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慕竹詩詞彙
-
2 # 摩西l週末驛站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讀懂任何一部作品都應該瞭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和想要表達的意思,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如果是從作品研究的角度考慮,應該是需要註釋的,除非讀者對作者非常的熟悉!
另一方面來說,文學作品本來就是修心養性,放飛自我情感的一種媒介,如果不看註釋去解讀一個作品,那就等於是在一堆別人的文字中尋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也說不上錯!
-
3 # 使用者5165436104905
“無門關即非無門關是名無門關。”
沒有註釋,誰也不懂!有了註釋,註釋者也莫名其妙?空、破而已!
“無門關即非無門。關是名無門關。”
誰都懂!一讀即明,何須解釋?
-
4 # 天方夜談2020
第一是歷史的角度。文言文跟現代白話文有著巨大的區別,並且語法都不一樣,而且古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斷句,然後瞭解其意思。然而古人在日常交流當中也並非使用文言文,也就是說他們官方文書是用文言文書寫,日常交流,仍然是用口頭語。這就會形成,兩種不同型別的語法,一套是寫文章用的文言文,另一套是日常交際用語語法。
第二階段,白話文的形成。而現在的白話文是相對於古代的文言文而言,它的形成時間是清末就開始的一種文體改革。其中以胡適作為文體改革派的先鋒。如果你看過一個電影叫《建國大業》,裡面有一個鏡頭,是胡適在給學生上課。他提出要搞這種白話文。有個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無能為力”用白話文怎麼說?胡適當時就給了一句話說:“幹不了”。這也是反應了那個時代。說白了今日的白話文就是新文體,夾雜著口語的一種通俗文言文。
-
5 # 桃心灼灼
古語“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但是,文言文僅限於作文時用,平時說話還是白話。
韓愈說“師這,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古時私塾先生也是要為學生講解大意的。
所以對於初學者來說,即使是古人,也是需要註釋的。
-
6 # 現象影像
當然。古人不一定都懂古籍的,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要學習的,而自學的時候就得依靠註釋本,否則讀不懂.註釋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古代的書流傳幾百年後就已經有很多人看不懂了,比如先秦的文章到漢朝就已經有不少人看不懂了,因為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後代的人看不懂當時的一些話是很正常的,更何況有些典故之類的,不是隨便就可以知道的,於是道就有大學者出來註釋古文,後來又過了幾百年,語言又變專化了好些內容,於是又有人看不懂關於漢時的註解了,於是又有學者出來註釋漢時的註釋了。到現在我們只有先讀懂了註解然後才能讀懂正文,一般一部好的古籍是有好幾個注家的,他們很多不是同一個時代的.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有人想借助古籍來宣傳自己的觀點,所以他要屬註釋古籍,且是採用"六經注我"的方式,然而這種註解方式是不可盡取的.
-
7 # 伯垚論譚
古人讀書自然需要註釋。因為時代在變遷,後人對前人所處的時代沒有辦法穿越回去瞭解。只好讀書,而古書中名物稱呼變化很大,不同地區對同一物也又不同的稱呼。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不斷有人對前代的書籍進行對照解釋,這也就是註釋的工作。
以孔子的著作《春秋》為例。孔子寫得很簡略,後人很難讀明白,這時候左丘明出來,對孔子的微言大義進行詳細一點的敘述和解釋,這就是《左傳》。但是當時或者以後的人,對《左傳》也都不明白,還需要進一步的解釋,也就有了注,僅僅有注,還不行,只好進一步解釋,就又有了釋。
這種現象即使在現在還在發生。一個人對其他人所說的語言無法理解,就需要有人用他能夠聽明白的話來說給他聽,也是屬於註釋的行為。
回覆列表
一般情況是不需要,因為古人看文言文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看白話文,想象下我們看現代小說需要註釋麼!但是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古人看比他們時代更久遠的古籍的時候,比如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看古《尚書》就很難看懂,需要藉助秦漢大儒的註釋。還有一種跟我們現在一樣,就是一本書的內容你看不懂的時候,需要註釋(相當於解讀),如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