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84811990667

    語言的巧妙運用   本文成功地描寫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於景色描寫中寄託著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成功,也得益於他對語言的巧妙運用.文章多處使用比喻、通感、疊字等,使得全文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比如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寫靜態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纖塵不染的美質.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藉人們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觀上,使“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鍾書語).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本來是屬於嗅覺的,作者卻將它轉化成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令人聯想到若有若無、輕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像的跳躍.此外,疊字的運用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氣舒展,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隱隱約約”的遠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密密地”挨、“靜靜地”瀉、“重重”圍住等等,比比皆是,獨具匠心.   美景中蘊含的情思   課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雖然在主體部分集中筆墨寫景,但這些景都是為抒發感情服務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章因情而起,是因“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引出去荷塘,賞塘中美景,進而引出江南採蓮的舊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後又回到家中.從情到景,復又歸情,是記遊,又是抒情,這樣的結構安排恰到好處地服務於寫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在這裡,作者的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迴歸現實,時間不長,但感情卻經歷了複雜的變化.對於文章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表現了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表現了閒適的心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現實不滿的憤激之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則認為是作者形象的自塑.過去多家評論認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複雜的,文中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求得片刻寧靜的淡淡的喜悅.為什麼這樣說呢?說有憂愁,因為全文處處籠罩著低調的情緒.文章開篇即寫“心裡頗不寧靜”,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調,接著寫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雲是淡淡、朦朧的,樹影是參差、斑駁的,樹色是陰陰的,遠山是隱隱約約的,而蟬聲與蛙聲雖然熱鬧,但卻與“我”無緣;接著又想到古人採蓮的盛況,惦起江南,感慨頗多.如此等等,無不讓人感覺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憂愁.說有喜悅,也是從文章本身出發的.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因為預想月光下荷塘“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往日陰森森的小路,“今晚卻很好”,而且覺得在這樣的天地裡,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作者更是心繫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頓生,這美景與其說是自然美景,毋寧說是作者心靈中的美景,於是憶起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以上種種,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在短暫時間內所得自由而帶來的喜悅也是貫穿於全文之中的.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本文只是記述了一個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緒,描繪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遊.不寧靜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時時都可能出現.有了這樣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到一個清靜的所在,享受一個人的孤獨,尋找一個人所能得到的一時的自由空間.在這樣的時空裡,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們憂,也可能讓我們喜,我們也會由此而想到久遠,想到其他人事.這樣看來,朱自清只不過是寫出了一個普通人一種極為平常的思想情緒而已,只不過我們普通人沒有他這樣的妙筆,寫不出像他這樣能夠感染人的心靈、引起人共鳴的傳世作品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最艱難的日子你是怎麼熬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