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霧158700471

    說我的家鄉之前,咱先聊聊秦始皇。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六國,繼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秦攻百越之戰"平定南方百越,從此完成統一大業。

    說起秦始皇我們在詬病他殘暴一面的同時又在歌頌他統一國家,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的功績,在人們潛意識裡秦王的殘暴體現在為了抵禦外敵而修建的世界級長城了。

    巍巍群山起脊樑,

    骸骨砌成防敵牆,

    但得萬里成一統,

    長城腳下跪孟姜。

    孟姜女作為控訴秦始皇修建長城的代表人物被人們記載到歷史史冊中,其實孟姜女的原始雛形要追溯到《左轉》裡的一個故事,就是杞梁妻的故事,說她在哀痛的時候能保持禮節神智清醒,條理分明實在是值得人們欽佩。

    孟姜女的丈夫範喜良在躲避秦兵抓人修長城的過程中被孟姜女所救,這個書生後來就成了孟姜女的丈夫,但就在成親的當天還是沒能躲過被抓的命運。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在孟姜女的手帕上有幾句刺繡的字,雖然字型不全,但當時卻沒人能解讀其含義,據說後來是郭沫若解開了,意思是:

    夜半三更門半開,

    小姐等到月兒歪,

    山高路遠無口信,

    哭斷肝腸沒人來。

    從這個手帕的殘字上體會到了孟姜女望夫回家的期盼心態,因此孟姜女每天都會在山海關東側的海邊眺望,因此也才有了海里的一處礁石被命名為“望夫石”。在孟姜女死後人們為紀念這個貞潔烈女,修了孟姜女廟,並在廟門上由南宋狀元王十朋寫就一副對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以此祭奠孟姜女的無限期待,日月如梭,時光依舊,但物是人非。

    我們把孟姜女的遭遇扣到秦始皇的頭上其實是不對的,這個應該是前面《左傳》提到那個杞梁妻迎柩於郊的故事,而非現在的那個孟姜女,孟姜女家鄉在山東萊蕪市茶葉鎮,在中國各個地方也有很多以孟姜女命名的地方。

  • 2 # 動態播報

    說起中華農業始祖后稷故里稷山,就會想起聞名國內外的稷山板棗。

    “稷山棗,棗兒大,核兒小,又甜又脆又好咬。”稷山板棗為什麼這樣好吃呢?這其中還有一段傳說故事。

    也不清楚在從前什麼時候了,稷山縣有個村莊,村名叫路村,位於呂梁山腳下。村裡有個老實憨厚的青年小夥子,名叫板兒,父母早亡,家裡很窮,靠上山打柴維持生活。

    一天,板兒拿著繩子、扁擔、斧子上山去砍柴,當他爬上山頂的時候看見有兩個人坐在一塊大青石上正在下棋。這兩個人正是呂梁山的山神,一個呂大仙,一個梁大仙,住在呂梁山最南端的黃華峪口右主峰下的石山裡,這些板兒當然不會知道的。

    板兒一個人常年在深山裡打柴,覺得孤寡伶伶。今天,能有兩個人在山頂上下棋,真是不可多得,他便把繩擔斧子扔在一旁,坐在大石頭上。看起下棋來了。

    這兩個山神在這一盤棋的時間裡,分吃了三顆板棗,並將棗核吐在身後地上,板兒便順手從地上揀起,放在嘴裡吞了這三個棗核。當這兩個山神收拾棋子要走的時候,板兒才想起他還沒有打下柴。當他轉過身來拿繩擔和斧子的時候,他才發現他的繩和擔早都腐爛了,斧把也腐爛了,斧頭成了一堆鐵鏽。板兒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這兩個山神看著板兒不解的樣子,心裡覺得好笑,告訴他說:他倆的一盤棋下了三年時間,他倆三年分吃三顆板棗,板兒吞了三顆板棗核就會力大無窮。如果把呂梁山上所有的樹木捆成一捆,還不夠板兒一個人扛呢,以後再不用發愁日子難過了。板兒這才恍然大悟。

    這時,兩個山神臨走時還送給板兒一本書,並告訴他在最困難的時候翻看,自有妙用,但在平常是不能隨便亂翻的。板兒得了仙書喜出望外地回到家裡。

    三年來不住人的家,已經是破爛不堪了。板兒也不顧收拾房子,懷著好奇的心坐在燈下翻著書。

    他剛小聲地念了“天兵天將……”幾個字,頓時,赤面獠牙,身著盔甲,持槍握劍的天兵天將站得屋裡、院裡、房上到處都是,並大聲喝到:“叫俺有何事幹?”原來這是一本調遣天兵天將的天書,板兒吃驚不解,急忙吸口氣說:“呂梁山上拔棗樹。”天兵天將又吼道;“拔下往哪裡栽?”板兒回答道:“陶梁姚村胡家莊,”一霎時,天兵天將不見了。

