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南小郎中
-
2 # 左撇子說醫
俗話說“十人九胃病”,從這裡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人經受著胃部疾病的折磨,而胃病又有功能性疾病以及器官性疾病之分。就如本文提到的“胃動力不足”,就屬於一個胃部功能性出現了問題,從而影響了胃部的正常功能。那麼,在中醫看來,胃動力不足,到底是哪個臟器的問題呢?下面,左撇子就跟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
首次,我們從西醫的角度來認識一下什麼是胃動力不足胃動力顧名思義就是指胃部的收縮蠕動力,而胃動力不足,也就是指胃部的收縮蠕動力不足,可以理解為消化不良。因為,我們進食食物之後,食物都會在胃病進行消化,消化到一定的時間就會透過胃病的收縮蠕動進行排空,從而使這些食物接著進入到腸道里面接著消化吸收。但是當胃動力不足時,就會使胃排空的功能出現廷遲,從而容易出現上腹脹滿、飯後腹脹、易飽、噁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症狀。
另外,這個胃動力不足,更多指的是胃功能性的疾病,並不是器質性的疾病,也可以理解為功能性消化不良(非潰瘍性消化不良)。還有胃分泌功能紊亂或者一個人的精神情緒變化都會影響到胃動力出現障礙。
接著,我們現在就回歸問題的本身,從中醫的角度去認識一下,胃動力不足是哪個臟器的問題其實,從中醫的角度來講,胃動力不足,不單單是指胃這一個器官,同時還包括脾這一個臟器。中醫裡經常說的“脾胃虛弱”、“脾胃虛寒”、“脾胃失衡”等等,可見脾胃是分不開的。李東垣的中醫名著《脾胃論》更是很好的闡述了脾胃病觀點以及具體論治。所以說,脾胃更多指的是一整個消化系統,而題目中的胃動力不足,不僅可以是胃出現了問題,也可以是脾出現了問題,不過我今天在這裡跟大家說的主要是討論胃的問題。
中醫裡說的“胃動力不足”,更多指的是胃氣虛,也就是胃氣虛弱,胃氣受損,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胃受納、腐熟的功能就會減退,自然就會出現消化不良。
那麼胃失和降,就會造成氣滯中焦,這樣就容易造成胃脘腹脹,胃裡的氣體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就會容易出現噯氣、返酸的症狀;另外,胃氣失和,胃受納、腐熟的功能就會減退,那麼就會出現不思飲食,即使是能吃,也吃不多,吃一點點就容易飽,食後也容易飽脹;胃虛自然也就會影響到脾,脾失健運,也容易造成氣血不足,出現面色萎黃等;脾胃失衡,食物不能及時消化吸收,自然營養方面就供應不足,就會造成全身臟腑機能衰減,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氣短懶言,神疲倦怠等症狀。
總的來說,胃動力不足更多是胃氣虛造成的,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飲食不節,比如經常進食生冷的食物,經常暴飲暴食又或者飲食不定時等,都容易造成脾胃虛寒,從而出現胃氣虛。還有如果我們平時勞倦過度、久病失養、吐瀉日久等都會傷到脾胃之氣,這樣都容易導致胃氣虛弱。
當出現胃動力不足時應該怎麼辦?對於胃動力不足,因為不是胃部器質性的疾病引起的,更多的只是功能性疾病,這個可以透過調理將脾胃功能恢復起來,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其實胃動力不足很多都是由於平時飲食不節造成的,特別是進食過多生冷油膩的食物,還有暴飲暴食、進食過多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會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因此,應該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三餐定時、定量,每餐不要吃太急、太飽,要慢嚼細嚥,吃到七分飽就好。
第二,適當參加體育運動。適當的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消耗體內過多的能量,促進血液迴圈,而且還可以有效刺激胃腸道的蠕動,從而促進胃動力,改善胃動力不足,能夠有效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第三,對於單純胃氣虛的人,可以適當進食一些大棗,大棗具有補中益氣,對於脾胃氣虛具有很好的作用,每天堅持進食3-4個大棗即可。千萬不能進食太多,因為進食太多的話,反而會導致脾胃之氣壅滯。另外,還可以飲用姜棗茶,因為生薑具有暖胃止嘔的作用,大棗具有健脾和中的功效,特別適合脾胃虛寒的人。當然了,對於胃氣虛的人,最好就是經過中醫大夫辨證開方,服用一些補中益氣的藥物進行調理治療。
總之,如果你發覺自己出現胃脘隱痛或痞脹、食慾不振、飯後腹脹、易飽、噯氣、面色萎黃、氣短懶言、神疲倦怠等,甚至發現自己舌質淡,苔薄白等,那都說明身體存在胃動力不足的情況,這個時候就要調養脾胃,才能使胃動力恢復,才能吃嘛嘛香!
