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毛火榮
-
2 # 歷史紀錄片愛好者老王
個人覺得這是一點,更多的是明朝失其鹿。從三點來談人心,內政,財務。
一、內政。黨派之爭,已無。東林黨獨大,所有計程車紳都深知我把要交的稅,錢糧給予國家,國家不會給我回報,而給官員他們會給我鋪路,整個官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勾結。起源於崇禎帝的反覆,懷疑任何人,所導致的官員只能信任自己。這一點崇禎帝遠遠不如他的先祖嘉靖皇帝,不管官員如黃河,如長江,都可灌溉兩岸。用與不用,賢與不賢永遠把握在自己手裡。導致後期無人可用,換了19任首輔,這是內政。
二、民心,崇禎皇帝在位時十分的勤奮,但是崇禎靠剷除魏忠賢的閹黨集團,而收穫民心,控制朝政。但他只是剷除了魏忠賢的這個太監,並沒放棄用自己的太監。崇禎仍採用太監監軍,並給予他極大的權利。皇帝用太監在制衡將領這還能理解,但太監在軍隊胡亂指揮這就不對了。當時掌管整個北京城城防的九門提督,竟然是由太監王承恩擔任。借改《阿房宮賦》中的一段話:天啟無暇自哀,崇禎哀之,崇禎哀之而不鑑,亦是後人而復哀崇禎也。崇禎用太監的主要原因,還是他多疑剛愎,對大臣的不信任。最後官欺民,民被壓榨的實在撐不下去只能反,進而失去了民心。孫傳庭被二次放出來之後,說了一句話,李自成可以敗四次,五次,甚至更多,而我只有這一次,因為民心已失。即使沒有李自成也有,王自成,怪崇禎帝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他而又太心急。這是民心。
三、錢糧,明朝末年稅收只有幾百萬。半壁江山的宋都不如,打仗打的是錢糧是後援,崇禎帝每每派出的大將天天聖旨催著打,無錢無糧,如何能贏,反正贏不了,輸了又要死,我還不如投降逃跑,造反。這是錢糧。
種種原因,明朝滅亡不是一代皇帝造成的,而是天時地利人和多種。
-
3 # 老檀大叔
這只是一個錯覺,其實不光是明朝末年,任何朝代末年都出現了很多名將,名將都是打出來的,首先要有機會打。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和平年代仗都沒得打,怎麼去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名將呢?
名將多,不代表就不失敗,兵敗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國家腐敗、貧窮、內憂外患、天時、地利、人和等都會造成失敗。
我們可以參考離現在不遠的國共內戰,當時不管是武器裝備、人員數量,還是控制面積。黃維、宋希濂、薛嶽、孫立人、張靈甫、白崇禧、王耀武、黃伯韜、杜聿明、胡璉等,哪一個不是赫赫有名的戰神,但為何還是兵敗了,主要還是民心所向。國家已經從根上都爛了,不是幾個名將都能阻擋得了的。
當時的明朝末年處於小冰河時期,糧食減產,最大的是明朝自身的原因,明朝在經過萬曆、天啟朝後,已經就政治腐敗,軍隊廢弛,國力衰退,民聲怨道了,從而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明朝面臨內憂外患,崇貞繼位時的情況是:
“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明史.莊烈帝本紀》。
這時的國家已失去了民心,民心都思變,焉有不敗之理?
-
4 # 夜談青史
明朝積弊已久,到了末期不是幾個將領就能夠挽救的,而滅亡的原因也有很多學者探討,今天我也來淺析一下。
1、土地兼併嚴重
大明建國時地廣人稀,政治清明,土地兼併情況並不嚴重。
然而到了兩百多年後,人口急劇增長,宗室和地主也大量兼併土地,土地兼併現象變得非常嚴重,老百姓沒有可耕之地,吃不上飯。
2、國窮民富(民指官紳)
由於明朝的政策是讀書人不上稅的,那國家又需要收入,從哪裡要呢?只能向農民收
而明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搞得民不聊生。朝廷收不上稅,沒有財力支援軍隊建設,國家安全出問題。
3、官場腐敗,宦官橫行
明朝末期黨爭激烈,國家用來賑災的銀子都被貪墨一空,地方農民起義不斷,官員尸位素餐。
而且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竊取大權,導致朝廷動盪不安。
4、軍事體制問題
明中後期衛所制崩壞,兵源不足,造成軍隊戰鬥力大大下降。
而且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武人地位不高,指揮多是文官,使得軍隊屢戰屢敗,士氣低下。
5、天災人禍。
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是導致起義的導火線。
6、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難以對付。特別是闖王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
7、滿清逐漸強大,牽制了明朝的軍事力量,導致了鎮壓起義兵力不足。
-
