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的小孩子見人不主動打招呼,家長特別尷尬,記得自己的孩子沒禮貌,就會責備孩子,強迫他打招呼。但是不打招呼就是沒有禮貌嗎?可能是什麼原因,應該怎麼引導?
5
回覆列表
  • 1 # 糯米寶寶育兒

    你會強制孩子與人打招呼嗎?孩子人際交往路上這些細節爸媽一定要處理好

    經常看到很多父母在偶遇熟人後,會把懵懂的孩子推向前,指揮孩子:“來,叫叔叔,叫阿姨。”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在孩子往後的人際交往路上會有什麼影響呢?

    一、強迫孩子打招呼的弊端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夠開朗大方,語言能力不夠好。於是,會反覆訓練孩子,讓孩子與第一次見的人打招呼,如果此時孩子的表現不能達到家長預想,家長就會不好意思的脫口一句:“你怎麼這麼不乖?我的臉都被你丟光了。”

    在大人看來這是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對孩子來說,這是一次自尊心的嚴重受挫。

    孩子也是需要面子和臺階的,過於嚴厲的話大人關起門來說可以,但是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

    二、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

    孩子就是父母的縮影,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會把父母人際交往的影像記在心裡,日後與人相處孩子會不自覺的模仿父母。

    一味的苛責孩子不夠開朗大方不如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是不是平時的人際交往太少,不足以讓孩子建立一個完整的社交系統。

    現代社會,人們的交往大部分在手機上,我們與機器互動的時間過長。真正面對面有表情有動作的互動卻太少,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孩子會有人際交往困難了。

    三、尊重孩子的性格

    家長經常擔心孩子不夠開朗,可是開朗的人並不是這個社會的所有構成部分。社會中還有內向的人,慢熱的人……

    正因為這樣才有這個多元的世界,也並沒有研究證明開朗的人比慢熱的人混得好,只能說開朗在某些職業上會有一定的幫助。

    與其糾結孩子的性格,不如專注孩子技能培養。

    四、說再見比說你好更有用

    一見面就要表現出很熱絡的樣子是大人的交往模式,這很社會化。孩子沒有經過社會洗禮所以會慢熱,這並不代表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會出現大問題。

    與其讓孩子一見面就說“你好”,不如在相處一段時間,大家玩得很開心很盡興後說“再見,下次見”。

    你會發現你認為內向的孩子其實一點也不內向,他會擁抱剛剛熟絡的玩伴,依依不捨的約定下次見的日期。

    孩子並不是內向,而是他還太小,看見比自己高出半截的人本能的要保護自己。所以拒絕打招呼,當孩子確定面前的人是父母的朋友沒有惡意,就會慢慢靠近的。

    五、放下家長的虛榮心

    不得不承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會有自己的虛榮心。一聽說隔壁某某某已經學會10以內的加減法了,就忙不迭讓自己孩子學。

    別人報的興趣班,不管自己孩子喜不喜歡報了再說,別的孩子熱情大方,我的孩子也要口才了得。

    這樣盲目攀比滿足家長的虛榮心往往事倍功半,家長可以找出孩子擅長的部分加以培養,同時在其他方面不要過高要求。

    畢竟第一名是若干個孩子裡面才有一個,是特殊形態,中等才是常態。如果要求孩子每次都拔尖,把特殊形態保持成常態會不會太為難孩子了?捫心自問,大人也做不到。

  • 2 # CayneChen課堂

    孩子不打招呼怎麼辦?要不要逼孩子打招呼?

    如果這樣就陷入到極端教育了,我們不提倡極端教育。

    教育觀點一:

    要有禮貌一定要打招呼

    有的家長認為,因為我們是禮儀之邦,所以要逼孩子打招呼,平時就應該打招呼。

    教育觀點二:

    不要逼孩子打招呼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喜歡打招呼,我們就不要逼孩子打招呼,越逼就會越退縮。

    這兩個觀點聽起來都非常有道理,但是都不是走中庸之道,這就非常可惜了。

    我們都知道,禮貌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卻教不了。

    我們決定在怎麼做之前,必須要分析孩子的三個心理,同時我也會教給大家三個方法。

    第一種心理

    當一個孩子看到一個大人的時候,他可能有第一種心理!

    我到底要稱呼他什麼?

    孩子就等著爸爸媽媽說叫叔叔、阿姨等之類的稱呼。這樣他才會跟著叫,這對他來講一點意義都沒,因為這其實是他不認識的人。

    所以什麼叫做表現的好,要叫很大聲才叫做有禮貌嗎?要叫很大聲才是打招呼嗎?

