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豬的碎碎念

    多爾袞沒有繼皇帝位這事其實在入關前就已經定了,他不是不想當這個皇帝,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皇太極的舊部不答應,不然他早就坐在那紫禁城金殿的龍椅之上了。入關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兒,咱下面慢慢道來。

    1643年9月21日的晚上10點左右,52歲的皇太極突然猝死於瀋陽故宮的清寧宮南炕之上,等下人發現他後,基本已經涼涼了,由於死的太倉促,他也沒有留下關於傳位的遺囑或者詔書,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下面的統領八旗的八萬全都麻了爪,都不知如何是好,但人人都想著自己做這個寶座。

    當時的一個非常著名的歷史人物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個人便是人所周知的“鰲拜”,沒錯就是韋小寶電視劇中康熙皇帝和摔跤小夥伴們抓的那個鰲拜。此人是皇太極的死忠粉,當時能有能力接任的只有二人,一個是皇太極之長子豪格,一個是皇太極之弟多爾袞,鰲拜的態度堅決站在皇太極之子一邊,但是多爾袞死活不同意豪格繼位,他和鰲拜等人幾乎兵戎相見,爭持不下,形勢極嚴峻。後來多爾袞退了一步,聲稱自己不當也不能讓豪格得逞,他提出讓皇太極的小兒子福臨當皇帝,自己做輔政大臣。這一折中方案最終被大家接受,這便是多爾袞便沒有做成這個皇帝的始末了。

    題外話,福臨就是孝莊的兒子,野史上都說多爾袞之所以讓她兒子做皇帝,是因為此二人有一腿。

  • 2 # 穿越再現彼岸

    皇太極突然駕崩,眾人爭奪帝位

    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因為死前未指定接班人,八旗實力派人物紛紛加入角逐帝位。

    正黃旗和鑲黃旗是皇太極親自掌控的部隊,由濟爾哈朗為代表,正藍旗和鑲藍旗以皇太極長子豪格為代表,他們很快達成一致,推舉豪格為帝位繼承人。但在八旗和議時,遭到正白旗和鑲白旗多爾袞和多鐸的強勢反對,他們推多爾袞為皇位繼承人。雙方僵持不下,部署眾多兩黃旗和兩藍旗人數雖然多,但是多爾袞的兩白旗戰鬥力很強,人數也不少。

    兩個人爭奪帝位,導致群臣選擇站隊,朝廷局勢緊張。

    (八旗旗幟:從左到右依次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滿洲皇室貴族的政治擔憂

    滿洲八旗主要領導者都有共識:決不能八旗內部發生奪位戰爭,導致八旗分裂。

    為什麼吶?

    一、發生奪位戰爭的雙方勢均力敵,縱使一方獲勝,滿族整體勢力將會大大削弱。

    二、好不容易歸順的蒙古各部也將分崩離析,統一的北方局面將會再現混亂局面。

    三、明朝在南方也將獲得寶貴的喘息時間,後金混亂可能導致明朝的攻擊。

    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多爾袞對此明察秋毫,決不能內部開戰。(多爾袞劇照)

    八旗內部的政治妥協

    正黃旗和鑲黃旗是皇太極的看家部隊,濟爾哈朗終於皇太極,兩黃旗大臣持劍進入議事大廳,首先表明一定要皇太極的兒子,如果不立皇太極的兒子就自殺在朝堂之上。這一舉動,直接導致多爾袞難下決心。既然豪格不行就換一個兒子,經過多方協商提出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折中方案提出後,獲得多方支援,豪格雖然是長子但也說不出什麼,一旦反對,其餘六旗都會反對他。那麼福臨繼承帝位有什麼好處吶?

