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列子》是先秦時著作集,內容多記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紀昌學射等,形象鮮明,含義深刻,直到現在,仍有較高的文學意義及思想寓義。 《列子》,相傳為戰國時列禦寇所著。列禦寇,亦作圄寇,圉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市)人。師事金丘子林(名林,鄭人),學本於黃帝、老子,好虛靜,不與人交往,終身不仕。其學說“主正”、“貴虛”、“主正”即接受儒家“正名”學說,即要求名實一致;“貴虛”本於道家學說,主張“虛無”,一切聽其自然,不要有所作為。列子著書二十篇,凡十萬言,今僅存八篇,計有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唐天寶年間,詔號《列子》為《沖虛真經》,作為道家的經典之一。
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列子》是先秦時著作集,內容多記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紀昌學射等,形象鮮明,含義深刻,直到現在,仍有較高的文學意義及思想寓義。 《列子》,相傳為戰國時列禦寇所著。列禦寇,亦作圄寇,圉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市)人。師事金丘子林(名林,鄭人),學本於黃帝、老子,好虛靜,不與人交往,終身不仕。其學說“主正”、“貴虛”、“主正”即接受儒家“正名”學說,即要求名實一致;“貴虛”本於道家學說,主張“虛無”,一切聽其自然,不要有所作為。列子著書二十篇,凡十萬言,今僅存八篇,計有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唐天寶年間,詔號《列子》為《沖虛真經》,作為道家的經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