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什飛19
-
2 #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就是道的觀念了,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留一給芸芸眾生,所以聰明人幹1000件事會成功999件,但總有一件會失敗,而糊塗人幹1000件事,999件會失敗,但總有一件會成功,就是要告誠人們,既便你不聰明也有成功的希望
-
3 # 奔夢001
愚者相對智者為愚者,先天不足,每次做事反覆思量,深思熟慮,不斷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不斷總結經驗,最後一定會實現自己的追求,這是必然的。而知者具有先天優勢,但事情總有意外,出現失誤和錯誤也是必然的,就是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對朋友出現的錯誤一般說“你這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而朋友對自己表示稱讚時一般說“我這是愚者千慮,必有所得啊”
-
4 # 周易與足彩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裡“愚”和“智”分別表示愚笨和聰明的意思。而“得”和“失”並非指的是得到了什麼東西和失去了什麼東西,而分別指的是正確和錯誤。也就是說再愚笨的人只要他善於思考問題,勤于思考問題總有一回是正確的,而再聰明的人他思考問題不可能每次都是正確的,總會有失誤的時候。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所以當領導幹部的應該多傾聽群眾的意見,不能獨斷專行,只有聚思廣議才能將事情辦得更好。
而一味地堅持自己的意見,總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絲毫不傾聽和採納群眾的意見,那就是犯了官僚主義,極容易將事情搞砸!
都說增廣賢文裡面的詩句好,其實它裡面的每一詩句都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的甚至是血和淚的結晶
-
5 # 西安交大黎荔
典故出處:
司馬遷 《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擊敗趙國之後,收服了趙大將廣武君李左車,想向他討教伐齊的良策,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原效愚忠。"
愚鈍人的許多思慮中,總會有一些可取之處。
-
6 # 朱八戒CC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很正常,不必自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有在實踐當中,正確地面對失誤並及時加以糾正,把失誤所帶來的損失和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點,並在以後的工作當中做到更加完美,這才是真正的智者。
智與愚,得與失,都是相對。智者如果自以為聰明,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那麼停止不前,就落後於人,一他就是大智若愚。愚者意識到自己的接受能力漫,大腦思維很浮淺,所以他加倍努力,勤奮用功,一點一滴漫漫地積累,一步一步向智者靠擾,其結果也許跟上了智者,也可能後來者居上。
-
7 # 不見水裡的老仙鶴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過猴子理論可以幫你展開,也就是時間的因素。給一隻猴子一臺打字機,給它無限的時間,它能寫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愚者和智者都在做同樣一件事,就是堅持,而“得”就是在某個時間節點的“運氣”。
-
8 # 楓葉書屋
“愚者”、“智者”是相對而言,並非絕對。是“智”是“愚”要在某些條件下才能成立。隨著時間、環境、事物的不同,“智”“愚”之間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是“智”是“愚”是無明顯界線的; “千慮”是形容面對許多事情的思考,那麼這就牽扯到“概率或機率”問題了。在面對許許多多同樣問題時,“智者”雖“智”也難免出現個別錯誤判斷,“愚者”雖“愚”偶爾也會做出一條正確判斷。所以對“智者”不可完全言聽計從,對“愚者”不可絕對禁其發聲,做到“兼聽”方為智者。
-
9 # 無鋒老劍
老天爺好像就在做著一件事~找平衡。
多了,就會讓你失去一些;少了,就會給一點;好了,就會添點壞事找找平衡,壞了,便給點好處求得平衡。總之,把極端的事情努力拉回中庸平衡線,品味世上的事情,莫不如此。不是迷信,其實應該是自然規律。
所謂“智”,無非就是將條件縝密組合,然後做出符合事物發展方向的判斷,可無論怎樣細緻,一個人都不可能將隱藏的必要條件都考慮詳盡了,所以“失”也是必然。
反之“愚”,總會有概率與天合拍,“得”也是正常。
-
10 # 周永斌