    一、福臨只有6歲,需要其他人攝政,攝政的人選就那麼幾個,選擇的結果是濟爾哈朗做第一攝政,多爾袞為第二攝政。

    二、福臨的母親孝莊太后是蒙古人,這個角色更容易拉攏蒙古各部,加強了滿洲和蒙古的盟友關係。

    三、濟爾哈朗雖然為第一攝政,但是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按照親疏關係是比較遠的。多爾袞雖為第二攝政,實權將會落到他的手中。(孝莊太后和福臨劇照)

    這場帝位爭奪戰最大的贏家是福臨,獲得帝位;其次,多爾袞獲得朝廷的實際控制權;最大的輸家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多爾袞的後續手段

    1648年,豪格得勝班師回朝,順治帝設宴慰勞將士。睿親王多爾袞因爭帝位早就對他不順眼,時刻蒐集他的違法證據。不久,就以手下將領冒名頂功,起用犯罪之人的弟弟為罪名下獄。進得去牢獄,出不了牢獄,40歲的豪格竟然猝死獄中,當時的人都清楚是多爾袞出手弄死了豪格,他的福晉也被多爾袞收入王府了。

  • 3 # 歷史課課代表

    公元1643年,五十二歲的皇太極突然駕崩,由於皇太極去世的太過突然,臨終前沒有並沒有立太子,也沒有說明誰是新君,所以在皇太極駕崩後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問號:那就是,誰將繼承皇太極留下的皇位?

    而當時的清朝上層有著四股勢力:

    一、以多爾袞和多鐸兄弟為首的兩白旗勢力:這股勢力最為強大,當年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被擁立繼位,他強迫多爾袞的母親大妃阿巴亥殉葬,使得多爾袞稱臣十七年,皇太極死後,多鐸積極聯絡朝臣和各旗主,為多爾袞即位大造輿論。

    二、以肅清王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勢力:這股勢力不容小覷,肅清王豪格是皇太極長子,在皇太極生前就深受寵愛,皇太極每次出征都將他帶在身邊,後來封為親王后又讓他掌管戶部。豪格身邊有很多忠於皇太極的老臣,他們都極力贊成豪格繼承皇位。

    三、以禮親王代善為首的年長勳貴宗室勢力;禮親王代善是努爾哈赤長子,是當時清廷輩分最高,年紀最長的宗室元老,雖然禮親王不會也不想稱帝,但是繼位的新君一定要是得到了代善等宗室的認可才算合法。

    四、以孝端文皇后為代表的蒙古后妃勢力:當時的皇太極後宮中最有權勢的五宮后妃皆出自蒙古科爾沁部落,又都是博爾濟吉特氏,孝端皇后無子,如果多爾袞即位,她將成為尷尬的皇嫂,這是她不願意看到的,而早已成年的豪格顯然也不會聽從她這個繼母的,況且即位的新君是否能照顧蒙古各部,也是各宮蒙古妃子關注的。他們也希望新皇帝的身上留著蒙古人的血統。

    以上是當時清朝上層最為有實力的四股勢力,再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多爾袞鬥敗了豪格勢力,古代繼承製度是父死子繼,若無子才是兄終弟及,所以多爾袞無法直接即位,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作為多方勢力妥協的產物,在睿親王多爾袞的擁戴下即位,是為順治皇帝,而多爾袞成為了和濟爾哈朗並尊的攝政王,後來他又排擠掉了濟爾哈朗,自己成為了皇叔父攝政王,最後又成了皇父攝政王,成為了順治初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 4 # 葦說定製化運營

    他是滿洲最勇敢的勇士,清王朝正式建立時最大的功臣,順治即位後滿朝最大的統治者,和順治皇帝的額娘莊妃扯上太多的緋聞,這就是多爾袞。一生有過輝煌,有過痛苦,有過無奈,太多太多的感情聚集在一起,串起他不凡又複雜的人生。

    眾所周知,多爾袞的老爹努爾哈赤有“七大恨”。人類戰爭史上很講究 “師出有名”,先指責對方哪那做得不對,置自己於道德制高點上,然後再發兵開打,因此努爾哈赤的“七大恨”部分內容多少有些牽強。

    對比努爾哈赤的“七大恨”,多爾袞其實也有“七大慘”,這“七大慘”貫穿了多爾袞的一生。

    一、身世慘

    多爾袞的母親是阿巴亥,無奈在努爾哈赤死後被殉葬,那年多爾袞14歲。本來是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娃娃,卻從小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面對皇太極不敢大聲說話,眾兄弟間被戳戳點點。

