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度:指小兒初生之時。
2、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3、赤子、襁褓:泛指不滿週歲的初生嬰兒。《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周晬:指嬰兒週歲。
5、孩提:本指孩兒尚處襁褓發笑時。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老子》:“如嬰兒之未孩。”也作“孩抱”“提孩”。後泛指孩兒兩至三歲。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6、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開始學話的小孩。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
7、垂髫、髫年、始齔、童齔、總角:泛指幼童時期。古代兒童尚未束髮時,短髮是自然下垂的,故稱之,也稱作“垂髮”。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女孩7歲換牙稱“髫年”,男孩8歲換牙稱“齠年”,故有七八歲又有“始齔”“童齔”之稱。有時束髮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童年時期又稱“總角”。《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8、黃口:指十歲以下兒童。本指雛鳥發黃的嘴,借指兒童。古代戶籍制度常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兒童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
9、幼學:十歲兒童。《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10、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11、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1、度:指小兒初生之時。
2、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3、赤子、襁褓:泛指不滿週歲的初生嬰兒。《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周晬:指嬰兒週歲。
5、孩提:本指孩兒尚處襁褓發笑時。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老子》:“如嬰兒之未孩。”也作“孩抱”“提孩”。後泛指孩兒兩至三歲。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6、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開始學話的小孩。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
7、垂髫、髫年、始齔、童齔、總角:泛指幼童時期。古代兒童尚未束髮時,短髮是自然下垂的,故稱之,也稱作“垂髮”。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女孩7歲換牙稱“髫年”,男孩8歲換牙稱“齠年”,故有七八歲又有“始齔”“童齔”之稱。有時束髮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童年時期又稱“總角”。《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8、黃口:指十歲以下兒童。本指雛鳥發黃的嘴,借指兒童。古代戶籍制度常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兒童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
9、幼學:十歲兒童。《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10、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11、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