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汐媽育兒說

    孩子認生,還是家人的問題

    孩子要經常在外面接觸不同的人,才可以讓他很快的接受很多新生人物和食物

  • 2 # 娛三分

    首先十年前的我自己就是您所說的那類孩子,這件事我最有發言權,從幼兒園被欺負,到小學被一幫女孩子說我長得不好看,到初中因為我跟她們沒有共同語言不跟我一起玩,越來越孤僻,但是高中時期,老師總是鍛鍊我讓我上臺演講,並且我也交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朋友,但是她跟我一樣,當時不是很受歡迎,可誰知,高中畢業我跟她的小姐妹團體最受歡迎。我也逐漸開朗了起來。到現在的話癆。所以您應該讓外人多給予她一定的肯定和機會,然後多交那種跟男孩子能打成一片的朋友,因為這樣的人一般都沒有啥心計,而且還很有趣,久而久之就好了

  • 3 # 白花花

    寶寶認生,遇到陌生人膽怯,可能是以下原因。

    1、過度保護

    “寶貝,危險不能過去啊”、“寶貝,那個不能拿哦”、“寶貝,那個太髒了呢”,是不是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話語呢?

    其實那個毛毛蟲並不危險,那片楓樹葉也並不髒。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會逐漸失去探索的自豪感和獨立精神。

    2、消極暗示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啦”、“你看樂樂比你有禮貌”,寶寶會覺得我不如小哥哥,也不如樂樂,我不喜歡他們。

    當我們發現一些孩子的短板或不好的習慣時,不要武斷的告知他這方面真的不行。

    3、否定需求

    很多父母卻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思維去考慮問題,不會認識到尊重孩子的思維和權益。

    面對寶寶不合理的需求,一味否定與責罵,也會造成他的膽小與自我懷疑,缺乏自信心。

    根據上述情況,來講顧總媽咪的小對策啦。

    寶媽對策一:鼓勵行動

    鼓勵孩子多體驗生活,家長可以多關注,髒了洗洗就好,有些東西不能玩,摸摸總是可以的。

    我兒子開始看到陽臺上的花,就想摘花或者連盆都搬起來,我們告訴他看看,摸摸,聞聞,慢慢他就學會欣賞了。

    寶媽對策二、尊重人格

    在人多的場合,寶寶已經很害怕了,可家長還在批評他的膽小行為。膽量雖受先天氣質的影響,但後天的教養方式更重要。

    不要過分嚴厲,從心裡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學會保護他的“面子”,尊重他的人格。

    寶媽對策三、及時反饋

    比如“媽媽知道你想玩水,但是我們說好了只能洗澡的時候玩”;“ 媽媽知道你想玩滑滑梯,但是我們說好了週末才能去遊樂場” 。可以不滿足,但是必須看見、接納和及時反饋。

    行動總是被鼓勵、人格總是被尊重、需求總是被看見的孩子才能健康Sunny,勇敢翱翔~

  • 4 # 左飛Jacky

    一、羞恥心的發展

    有時候我們會也能疑惑——孩子小時候挺放得開的,見誰都打招呼,跟誰都感說話。可是怎麼長大一點了,快3歲的時候,忽然不敢說話了呢?遇到大人或者陌生人就躲在爸媽身體後面,變得害羞起來了?

    恭喜你,你的孩子在逐漸長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大腦在3歲左右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變的逐漸獨立、有距離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會害羞”。所以這是孩子長大的標誌,千萬不要責怪孩子。

    二、得學會給孩子面子

    經常有家長找我抱怨說孩子不願意跟大人打招呼,讓叫叔叔就是不叫,覺得孩子沒禮貌。

    比如:媽媽帶孩子進電梯,遇到了樓上的爺爺。於是媽媽推一下孩子說:“叫爺爺!”孩子就怕怕的看著爺爺然後躲在媽媽身後。媽媽很尷尬。

    不過我們推己及人思考的話,這套操作是有問題的。

    你想啊,如果有一天,老公跟老婆進電梯遇到了樓上的大爺,老公認識,老婆不認識他。這時候老公二話不說推一下老婆說:“叫大爺!。”你說老婆是叫還是不叫?估計會去就得給老公一頓胖揍吧~~為啥,老婆一定覺得老公沒給自己面子!

    孩子其實也會這樣覺得的,只不過孩子不知道什麼叫給面子而已,但是行為很明顯的告訴了我們孩子不願意跟陌生人打招呼。

    更好的操作是怎樣的呢?當電梯裡遇到一個孩子不認識的熟人時:

    1️⃣媽媽先跟熟人打招呼,然後聊聊天,寒暄兩句

    2️⃣相互介紹:

    對著孩子說:“這是叔叔,是我們樓上的鄰居,之前和媽媽還有爸爸一起吃過飯的”

    對著叔叔說:“這是我們家小寶寶,上次見你還不會走路呢,你看現在都長那麼大了,時間過得多快啊。”

    3️⃣大家相互打個招呼吧!

    也許這樣孩子會更願意打招呼。如果孩子還不願意打招呼,暫時接納一下孩子的羞恥心吧,這是孩子在正常不過的心理特徵。我們需要做的是以身作則,自己經常打招呼,孩子逐漸也會跟著學的。

  • 5 # 侯媽家庭教育

    有些孩子從小膽小,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導,長大後在性格方面會存在問題,孩子膽小父母如何引導他呢?