這段話是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如果從原文字意來說,是說這話的人,也就是廣武君用於自謙的。指自己是一個愚者,但是呢,也應該能夠發揮一點點的小作用,“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願效愚忠”。
目前比較常用的用法呢,也是兩個方向。一種能和原文意思類似類似就是說自己呢,可能有一些愚笨,但是多多少少也有一些作用。
另外一個方向呢,就是指,用來規勸他人,雖然你可能非常聰明,但還是需要更加謹慎一些,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
11 # 綠葉小杏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就是說不太聰明的人如果肯動腦筋,同樣會有所收穫。如我們熟悉的愚公,被大山擋住了路,經過認真思考,想出了個挖山開路的辦法,最後感動了神仙,終於取得了成功。
《三國演義》裡的猛張飛,性格粗魯,脾氣暴躁,但有時動動腦筋,也能想出個計策來,張飛一生一共用了三條計,即長阪橋嚇退曹兵,智擒老嚴顏,智退魏將張郃,這些事蹟給張飛風風火火的一生錦上添花,讓後人津津樂道。司馬懿和諸葛亮對壘時連吃敗仗,從蜀漢的俘虜兵嘴裡得知諸葛亮事無鉅細,必親自料理,而且飯量大減,感覺諸葛命不長久,於是避戰不出,最後把諸葛亮拖死了。司馬懿用“拖”字訣戰勝了孔明,說明多多動腦筋總是有好處的。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是說非常聰明的人,即使考慮問題千百遍,也不可能絕對周全,沒有一絲疏漏。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如曹操英雄一世,卻萬萬沒想到臘月天會颳起東南風,把他的戰船燒的乾乾淨淨,導致赤壁慘敗。諸葛亮聰明一世,“一生唯謹慎”,但一時疏忽,錯用了馬謖,最後飲恨街亭。
一個人的精力和智力是有限的,某些方面比不上最普通的電腦,在千變萬化的形勢面前疏漏是難免的,比如打仗,世上就根本就沒有常勝將軍,包括那些最後的勝利者。諸葛亮是如此,朱元璋打水戰時也差點被淹死在水裡,劉邦逃命時把妻兒都推到了車下。拿破崙一生叱吒風雲,不是在“滑鐵盧”失敗了嗎?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很多大將軍都有自己的遺憾,有自己的“滑鐵盧”。不但在戰場上,生意場上也是如此,沒有好的經營頭腦,是不可能成功的。
-
12 # 雙溪小築
出處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最早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大意再有智慧的人,考慮事情時也可能會有失誤之處;再笨拙的人考慮問題,也終究會有閃光之處。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長處,也會有自己的短處。不能拿著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那是愚蠢的行為。
史實公元前204年,韓信率軍大破趙國,俘虜趙國大將李左車,命令士兵以禮待之。
朝信隨後準備攻打燕、趙等國,於是誠懇向李左車問計。李左車推辭再三,說自己是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自己是戰敗的俘虜,沒有資格參與討論大事。但是韓信知道李左車有智慧,於是以學生對老師的姿態真誠恭敬地向李左車問計。
李左車推辭不過,於是謙虛、委婉表達計謀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在於獻計謀之人,而在於聽的人聽與不聽,用與不用。
然後說下這一段話:臣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遇者千慮,必有一得。將軍你率軍打仗、攻城掠寨自然是英勇無比,這是將軍你的長處。但是久戰之下,士兵們疲憊不堪,戰鬥力大為削弱,這個時候攻打燕、齊,恐怕成功的機率不高,而失敗的風險很大。
不如暫時休整,用計謀先後取燕、齊,這樣可以不戰而勝。韓信聽後非常佩服,於是採用了李左車的計謀,果然最終取得了勝利。
在歷史故事中,韓信知道李左車的實力,所以以低姿態向降將李左車問計。
在當時的形勢下,李左車審時度勢,沉穩有度,不卑不亢,委婉道出自己的意見。即準確的向韓信指出利弊得失,又獻出高明用兵之策,同時尊敬並高推韓信的主帥地位。
用人用其長,則天下無不可用之人。韓信能用敵軍之降將,並且聽取降將中肯的意見,說明韓信作為一個主帥應有的胸懷。李左車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獻出可行性計策,不僅智商高而且情商高。
【總結】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遇事時多聽聽旁人的建設和意見,有助於完善自己的計劃。和他人相處,要明白自己再優秀,也有短板的地方,別人再普通,也有專業和擅長的地方,這就是所謂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民間不是還流傳著一句話”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嗎?話雖然粗糙,但是理卻是說的很到位。
自卑而尊人,他人自然願意指點你、幫助你。否則的話,沒有人願意靠近你,只能是一個孤家寡人。
