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跨鬥

    1、熱,都是表面現象。

    2、大多數家長與孩子能做到知行合一的極少。

    3、學是學,做是做,完全脫離。

  • 2 # 乃兒不花大王

    《弟子規》早就被有識之士批判為封建糟粕、文化垃圾。

    一個清朝的奴才寫的東西,首推忠孝,講了一大堆噁心人的東西,比“二十四孝”有過之而無不及,都什麼年代了,還“以聖訓治天下”,孔子曰:微管子,吾披髮左衽矣,看到這個滿篇仁義道德的東西不得氣死。

    文章看遍,只有一句“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別的都是垃圾!

    中國的少年們,請擦亮你們的雙眼,不要被那些糟老頭們忽悠了!

    弟子規

    清朝 · 李毓秀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 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 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嚐。 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生。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 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 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已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 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 過猶待,百步餘。

    長者立,幼勿坐。 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 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 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 事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遲。 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輒淨手。

    冠必正,紐必結。 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亂頓,致汙穢。

    衣貴潔,不貴華。 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 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 飲酒醉,最為醜。

    步從容,立端正。 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 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 寬轉彎,勿觸稜。

    執虛器,如執盈。 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 勿畏難,勿輕略。

    鬥鬧場,絕勿近。 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 將上堂,聲必揚。

  • 3 # 飆叔講故事

    不要學,曲解聖人意,學國學,應該學最經典的,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四書五經,前四史,歷經千年檢測,沒有歧義,才是好教材

  • 4 # 平常心132178314俞凌

    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教育的重要性,幸哉善哉!孩子以小即知尊規道序,心地然然明亮,家中放心,國家有望。國家和家庭興旺,靠的不就是人嗎,人是萬物之靈首,根深葉繁茂。試想一下,諸上善人聚會一個集體,乃至一個國家是什麼樣。百花齊放,尊道而貴德,沒有不幸福快樂的。偉大的中華民族必帶領全球走向光明!南無阿彌陀佛

  • 5 # 弘道

    事實上,目前人們對於《弟子規》的看法有著很大的差異。有部分家長重視《弟子規》的教育無可厚非,一些人反對用《弟子規》教育孩子也實屬正常。

    問題的關鍵在於實踐,事實勝於雄辯。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採取不爭辯的方法來應對,家長認為有必要就可以去嘗試,家長認為不好就可以不必做。

    我個人認為,《弟子規》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對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和做事是有幫助的,總體上也是利大於弊的。但是,死記硬背和教條式的運用則可能適得其反。

  • 6 # 香漫寶居

    重視弟子規是好事,但大多是人,是隻給孩子念,自己不學。教孩子一套,自己處事待人又是一套。最後的結果是,孩子不相信,他不學了。還被本來就不瞭解弟子規的人,更加牴觸。現在,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本來是好事,但自己沒有做好,沒有成為教育孩子的示範。社會上的人,沒看到有什麼好的結果。給人的感覺是,不怎麼樣。家長,如果真的,想讓孩子學弟子規。那就必須自己先學。自己的身上,要先有弟子規的影子。讓孩子看到你身上,有弟子規的樣子,孩子他才相信,他才會去做。你沒有個孝的樣子。沒有個,做兄長弟弟的樣子,你讓他去做孝子悌兄。他肯嗎?自己首先做到了,才能影響孩子,進而,推向社會。人家看到你學了弟子規,確實是變了,跟從前不一樣了。他才肯接受。其實,人人都喜歡好樣子嗎。都有他善良的一面。只是沒有人提倡。只要有人肯教,肯做示範。社會風氣轉變,他肯定願意接受。所以,家長重視弟子規是好事,但先要自己身體力行才對。

  • 7 # 作家恩出

    過去學《弟子規》,乃至像我這一代人學,都是為了從小要生活規範,按照孔子的學說,做到孝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間要相互友愛,和外人交往要平等人和,要和有仁德的人親近,並向這樣的人學習。另外,《弟子規》強調人要講信用。

    這有什麼不好呢?現在社會不就是缺這些東西嗎?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這難到錯了嗎?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讓許許多多的人受益。

    我不明白,《弟子規》這麼好的中國文化精典,為什麼要有人反對呢?現在一些有遠見的家長讓孩子學習《弟子規》,我覺得他們是為家庭和社會負責,是好事。

    咱們再細分析一下《弟子規》“出則悌”的意思,說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處,哥哥姐姐要愛護弟弟妹妹,這樣父母就高興,因此,兄弟和睦中就存在孝道。這沒錯吧?