    第二天,人們發現呂梁山上的大小棗樹都不見了,陶村、姚村、胡家莊幾個村的地裡長滿了棗樹,結出了又飽又大的紅棗兒。

    人們非常感激板兒,就稱稷山棗為“板棗”。

  • 3 # 邊境線上的稻草人

    稻草人老家有一條河,叫做青龍河。河沿著山流,其中一段山是個三五層樓高的懸崖,旁邊有一個山洞,叫做巫蘭洞。

    那個洞很深,據說有人曾經走進去過,然後穿過了整個縣區,從另一個縣出來了。

    關於這個懸崖還有個傳說,據說在幾十年前,有一個老道士,天天在巫蘭洞那的懸崖上打坐。一坐就是十來年,有一天老道坐了一會,就站起來了。

    在山上幹活的老鄉就問:“老道士,你咋不坐著了?”

    老道說了句:“時間到了”。

    然後就從懸崖上跳下去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老道沒有想幹活那些人想的那樣血肉模糊,而是輕飄飄落地,往南走了……

    到現在也沒人知道老道那句時間到了是什麼意思,眾說紛紜。有人說是修成正果了,有人說是大限將至,去找地方歸西去了,反正是沒有一個準確答案。

    而那個地方現在修了個廟,修廟的那個人說,晚上做夢老夢見他媽讓他在那修廟,給自己積陰德,因為他以前是大混混,做過很多壞事。

    所以為了平安就修了個廟,他年紀大了,沒以前的虎勁了,估計也是為了家宅平安吧!

    我是稻草人,喜歡稀奇古怪民俗故事的傢伙!

  • 4 #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我家裡這個傳說比較有意思。

    我們那個鎮叫獨樹鎮,小的時候聽老一輩人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那裡發大水,衝的只剩下黃石山上的一個白果樹,沒有人煙。在陝西省洪洞縣上面的人說要遷一些人來這邊,但很多人都不願意來,後來就說誰先跑到那棵樹那裡就可以不用去,很多人就拼命的跑,跑到後發現已經走了很遠很遠了就就這裡紮了根不再回去。

    傳說是真也好,是假也好,都給人們茶餘飯後帶來了不少樂趣。

  • 5 # 春之木棉

    我的家鄉座落在祖國西南的邊陲,這裡山清水秀,祖輩們世代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不當有美麗的風景,勤勞樸實的人。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一個老故事吧!

    離我們村子兩三公里處,有一個名叫“白家溝”的地方。這裡有一個有成年人一般高的洞口,洞裡有一眼泉水,長年都不幹涸,水質清冽甘甜。但是至於這個洞的出口在那裡,到現在也沒人知道。我爺爺輩的那代老人們也有人好奇,想進去一探究竟,但是越往裡走越冷,幽深的讓人害怕,所以漸漸的便再沒有人涉足了!

    聽爺爺說,以前有一個人家裡很貧困,但是卻是母慈子孝。一家人過的和和樂樂,轉眼他的老孃八十歲了,古人說過“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兒子兒媳便商量著把家裡的年豬殺了之後,請幾桌客人來給老孃祝祝壽,讓老孃也樂哈樂哈!

    五穀雜糧,濁酒野菜,一切都準備就緒,可夫妻倆卻犯了愁。因為以前的人們大部分都很貧窮,就連吃飯的土碗能人手一個,都不容易,更別說家裡想請幾桌客人來了。

    這天,這個勤勞孝順的男子在“白家溝”的山坡上放牛,正為借不到碗碟而苦惱時,忽然他家的牛跑進洞裡喝水去了。而男子跟著牛來到洞口邊,一眼就看到了泉水邊擺著一摞碗碟,精緻的花紋,拿在手裡又感覺很溫潤!而且數目不多不少,正是他心裡需要的數量。

    又驚又喜的男子不停的對著洞口跪拜,並且祝禱說:“看不見的老神仙,如果您肯把您的碗碟借與我用,我保證一個不少的給您還回來。如果有損壞,就是賣牛賣馬我也一定買來還給您。如果您同意,我回家裡拿蘿筐來背下山去!”

    男子於是趕著牛回了家,叫上媳婦一起去把泉水邊那些精緻的碗碟揹回了家,給他老孃順利的過完了壽辰。而他也信守承諾,在用完之後,一個不少的把那些碗碟還了回去,還帶了些香紙供品去拜謝!

