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肯定有區別,請看下面的文字:

    詩歌

    1.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透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以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現實生活、抒發思想情感的一種文學體裁,抒情色彩、音韻之美、含蓄凝練即成為詩歌的三大基本特徵。詩歌有許多種類。從內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詩和敘事詩,從形式上分,有格律詩、自由詩和民歌體等。

    2.詩歌的分類

    中國古代詩歌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古體詩(或“古風”),這個名稱始於唐代,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而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詩稱為古體詩。後人沿襲唐人說法,把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後文人仿照它的體式而寫的詩歌,統稱為“古體詩”。按照詩句的字數,有四言(如《詩經》)、五言(如“漢樂府”詩)、七言(如曹丕《燕歌行》)、雜言(如李白《蜀道難》)等。古體詩押韻較自由。另一類叫近體詩(或“今體詩”),是唐代出現的新詩體。

    近體詩分兩種,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3.詞

    詞是由詩歌演變而來的體裁。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調名稱,叫“詞牌”。

    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幾個字。如《十六字令》,最長的不過240字,如《鶯啼序》。一般認為58個字以內為“小令”,59字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詞從結構上看多數是分段的,一段在音樂上叫“一闋”(或“一片”)。詞從片數來分有單調(不分片)、雙調(分兩片)、三疊(分三片,如《蘭陵王》)、四疊.

    4.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盛行於元代以後。

    曲有散曲和劇曲之分。散曲只供清唱吟詠之用,

    劇曲進入戲劇,成為唱詞。曲有曲牌和宮調。曲牌是一支曲子的譜式,規定了曲子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的格式,每一個曲牌都隸屬於一個宮調,每個宮調都有若干個曲牌。

    散曲的體制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種。小令的基本形式是單支曲,每支小令只有一個曲牌,一韻到底;套數(又名“套曲”)就是在同一宮調內,聯接許多曲牌成為一組曲,來歌詠一個內容,不僅可用於寫景抒情,也可以敘述一個故事片斷。如睢景臣的《般涉調.高祖還鄉

    談談古代詩歌的分類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優秀作品極為豐富。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歌詞。古人所說的“詩言志,歌詠言”,就是指詩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說的詩歌,主要是偏義指稱詩而言,而所說的詩詞,則是指詩和歌詞。

    詩歌的種類多種多樣。

    按內容分,有抒情詩、敘事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等;按結構形式分,有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快板詩;按時間分有新詩和舊詩;從其它角度還可分為:哲理詩、打油詩、諷刺詩、朗誦詩等。

    所謂古代詩歌,就是指與新詩相對的舊詩,即“五·四”前中國社會的詩歌,也稱舊體詩。

    古代詩歌除可按內容劃分外,還可按句式分為: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按體裁分為: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格律體等;按聲律要求標準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兩類,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

    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嚴整計,格律詩中除律詩、絕句外,尚包括詞和曲,但近體詩只稱律詩絕句而不含詞曲,故嚴格地說,廣義的格律詩不能全等於近體詩。

    與廣義相對的格律體裁相對的詩歌體裁,則有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等。

    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樂府體,是指漢魏到唐五代樂府機關蒐集儲存而傳下來的可配樂的歌辭。

    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一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等,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瞭解了古代詩歌的分類情況,當我們面對一首具體作品時,就很容易辨識其體裁型別了。譬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日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有人說是律詩(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參考書第一冊第222頁),但按律詩特點看,這二首詩無論如何,不能算作律詩。其實,陳詩題目已明示:這是一首歌行體詩;至於白詩,仔細分析,則應是一首三言、七言錯雜運用的新樂府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但是不迴圈水怕魚在缺氧氣,大家告訴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