-
13 # 一真道人說易道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聖人所不知”意思是: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聖人所不瞭解的事物。
出自清代劉開的《問說》,選自《孟塗文集》。
節選原文: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譯文: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聖人所不瞭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瞭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聖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專門存在於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麼,“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
-
14 # 藥藥的私房話
大家好,我是愛答題的藥藥。針對這個問題,斗膽說上一二。
《增廣賢文》是一本什麼書?《增廣賢文 》又叫《昔時賢文》《古今賢文》,目前的資料顯示最早出現在《牡丹亭》第七齣《閨塾》中,
原文是:“貼(指丫鬟春香):《昔時賢文》,把人禁殺,恁時節則好教鸚歌喚茶。”(意思就是春香看著書昏昏欲睡,找個藉口又開溜了。)因為《牡丹亭》寫於明朝,因此可以推斷,《增廣賢文》最遲明朝萬曆年間已經寫成了。
《增廣賢文》其實是一本兒童的啟蒙讀物,彙集了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和言語,其實就是相當於一本彙編的名言警句。經過明、清兩代人不斷地增補,成為現在《增廣賢文》。
因為是百家之言促成的“名言警句”,它不像小說,前後帶著邏輯,這本書基本上就是歷代文人,覺得這句好,放裡面,覺得那句好,也放裡面。所以這本書你乍看哪句話,都挺好,都有道理,但是有時候特別矛盾。
比如,它說“善有善報”,又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再比如,它說“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悔心。”又說“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另外它之所以被津津樂道,我覺得和它讀起來比較淺顯易懂,道理又比較通俗現實有關,比如裡面說的一些金錢觀:
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覺得《增廣賢文》是一本正能量,有些人覺得是毒雞湯。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最早出自《晏子春秋》,後被《史記 ·淮陰侯列傳》引用。
本身其實很好理解,意思就是:再聰明的人在上千次思考中也會犯錯;再愚蠢的人在上千次思考中也會有一次收穫。
其中帶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就是凡是都有兩面性。它告訴我們,事物是常常變化的,聰明人不可能永遠聰明,愚蠢的人也不可能凡事愚蠢。
【個人觀點】在當下,聰明和愚蠢的界限其實已經並不那麼明顯,沒有什麼聰明和愚笨,只有擅長不擅長,本來智力都差不多,你在我擅長的領域裡,你可能就笨,你在你擅長的領域裡,你就聰明。這和社會逐漸在培養“專才”有一定關係。
但不管是聰明還是愚蠢,“千慮”總是沒錯的,即便是再愚蠢的人,只要考慮的周到細緻,也總會有所收穫。這也就是題主在問題裡所提到的“為什麼愚者會得”的原因啦。
-
15 # 世企會企業家聯盟
古今文學作品當中,增廣賢文是必修本之一。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句話也收錄在《增廣賢文》裡。不過這句話原本是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侯就是大名鼎鼎的韓信。
韓信背水一戰,以一萬左右的人馬在井陘口大破趙軍二十萬、拿下趙國之後,他的手下捕獲了趙軍將領李左車。韓信對李左車待以上賓之禮,奉之為師,恭敬地向李左車請教自己下一步的戰略,廣武君李左車是當時之世非常有水平的軍事家,其本領不比韓信差多少,在井陘口大戰之前,他是趙軍當中唯一認清了形勢、提出了正確戰術的人,只可惜他的策略並沒有被趙軍統帥陳餘採納,方使韓信得逞。後世《漢書·藝文志》在整理兵書時,列舉最上乘的兵法“兵權謀十三家”,李左車的《廣武君》兵法一篇列在《韓信》兵法三篇之前,同為著名的權謀派兵家。當時韓信自稱如果李左車的謀略被採納,自己就要打敗了,並向李左車請教,李左車謙遜說敗軍之將不敢亂說話。當韓信幾次三番虛心請教之後,李左車便說了這句著名的“臣聞知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句話最早記錄在了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裡。意思是你韓信雖然是智者,可也總有想不到的地方,而我雖然愚鈍,卻也有能幫得上你的地方,所以我就大膽說說自己的意見了。...
