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015986363634

    描述微觀世界物質性質與規律的一門科學與經典力學的無縫連線。量子力學解釋了經典力學無法解釋的4個現象,黑體輻射,光電效應,原子核的穩定性,還有個物質波影象不符的問題吧,這東西不用忘的差不多了。沒事去b站聽聽課,不懂就能聽的更不懂。

  • 2 # 真理再現人間

    科學總是後代推翻前代的過程,自從原子被發現後,就認為這是宇宙的本源了,於是以牛頓為首的科學教大佬們,作出經典的物理世界的各種理論定義假想。

    可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又認識到有電子原子核,於是牛頓經典物理世界的聖殿崩塌了,科學教必須建立新的教義,於是量子學應運而生,平行宇宙論,超弦理論等等,可是沒等建立成呢,更微觀中微子上帝粒子又發現了,你說咋編吧!

    實證科學講證實證偽可重複性才叫實證科學,否則是唯心,是最愚蠢的教義定義,自己斷了自己的路。

    慢了兩代,可是現在課本還停留在牛頓經典物理時代,形成不可挑戰的科學教。你超過他,權威們立既說,難道你比牛頓愛因斯坦還高明?這不是宗教的神靈是什麼?。

  • 3 # 隨心品格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為物理學理論,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不僅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而且在化學等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

    19世紀末,人們發現舊有的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微觀系統,於是經由物理學家的努力,在20世紀初創立量子力學,解釋了這些現象。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了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以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述(量子場論)。

  • 4 # 能源由來

    陀螺儀傳起來為什麼會重量會減輕?如果兩個陀螺儀合不同傳動能減少多少重量?陀螺儀內創作多鈄葉片,或多層陀螺儀成園錐型高速傳達到飛行器飛碟為什麼沒人創造?

  • 5 # 香港天文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微觀物質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

  • 6 # 北斗星77796887

    過去的幾年曾經吹噓奈米技術,後來也沒有看見出來奈米技術尖端產品,不吹了。現在改吹量子技術了。把量子吹的神乎其神,其結局不會比奈米技術好到哪去?

  • 7 # 抖音我是邁克

    量子力學,為物理學理論,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不僅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而且在化學等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物質的理論,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所進行的。

    量子力學是描寫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該理論形成於20世紀初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物質組成成分的認識。微觀世界裡,粒子不是檯球,而是嗡嗡跳躍的概率雲,它們不只存在一個位置,也不會從點A通過一條單一路徑到達點B。根據量子理論,粒子的行為常常像波,用於描述粒子行為的“波函式”預測一個粒子可能的特性,諸如它的位置和速度,而非確定的特性。物理學中有些怪異的概念,諸如糾纏和不確定性原理,就源於量子力學。

    19世紀末,經典力學和經典電動力學在描述微觀系統時的不足越來越明顯。量子力學是在20世紀初由馬克斯·普朗克、尼爾斯·玻爾、沃納·海森堡、埃爾溫·薛定諤、沃爾夫岡·泡利、路易·德布羅意、馬克斯·玻恩、恩里科·費米、保羅·狄拉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康普頓等一大批物理學家共同創立的。

    量子力學的發展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對物質的結構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認識。量子力學得以解釋許多現象和預言新的、無法直接想象出來的現象,這些現象後來也被非常精確的實驗證明。除通過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寫(量子場論)。

    量子力學並沒有支援自由意志,只是於微觀世界物質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認宿命論。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隨機性和通常意義下的巨集觀尺度之間仍然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難以證明,事物是由各自獨立演化所組合的多樣性整體,偶然性與必然性存在辯證關係。自然界是否真有隨機性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對這個鴻溝起決定作用的就是普朗克常數,統計學中的許多隨機事件的例子,嚴格說來實為決定性的。

    在量子力學中,一個物理體系的狀態由波函式表示,波函式的任意線性疊加仍然代表體系的一種可能狀態。對應於代表該量的算符對其波函式的作用;波函式的模平方代表作為其變數的物理量出現的機率密度。

    量子力學是在舊量子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舊量子論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說、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和玻爾的原子理論。

  • 8 # 得微道

    話說量子

    量子(quantum)最早是M·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他假設黑體輻射中的輻射能量是不連續的,只能取能量基本單位的整數倍。後來的研究表明,不但能量表現出這種不連續的分離化性質,其他物理量諸如角動量、自旋、電荷等也都表現出這種不連續的量子化現象。這同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有根本的區別。量子化現象主要表現在微觀物理世界。後來就把描寫微觀物理世界的物理理論是量子力學。

    二、量子理論

    量子作為一個理論,它好像沒有一個固定的確切的理論,不確定性原理?原子理論?能量量子化理論?測不準原理?黑體輻射?所以看來量子理論是一個理論的集合,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確切的理論,沒有一個確切的理論如何證偽?所以量子理論永遠正確。

    三、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作為一種力學,它又沒有一個確切的力,大家想想四大力中萬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哪個力是量子力。

    四、量子粒子

    量子作為粒子,又沒有確切的粒子,您說量子是個什麼粒子?是原子?是電子?是光子?是介子?是夸克?看來都不是,好像又都是。好像量子又不是一個確切的粒子。

    五、量子能量

    量子是M·普朗克最早提出表述能量是量子化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是不連續的,並不是能量量子,也不是量子能量。

    六、量子場

    量子場作為場論,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場?場的介子是什麼?