回覆列表
胃動力不足,這是西醫名詞,中醫是可以透過具體辨證,四診合參來調理的。其實在中醫門診,會經常遇到看完西醫大夫,拿著一些檢查單,又想找中醫調理,這就需要中醫大夫,可以借鑑西醫診斷或者檢查結果,用中醫基礎理論,四診合參,具體辨證,開方用藥,可以收到良好效果,與朋友們淺談如下。
一、西醫臨床胃動力不足是:胃部肌肉收縮力下降,不能正常向下排空,表現為腹脹、呃逆、反酸、噯氣、消化不良等症狀。
二、從中醫上講:胃動力足,涉及到肝、脾、胃三個臟腑,是這三個臟腑出現了問題。
三、中醫透過四診合參,通常有以下4個證型:
1、脾胃氣虛:
病因病機: 年老體衰,久病不愈,日久損傷脾胃之氣,脾胃氣虛,脾氣不得升,胃氣不得降,脾胃氣機壅塞,壅塞不通,形成氣滯,故腹脹,不思飲食等。 主症:不思飲食,面色萎黃,脘腹脹滿,食後加重,倦怠乏力,身體消瘦,氣短懶言,舌淡白,苔薄白,脈弱。 治則:健脾理氣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中成藥:參苓白朮丸、健脾丸、人參健脾丸、啟脾丸、補中益氣丸、四君子丸、八珍顆粒。2、食滯胃脘:
病因病機:飲食過飽,脾運化不及,或飲食生涼,傷及脾胃陽,脾氣運化失司,胃腐熟水谷下降,食物不能及時消化,停滯胃脘,阻塞脾胃氣機,表現為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為主要症狀。 主症:噯腐吞酸,脘腹脹滿,或脹痛,食物不化,噯氣頻作,有傷食味,舌淡紅,脈滑。 治則:健脾消食,理氣和胃 方藥:保和丸加減 中成藥:保和丸、健胃消食片、枳實消痞丸、曲麥枳術丸、小兒七星茶、龍牡壯骨顆粒。3、肝胃不和:
病因病機:生氣或者憂慮,傷肝,肝氣鬱結,橫犯脾胃,肝失疏洩,不能疏洩脾胃氣機,脾胃氣機逆亂,脾氣不得升,胃氣不得降,形成脾胃氣滯,表現為噯氣頻作,脘腹脹滿,脾氣暴躁等症。 主症:脾氣暴躁,脘腹脹滿,噯氣頻作,兩脅作痛,嘆氣舒服,頭暈頭脹,暴發耳聾,女子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舌淡紅苔薄黃,脈弦。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方藥:逍遙散合旋覆代赭東加減 中成藥:逍遙散、丹梔逍遙散、加味逍遙散、木香順氣丸、開胸順氣丸、舒肝健胃丸、柴胡舒肝丸。4、脾胃虛寒:
病因病機:脾胃陽虛,虛寒內生,寒性凝滯,阻滯脾胃氣機,脾胃氣機阻滯,脘腹脹滿,寒性收引,脘腹冷痛。 主症:脘腹脹滿冷痛,得溫則減,受涼加重,揉按則舒,畏寒肢冷,舌淡白,苔薄白,脈沉弱。 方藥:溫脾東加減 中成藥:溫胃舒顆粒,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良附丸。 四、臨床心得: 在中醫門診胃動力不足,常見老年人,或者體弱多病的朋友,以及食管癌術後,體質虛弱,不思飲食,食後則嘔黏涎,或感胃部墜脹,身體消瘦。透過具體辨證施治,四診合參,脾胃虛弱健脾,脾胃虛寒者溫脾陽,肝胃不和者疏肝理氣和胃,食滯胃脘消食理氣,伴有胃氣上逆者給予旋覆代赭東加減,每獲良效,分享給朋友們,希望朋友們胃口槓槓好,吃嘛嘛嘛香,身體健健康康!(溫馨提示:文中方藥僅供學習與交流,若喜歡中醫科普與養生,請關注此號!歡迎轉發幫助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