愚者何以會得?
《道德經》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世界是公平的。智者和愚者同處一個世界,世界上資源是平衡的,每一個人都在爭奪資源。可是,因為人有智慧上的差異,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
智者,是爭奪資源的最大狙擊者、受益者,這個群體的人,智慧超群,手段高明,大多時候無往不利。可是,這場資源爭奪戰,並不是只靠智慧就能夠獲勝的,還要考慮天時、地利的不確定性,往往天時、地利是很難把握,所以不管智慧有多高,面對錯的天時、環境,人類智慧對自然的平衡力量是無能為力的。且每一個人,不管智慧有多高深,世界和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面對不同的對手時,無論你有多少智慧認知都是有限的,不管你考慮多周全,面對更高智慧的降維打擊也只能默默承受。
智者愚者是相對的,愚者的得首先就來自於,面對比自己還愚的對手;其次,愚者的得還來自於,比自己更高智慧的對手的失誤;再者,愚者的得,也偶爾會得益於天時;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按老子的思想,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愚者,總是愚,熟知愚者是真愚還是假愚呢?這需要看各自的目的和策略,你以為的“愚者”,不是別人愚只是你看不明白他的目的,“愚”者要的就是這關鍵的一得。
另外得與失,愚與不愚都是相對的。就像劉邦被項羽追著打,到處逃,其中的大部分傻行為都不是傻行為,只要爭的最後一得,就足夠了。⋯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小心能使萬年船。
-
16 # 回昇
這句話好像不是出自增廣賢文。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從字面上講,愚者就是說腦瓜反應慢,不太靈活,認識事物的能力差,不太容易領悟一種事物的本質,但是呢,在一個問題上,他經過多次的思考,終將會有一個自己獨到的見解。那麼他得到的這一個東西,他領悟到的這麼一個東西,對他來說是很珍貴的,這個“一得”,對於這樣的人來說真是來之不易,可能會在他的思想上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這個認識和理解也許會使他成就自己;
那麼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是說什麼呢?這個智者他是個聰明人,在很多問題上經過思考,他幾乎很容易都能領悟、發現和察覺一些事物的現象。但是儘管他的思想很成熟,腦瓜很開竅,但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中,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就會使他在某一個問題的認識上馬失前蹄,而這個智者,這個聰明人的“一失”就會造成他翻車,從此爬不起來了。
如果引伸一下來講,其實愚者和智者是相對而言。愚者非愚,智者非智。“愚”表現在心態的純淨上,很容易接受事物的真實本相,不容易受外界事物迷惑,他用最簡單的方式得到了別人難以體驗和接觸到的東西,足夠其受用一輩子;智者的“智”,是小聰明,而非智慧。心計伎倆,花招手段。腦子灌的東西太多,知道的太多,懂的才多,腦瓜負荷太多,不願放棄的太多,這樣就是與道日遠,背離真相,千思萬慮,亦難免跌撲失足。
有一句話叫“大智若愚,”為什麼會這樣呢?越簡單的越沒有人相信,越複雜的越去追求。理解到哪裡就到哪吧,每人理解不一樣,各有各的需求。
-
17 # 文螢之
《增廣賢文》有叫做《古今賢文》,是明代時期專門編寫的啟蒙兒童的文章,裡面收集了中國古代的各種格言警句,對兒童的成長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先今我們看到的《增廣賢文》是經過明清兩代文人不斷修補後的版本。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句話也收錄在《增廣賢文》裡。不過這句話原本是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侯就是大名鼎鼎的韓信。
韓信與這句話韓信背水一戰,以一萬左右的人馬在井陘口大破趙軍二十萬、拿下趙國之後,他的手下捕獲了趙軍將領李左車。韓信對李左車待以上賓之禮,奉之為師,恭敬地向李左車請教自己下一步的戰略,廣武君李左車是當時之世非常有水平的軍事家,其本領不比韓信差多少,在井陘口大戰之前,他是趙軍當中唯一認清了形勢、提出了正確戰術的人,只可惜他的策略並沒有被趙軍統帥陳餘採納,方使韓信得逞。後世《漢書·藝文志》在整理兵書時,列舉最上乘的兵法“兵權謀十三家”,李左車的《廣武君》兵法一篇列在《韓信》兵法三篇之前,同為著名的權謀派兵家。當時韓信自稱如果李左車的謀略被採納,自己就要打敗了,並向李左車請教,李左車謙遜說敗軍之將不敢亂說話。當韓信幾次三番虛心請教之後,李左車便說了這句著名的“臣聞知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句話最早記錄在了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裡。意思是你韓信雖然是智者,可也總有想不到的地方,而我雖然愚鈍,卻也有能幫得上你的地方,所以我就大膽說說自己的意見了。