    二、身體差

    率領八旗勁旅進入山海關,後來入主中原的多爾袞應該是孔武有力吧?其實不然,他是一個病秧子。豪格說多爾袞是“有病無福”之人,多爾袞雖然勇猛作戰,但是他的身體卻沒有那麼強健,他身材細瘦,體弱多病,而且還素患風疾,現在說的風溼和高血壓之類的。因為高強度的作戰,他還經常頭昏目眩(腦補林元帥),也有可能有偏頭痛。

    三、與皇位多次失之交臂

    順治入主北京,而真正締造了大清王朝的人卻是多爾袞。論出身、資歷和戰功,多爾袞完全可以當大清皇帝。但性格決定命運,多爾袞這個人太顧全大局,太雄心偉略,太心思縝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就是想的太多了、太深了、太遠了。如果他衝動那麼一點點、冒險那麼一點點、自私那麼一點點,就差那麼一點點,歷史就會改寫。

    至少,多爾袞有三次機會登上帝位,而且機會是一次比一次大。第一次是努爾哈赤去世,第二次是皇太極去世,第三次是清軍入關。

    當然了,多爾袞雖然無皇帝之名,卻又皇帝之實,無比糾結的他更多是站在自己是愛新覺羅子孫的角度去看問題。如果他能料到自己死後被順治清算,估計無論如何也會下狠心的。

    四、跟孝莊沒那麼和諧

    首先值得一說的是這二人可不是青梅竹馬,二人的童年一個在遼東,一個在內蒙中東。相隔幾百公里,哪來的兩小無猜?多爾袞11歲結婚,孝莊13歲嫁皇太極,在這之前二人或許根本不認識。

    然後就是一個千古謎案了——孝莊下嫁多爾袞。到底嫁沒嫁,誰都不好說。如果沒有嫁,撐死了二人是互相利用的同事關係。如果真的嫁了,也會不會是因為單純的利用呢?

    五、無後

    據《清史稿》等史料記載,睿親王多爾袞因無子,弟弟豫親王多鐸將五子多爾博過繼給他。順治清算多爾袞後,其繼子多爾博歸宗回豫親王府。1773年,乾隆皇帝給多爾袞“平反”,多爾博又重歸多爾袞一系,其後人仍襲睿親王的爵位。

    多爾袞一脈,僅僅有一個女兒而已。多爾袞一生無子,只生有一女東峩,生於1638年。順治七年多爾袞薨逝,被秋後算賬。東峩被交由信郡王多尼看管,由此再無記載。

    六、死後遭清算

    多爾袞死後不久,在順治“指導”下其政敵便紛紛出來翻案,揭發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議了阿濟格的罪,然後恢復兩黃旗貴族的地位,提升兩紅旗的滿達海、瓦克達、傑書、羅可鐸等。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見勢頭不對,也紛紛倒戈。在這種形勢下,先興羅什等五人獄,然後便正式宣佈多爾袞罪狀,追奪一切封典。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順治剝奪多爾袞封號,並掘其墓。

    七、身後罵名滾滾來

    魯迅曾說“滿清殺盡了漢人的骨氣廉恥”。清軍入關後在中華大地幾乎都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就初定了大局。可這時候,多爾袞悍然就釋出了“剃髮令”。後來民變、兵變愈演愈烈,才引發了嘉定三屠、江陰81天等等事件。

    這個事情對於漢人及漢文化來講,確實是一個災難。然而,作為滿洲貴族、大清實際統治者,多爾袞從政治層面考慮卻也正常。剃髮令一出,激起了各地的反抗,滿清統一全中國的步伐也延緩了,但是卻保證了滿清政權日後的有力統治。真正的政治家,不僅注重眼前,更著眼長遠。

  • 5 # 歷史寶藏

    李自成進京,崇禎皇帝吊死,明朝滅亡。對清朝來說,這是問鼎中原的最好的機遇。

    如果這個天上掉餡餅的歷史機會不及時抓住,錯過後再想入關可就不容易了。

    但是偏偏在這個時候,滿族內部也不安生。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年僅五十出頭的皇太極猝崩於盛京後宮,皇太極驟逝,並無安排繼承人的問題,滿族內部一度十分混亂。