5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祟禎自己沒有雄才大略,又不知朝政問題根本所在,那就是朝廷不能沒有銀子花,否則朝廷政權拿什麼維持,誰肯為朝廷賣力,拿什麼養活文武大臣,為了維護國家穩定,就不能向老百姓加稅,而是應該向既得利益集團加稅,有了銀子才能養精兵強將,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水至清則無魚,只要忠於朝廷,肯為國出力,有點錯誤可以不予追究,否則就會喪失軍心民心,就會離心離德,兵不在多,而在精,將要有勇有謀,要學習魏國吳起的魏武卒制,就是從精兵中選擇精兵,吳起的魏武卒制,就是精兵中的精兵,非常有戰鬥力,打遍天下無敵手,從大明萬曆年間,朝政腐敗,朝廷沒有銀子,沒有銀子就不可能有精兵,而且都是弱兵,怎麼能有戰鬥力,有強將才能訓練出精兵,需要上下齊心,足額按時發放軍餉,並且購買製造先進武器,如弓弩,弓箭,火槍,火炮,打擊滿清最好的武器就是火炮,近戰就用弓弩弓箭,訓練十萬精兵,十萬鐵騎,大炮一萬門,火槍十萬支,弓弩十萬支,建立大明軍功制,積極擴軍備戰,滿清能打仗的軍隊也就幾萬人,打擊滿清鐵騎最好的武器就是火炮。
-
6 # 靜夜思160519196
明朝的軍法制度有問題,抗倭援朝的時候,一個明軍將領堅守城池,倭人勸他投降,被他嚴詞拒絕。倭軍退走後,明廷卻把這個將領抓起來處以軍法……
-
7 # 庭州行者
簡單的邏輯推論,如果一群很厲害的人聚集在一起依舊難以擺脫失敗,那麼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對手比他們厲害。
既然題目中提到了名將,那麼本文將僅從軍事的角度來分析明朝失敗的原因。當然,軍事不可避免地與其他領域有相交之處,故而,在從軍事領域展開文章的同時,也會涉及其他方面的原因。
既然是軍事領域,那麼必須先明確,這些明朝將領面臨的對手是誰,其實力如何。簡單來說,明朝當時面臨倆個主要的敵人,內部的農民起義軍和外部的後金(清)。農民起義軍,組成人員以遭受饑荒和明朝壓迫的窮苦百姓為主,但精銳部隊主要是由投降的明軍組成。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相比於明軍而言,是要低一個檔次的。但農民軍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他們有源源不斷的兵員來源。因為明朝政府賑災不力,加之地方官員剝削百姓,使得老百姓源源不斷地加入到起義軍的隊伍中。
清軍則是由關外滿族人的武裝。清軍的主體是女真人,但不僅僅有女真人,還有蒙古人,漢人。清軍的戰鬥力是最為強大的,在關外屢次擊敗明軍,最終,在明清最終極的大戰——松錦之戰中,清軍全殲明軍關寧軍的主力,明軍徹底失敗。
在瞭解了明軍的對手之後,不妨看看明軍在面對這兩個對手之時的表現。明軍在面對農民軍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屢戰屢勝 ,主要與農民軍打交道的將領包括盧象升,左良玉,孫傳庭。然而,由於農民軍的後備力量很足,所以能夠屢次東山再起。最後,李自成在朱仙鎮擊敗左良玉的十萬大軍,又在西安擊敗孫傳庭。
在面對清軍之時,明軍可謂是屢戰屢。初期,袁崇煥利用火器,一度對後金做到了有效的遏制,但總體而言,由於後金騎兵的戰鬥力強大,明軍依舊是且戰且退。隨著關寧防線的建立,明軍一度穩住了陣腳。然而,後來清朝也掌握了火器技術,甚至比明朝的技術更為先進,所以明軍的優勢便不復存在。明朝的眾多名將,如盧象升,曹變蛟,都是在同清軍的戰鬥中犧牲;名將祖大壽,洪承疇投降清軍。
所以,即使在軍事領域,清軍仍然勝出明軍不少,而農民軍也因為 其獨特的優勢能夠與明軍僵持。
最後總結,明朝的名將與清軍的將領相比,能力是有不小差距的;而和農民軍相比,其兵員,軍餉均得不到保障,如何能與之匹敵?所以,從軍事的角度而言,即使明朝後期出現了不少不錯的將領,卻依然失敗。
-
8 # 54伏羲傳人
名將是戰爭中湧現出來的,沒有戰爭即使有名將也浮不出來。
明朝的名將真正輸的有多少?大都死在皇帝,閹黨,奸臣手裡,明朝是自毀長城,明亡也是咎由自取!
-
9 # 容亞升
很簡單,得民心者得天下。當時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農民恨不得明朝早亡,李自成奪權後,又失民心。清軍入關之後是為農民出氣,得到當地農民的支援,迅速擴大隊伍。續步統一中國。明朝的那些名將最終死於孤軍無援之中。
-
10 # 田二40
沒錢了,什麼名將不名將,死了就是名將,沒死就是判途,給你封個五星級上將,不給你一分錢,你去指揮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指揮得動嗎?,就靠你一張嘴,其他人全傻呀
回覆列表
明末對軍事將領的監察問責極重,動不動就棄市、凌遲,最低也是戴罪處自效,所以人人自危,說起來,從將領的角度來說,並不是一心打好戰就可以的了,他們至少有四處敵人,一是邊患清軍,二是內患流寇,三是文官誹謗,四是最讓人恐怖的就是崇禎的猜忌,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包括楊嗣昌等基本都是死在這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