    七、量子是什麼?

    量子是力學,沒有一個確切的力;量子是粒子,沒有一個確定的粒子;量子是場,沒有確切的介子;量子是理論,沒有一個確切的理論。綜合上述,量子什麼也不是。

    八、量子學派

    哥本哈根學派是20 世紀 20 年代以玻爾領導的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為中心而形成的理論物理學派。由對量子力學的創造性研究和哲學解釋而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玻爾、海森堡等。

    看來量子就是一個學派,從20 世紀 20 年代開始,這個學派把持了物理學界,使物理學界形成了教派,神話了物理學,而且是一個一神教派,不允許有異教徒的存在,是一個最無恥的教派,把物理學中所有有關微觀世界的理論都納入他們的理論,把微觀世界的所有成果都歸納為量子力學的成果,把微觀的科技產品都歸納為量子力學的應用,以至於所有先進的技術都冠上量子的CROWN。引領科學走向神教,這是物理界學界的惡夢,也是科學的惡夢,更是人類的惡夢。

  • 9 # 莊迪君20

    20世紀初物理實驗發現光子般大小的粒子運動,如中子,電子……牛頓力學無法解釋。道理是簡單的,要測量粒子的位置,傳統的方法是觀察撞擊在粒子上光子反射到眼瞳的位置。

    然而粒子與光子一般大小,眼睛看到反射光的時候,粒子的位置已經改變了!所以所測到的物理引數如位置,速度都是不確定的!該如何構建一個理論來解釋這些近代物理或原子物理現象呢?

    因為這先天的不確定性,粒子本身需要用函式來表示(state function)。所測的引數如位置,速度……於是就是函式的函式,叫泛函,這數學叫做泛函分析。

    結合一些實驗觀察和經驗公式,比如包裡不確定原則(Pauli uncertainty principle)等,可建立薛定諤微分方程。解方程可解釋物理現象。

    對科學來說,只要能準確解釋物理現象就是好理論,沒有文學家那麼思想複雜……

    比如量子糾纏的概念,早期科學家就是用泛函分析考慮的,不列微分方程,而視之為滿足一些特定性質的泛函向量空間,叫做希伯特空間(Hilbert Space)。

  • 10 # 宇宙洪流

    自古以來,人類就不斷地在問自己,萬物是由什麼構成的?它們又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回答這個問題的理論是人類已知最精確的科學理論,然而它卻有著一個非常平淡無奇的名字——標準模型。在上個世紀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超過四分之一都與標準模型有關。

    自建立以來,標準模型在過去的50年中經受住了重重嚴峻的考驗,它描述了除引力之外的其它基本力以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每一個試圖超越它的嘗試,都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從過去幾十年嘗試過的例子來看,很多都已經失敗了。

    【探索基本】

    我們都知道,我們周圍的世界是由分子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門捷列夫在19世紀60年代就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並將所有原子排列到週期表中。但是,元素週期表中含有的不同化學元素種類多達118種

    物理學家向來都喜歡簡潔,他們想要看到事物的本質、並揭開它們最基本的成分。顯然,100多個化學元素並不簡潔。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時候,古希臘的哲學家就把構成這個世界的基本單元分為四種元素:土、氣、火和水。這比118個元素要簡單得多,但卻是錯誤的。

    到了1932年,科學家瞭解到所有的這些原子都由三種粒子——中子、質子和電子——構成的。中子和質子緊密地結合在原子核內,而質量更輕的電子則繞著原子核極速運動。於是,物理學家普朗克、玻爾、薛定諤、海森堡等人發展了一種新的科學——量子力學,以解釋這種運動。

    粒子的數量一下子縮減到了3個,這似乎是個令人滿意的止步之處。但它們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質子通過電磁力束縛在一起。但是所有的質子全擠在核中,它們所帶的正電應該將它們有力地分開才對。而中性的中子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

    3那麼將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的是什麼?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神的旨意”。但是,這種情形即使對神來說也是極大的挑戰,因為祂需要密切關注宇宙中的10⁸⁰個質子和中子,並按照祂的意志將它們結合在一起。

    【粒子動物園】

    而與此同時,大自然並不滿足於它的粒子動物園只有這3種粒子。算上構成光的粒子——光子的話,其實是4種。而當安德森探測到從外太空擊中地球的正電子(帶正電的電子)時,4又變成了5。安德森所探測到的正電子正是狄拉克曾經預言過的反物質粒子。後來,5個又變成了6個,這是因為湯川秀樹預言可以將原子核束縛在一起的π介子被發現了。

    再後來,拉比發現了比電子重200倍的μ子,它的性質跟電子完全相同。這時候,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7了,似乎已經談不上簡潔了。然而,事情卻遠遠沒有結束。