    皇太極像

    多爾袞和豪格兩個人都想當皇帝,所屬之黃旗和白旗爭起來,險些內部火併。

    多爾袞像

    豪格像

    但是,清朝的高明就在於它內部協調,兩個人都不做皇帝,捧出一個小孩福臨 (即順治)做皇上,他們輔助順治。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本應名正言順做皇帝。但其叔父多爾袞能幹,權力和勢力大,也想做皇帝。

    如果他們兩人內鬥起來,清朝也就進不了關了,即使勉強進關也難成功。

    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面前,他們兩個能夠妥協、調和,內部解決了這個矛盾,為不久揮師人關鋪平了道路。

    這是歷史上很重要的經驗教訓。所以歷史的機遇只能被那些善於駕馭局勢的能人抓住,如果他們兩人只顧爭權奪利就會失去機遇。

  • 6 # 秋媚讀史

    皇太極繼承汗位後,為了集中權力,多次打擊原有的貴族,比如代善、阿敏等人,但對多爾袞整體比較優待,不斷地給他加官晉爵。崇德年間,皇太極以天子之尊君臨八旗,卻在權力達到頂峰時頒佈詔書:

    “朕素於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一切家事俱不預聞——《清太宗實錄》”

    即承認八旗諸王貝勒對所屬人員擁有相對獨立的管轄權,不受皇權干涉。這種妥協,由此也帶來一個問題,幾位大佬尤其是多爾袞的力量可以制衡皇太極的子孫,這就會在權力交接時產生麻煩。

    皇位突然空缺,兩虎相爭

    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由於其生前沒有預立接班人,以至留下權力真空,統治集團急需一位新的代理人。各大派系加緊活動,“初選”產生兩位大熱門,一個是豪格,一個是多爾袞,雙方互不相讓。

    多爾袞的優勢

    一、皇太極之弟,輩分高於豪格,按照遊牧民族傳統的兄終弟及制,他很有競爭優勢;

    豪格的優勢

    一、皇太極的長子,如果按照父死子繼原則,他優勢明顯;

    二、他有三個旗的“支援”,即兩黃加正藍。

    代善表態支援豪格,他並不是對豪格有好感,而是對多爾袞不滿,當年多爾袞參與過對兩紅旗的打擊;

    濟爾哈朗受皇太極之恩,因而主張立皇子;

    阿達禮是代善的孫子,看爺爺表態了,他沒發話。

    此時的豪格,比多爾袞、多鐸、阿濟格兄弟三人,牌面上似乎優勢。但他表示了一下謙虛,說了幾句自己何德何能、才疏學淺之類的話。多鐸見狀,趁機切入,你豪格既然已經承認才疏學淺,就不應該當皇帝了。

    豪格很生氣,坐在一旁不說話。這時,鰲拜、索尼等兩皇旗將領“設兵護門”,甚至對諸王宗室成員“佩劍而前”,要求“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以阻擋多爾袞上位,並揚言道:

    “吾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瀋陽狀啟》”

    但兩黃旗沒有明確表示擁戴哪位皇子,留下了迴旋的餘地。

    兩黃旗的強硬態度,導致各方劍拔弩張,阿濟格、代善相繼退場,會議瀕臨流產。多爾袞在最後關頭提出立福臨為帝、自己與濟爾哈朗輔政的方案。幾乎絕望的八旗諸王以及兩黃旗將領如釋重負,沒有就輔政二王問題進行任何討價還價,就一致透過。

    爭奪皇位的兩位熱門人選都有明顯劣勢,福臨的繼位是八旗諸王勢均力敵的產物

    豪格的劣勢,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真正的支持者少。代善的支援力度並不十分堅決;濟爾哈朗支援皇子,態度曖昧。

    二、兩皇旗的目的不純。兩黃旗與皇權捆綁一起,與其他旗矛盾很大。清朝前期,在具有家族性質的八旗制度中,各旗成員與本主的聯絡遠勝於對皇帝的關係。

    一旦其他旗主上位,兩黃旗利益勢必受損。這就決定了兩皇旗大臣不願立即改變自己的隸屬關係,而投入其他旗主。他們支援豪格,實際上是保護自己。但皇太極其他兒子繼位,同樣可以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他們也願意接受。