    再看“謹”,讓人們早起晚睡,珍惜光陰,因為生命是短暫的,用寶貴的時間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這也對吧?

    在“泛愛眾而親仁”中講,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尊重的是德行,並不看他的權貴外貌,不要重富嫌貧,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讚美肯定,而不要嫉妒,甚至還貶低別人。

    當今社會這些人少嗎?我認為《弟子規》沒有過時,子子孫孫應該學下去。

  • 8 # 金束鹿86

    一個人地認知面的寬窄決定了一個人對同一事物地認識程度。人們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無可厚非。總之,我們都應該從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中選擇為現代生活有益的一面,把不合時宜的摒棄,才不負我們作為一箇中華民族的子孫的責任。

  • 9 # 江湖夜雨

    《弟子規》無非就是讓孩子知道“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呢,”立馬迴應“好的媽媽知道了,我立馬回去,一刻也不耽誤”,這樣靜聽順從的乖娃兒,現在好像很難找到了額,尤其是一胎化以後更是嬌生慣養,拿爺爺當孫子的日子好長時間了,父母好像沒了地位和尊嚴,只有聽兒呼風喚雨的份沒有了父母教、父母命的敬聽,是世風日下造成的嗎?

    不好說,古時候尊父母命那是天經地義的,從來不是教育的,好像是耳濡目染的日常行為規範,不知是文化革新了把古訓遺忘了還是社會進步特快了,只知道I LOVE YOU,What do you want?卻不知道怎麼愛孩子了,要星星不敢給月亮的父母有點開始擔心了,如果這月亮和星星我摘不到會不會就被兒子拋棄了?!於是乎開始迎著國學熱的春風,高舉《弟子規》的標語,領著寶貝大聲的朗誦“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意思是啥呢,就是說:“兒呀,我生病了你拿藥先嚐嘗燙不燙再餵我吃;要早晚扶持在病床前不離開半步”,兒子大聲的學著董卿朗誦著“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意思是:我知道媽媽您要是站著我就不能坐著,只有您說一句我才能聽話的坐下,絕不擅自坐立。您看這樣的木訥聽話的孩子還是你想要的機靈頑皮好動惡作劇的小皇帝嗎?變啦變啦,變得好嗎?一切精華和糟粕都讓孩子吸收了,混沌的父母煮了一鍋混沌的營養粥,調理一下孩子的脾胃吧,卻有點過了,大便(答辯)不通了。

    於是乎,自己沒讀懂其意卻要求孩子照本宣科的爸媽,只能感天動地的感慨“兒啊兒啊,娘是想讓你學習古訓中的尊老愛幼,德睦和善,在有規有矩中找到成長的標尺,才能成方成圓不越雷池,哪知你學來學去學傻了”,沒了創造力,沒了吶喊的勇氣,沒了七十二變的機敏,為啥呢,只因為爸媽不懂去其糟泊取其精華,地瓜人參一起煲粥,分不清吶!

  • 10 # 使用者990279932410

    我簡單的說幾句,學習弟子規是社會的產物,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後一些文化領域的生產軍就開始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社會上幼教國學教就興起學古文化其中也包括弟子規,有些善舉的印了大量的弟子規:書施捨,這是社會發展到今天中國教育的一朵小花,它增添了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們的啟蒙教育的素材,也可以古為今用。但是文化是發展的並不是讓社會回到那個時代,可以鑑別吸收,各自根據自己的人生目標知行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真的能離開太陽系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