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與“擬人”這兩種修辭格,在文章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它們的使用往往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渲染文章的表達感情氛圍,達到妙筆生輝的效果。那麼如何去識別“比喻”和“擬人”句呢?筆者談點個人經驗:“比喻句”通常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去寫,識別的重點應當體現在“比”上,即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所抓住的共同點是兩事物間的相似點,一般有三種表達形式,即“明喻”、“暗喻”和“借喻”。同時出現“明喻”是說甲事物像乙事物,通常“本體”、“喻體”和“比喻詞”同時出現,其典型的標誌是出現代表性的“比喻詞”“像”。如,《桂林山水》中的比喻句極多,“像老人,像巨象……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它們分別把“山”比作“老人、巨象……屏障、竹筍……”再如,《索溪峪的野》中的“索溪像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把“索溪”比作“野孩子”。當然,比喻還有其它表示形式,如,“……宛如……”“……似的。”“猶如……”等都是明喻的表示形式。明喻的典型特徵是能把比喻句改寫成“……像……”的形式進行表述。如,《第一場雪》中的“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可以改寫成“雪末兒像玉屑似的隨風飄揚”。“暗喻”是直接“把甲事物說成乙事物’,典型的表達形式是“甲是乙”。如,“產黨是太陽”。其它標誌形式有“……變成……”,“……化成……”“……構成了……”等。如“萬里江山變成了粉裝玉砌的世界”。(《第一場雪》)“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來把“甲事物”替代。通常只出現“喻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如,“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第一場雪》)直接用“銀條兒”、“棉被”來替代“雪”。抓住了事物間的相似點進行表述。而“擬人句”是把某事物當作人來寫,使它富有人的行為、表情、動作、思維等特徵。重點是抓住事物間的相關點,如,“它尤其愛跟山哥哥鬧著玩:一會兒牽著手,並肩而行;一會兒橫鏟一腳,將山路攔腰截斷。”(《索溪峪的野》)“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著眼的星星……”(《凡卡》)再如,“小河一路歡笑,一路歌……小樹招手,樂呵呵。”都是擬人句式。擬人句的識別,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當作人來寫,給它賦予了人的行為、表情、動作、思維等特徵,只要所描寫的事物具有了人的這些特徵,那麼這個句子就是擬人句。
“比喻”與“擬人”這兩種修辭格,在文章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它們的使用往往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渲染文章的表達感情氛圍,達到妙筆生輝的效果。那麼如何去識別“比喻”和“擬人”句呢?筆者談點個人經驗:“比喻句”通常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去寫,識別的重點應當體現在“比”上,即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所抓住的共同點是兩事物間的相似點,一般有三種表達形式,即“明喻”、“暗喻”和“借喻”。同時出現“明喻”是說甲事物像乙事物,通常“本體”、“喻體”和“比喻詞”同時出現,其典型的標誌是出現代表性的“比喻詞”“像”。如,《桂林山水》中的比喻句極多,“像老人,像巨象……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它們分別把“山”比作“老人、巨象……屏障、竹筍……”再如,《索溪峪的野》中的“索溪像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把“索溪”比作“野孩子”。當然,比喻還有其它表示形式,如,“……宛如……”“……似的。”“猶如……”等都是明喻的表示形式。明喻的典型特徵是能把比喻句改寫成“……像……”的形式進行表述。如,《第一場雪》中的“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可以改寫成“雪末兒像玉屑似的隨風飄揚”。“暗喻”是直接“把甲事物說成乙事物’,典型的表達形式是“甲是乙”。如,“產黨是太陽”。其它標誌形式有“……變成……”,“……化成……”“……構成了……”等。如“萬里江山變成了粉裝玉砌的世界”。(《第一場雪》)“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來把“甲事物”替代。通常只出現“喻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如,“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第一場雪》)直接用“銀條兒”、“棉被”來替代“雪”。抓住了事物間的相似點進行表述。而“擬人句”是把某事物當作人來寫,使它富有人的行為、表情、動作、思維等特徵。重點是抓住事物間的相關點,如,“它尤其愛跟山哥哥鬧著玩:一會兒牽著手,並肩而行;一會兒橫鏟一腳,將山路攔腰截斷。”(《索溪峪的野》)“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著眼的星星……”(《凡卡》)再如,“小河一路歡笑,一路歌……小樹招手,樂呵呵。”都是擬人句式。擬人句的識別,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當作人來寫,給它賦予了人的行為、表情、動作、思維等特徵,只要所描寫的事物具有了人的這些特徵,那麼這個句子就是擬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