愚者何以會得?《道德經》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世界是公平的。智者和愚者同處一個世界,世界上資源是平衡的,每一個人都在爭奪資源。可是,因為人有智慧上的差異,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
智者,是爭奪資源的最大狙擊者、受益者,這個群體的人,智慧超群,手段高明,大多時候無往不利。可是,這場資源爭奪戰,並不是只靠智慧就能夠獲勝的,還要考慮天時、地利的不確定性,往往天時、地利是很難把握,所以不管智慧有多高,面對錯的天時、環境,人類智慧對自然的平衡力量是無能為力的。且每一個人,不管智慧有多高深,世界和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面對不同的對手時,無論你有多少智慧認知都是有限的,不管你考慮多周全,面對更高智慧的降維打擊也只能默默承受。
智者愚者是相對的,愚者的得首先就來自於,面對比自己還愚的對手;其次,愚者的得還來自於,比自己更高智慧的對手的失誤;再者,愚者的得,也偶爾會得益於天時;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按老子的思想,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愚者,總是愚,熟知愚者是真愚還是假愚呢?這需要看各自的目的和策略,你以為的“愚者”,不是別人愚只是你看不明白他的目的,“愚”者要的就是這關鍵的一得。
另外得與失,愚與不愚都是相對的。就像劉邦被項羽追著打,到處逃,其中的大部分傻行為都不是傻行為,只要爭的最後一得,就足夠了。又如,馬雲倡導阿里巴巴996、007啥的,大多數人進不了阿里巴巴這樣段位的公司,享受不了996的福報,沒了在大公司工作的虛榮和豐厚的經濟回報。可是,轉念一想,大多數人沒996的福報,沒那些好處,但是大多數人可以好吃好喝的,舒舒服服的活著,至少不會猝死,不會很容易將用命換來的錢交給了ICU。得不到那麼一些好處,但是得到了最大的回饋:生命,到底誰賺了?
-
18 # 路漫修遠上下其索
《史記·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是辯證法,體現了中國的古代哲學思想。愚者會得是“一得”。分析如下: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係。智者千慮一失,愚者千慮一得,都是事物發展的偶然性,現今給人們啟示的地方太多,如買彩票中獎概率非常非常低,但人們趨之若鶩,總以為一得。
2.真理與謬誤一線之差。智者聰明,每每給人印象是正確的,愚者遲鈍,好像沒有正確的,但有時瞎貓逮死耗子的事也可能發生,不然那麼多人買彩票!
3.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智者也非聰明絕頂,也有紕漏,有失誤、失敗。
4.大智如愚。《老子 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一得”的愚者,可能是智者,不炫耀自己,從表面看好像很愚笨。而那個智者可能是矜愚飾智之人。
智者一失,愚者一得,告訴我們別把自己看得多智,萬事皆對;也別瞧不起愚者,高人不露相,傻人有傻福。
-
19 # 西部林飛
愚者比正常人智力差很多,可心地較樸素善良,為人遲魯,不賣心機,實地人,雖愚品質不愚。自然之物對人公平平等,自然之物同一樣對待愚者與聰明者,所以愚者算一得。
-
20 # 恍惚哉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不是因為愚而得,而是因為慮而得。
意思就是說,哪怕是愚蠢的人也能因為周祥的思考而能有所獲益。
回覆列表
用唯物辯證的關係來說,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看似愚者,有時大智,看似智者,有時糊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有多少都是這樣的,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當前所處的環境,合理的處理人與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就是為什麼好多中中國人是感性的,外中國人是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