    到了20世紀60年代,已經出現了數百個“基本”粒子了。排列整齊的元素週期表,被長長的重子(如質子和中子)、介子(如π介子)和輕子(如電子和中微子)列表代替——雜亂且無指導原則可言。

    在這一片混亂上蹣跚前進的是標準模型。這不是曇花一現的光輝,也沒有像阿基米德從浴缸中跳出來高喊“尤里卡”(eureka:我發現了)那樣靈光閃現的時刻。相反,它的出現源自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幾位關鍵性的人物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見解,才將這一泥潭轉變為一個簡單的理論。隨之而來的,是五十年的實驗驗證和理論闡述。

    現在我們知道,夸克有6種“味”,就像對應於冰淇淋中的香草、巧克力等不同味一樣,夸克有上、下、奇、粲、底和頂。 1964年,蓋爾曼和茨威格為我們揭示了“食譜”:混合搭配任意三個夸克可以構成重子。例如,原本我們以為是基本粒子的質子事實上是由更小的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結合而成的;中子則是由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組成的。一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則可結合成一個介子。一個π介子是一個上夸克或下夸克、與一個反上夸克或反下夸克的結合。

    有趣的是,這些夸克彼此之間總是緊密相連,你永遠不會看到一個單獨的夸克或反夸克。負責傳遞夸克之間的力的粒子被稱為膠子(就好比是光子之於電磁力),而描述夸克和膠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被稱為量子色動力學。這是標準模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但其背後的數學卻是極其困難的,以至於相關問題被列為千禧年七大數學難題之一。物理學家一直在盡全力用它來進行計算,但仍處於學習如何使用的過程中。

    標準模型的另一個核心是“輕子模型”。1967年11月20日,溫伯格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這篇標誌性的論文:《輕子模型》,為高能粒子物理學在20世紀後半葉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在只有兩頁半紙的論文中(算上參考文獻和致謝在內),溫伯格優雅而簡潔地書寫了宇宙中最深層的祕密。他將我們熟悉的電磁力和會導致特定放射性衰變的“弱核力”統一在一起,並將它們描述為同一種力的不同方面。它結合了賦予基本粒子質量的希格斯機制

    △ 溫伯格發表的論文:《輕子模型》。他的成果在當時無疑是革命性的,但卻被忽略了許多年,如今,這篇論文每週至少會被引用三次。

    自那以後,標準模型預測了一次又一次的實驗結果,包括髮現幾種夸克、以及傳遞弱核力的W和Z玻色子。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曾忽略了中微子具有質量的可能性。但到20世紀90年代,中微子也被納入了標準模型,只比其他的粒子晚了幾十年加入這場粒子盛宴。

    2012年,標準模型走上巔峰,迎來了一次偉大的勝利。科學家苦苦追尋的希格斯粒子終於在粒子加速器中被找到了!這是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物理學家一直在擔心標準模型沒有充分體現他們對簡潔性的期望,擔心其數學的自洽性,還有期待將引力也引入標準模型中的最終必要性。因此為了超越標準模型,物理學家已提出了很多的理論。它們都有著十分酷炫的名字,比如大統一理論、超對稱和絃論等等。

    但可惜的是,這些所謂的超越標準模型的理論還沒能成功地預測到任何新的實驗現象。在50年後的今天,標準模型似乎還未到升級更新的時刻,這對標準模型來說是件值得慶祝的事,它仍然是迄今描述(幾乎)萬物最完美的理論。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1 # 淺談機械

    19世紀末,經典力學和在描述微觀系統時的不足越來越明顯。量子力學是在20世紀初由、、、、、、、、、、等一大批物理學家共同創立的。量子力學的發展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對物質的結構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認識。量子力學得以解釋許多現象和預言新的、無法直接想象出來的現象,這些現象後來也被非常精確的實驗證明。除通過描寫的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寫(量子場論)。

    量子力學並沒有支援自由意志,只是於微觀世界物質具有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認。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和通常意義下的巨集觀尺度之間仍然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難以證明,事物是由各自獨立演化所組合的多樣性整體,偶然性與必然性存在辯證關係。自然界是否真有隨機性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對這個鴻溝起決定作用的就是,統計學中的許多隨機事件的例子,嚴格說來實為決定性的。

    在量子力學中,一個物理體系的狀態由波函式表示,波函式的任意線性疊加仍然代表體系的一種可能狀態。對應於代表該量的算符對其波函式的作用;波函式的模平方代表作為其變數的物理量出現的機率密度。

    量子力學是在舊量子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舊量子論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說、愛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論和玻爾的原子理論。

    1900年,普朗克提出輻射量子假說,假定電磁場和物質交換能量是以間斷的形式(能量子)實現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輻射頻率成正比,比例常數稱為普朗克常數,從而得出,正確地給出了黑體輻射能量分佈。

    1905年,愛因斯坦引進(光子)的概念,並給出了光子的能量、動量與輻射的頻率和波長的關係,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其後,他又提出固體的振動能量也是的,從而解釋了低溫下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一日三餐,你每天吃幾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