    首先,他到底要叫什麼?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所以只好縮起來。

    所以這個或許需要家長要提前告訴一下。

    第二個心理

    孩子心理可能會很擔心,我叫了在這個人之後的反應是什麼啊?會不會我打招呼後會接二連三的出現很多問題。

    比如說,你在那上學啊?幾歲了?你是……

    這些對於害羞氣質的孩子來講是很擔心、很害怕的事情,心理擔心對方的反應。

    所以:重點一:"對方過度熱情孩子更退縮。"

    我明明已經叫了結果旁邊的人說我喊錯了。

    孩子有時候會面臨一些這樣的情況:

    我叫叔叔,別人說叫伯伯;

    我叫阿姨,另一個人說叫姐姐;

    請注意:大人自以為的幽默孩子不懂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會認為打招呼這件事情沒有成就感。

    因為大家都以為打招呼是必要的事情,而不是需要被鼓勵的。這是大家常常犯的第二個錯誤

    重點二:"大人覺得打招呼是必要的事情,卻忘了鼓勵。"

    第三個心理

    我們領著孩子和外面的人聚會的時候,遇到人的時候總是告訴孩子"叫叔叔或者阿姨"相反的是,我們大人常常忘記打招呼。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領著孩子,我們通常都是先拿孩子當擋箭牌,讓孩子去打招呼。

    而我們所倡導的所謂的身教,和這個背道而馳。

    這就是我們不經意犯的錯誤,所以我們有時候要多思考一下,反向思考一下,我們好像真沒有做這件事情。

    重點三:"大人經常忘記先打招呼。"

    以上是三個心態,那麼三個方法是什麼?

    一、帶著孩子平時跟熟人做訓練,跟熟人練習。

    例如,有的孩子在家裡面和家長溝通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的:

    "給我那塊蛋糕,我要遙控器、我要什麼什麼……"

    我們通常說:"恩。"

    這樣做對不對?

    不太對,我會教孩子說:"爸爸,請給我吃那塊那塊蛋糕。"

    "爸爸,請把遙控器給我。"

    你一定會說,在家裡為什麼還要這麼拘束。

    我要告訴你的是,如果你的孩子,平時是很退縮的,很害羞的,

    所以平時就要和熟人練習。

    重點四:在家沒大沒小到外面也不覺得禮貌很重要。

    二、找到機會就鼓勵他

    因為,這一群不太會打招呼的孩子,通常都是沒有成功經驗的。

    沒有經驗的時候就會認為:無論怎麼做都會失敗的。

    所以我們要找到機會就要趁機鼓勵他。

    比如說:我們在聚會的時候孩子總是自己在一旁玩。一開始的時候不能打招呼,熟悉了以後。我們在離開的時候會說:"叔叔/阿姨,拜拜。"

    這個時候需不需要鼓勵?

    當然需要!!!

    因為他最後喊出稱謂了——叔叔/阿姨,又說:"拜拜"了。

    這不是禮貌是什麼?

    所以我認為如果你沒有在這個時候進行鼓勵,孩子就不會有成就感。

    重點五:說阿姨拜拜也是很有禮貌的

    三、大家一起做

    對於不打招呼的孩子,我會讓我的朋友、兄弟姐妹、同學等一起跟他打招呼。

    這個時候,在團體裡面孩子就可以練習到一次打招呼。

    所以這個平時的訓練就是壯膽的,人多就有膽量。

    總結起來就是一下三點,請牢記!!!

    一、平常跟熟人訓練;

    二、平常要在有機會的時候鼓勵;

    三、大家一起做。

    我們強調的是我們在做中庸之道,而不是極端教育。

  • 3 # 番茄媽媽kiki

    最有效的方法是家長從自身做起,每次創造機會或者遇到合適的情景和場合,就無時無刻給孩子親身示範,潛移默化。

    比如在電梯裡進來一個陌生阿姨,孩子盯著她看,那麼你就主動示範微笑著對這位女士和寶寶說,“寶寶,你說阿姨好”,孩子會沒有反應或者跑開,但是沒關係,不要指責或者說孩子,因為關鍵是不求結果的示範。一般此時對方都會看孩子一眼回報微笑,此時你可以繼續創造溝通,“寶寶,你看阿姨真漂亮啊” 多創造聊天機會。

    天天這樣,見到電梯裡的陌生人,家長就示範問好攀談幾句不對孩子有要求,孩子會覺得和人問好不可怕,而且對方也會友善迴應,時間久了就會模仿家長的處事方式,自然而然主動問好,也會開朗不怕生了。

    最忌諱急功近利,孩子不開口就指責孩子,反而孩子形成牴觸心理,壓力大,越不喜歡和陌生人問好和接觸。

    記住示範單純示範,積極引導,家長的處事方式與家長的社交行為是最好的老師。切忌自己不做反而要求孩子做,這樣總會出現問題的

  • 4 # 方圓教

    孩子不打招呼、沒有禮貌怎麼辦?

    首先,孩子不打招呼不等於沒禮貌。

    家長如果錯誤解讀這個行為,孩子會更討厭社交。培養社交能力,可以先從分享行為開始。

    依照孩子社交能力發展的程序,孩子2~3歲時開始學習分享,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刻意訓練孩子的分享行為。

    此外,爸爸媽媽經常和孩子進行互動,能夠提升孩子的認知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孩子的社交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四有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