向北成功的極少(只有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和北伐運動)。
四、諸葛亮死後,後備人才不足(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
五、後主阿斗昏庸無能。
-
4 # 有位好友
劉備哪裡失敗了?這個問題就是偽命題。劉備,河北涿郡織蓆販履者耳。雖然是漢室宗親,祖上是中山靖王(就是考古發掘出來穿著金縷玉衣的那位),但中山靖王妻妾成群,兒女何其多,劉備的祖上不知道是什麼旁系庶出呢,到他的時候已經是窮困潦倒。起點如此,那終點呢?三分天下,雄霸一方。還要怎麼樣才算成功?
-
5 # 大唐文苑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和真正動力是勞動人民,而不是少數帝王將相。在群雄並起的三國時代,梟雄劉備艱苦打拼,最終沒能一統天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歸根結底,還是蜀漢綜合實力不濟,對手的實力過於強大。
至於“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此話要做全面具體的分析。
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曾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諸葛亮就是臥龍,龐統就是鳳雛。為何蜀國還是滅亡了。司馬徽向劉備了推薦這兩個人,劉備都得到了,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但最後蜀國卻第一個滅亡。難道是司馬徽預言錯誤嗎?其實司馬徽說的並沒有錯,當時劉備也打下了自己的地盤。但劉備只聽了前半句,卻沒有細聽後半句。只知道安天下,卻不知道怎麼保天下。原來司馬徽還有下一句話:“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子初和孝直就是劉巴和法正,劉巴的運籌帷幄之能連諸葛亮都曾自嘆不如。法正也是一位厲害的人物,特別擅長謀略,曾設計協助黃忠斬殺曹操的大將夏侯淵,可惜後來不幸病逝。可見當時的劉備只顧著尋找臥龍鳳雛,對後面的兩人卻並沒有多大重視。只忙著安天下,卻忘了保天下。最後,蜀國落得滅國的下場。
再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話並也並沒錯。因為諸葛亮、龐統皆有經天緯地之才,都有安天下之能。事實也是如此,不說龐統過早殞命沙場,使劉備失一臂膀,但有臥龍諸葛亮輔佐,劉備仍可成就大業。劉備得諸葛亮如魚得水,對其言聽計從,不斷開疆拓土,戰爭節節勝利,一時風生水起,及到漢中之戰勝利,蜀漢已至鼎盛時期。按照事物發展的正常軌跡,一統天下並非可望不可及。
問題發端於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此君自視武功蓋世,驕狂輕敵,從來不把東吳放在眼裡。關羽違背諸葛亮制定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八字戰略設計,雙線作戰,腹背受敵,顧此失彼,再加上沒有得到劉備的有力支援,致使北伐失利,荊州丟失,自己也敗走麥城,殞命東吳。至此,蜀漢政權遭受重大損失,並且發生連鎖反映,為以後的更大失利埋下伏筆。
荊州失守,關羽戰死,蜀漢的實力與鼎盛時期已不可同日而語。此時,劉備本應採取戰略守勢,但他意氣用事,執意為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的建議,攻打東吳,犯下戰略性錯誤。他不諳軍情,在久攻不克時,依山紮寨,連營數百里,又犯了低階的戰術錯誤,給陸遜以可乘之機。及至諸葛亮提出補救建議,為時晚矣。夷陵之戰慘敗,成為蜀漢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劉備領導的蜀漢集團,在臥龍諸葛亮的輔佐下,本來有很好的發展趨勢,但每次關鍵性的失利,都是因為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得之而不能很好地用之,其與無何異?
綜合所述,“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並沒有錯,錯就錯在沒有聽從臥龍諸葛亮的計策。
-
6 # 史無止境
他們的大事業沒有成功,他們終於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敵人太強大,而是自己人的行動亂了套。由諸葛亮制訂而被劉備全盤接受的建國大計,是在蜀漢建國後內修政理,外聯孫抗曹,以後待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兩路出師,才能互相支援,取得勝利,還於故都,興復漢室。劉備在關羽死後不聽勸阻,下令三軍掛孝伐吳,最後自己又被東吳的陸遜擊敗,把三峽以下的荊州地盤一起丟光,從此失掉了兩路北伐的條件,不管以後諸葛亮、姜維如何努力,最後還是難免失敗。蜀漢建國大業的失敗,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之所以令人特別惋惜,是因為按諸葛亮的藍圖所建立起來的國家,一定是一個百姓安居、禮樂皆興的國家,不會像一些野心家、陰謀家那樣,一旦得了天下立即推行暴政。相對而言,由有遠見的知識分子掌管國家大事,老百姓的日子總要好過得多。劉備在“三顧茅廬”之時,是為了做一番大事業而求賢若渴,這當然是美談,是佳話,值得稱讚。但他做了皇帝(蜀漢偏安一隅的小皇帝)之後,在下令三軍掛孝伐吳一事上,就大鬧意氣,不聽人勸,一意孤行,這就絕對是做錯了。由於他這一錯,既斷送了建國大業,又愧悔交集,一病不起,送了自己的一條命。這也可以說是皇帝制度的不近情理(一個人說了算數),因此害了皇帝(劉備)自己。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你的點評,謝了。
回覆列表
1 鳳雛龐統嫉妒諸葛亮才能,都沒活到劉備登基就死了。 2 由於關羽的給劉備帶來很大的傷害,強攻東吳,大敗最後抑鬱而終。 3 如果當時劉備聽諸葛亮聯合東吳一起打曹操也有可能就成功了。 4 諸葛亮最後自己也是有心無力了,內有後患,外有不比他差的司馬懿。 為何最終還是敗了?我想那就是時間了,每一個有雄心大志的皇帝唯一缺的就是時間 下面給大家配幾張如果歷史能給時間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