    三、軍事、政治才幹方面,豪格不及多爾袞。豪格之前有皇太極撐腰,路走得比較平坦,大風大浪經歷比較少;打仗比較多,但很多戰役都是掛名,立大功的還是多爾袞。

    豪格一看,自己當不了皇帝,多爾袞也當不了,反正當皇帝的是自己親弟弟,因此也就同意了。

    多爾袞的短板與心機

    一、兵力沒有絕對優勢。多爾袞的兵力只比豪格多幾個牛錄,即使他打贏了,也會損失慘重,沒準最後還會便宜代善和濟爾哈朗。

    二、以退為進,為自己爭取一個攝政王的職位。將來慢慢除掉豪格,再透過建功立業,皇位還可以搶回來。

    三、以大局為重。滿清如果為了皇位繼承人而內訌,佔便宜的是明朝,定鼎中原的小目標也會遙不可及。

    擁戴福臨繼位,多爾袞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權勢,而且可以維持整個滿清的團結,甚至還能鞏固滿蒙聯盟。

    秋媚說:福臨的皇位,偶然性中帶有必然。多爾袞與豪格誰也不服誰,兩人鷸蚌相爭,才有了福臨的繼位。也只有福臨繼位,才能讓八旗諸王接受。

  • 7 # 蘆雪庵史論

    清初第一權臣多爾袞,也是滿清入關的主要指揮者,一生致力於地位的追崇,但卻始沒有能夠稱帝。被後人追諡為“清成宗”還沒幾個月,就被順治皇帝剝奪封號,挫骨揚灰。多爾袞究竟為什麼不稱帝,難道真的是因為感情羈絆嘛?

    首先要宣告的一點,歷史上並不存在“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千古奇談,那些都之時小說家言,為了製造更多的噱頭。身居高位的人往往是理性大於感性,只有不夠價的政治籌碼,沒有舍不棄的兒女情長。所以說,多爾袞沒有當上皇帝,並不是因為感情豐富,而是條件惡略,根本不允許他君臨天下。

    錯綜複雜的政治勢力

    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毫無徵兆的猝死,卻留下了一個皇位繼承的難題。滿族和漢族不同,他們對嫡長子繼承製度並不過分看重,而且歷來是“立賢不立長”,這就惹出了不少麻煩。要是在中原王朝,皇帝猝死嫡長子繼位就行,沒有嫡長子就庶長子或者嫡長孫繼位,但是滿清那些事,要比這個麻煩的多。

    滿清是傳統的遊牧民族,在努爾哈赤建立軍民八旗制度後才逐漸開始了封建化的歷程。皇太極建立的大清國。很大程度上夾雜者大量遊牧政治體系,“議政王制度”便是其中之一。凡是有功勳的親王,都會直接參與朝政,才成為一股股政治勢力。

    皇太極的暴斃使得多爾袞看到了希望,他在皇太極手中蟄伏十七年,從年齡較小的王爺當中一躍而成為大清國重要的政治力量。他與兄弟阿濟格、多鐸,共同組成了睿親王勢力,對著皇位磨刀霍霍。

    另一股勢力來自於皇太極長子豪格。前面說過,滿清不講究嫡長子繼承製度那一套。所以,戰功能卓著的皇長子豪格應該是名正言順的繼承皇位。豪格麾下的支持者大家並不陌生,就是來自兩黃旗的索尼、鰲拜等康熙初年的重臣。

    還有一股勢力來自於正紅旗的代善。這位努爾哈赤的長子、後金四大貝勒之首,雖然在政治上失去了優越性,但是仍舊掌握這十分龐大的軍事資源,況且她還是以前的廢太子。對豪格與多爾袞,作為族長的代善無形之中就給他們施加了壓力。

    奪位之爭

    皇太極已死,大位卻久久不能定下來。此時的兩白旗與兩黃旗,代表著多爾袞與豪格兩股勢力,雙方劍拔弩張,火藥味十足。此時有兩個十分關鍵的人物出現,一個是鑲黃旗手握重兵的鰲拜、一個是文武雙全的索尼,此二人都是豪格的支持者。

    後來,代善因為皇位之事懸而未決,決定召開一次會議,將豪格、多爾袞等人都召來,其中也包括各旗主中的重要將領。索尼、鰲拜等人早就歃血為盟,約定共同擁立肅親王豪格,“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

    會議上。多爾袞稍微做了一下試探,就引起了索尼、鰲拜等人的再三反對。鰲拜據理力爭道:“擁立豪格為順應祖宗家法,而且肅親王戰功卓著,堪此大任,如果不擁立肅親王,我甘願跟隨先帝於地下!”