    從此以後,那些貧苦人家有什麼婚喪嫁娶,都會準備一些香紙果品,去那個洞裡借碗碟來用,而大家也信守承諾,有損失都儘量補足!

    日子就這樣在波瀾不驚中度過,可是時間久了,有些人骨子裡開始出現了貪婪的苗頭。看到洞裡借來的碗碟漂亮精緻,於是在還的時候就把家裡的土碟土碗摻雜進去湊數,把借來的留下自己用,有的借出來用損失了也不買來補齊就還回去!就這樣,人們再要用到碗碟時,能借出來的越來越少,最後甚至一個碗也借不出來了!

    而老人們一說起這個故事時,都會對那些失德失信的人嗤之以鼻!

    而今天,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辦酒席時再也不需要去借碗碟了,只要捨得花錢,就能亨受到讓人省心省時的各種服務!但關於那個洞,關於那眼泉水的傳說卻還沒有消散在歷史的沙礫中。

    經過人們口口相傳,像一杯陳年美酒,越發使我沉醉其中!原來不管什麼時候,誠實守信都是讓人念念不忘的美德,而失信失德卻是永遠讓人唾棄的陋習!

  • 6 # 鴻雁長飛

    救張籍一命的“桃花塢”

    四海昇平承主恩,桃花柳絮醉春風,

    桃花釀就胭脂色,柳絮輕斟瑪瑙紅。

    這首詩的作者乃唐朝著名詩人張籍(和縣人)於一次宮廷慶功宴上急就而成。它既讓張籍撿回了一條命,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又使亞父城(今和縣城)平添了一處勝景——桃花塢。

    事發於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8年)冬,宰相裴度平淮大勝,班師回朝,憲宗皇帝設宴太和宮,宴請文武百官。席間,有好事者提議,凡在座者每人需吟一首與酒有關的七言絕句,且尾句必須綴“紅”;出格犯復者,罰酒三碗。張籍彼時僅為一太祝小官,輪到他吟誦時,“紅”字皆被前者佔盡,加之幾分醉意,便隨口吟出“柳絮輕斟瑪瑙紅”詩句。豈料,一位專事奉承拍馬的奸佞之臣,啟奏皇上:今日喜宴,臣等詩句均以“紅”綴尾,以表賀忱;而柳絮色白,屬喪,張太祝實乃詛咒聖上,罪該萬死。聞之,皇上龍顏大怒,要將張籍推出斬首。

    當時,在場官員無不噤如寒蟬,幸得韓愈冒死進諫,加上張籍一番機智應變,才讓他死裡逃生。他先是辯稱心中早有祝詞,剛才只是吟了最後一句,請皇上恩准他將全詩吟完,獲准後,他一氣呵成吟罷全詩;隨後又稱少時攻讀亞父城中桃花塢,其處有千棵桃花,萬株楊柳,春深時節,柳絮飄舞,桃花輝映,燦如瑪瑙。聽罷,皇上龍顏大悅,收回成命,從此,也讓張籍進入了皇上的視野。

    其實,張籍吟詩之時,桃花塢純屬子虛烏有。為防被皇上識破,他連夜差遣心腹趕回家鄉,搶種桃樹,並命名“桃花塢”。此後,桃花塢便伴隨張籍的騰達,聲名遠揚。

  • 7 # 李承元283

    我回答:題目是《福田河的前世今生》 我的家鄉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綿延幾百裡的大別山南麓,隸屬湖北麻城,她是一座美麗的小鎮。她座落在長江支流---舉水河的正源。源頭有兩河彙集於此,由於她的地理位置,政府把她叫口子鎮,以利更好地開發和發展,她是鄂東北通向豫皖的大門,106國道穿行南北,給她增添了生機與活力,我們兒時戲稱她“小武漢”。她有一個吉祥而又悅耳的名字叫“福田河”,那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相傳,趕山塞海的遠古時代,福田河東面河中盤石堆砌,亂石穿空。每逢夏季,暴雨肆虐,洪水撞石,酷似黃河壺口,濁浪沸騰滔天,因此得名“沸天河”。往昔河上無橋,洪水來臨,無以度河。即使冬季少雨,河道乾涸,遇上冰天雪地,人們不得望河興嘆,求天哭泣。若干年後,又更名“哭天河”。又過了不知道多少漫長的歲月,有一位老道士路過,看出這裡是一方福地,但是被河道所分割隔離。要是能架一座橋連成一片,那該多好!於是,他募集銀兩,徵收物資建材,招聘能工巧匠,大舉造橋。老百姓被老道士的善心和愚公精神所感,紛紛前往助力,不多時一座石橋終於竣工了。自此,先人們在這片青山綠水,阡陌交通,長虹臥波的宜居之地,生存繁衍和發展,又經歷了多少代人煙。經由歲月的打造,這裡成為一方福地,“福田河”因此而得名。 今天的福田河在新的時代同祖國各地一樣,建設得美麗和繁榮,人們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現實與歷史不謀而合,“福田河”的美名,名副其實,當之無愧。

