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編劇演繹法
-
2 # 流火57煒oO
他們也很重要!!!
他們起襯托主演的作用!!!
他們也是推進劇情發展的因素!!配角和主角的關係方面。可以起到陪襯、烘托主角的作用。
有些戲需要配角來調節氣氛和演出節奏。
配角本身也是一定人群的代表,會起到強化影視劇主題的作用。 配角是能使劇情更完美的角色。
主角:主要的故事中心人物,故事情節圍繞此人物展開。 配角:故事不可能就一個主角,當中肯定還有其他人的穿插。就是配角,也要他的故事情節,不過是次要的但也有一定的地位存在性,兩者結合才有完整的故事情節。
配角,在配合主角的情況下,也可以讓觀眾記住、喜歡。
其實創作者對於配角的重視與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影片的整體質量。因為人們往往對於一部電影評價的好壞與否,除了跌宕起伏的劇情外,便是劇中那一個個使觀眾產生共鳴的角色。而所建立的角色是否能夠打動人,並不能完全去依賴主角完成,因為這樣傳遞給觀眾的的情感及資訊會達到一個飽和度。相反,讓配角去完成功能性及情感性作用等,則往往會恰到好處。
這在好萊塢是非常常見的,尤其是皮克斯這幾年的作品。比如去年大熱的《尋夢環遊記》裡的那隻最後變成“亡靈的嚮導”小狗丹丹。
在一開始,它所給人的感覺是那種蠢萌、傻乎乎、時不時還會犯錯。
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當我們的主角跌入懸崖最無助最絕望的時候,配角功能性的作用併發揮出來——是這隻小狗丹丹找到了無望的主角使其獲得“希望”,劇情在此出現“反轉”,主角開始“逆襲”。但如果是主角依靠自己強行自救,這樣效果則會大打折扣。
同樣,配角的存在可以使得情感得到很好的宣洩。如《頭腦特工隊》裡讓無數人淚下的Bing Bong。
《頭腦特工隊》裡的主角理所應當是那人類的五個重要情緒,而Bing Bong所代表的可以說是所有人那被遺忘的記憶。當人們不得不去長大時,必然要去遺忘一些曾經深藏在自己內心許久的記憶,這是每個人成長中都會有卻常被忽視的經歷。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當Bing Bong“死去”時,無數人潸然淚下,觀眾所感動的不僅是劇中的人物,同樣也是對自己過去的追憶。透過配角從而使人物給觀眾帶來情感上的共鳴。
畢竟我們嚮往我們是生活的主角,但長大後發現並不是如此。當然,如果處理的不好,則再怎麼煽情也是無濟於事。如張藝謀《長城》裡的鹿晗所飾的小兵一角。
劇中鹿晗所飾的小兵性格非常膽怯、特別的懦弱,並常常犯錯。但到了關鍵時候,為了大義,毅然決定犧牲自己,於是就有了上面的回眸。有沒有覺得這樣的人設很眼熟?
但很可惜,這部影片的商業性的考慮遠大於電影劇作本身。於是整部影片都顯得非常的著急,這部分人物還未在觀眾心中得到很好的建立,就開始加工追趕進行下一個情節及人物的出場,以至於鹿晗的“犧牲”本該是昇華部分卻並未使得觀眾情緒得到很好的釋放。
導演黃信堯在映後交流中就表示,釋迦這個角色是在劇本完成後最後才加的。當劇本完成時,他始終覺得自己的電影總是缺些什麼,於是就有了釋迦這個角色。片中的釋迦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即使好朋友肚財被警察抓了也是無動於衷。他就像代替導演本人進入電影當中一樣,在影片中一直安安靜靜的審視著劇中所有人物的發展與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