    多爾袞見相持不下,只能做出退讓。其實多爾袞此人也是頗有韜略,他見此時雙方寸步不讓,於是搶先一步提出擁立皇子福臨為帝。此一舉,不僅僅獲得了滿清貴族的認可,也使得多二滾在這次政治鬥爭中拔得頭籌。

    因為多爾袞明白,兩黃旗是不想讓自己當皇帝,兩白旗是不想讓豪格做皇帝,其他各旗也在相互觀望,多爾袞的退步,迫使者豪格也作出了退步。多爾袞的提議一經提出,立刻獲得了以代善為首的旗主支援。福臨順利繼位,作為擁立者之一的多爾袞,被聖母皇太后冊封為攝政王,豪格徹底失勢。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之後,迅速展開了對大明王朝、大順王朝、四川張獻忠等勢力的討伐。在此過程之中,多爾袞不斷培植自己的力量,在歷次戰爭之中不斷削弱兩黃旗的勢力。入住中原之後,多爾袞權勢更大,但是,多爾袞到死都沒能稱帝。

    原因有以下幾點:

    2.政治勢力仍舊複雜。多爾袞雖然在仕途上順風順水,一度成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但是以代善、鰲拜、索尼等為首的滿清勳貴仍舊是手握重病,成為中流砥柱,多爾袞仍舊面臨很大風險。

    多爾袞不僅沒有當機立斷,反而使得順治皇帝對多爾袞恨之入骨,在順治親政之後,便下旨剝奪其所有爵位,挖墳掘墓,挫骨揚灰!

    【奇思巧言班門弄斧,秦風漢韻談論古今!】

  • 8 # 一鑑觀

    事情的背景是明朝內亂,李自成佔了北京,而李自成的政權並不是很穩定。

    這是滿清入關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可是偏偏這個時候,皇太極突然病逝,滿清集團一下沒有了核心領導人物。

    有去的就有來的,皇太極的繼位者有兩個人。一是長子豪格,二是弟弟多爾袞。

    為什麼這麼大的爭執?

    通常情況下,皇帝駕崩了,自然是有兒子來繼位。除非是這個皇帝沒有兒子,才會在子侄輩裡選一個品德兼優的人來繼承皇位。

    但是皇太子有兒子,也一樣很優秀。那麼作為弟弟的多爾袞為什麼要爭皇位呢?

    有兩個原因。

    一是滿清當時並沒有入關,很多習俗是和中原的漢人不一樣的,比如娶妻的風俗。

    二是因為多爾袞是一個有著非常大的戰功的人,軍隊之中,他的嫡系部隊甚多。朝堂之上,支援他的人也很多。

    所以,多爾袞敢於去爭皇位。

    這個時候,雙方爭執很大,幾乎就要兵戎相見。

    可以說是內部十分的不團結,內耗相當的嚴重,眼看就要失去進關的好時機。

    後來,莊妃也在皇位上動了心思。因為和多爾袞的特殊關係,多爾袞決定不再內耗,提議由福臨繼位。

    這個提議得到了豪格方面的同意,因為這是一個雙方妥協的結果。

    而且有一點很重要,他們彼此都是輔政大臣。同時內心也都想著將來有一天把皇位取而代之。因為福臨畢竟太小了。

    後來在入關和對李自成的戰爭之中,豪格逐漸被多爾袞超越,兩個人的地位和話語權不在一個層次上了,多爾袞徹底佔了上風。

    入關以後多爾袞不是皇帝勝似皇帝,作為攝政王,把握朝政大權的同時,甚至還把握著孝莊太后的閨房。

    多爾袞有多個機會取而代之,但是卻沒有真正的開始行動。或許是順治慢慢長大,多少有了自己的勢力,或許是對子孝莊的情感,讓他沒有動作。

    即便這樣,多爾袞死後以舊被追封為:清成宗。

    但是僅僅過了兩個多月,便被順治毀屍掘墓,也許對於順治來說,他是童年的陰影。

  • 9 # 清史宴

    多爾袞一生有三次問鼎至尊的機會

    可惜的是與帝位有緣無分,種種原因使其接二連三的與皇位失之交臂。

    第一次☞努爾哈赤駕崩

    年僅七旬的努爾哈赤,在率兵圍攻山海關外的寧遠城時,不幸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打傷,自知時日無多的努爾哈赤,開始著手安排汗位的繼承人,其指定的繼承人便是年幼的多爾袞。

