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021水逆退散
-
2 # 小人物之十三
一、性質不同
1、種樹郭橐駝傳: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文,也是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
2、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是一則寓言故事。
二、作者不同
1、種樹郭橐駝傳:《種樹郭橐駝傳》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作品。
2、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莊周)創作的。
三、表達思想不同
1、種樹郭橐駝傳:此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透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樹”的法則,並由此推論出“養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批評當時唐朝地方官吏擾民、傷民的行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願望。
2、庖丁解牛:作者原意是用它來說明養生之道的,藉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順應自然規律的道理。
一、場面的描寫。
《庖》的場面集中於第一段,以舞蹈化和音樂化表現庖丁解牛的技藝嫻熟,另有解牛後“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 “善刀而藏之”的描寫。《種》則無場面描寫,多以側面烘托,借長安人、他植者來言其技藝高超。
二、人物的刻畫。
不說生理上的特異之處,單就性格表現而言,郭橐駝顯然比庖丁有血有肉、形象鮮明。《種》的開頭言其得名由來,“甚善,名我固當”的迴應和“自謂”的舉動顯其豁達,又讓人思考其自信的背後是什麼。技藝探討的結論是“吾又何能為哉?”問及“官理”,也只是謙遜地回答“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也”。如果非要問庖丁有什麼性格特點,也止“怵然為戒”的小心謹慎及“躊躇滿志”罷了。
三、道理的揭示。
從道理的揭示這層來看,《種》是顯性的,《庖》是隱性的。問及“移之官理,可乎?”郭橐駝描述了官吏煩令擾民的情景。繁政擾民等同於勤慮害樹,非常鮮明地表現“官戒”的內涵:順應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讓他們休養生息,才能維持承平之世。《庖》結尾是文惠君的感悟:“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至於如何養生,庖丁沒說清,需要讀者從庖丁的解牛之道中自己感悟了。
四、道理的內涵。
《種》的道理揭示的內涵是單一的,《庖》揭示的道理則是多重的。我需要我們知人論世。莊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強凌弱、眾暴寡的亂世,篇名為《養生主》,實是亂世的生存哲學: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此外莊子也告訴世人通用的成功哲學:做事不僅要掌握規律,還要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利用懂得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覆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複,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種》大概寫於柳宗元任監察御史裡行(御史見習官,可到各地檢查工作)時。唐從安史之亂後,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柳宗元針對官府擾民、百姓疲敝不堪的社會現象有感而發。可以說文章揭示的道理只是單一的政治內涵。但正因為單一性,也更表現出《種》鮮明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