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清明”最初的身份是一個“節氣”,經過了悠悠歲月後才擁有了另一個身份“節日”。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尤其是古代勞動人民完全過著種田為生,靠天吃飯的日子,只有把握好節氣,按照天氣變化進行耕種,才能得到好收成。所以,掌握好節氣變化的規律尤為重要。

    古人根據長期勞動積攢的經驗,總結編寫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用以指導農業耕種,沿用至今。

    “春雨驚春清谷天”中的清就是指清明,這裡不單指農曆四月五日這一天,而是春分之後清爽明淨之風吹來的一段時間,這個時候天氣轉暖,降雨開始增多,是一年中最適合播種的時間。

    我們東北有首節氣歌,縱橫從小聽到大,其中一句是“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就是說清明種麥子,穀雨種玉米,現在種水稻也是在清明前後開始育苗的。

    同樣的,清明時期的天氣適合種樹,有句農諺道“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前後植樹的成活率較高,長得也快,所以人們都在清明前後植樹。

    而植樹成為清明節的一種風俗習慣,人們以此來寄託對逝者的哀思,是從古人清明帶柳插柳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在古代傳說裡,清明是地府開啟大門,允許眾鬼“回家省親”了卻心願的日子,那天后人都要帶上祭品,去祭祀先祖,給祖宗寄一些零花錢,為避免被孤魂野鬼纏上,人們都會插柳帶柳辟邪。

    之所以會用柳條辟邪,是因為中國古人基本都信佛禮佛,而柳條是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用來拯救眾生的聖物,自帶辟邪功能。慢慢的,人們都會在先人墓地旁種柳樹,庇佑家族安寧。

    再者,楊柳生命力強大,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排”,人們祭祀先祖時,在墓地周圍種上楊柳,用來昭示此墓主後繼有人,也是祈禱先祖福廕後代,保佑後人平安長壽,多福多祿。

    因為柳樹年頭久了容易枯枝,壽命也就20年左右,後來人們更青睞於在祖墳周圍種上松柏,因為松柏萬年長青,寓意萬年永存,土壤肥沃活個百八十年的不成問題,活得久還防蟲。松柏身形挺拔,直聳雲天,更符合華人希望子孫努力上進、平步青雲的憧憬。

    適宜的天氣條件,以及中國祭祀文化的傳承,使得清明節成為了古今人們共同的植樹節!

  • 2 # 飲水君

    首先擺答案,說清明節是古代的植樹節,不是毫無道理的,但這個說法比較片面,不能涵蓋“清明”的全部內涵,且聽我仔細說道說道。

    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清明節歷來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與春節、端午、中秋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節日”,剛好各領春夏秋冬一季。

    追溯清明節的歷史,其實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的傳統信仰和祭祀文化代代相承,奠定了清明禮俗的人文基礎。

    隨著干支曆法的發展,二十四節氣逐步得以定立。人們根據干支曆法,安排農業生產。到了大約2500年前的周朝,清明的日子已經確定下來。

    《淮南子·天文》明確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先秦史集《逸周書·時訓解》中則形容“清明之日,萍始生”——

    清明自古就是這樣的日子,從這一天開始,植株萌芽,世界蔥蘢。

    清明節的兼併重組

    起初,清明節更多是一個自然意義上的節氣,並沒有如今這麼豐富的人文內涵。但它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兼併了寒食節、上巳節,由此衍生出了非常豐富的意義。

    關於寒食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但介子推“割股奉君”這個聽起來有些重口味的老梗呢,其實在史學界是有爭議的。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未可知,反正正史裡是一個字也找不到。細想一下,割大腿肉給主子吃,且不說主子願不願吃,這一刀下去,大動脈搞不好分分鐘要冒血,實在是不太科學……但改火、寒食的習俗,的確是古而有之。

    在古代,火是非常重要的。熄滅上一年的全部火種,重新鑽木取火,並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祈禱新一年的生產有天神相助,萬事順遂,此謂改火;改火期間,自然沒法加熱食物,只能吃提前準備好的冷盤了,此謂寒食。

    寒食作為中國北方民間第一大祭日,在不同的朝代經歷了不同的變更,時間有長有短,但基本都在清明前後。到了唐朝以後,逐漸式微;宋元時期,顯示出被清明節取代的趨勢;再後來,乾脆就被清明節給徹底兼併了。

    清明節兼併的除了寒食節,還有上巳節。

    上巳節的日子原本定在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春暖日和,微風拂面,人們會結伴去水邊沐浴,後來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高雅的娛樂專案。這個節日,在唐朝還是盛大的,宋代以後,在北方漸漸銷聲匿跡(南方的一些地區還保留著其影子,比如傣族的潑水節),因為日子又靠近盛大的清明節,索性也被兼併了。