  • 8 # 馨雅閣主

    我的家鄉在保山,以前的我對於我家鄉的認知只有兩個字----“貧窮”,保山市是雲南省的一個地級市,由隆陽區、龍陵縣、昌寧縣、施甸縣組成。以往騰衝也是保山的一個縣城,但由於經濟和旅遊業發展迅速而脫離了保山管轄,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地級市。那一刻我更加堅定:保山的標籤就是“貧窮”,所以騰衝也要脫離保山而獨立發展了。但本學期學習了民間文學概論之後,我才知道保山的經濟發展雖然落後,但文化資源卻十分豐富,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保山,古稱永昌,“永世良久、昌盛繁榮”之義。溫潤富饒的保山壩“襟滄江而帶怒水”,素有“入滇第一勝”之美譽,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國際通商孔道——蜀身毒道(後稱西南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的咽喉要衝,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底蘊厚重、資源富集,是雲南歷史上開發較早的地區。永昌府城舊址街巷至今保持著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板橋古鎮至今遺存著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築特色和風貌;金雞古鎮由四方街、季平街兩條街道組成,建於漢晉時代,現存建築於清光緒年間重修,基本保持原有風貌;蒲縹古鎮至今留存著眾多具有江南風格的古建築群落。看來從今往後,我要對我的家鄉另眼相看了。經過上各種網站查閱相關資料和閱讀書籍,我知道了保山一個特別有價值的傳說故事---九隆傳說。

    “九隆”,我沒聽說過。但談到“九龍”,我可就耳熟能詳了。九龍是保山城裡的一個地名,有一個九條龍的標誌,我在保山讀的高中就在“九龍”附近。我上網查了之後發現“九龍”就是由“九隆”演變過來的,而且九隆傳說也和“龍”有很深的淵源。保山還有許多地區依舊有“九隆”的叫法,看來“九隆傳說”帶給保山人民很深遠的影響,以至於“九隆”這個詞歷經滄桑而不衰。這個傳說故事也並沒有因為歷史的演變而退出歷史的舞臺。那九隆傳說究竟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它有哪些文化價值和發展前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保山的“九隆傳說”。

    一、九隆傳說的故事

    這個傳說故事,說的是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在今保山壩東哀牢山下有一名叫沙壹的婦女,常到前面今青華海(漢稱“禁水”)打漁,有一天碰到沉在水裡的一根木頭,回去後有孕,懷了十個月生下十個兒子。又有一天這根木頭變成一條龍,爬到岸邊,問沙壹說你為我生的十個兒子哪裡去了?還沒等其回答,大的九個兒子聽到龍的聲音就怕了跑到哀牢山背後,最小那個兒子跑不動,怕了背龍而坐,龍就去把他抱起親吻。用當時沙壹的話說,“背”的意思發音為九,“坐”的意思發音為隆,所以第十個兒子就取名為“九隆”。“九隆”是哀牢民族語言,即“背坐”(背龍而坐)之意。沙壹這十個兒子長大後,大的九個說九隆弟弟被父親“龍”親吻過,他最聰明能幹,於是便推其為第一代哀牢國王。後來哀牢山下又有一夫婦生得十個女兒,沙壹這十個兒子就娶這十個姑娘為妻,而繁衍了哀牢民族後代。後九隆世系代代繼位,統治了哀牢國民族,直到東漢哀牢歸漢在今保山設立永昌郡,哀牢國這塊領土才歸屬中原王朝。而哀牢山下的大官廟村,為紀念這個哀牢傳說,自古以來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二月初一,民間還盛行趕哀牢犁耙會至今。

    二、九隆傳說的文化價值

    九隆傳說蘊含了哀牢部族早期經濟、政治、婚姻、倫理、審美、思想意識等多重文化資訊,體現出哀牢先民在特定歷史時期對氏族起源的思考與解釋、對大自然的挑戰與利用、對婚姻的選擇、對審美的渴求以及對生產資料的分配和統治權的佔有。在多維文化視角的觀照下,僅300餘字的九隆傳說字字珠璣,所折射出的是哀牢部族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智慧,哀牢先民以踏實奮進的精神,從野蠻的洪荒年代一步一個腳印向文明社會穩步邁進,並在與中原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構建起的博大、深邃、多元多質且潤澤後世的哀牢文化。