    一、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的天性是模仿,他們模仿的物件就是父母,如果父母平時在孩子面前表現懦弱,孩子自然也會養成懦弱的性格。

    二、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融洽,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心情愉快,自然性格開朗,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甚至有暴力,則孩子會膽小自卑。

    三、不否定孩子

    父母不打罵孩子,不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不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對於孩子的做法和想法,要多鼓勵和表揚,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四、培養興趣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鼓勵孩子交往,讓孩子在與人相處中有自信。

  • 6 # 樂學感統

    為什麼孩子會比較膽小呢?

    這可能與父母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膽小粘人大多是因為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碼,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才會有穩定的情緒和強大的內心,自信、樂觀、溫和,也更能抵禦外界的風風雨雨。

    就像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說的,那些有“安全感連線”(愛父母並信任他們會始終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孩子,往往是走得最遠、最富有探索精神的。

    那麼,哪些事情會導致孩子安全感不足呢?

    1孩子的生活圈子太小了

    現在很多孩子外出活動少,尤其是老人帶大的孩子,出門少,孩子自小接觸新鮮刺激的機會少了,孩子就很習慣於在一個相對“穩定安逸”的狀態下生活。一旦到新環境,遇到陌生人,難免會顯得膽怯、畏縮。

    對策:

    擴大孩子的生活圈子,多帶孩子認識新朋友,多帶孩子走進大自然。空閒時多帶孩子到遠郊去遊玩,一起走山路、跨小溪,瞭解自然現象,認識小動物,收集植物等。

    2家長對孩子包辦過多,限制太多

    家長保護過度有些孩子對自己的孩子保護過度過細,日常生活中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接觸,比如:孩子想洗一下碗,家長就嚷嚷:“別動,會摔破的”,孩子翻一下抽屜,家長立刻阻止:“會卡手的,以後不要開啟抽屜了!”看猴戲表演,孩子想和猴子握個手,家長立刻警惕:“不要握,它會傷人的!”這些種種的小細節,使孩子沒有在嘗試和實踐中得到經驗,自己一旦遇到什麼事情,就會習慣性退縮。

    孩子被阻止的時候多了,孩子本性中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也會被磨滅掉了,有新奇事物的時候,媽媽說“走,你去試試”,孩子卻說“不”了。

    對策:

    鼓勵孩子多去嘗試,當孩子在幾次嘗試成功後,便會暗示自己是有能力做到的,然後認可自己的能力,從而逐漸樹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家長要多加鼓勵。要明確孩子怕什麼,針對孩子所怕的事物進行科學的解釋。鼓勵孩子的探索與嘗試精神。不要一個勁兒地下禁令,這也不行,那也不許。

    3家長經常嚇唬孩子

    比如:不要到處亂跑,小心撿垃圾的把你騙走;不要跟陌生人講話。這些“大灰狼”式的話語無形中就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孩子就會認為外面的世界很黑暗,壞人很多,自然就產生逃避或防備的心理。也有一些孩子聽過一些可怕的故事,或者看過一些可怕的影片,給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陰影,從而使孩子膽小不自信。

    對策:

    多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告知孩子更多的安全知識。告訴孩子如何自我保護。帶孩子外出時,隨時隨地教給他們交通規則和其他注意事項。告訴孩子怎樣走危險,怎樣安全,告訴孩子走丟時應該找誰,記住父母的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

    4家長太過嚴厲,被訓斥和否定的太多

    家裡的新玩具,孩子好奇裡面是什麼樣子,給拆開弄壞了,遭到父母一頓訓斥。看到一個高的臺階,孩子爬上去跳下來,不小心摔跤了,結果父母一頓數落。

    很多時候,孩子不敢做這個、不敢碰那個和背後有個嚴厲的父母有關係。如果一個孩子常常生活在訓斥、責罵甚至貶低的聲音中,就會越來越膽小、怯懦。孩子害怕再“闖禍”,所以不敢去做很多事情。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為了避免因做錯而招來一通狂風暴雨般的訓斥,索性選擇不去做好了。

    對策:

    孩子的能力是需要在一次次失敗中建立起來的,當孩子失敗,或者因為探索犯了一些大人眼中的錯誤時,家長要多理解孩子,多給孩子支援,媽媽的愛是培養孩子自信最有力的保證。

    5痛苦的分離經驗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哭鬧,突然“不告而別”或欺騙孩子,或離開孩子時間過長,造成孩子的恐懼,不安全感。

    對策:

    當媽媽離開孩子時,最好能明確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會回來,並且能兌現。

    家有膽小,粘人的孩子,除了幫助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之外,還要注意對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養。有些孩子社交經驗少,見到陌生人,不知道該如何說話,也不知道怎麼融入到其他小朋友的遊戲中,只能站在一邊怯生生的。

    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榜樣和示範。

    角色扮演類的遊戲是非常好的方式,父母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玩耍,比如說我們可以模擬外出購物的場景,能讓孩子知道購買和這個售貨員的對話是什麼樣子的;去醫院看病,醫生要說什麼病人要怎麼說;或者模擬警察和行人問路的遊戲。

    外出時,家長主動熱情地與人打招呼,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不要急於求而成。當孩子不再拒絕和他人交往的時候,父母就應該進一步的鼓勵孩子,並告訴他基本的社交禮儀,比如說打招呼時聲音要清晰,眼睛要看著對方等等。

    一個害羞的寶寶,可能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會顯得不知所措,他會很緊張,作為父母的我們首先要接納並安慰寶貝這些焦慮和不安,不要在帶孩子出門前提前交代孩子要跟別人打招呼,更不能逼孩子打招呼,這樣做,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修復wifi萬能鑰匙的閃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