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辭北南下

    人們一說到“咬文嚼字”,就會認為是無聊文人的玩弄的雕蟲小技,煩鎖無聊,但一讀文章,果然銅牙鐵齒,名不虛傳。從此便深深喜歡上了這“咬文嚼字”。

    首先,我們講一講關於名字的事。現在人的名字,為了擺脫男女不平等的條列,女性的名字越來越使人接受不了。尤其是美國,什麼“思黛兒”“阿嬌兒”……越來越變得庸俗。

    其次再講一講關於詞牌的事。北京的詞牌名,高雅而又悅耳。可誰瞭解它的原名呢?像“貴人關”,如此高雅的名字,原名竟是攝取人魂魄的“鬼門關”!

    而化學元素的“錫”原名竟是“錯”!這又作何解釋?不是我們笨,而是我們不懂得使用詞語。難道,現在所有的詞語,只是為了高雅嗎?難道不會出現一些含義深刻的嗎?什麼“闊佬兒”“美眉”……這有什麼好?而又好在哪?

    這在批判什麼?中國文字?中國文字的寓意?還是華人的智慧?這都不是!這是在說我們的用字方法!雖然詞牌名變了,可意思依然如此。那還有何說法?其實,大家都明白,寫作時的技巧,可誰又記牢了呢?譬如用詞,這是一個很現成的例子,竟然在寫作時,一個同學描寫小的句子竟然是“含笑九泉”!

    朋友,這是多磨顯示我們攀比心的詞!難道,生活再是上就是為了攀比?這太使人感到羞恥了。

    咬咬文,嚼嚼字,這比什麼都好。往往笑到最後的人,都是不比攀比的人。這至少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往往就因為“字”“詞”而失敗。

    朋友們,三思後再下筆吧。

  • 2 # 使用者6072379282667

    《咬文嚼字》讀後感

    這是我畢業後的第一個暑假,心中竊喜,居然能在畢業後仍可以繼續享受假期時光,讓人慶幸,感謝這份工作給我帶來的自豪感。當然,時刻不能拋棄閱讀帶給我的內心的昇華。利用假期閒暇時光,享受明媚Sunny灑落髮梢的同時不忘在這個假期翻閱一些書刊,其中一刊是中國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的一篇文藝隨筆——《咬文嚼字》。這是一系列只有32開大的月刊,拿在手中不像《羊皮卷》那樣厚重,更不像《毛主席語錄》那樣嚴肅,然而在這樣“輕鬆”的書中我不僅能夠領略朱光潛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領略此文獨到的寫作特色。

    現在社會上出現的錯別字比比皆是,就連某些所謂的文化名人也不免會有大量的錯別字,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更值得教師深思的。

    就國家而言,文化素質低,寫錯別字是國家發展的絆腳石,使整個國家的生產力偏低,其他國家也因而可能對你侵略和侮辱,那麼你作為國家的一份子,你又有什麼的看法?國家名望會影響生產力的發展。現在我們國家剛進入世貿組織,就像一棵幼苗,它是如何生長,都是關係到國家的文化水平。

    就社會而言,社會能夠長治久安,要靠完善的法律體制和規章制度,那麼這需靠什麼,必須依靠高的文化水平。沒有一定的文化素質你憑什麼來把規章、法律制定下來,沒有一定的規章制度,你又憑什麼來維持社會的長治久安?每一件東西都會有把它作為整體的工具,而社會的長治久安的依靠工具是文化素質。

    就集體而言,集體裡的每一位都是文化水平低,即使有最先進、最一流的技術裝置,他們都不會使用,從而促使該企業面臨著嚴峻的企業破產問題。面對此問題,你又會把原因歸咎於那裡?是否認識到職工的文化素質?值得深思。

    就個人而言,如果一個人沒有一定的文化素質,連普通的一個字都寫不正確,那麼在激烈的競爭中,又如何有立足之地?無論是從國家到社會,還是從個人到集體,文化素質都與之相互聯絡、相互影響。我們要成就事業就要打好良好的基礎——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

    此書刊結構簡潔明瞭,讓我很欣賞的是思路新穎別緻。一般的議論文在文章的開篇馬上就會樹立觀點,然後作者再根據自己樹立的觀點進行演繹論證.而的結構雖簡潔明瞭,但思路新穎別緻。首先作者在文章開頭例舉四個事例,從不同角角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係,然後得出結論: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用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接著作者從正面援引例項,證明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就會使文章意蘊豐富.最後作者才在文後點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標、要求和條件:要想使閱讀與寫作達到最高目標——藝術的完美,就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以謹嚴的精神,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與互相吻合.

    書中事例充分典型,說理精譬透徹。對於議論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舉事例,道理就會顯得抽象晦澀;而事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而事例如果解說不好,道理也就講不透徹。的最大的寫作特點,就在於作者所舉事例充分典型,並且分析非常入扣。例如:作者為了剖析“是”與“這”兩字的區別,先後選取了《水滸》和《紅樓夢》的例子,強調“是”與“這”不單是文字之爭,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為了說明簡潔必須以準確表達情味為前提,簡單的追求“簡潔”是文學創作中必須反對的這一觀點,作者將《史記》李廣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虛《史記辨惑》的改文進行對比,從比較分析中,不難看出改文雖然“似乎簡潔些”,但“驚訝的意味”和“斬截的意味”卻已存無多,因而令人覺得“索然無味”,這就是因為“有些人根本不瞭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係”造成的,從而很好的論證了上述這一觀點。

    總之,雖是一篇暢談文學創作的隨筆,但它更以其不同凡響的寫作特色吸引了讀者,吸引了我,讓我反思我的不足,改進我的工作,使我受益匪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昌到昭覺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