    九隆傳說作為保山、大理地區歷史文化的源頭,是人們瞭解遠古歷史的一個重要的視窗。從研究過程來看,人們集中在對九隆傳說文獻記載的梳理研究、比較研究;透視出的相關文化資訊:歷史的、民俗的、象徵意蘊的資訊研究;與其他如中原文化、龍文化、哀牢文化、大理文化的關係,直至這些文化本身的研究都涉及到九隆傳說;此外還有許多涉及感生神話、祖源神話、政治神話的研究;保山、大理、德宏甚至寮國地方史、民族史、女性學的研究;九隆傳說的價值功能、哀牢夷的族屬、少數民族神話等問題的研究,無不引證九隆傳說,成為一個永恆的歷史神話。對它的研究成為一個永不衰竭的話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九隆傳說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對當今社會研究保山歷史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九隆傳說的發展前景

    作為保山文化的品牌資源,九隆傳說能夠樹立保山形象,提高保山的知名度。還可以發展文化旅遊,促進保山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更能加強民族認同感,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能夠樹立保山形象,提高保山的知名度

    樹立地方形象,增強地方吸引力的關鍵在於發展地方文化。特別是地方特色文化,更是某一個地方與其他地區相區別的根本標誌。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價值。發揮地方文化資源優勢, 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從而能增強地方競爭的軟實力,推進地方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長足發展。

    東漢楊終《哀牢傳》中所記錄的“九隆傳說”就是哀牢夷的始祖神話,就是對這段遠古歷史的藝術化反映。哀牢國的建立開啟了保山光輝燦爛的歷史篇章,而九隆傳說則彰顯了保山人的光輝起點。九隆傳說是保山的特色文化。打造九隆傳說這一文化品牌,對內可以喚起保山人對悠久歷史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對外則能達到宣傳保山、提高保山知名度和美譽度、獲得良好社會形象的目的。

    (二)可以發展文化旅遊,促進保山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發展文化旅遊是打造地方品牌的重要目的。“地方要形成品牌,第一位的品牌就是旅遊品牌”。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競爭呈現出越來越激烈的趨勢。要想在旅遊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並能站穩腳跟,地方旅遊品牌的形成和樹立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遠的不說,單說我們周邊的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民族文化旅遊品牌。

    保山要在滇西乃至全國各地民族文化旅遊品牌眾多的形勢下崛起,就要深入挖掘本地民族文化的獨特資源,形成保山特有的文化旅遊品牌。而九隆傳說便是保山珍貴的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遊的同時也能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三)能加強民族認同感,促進社會發展和諧

    九隆傳說是哀牢夷的族源神話。哀牢夷並非僅是一個單一民族群體。從民族構成來看,哀牢夷是以濮、越為主體包括氐羌的多民族共同體。從創作主體看,九隆傳說不同於作家的個性化創作,它不是由哀牢夷中的某個個人單獨完成的,而是哀牢夷成員集體智慧的結晶;九隆傳說在創作與歷史傳承過程中的這種集體性特徵,對加強哀牢夷後裔的民族認同感,促進哀牢夷後裔的民族和諧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

    面對當今強烈的“全球化”、“一體化”的衝擊,傳統社會中個人與群體的密切關係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群體意識、文化共性逐漸呈弱化趨勢。而形成於遠古時期的九隆傳說所具有的集體性特徵,體現出的共同群體記憶,能夠喚醒哀牢夷後裔的群體意識,並讓他們能夠找到共同的精神維繫和文化淵源,這種共同的精神維繫和文化淵源則能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和諧。

    四、結語

    除了源自道人山的浩浩東河,哀牢山下的玉泉也是青華海的重要水源,數千年前,玉泉與青華海連為一體,其附近就是沙壹“觸木有感”的地方。今天,置身這方聖水旁,彷彿還能嗅到哀牢古國的氣息。撥開歷史迷霧,《九隆傳說》記述了保山土著民族的前世,也強調了哀牢人同樣的龍的傳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雖然哀牢國已經墜入歷史長河,但哀牢山還在、青華海猶存,《九隆傳說》在保山、在紅土高原就從來沒有消失,還是那樣會讓人心生無限遐想,成為這塊土地上流傳最為廣遠的傳說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679算24點是不是隻有兩種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