    宋元以後,兼併重組的清明節變成了自春節以後最盛大的中華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把掃墓祭祀、郊遊踏青等活動都給一塊兒辦了,既在祭祀儀式中體會了一把慎終追遠的莊重心情,又在踏青郊遊中放鬆了身心,全力感受欣欣向榮的生之美好。這種結合,可以說是非常完美了。

    戴柳插柳,官方認證植樹節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植樹。無論南方北方,清明節呢,總是是跟萬物萌芽牢牢繫結在一起的,所以清明日戴柳插柳的習俗,也是古而有之。

    這種習俗考據起來,有三個出處:

    第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制耒耜,種五穀”、解決了廣大人民群眾口糧問題的先祖神農氏。慢慢地,歷朝歷代吃飯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了,就衍生出了祈求長壽的意蘊。

    第二種說法呢,還是和介子推有關(看來這哥們和清明節是徹底脫不了干係了)。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他明志守節、焚身其下的那棵柳樹,竟然死而復生,萬千感懷,當場賜名“清明柳”。從此人們在這一天折柳以示紀念,沿襲成風。

    第三種傳說,則受佛教的影響。在佛教傳說中,觀世音菩薩是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的。所以人們相信,柳枝有驅邪避災的功效。

    折柳戴柳,畢竟不如種柳。柳樹在春天尤其是清明前後,成活率挺高的。後來,到了這一天,人們乾脆選擇直接種下一棵柳樹(後來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樹,反正都是樹嘛),以求更深更廣的福澤,如此還能代代生長、廕庇後人呢。

    那麼清明節又是怎麼變成植樹節的呢,答案是民國時期。到了民國時期,植樹被確認為祭祀、踏青之外的常規節慶專案,相當於是清明植樹的傳統得到了官方蓋章認證。

    但說清明節就是古代的植樹節,毫無疑問,是縮小了清明節的傳統文化內涵。

  • 3 # 有緣人153832681

    清明植樹意義深遠,這和祭掃有關聯,古時人死去大都數都留有墳墓,不是如今的墓碑,死後安葬於地下,清明添土讓墓穴充滿生機活力,那當然離不開植樹了,栽一些四季常青矮杆樹木,就這樣形成氣候,所以清明也叫植樹樹。

    當然,中國植樹節並不是這一天,這也是文明傳承。植樹造林有利於子孫後代,讓清明更有深遠意義,栽上一棵樹,讓墓地四季常青,讓家興旺發達,讓子孫記住這就是你先輩安葬在這裡,根深葉茂,繁榮昌盛。網圖。

  • 4 # 坐古談今

    這個問題和“清明節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高度相關。“古代植樹節”與中國的插柳、種柳習俗有關。

    (1)寒食節、上巳節、清明與折柳、插柳習俗養成

    開元二十年(732年)寒食節開始在國家層面允許“祭祀”,三節開始合流。同時,《唐會要》中就說“清明即寒食”。但寒食節主要是折柳,插柳則與上巳節有關。

    折柳和種樹關係不大,插柳才有關係。受民間為了便於耕種逐漸將“三節融合”的行為,寒食插柳習俗也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因為,文字記錄出現了。實際上的還要更早。

    那麼,插柳主要是上巳節影響。上巳節是最正規的祭祀時期,它最晚形成於春秋末年。因為上巳節與魂靈相關,那麼,柳樹逐漸衍生出各種象徵性含義。例如“柳樹辟邪、招魂”等。所以,墳上插柳——墓碑上、墳頭上現象形成。

    久而久之,就形成唐宋的插柳、戴柳習俗,插柳就是在大門或房前屋後栽樹、在墳頭上插柳枝;戴柳就是頭上戴、身上佩。

    栽樹的行為,有時是朝廷和地方的推廣。因為“植樹問題”在經濟、安全形度考慮也是早已有之了。

    (2)中國古代種樹思想與清明節合流,促進了清明節種樹現象增多

    對於種樹,戰國時的管仲就曾建議齊桓公“民之能樹藝者, 置之黃金一斤, 直食八石……”。關於相關著作,只談流傳下來的著作,幾乎每個時代都有,例如漢代《汜勝之書》、後魏《齊民要術》、晉《竹譜》、唐《四時篡要》、宋《桐譜》和《洛陽花木記》、明代《種樹書》等等非常多。柳宗元寫的《種樹郭橐駝傳》更成為名篇佳作。

    因為,這種思想也就促使“比較易活”的柳樹在全國各地開始廣種。

    當然,這有先後推廣順序,肯定是經濟樹種先被推廣,之後才是出於“環保思想”的樹種。

    最重要的是,清明時節也正是種樹的好時節,所以,將清明作為古代植樹節談論,也不是什麼大錯特錯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洗澡不溼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