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宇龍道財經雅苑

    我們就從周圍能夠看到的,不同的人的工作表現、職場選擇和人生道路來分析一下。

    例如,我們常看到很多在企事業的人(社會崗位上屬於“就業者”),對工作總是抱著學習者的心態,甚至在剛進來時的表態:“我不會,但是我可以學的。”而面對崗位的晉升,卻表現出不敢挺身而出,心裡沒底。同樣,也有很多已經開始工作的人,從無到有的積累了一定的資源和技能,又很快換到另一行業的公司去應聘,從普通職位做起,不斷歸零,職場道路很難升級。

    也有許多人(社會身份是“創業者”)僅憑一個想法(或者頭腦一熱)就去創業,僅憑好玩和年輕的衝勁在做事,沒有規劃,沒有定時間進行檢討,沒有成本,積累與發展的意識,不可避免地交學費了,光有點子是不成的,一個真正的創業人對內要有足夠的耐力,而且表現出一種步驟感和成長過程,最關鍵的是要有一種自我管理的強烈意識。而對外,要對成本、現金流盈利模式、行業發展等各方面都有敏銳感知。

    所以,大多數人極容易變成“就業者”,要變成創業者需要認真總結與本質提升。

    第一,要具備長遠目標和思維高度。

    作為一個真正的創業者,知道自己最終想要達成什麼目標,要達到該目標需要經過哪些過程,要具備長遠眼光,擁有戰略意識。作為就業者,著眼點往往就是當下,最多不過兩三

    年,往往第一考慮的還是安全感,如何保住現有的穩定飯碗,自然不會想到太遠,格局也會很低。作為職業者,著眼點是自己的五到七年的職業發展道路。而且絕大多數自以為是“職業者”的人,幾乎九成以上只具有“就業者”的水平。由於心理、行為以及關注點不同,所以創客者要想成功,必須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去考慮問題。

    第二,要完成工作。

    創業者對一件工作的完成定義是指把某件事徹底解決,今天能搞定的一定不拖到明天。日事日畢,日清日高。而就業者會習慣性的把工作按照天數來分解,每天只完成部分工作,下班時間一到心裡就習慣性的想閃人、回家,剩下的工作明天再做覺得在公司裡多待一分鐘都不願意。很多人都抱怨老闆苛刻,加班很頻繁,其實這是老闆從創業時期就建立起來的習慣,事業就是生命,工作就是生活。對普通員工來說,要求他們完全與老闆相一致,也有些過分。但是,從完成工作的角度來說,創客者心裡要時刻在意工作的“完成度”。

    第三,要分清單個環節與整個系統的關係。

    許多就業者從管理者那裡接受到一個工作任務後,會進行工作處理,或是分解後轉交給其他同事。習慣了只管自己的二畝三分地,轉交給別人的事就讓別人操心去吧。嚴重缺少整體系統概念。這會在他們創業之後,極大限制他們的成功。

    第四,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

    在一個團隊裡,我們最常見到的就是在出現事故或者任務沒有完成時,負責人要追查責任時,互相推諉。在就業崗位上,只有少數人具有創業者的良好素質,他們一開始未必懷有創業的打算,但是他們出於主動、負責的精神,為了保證工的保質保量,團隊任務能夠按預期完成,不可避免地關注了他們自身崗位之外的很多方面。做策劃文案的,要操心書籍排版、裝飾元素尋找和設計,做裝修設計的,為了讓自己的設計儘量原汁原味體現,要了解施工部門的難點和長處,做到胸有成竹。

    另一方面,創業要成功還要關注每一次創業是由什麼所驅動的。以創業驅動點的不同,專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專案驅動型,一種是資源溢位型。

    所謂專案驅動型,是指創業者從打工、學習的狀態中轉變為創業,更多地是由於發現了個好專案、想出一個好點子,或者是由於對市場先行者的成功所感染,懷抱創業成功的夢想,又或者僅僅是不滿足於原公司的工作氛圍,甚至是被其他夥伴所鼓動。

    所謂資源溢位型,是指創業者在原有的生活狀態中(就業或學習),積累了相應的資源(專業技能、管理能力、創業團隊、客戶資源等),這些資源的平均水平一旦超出了他所在原有平臺的水平,那麼奮發進取、風險偏好的人們,很容易就會選擇順勢創業。

    一般來說,凡是資源溢位型的創業者,活下去不成問題。生存問題是創業者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結論:創客者要想成功必須要考量創業人員的心理和行為習慣,具備安排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的能力上以及創業專案與每個人的切身相關。合理的利用已有的或需要新開發的資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科大兩位教授治療艾滋病新方法獲批發明專利,HIV可以被徹底治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