    努爾哈赤為何會選擇年少的多爾袞,而不選擇已經成年,且戰功赫赫的代善、皇太極等兒子呢?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多爾袞本人才智過人,令一生閱人無數的努爾哈赤堅信,此子絕對可以領導大金開疆拓土;二是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深得努爾哈赤的寵信。

    雖然努爾哈赤想讓幼子多爾袞繼承汗位,無奈多爾袞的實力不允許,努爾哈赤時期的政權,還未進化到中央高度集權,也就說是大汗並沒有絕對的領導權,一切還都是拳頭說了算,所以努爾哈赤駕崩之後,失去了父親的多爾袞,根本無力問鼎至尊,能活著已是萬幸。第二次☞皇太極駕崩

    當年父親努爾哈赤駕崩之時,由於年齡尚幼,無力角逐至尊寶座,但在哥哥皇太極駕崩之時,一切可就不同了,多爾袞不但長大了,而且手握重兵,更是戰功赫赫,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皇太極未留下遺詔。

    此時對於皇位多爾袞可謂是志在必得,然而事情並未多爾袞想的那麼簡單,首先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極力反對,且拼盡全力也要與多爾袞爭奪皇位,其背後有兩黃旗加正藍旗共三旗的勢力支援,如果多爾袞一定要做皇帝,那麼八旗之間勢必內訌。

    為了顧全大局,多爾袞不得不選擇退讓,但又不能讓豪格做皇帝,所以多爾袞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那就是由皇太極的幼子福臨即位,然後由其和濟爾哈朗來擔任攝政王,雖然多爾袞未能做上皇位,但成了大清實際上的皇帝。第三次☞率領八旗入主北京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了大明的首都北京城,崇禎皇帝被迫與煤山自縊,立國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就此滅亡,至此天下大亂之際,多爾袞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收服一代梟雄吳三桂,順利入主了北京城。

    此時的多爾袞權勢滔天,人生達到了巔峰,在滿清政府中,擁有絕對性的權威,其不但晉封自己為“皇父攝政王”,還將象徵皇權的玉璽帶回家,理由是釋出詔書方便,若多爾袞想在此時廢帝自立,真的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但是多爾袞沒有這麼做,至於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已無法得知,有說是因為孝莊太后從中全力斡旋,甚至獻身於小叔子多爾袞,但是否真的是這樣,或許只有多爾袞自己才清楚,不過我認為他沒有廢帝自立,應該是因為他沒有兒子這一關鍵因素。雖然多爾袞沒有做過皇帝,但是他對滿清帝國的貢獻,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可以說如果沒有多爾袞,滿清能否入主中原,亦是未知數,其政治和軍事才能,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絕對都是最頂尖的。

    多爾袞的一生有四大不幸,分別是幼年喪父、喪母,一生無子,年僅三十餘歲英年早逝,死後受盡順治帝的凌辱,尤其是死後被順治帝徹底的清算,多爾袞若地下有知的話,估計要從墳墓裡跳出來找順治算賬。

  • 10 # 君臨天下Q

    多爾袞作為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人,為清朝一統中原大業立下汗馬功勞,在其去世後,被追封為“清成宗”。雖然其後遭到順治帝的清算。乾隆朝時期,多爾袞給予平反昭雪。多爾袞作為大清朝的攝政王,曾經權傾朝野一時,順治帝雖然作為清朝的皇帝,但是在多爾袞輔政時期,清朝的實際掌權者其實是多爾袞。多爾袞曾經有三次與皇位有緣,最終都是擦肩而過,其中既有歷史特殊原因,也有現實原因以及封建禮儀導致最終多爾袞沒有繼位皇帝。

