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W13599857408
-
2 # 華小五
這個簡單,就是一個早期定勢,所以很多人認為港臺歌曲好,有人說過,香港無樂壇,有的只是娛樂圈,這句話如果實際瞭解的人都知道,這是正確的,當年香港並無出色才華的音樂人,如果把那些人們當神一般的人放到內地,"才華"也帶來,估計什麼也不是了,這是地域問題。有點別家月亮圓的味道,港人自豪的音樂經典,如果是有心人,可以一一給他反駁,原因很簡單,抄襲,以為填詞了,就是自己的了,如果假如,當年內地也猛然抄襲,然後自己填詞,我想不會比他們差!
-
3 # 寫歌人代伐鍾
中國現當代歌曲創作,從學習、模仿、移植西方音樂開始,本來已經有了一個不錯的開端。現在聽來,李叔同先生根據美國作曲家奧德威的作品《夢見家和母親》重新填詞的歌曲《送別》,依然還是那麼經典。
然而,後來的歌曲創作,基本被“戰鬥”“革命”“歌頌”的激情填滿了。這樣的作品,不是不能有,也不是沒佳作,而是主題太單一、形式太單調。這種情形並非音樂界獨有,小說界也只有那麼幾部長篇,詩歌界也只有那麼幾個詩人,戲劇界也只有那麼幾個樣板戲。
及至改革開放,“港臺流行歌曲”開始在大陸蔓延肆虐,颳起了“通俗音樂”旋風。這種局面,直到今天也未得到根本改觀,港臺似乎還是流行歌曲的輸入端,而大陸只是消費場。
從創作人群看,小小的港臺,不過是彈丸之地,大陸音樂人的數量,起碼是港臺的200倍。然而,藝術創作的成果,從來不講人多勢眾,從來不是以作者多寡來衡量的。從某種角度上說,當今流行音樂的最大影響力,依然還是來自港臺,從唱歌的幾大“天王”,到寫歌的若干“大咖”,到製作的不少“大師”,不是灣人就是港仔,這是沒法否認的事實。
從歌詞創作上來說,大陸數以萬計的寫歌人,有幾人達到了莊奴、方文山、林夕、黃霑、羅大佑、李宗盛那樣的水準?有幾首歌曲達到了《朋友》《童年》《踏浪》《橄欖樹》《女人花》《龍的傳人》《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故鄉的雲》《我的中國心》《月亮代表我的心》那樣的高度?
仔細研讀這些歌曲作品,就會發現,作者無不是在中國古典詩詞裡淘金的“翻砂工”,個個都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化腐朽為神奇的高手。和他們相比,我們這些歷來紮根中華文化沃土、深居大陸腹地的音樂人,誰更有資格、更有條件、更有責任、更有義務去做這樣的工作?
而我們幹啥去了?忙著寫命題歌曲、應徵歌曲、評獎歌曲、晚會歌曲、節慶歌曲、活動歌曲、廣告歌曲、地方歌曲、行業歌曲、應景歌曲去了。冷不丁冒出個人氣爆棚的唱作人刀郎來,卻又被“那”些人視為草根、低端、末流,極盡打壓、貶低、排擠之能事。
我想,我們是到了應該好好反思一下的時候了,對傳統文化不僅要有敬畏之心,而且要有弘揚之志。這個志向,就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學習、研究、整理、消化、融匯、提煉、總結、利用、揚棄、繼承、發揚、光大。我們不僅要向古代的文人學習,而且也要向今天的港臺藝人學習。他們能夠把傳統文化利用到這種程度、把流行音樂擺弄到如此程度,一定有他們的過人之處,一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為什麼大陸的歌星沒有港臺歌星那麼紅,為什麼給人感覺大陸的歌曲會相對比較土,比如劉歡,韓紅,孫楠,那英,楊鈺瑩等等,雖然是好聽,但是為什麼感覺不流行,很土,反觀同年代香港的歌星,譚詠麟,張國榮,劉德華,張學友,黃家駒,陳慧嫻,周慧敏,陳百強,人家的歌比較流行,傳唱率很高,現在KTV點歌排行榜都是港臺的為主,為什麼呢,就算是普通話歌曲都好,我都感覺香港臺灣的比較好聽,比如張學友,劉德華,鄧麗君,孟庭葦,齊秦,小虎隊的國語歌曲,不是大陸歌星能比的,現在的大陸歌星就紅一時就不紅了,汪蘇瀧,六哲,歡子,鳳凰傳奇,快子兄弟沒紅多久就消失了,香港臺灣的鄧紫棋,陳奕迅,周杰倫,蔡依林,林俊杰,衛蘭,鄧麗欣感覺比大陸的要紅,為什麼…
回覆列表
首先七八十年代大陸還處於改革開放前夕,大陸的流行音樂市場基本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而這時期的港臺音樂市場正處於黃金時期,前期的羅大佑、三毛、黃沾、許冠傑、以及中後期的李宗盛、小蟲、林夕、黃偉文等一大批優秀的詞曲創作人。歌唱方面臺灣的鄧麗君、蘇萵、王傑、齊秦、童安格以及香港的譚張、陳百強,四大天王等等,優秀的唱作人多的數不過來,反觀大陸流行音樂剛剛起步還處於模仿港臺的階段,所以造成了港臺流行音樂領先大陸一大步,不過隨著大陸經濟高速發展。這種差距正在縮小。現在港臺藝人基本都往大陸發展,相信以後流行音樂市場重心會在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