    首先,歷史的特殊原因,多爾袞實力不允許。

    公元1626年,後金的創始人努爾哈赤突然去世。後世傳聞努爾哈赤中意的繼位候選人是多爾袞。

    當時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深受努爾哈赤的寵愛,先後為努爾哈赤生育三個兒子。當時多爾袞與多鐸年僅十多歲,就被努爾哈赤封為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旗主。要知道,在努爾哈赤執政的後金時期,想要成為一旗旗主,需要透過多年的征戰,憑藉足夠多的軍功才可以成為旗主。

    因此,可以看出努爾哈赤對於多爾袞的寵愛。

    但是,當時多爾袞年紀還非常小,雖然作為一旗旗主,因為沒有軍功,自然威望不夠,努爾哈赤去世後,清朝當時威望最高的是四大貝勒,四大貝勒常年征戰沙場,功勳卓著,在八旗中威望甚高,最後,四大貝勒逼死阿巴亥殉葬。在眾人的推選下,皇太極繼承後金大汗。多爾袞因此,第一次與皇位擦肩而過。

    其次,孝莊太后作用與八旗其他勢力阻撓。

    公元1643年,皇太極在盛京突然駕崩,沒有確立好繼承人問題。當時最具有繼承帝位的候選人,一個是多爾袞,另外一個是豪格。

    多爾袞在皇太極時期,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先後讓蒙古各部落臣服,之後征戰北韓,在解除大清的兩翼安全之後,多爾袞跟誰皇太極征戰遼東,尤其是在松錦大戰中,多爾袞指揮這場戰鬥,臨危不畏,最終全殲松山、錦州的明軍。此後,多爾袞在八旗中的影響力大增。

    因此,多爾袞在皇太極駕崩之後,成為皇位候選人之一。

    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雖然是在輩分上,比多爾袞矮一級,可豪格的實際年齡比多爾袞稍長,自然,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也是軍功卓著,在八旗中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視,其背後除了皇太極的兩黃旗的支援之外,其他的旗主也有暗中支援豪格繼位大統。

    因此,多爾袞三兄弟雖然佔據三旗的優勢,與豪格的實力相當。自然作為皇位候選者,兩位誰也不會讓著誰。

    此刻八旗距離入關僅差一步之遙,明朝已經是日落西山。如果此刻雙方互相火拼,八旗軍實力必須會傷筋動骨。

    在這歷史關鍵時刻,一個女人走向清朝的政治舞臺,這個就是清朝後來大名鼎鼎的孝莊太后,此刻充分展現了孝莊的政治才能。

    孝莊先給多爾袞講述目前大清面臨的政治形勢,除了豪格這個實力相當的皇子競選人,還有其他八旗親貴大臣,這些大臣是否反對多爾袞,暗中支援豪格,或者更多也想參與爭奪皇位。這些暗中的勢力也不容小視。同樣,豪格也面臨這樣問題,關鍵此刻,距離八旗入關就差最後一步。

    孝莊充分講述太祖、太宗以及多少八旗將士經過多少年的浴血奮戰,才建立如今的大清朝的局面,清朝入關,就可以實現大清祖宗一統江山的願望。然後,孝莊會與多爾袞達成某些政治利益,讓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因此,在多方勢力的綜合下,多爾袞再次與皇位擦肩而過。

    再次,封建禮儀以及漢文化的影響。

    公元1644年,北京城在李自成兵圍下,崇禎帝吊死煤山,同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多爾袞帶領八旗雄師入駐中原。之後,清軍如摧枯拉朽的趨勢完成統一大業。

    此刻,八旗雄師的精銳主力都在關內,盛京的順治帝僅僅是一個傀儡皇帝罷了。多爾袞完全可以在北京城自立為皇帝。

    此刻,多爾袞面臨的是封建等級禮儀以及漢文化的影響,漢文化講究的繼位的正統性,如果多爾袞自立為皇位,難逃史官以及後人冠以謀朝篡逆的罪名。

    貝勒說:古人云:天時、地利、人和。多爾袞前後數次與皇位失之交臂,令多爾袞自己也萬萬沒想到的是,多爾袞在去世後,被追封為“清成宗”。這也算圓了多爾袞一生帝王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兩年都在流行精釀啤酒,精釀啤酒跟平常的啤酒有啥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