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這句產生於反抗暴秦統治的秦朝時代名言,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意為即使楚國只剩到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比喻即使弱小,團結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並非後世所指的只是幾戶人家,幾個人。

  • 2 # 呆叔帶你看視界

    我以前聽說過一種說法,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所謂“楚雖三戶”其實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的說法。

    楚雖三戶的說法,不是在秦滅六國之前,而是在秦亡之後對秦末亂局的總結性歸納。

    秦的滅亡,最重要的3個人物,分別是

    1.陳勝 - 陽城,原楚地,白起於秦昭王時期從楚所得,舉事後建立“張楚”政權

    2.項羽 - 楚貴族後裔,西楚霸王

    3.劉邦 - 楚人,沛縣人因而稱沛公

    正是這3個人的作為,徹底推翻的秦朝的統治。

    所以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3 # 廖中華

    楚三戶,指昭、屈、景三氏。

    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而來,另分為昭、屈、景三姓。

    本意指,楚國即便只剩下三戶人家,也能滅掉秦國。

    這裡有一個歷史背景,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並沒有維持多久,就出現了分崩離析的狀態,六國隨之反秦,以楚國項梁、項羽所率義軍最為強盛,也是滅秦的強大軍事力量。

    另外,楚懷王與秦昭襄王會盟於武關,秦昭襄王背信將其扣押,脅迫其割楚地。三年之後,懷王客死於秦,“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這種悲痛轉為軍事復仇,更加速了秦國的滅亡。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說明了只要團結一致,哪些只有少數力量(三戶人家),也能擊敗強敵!

    特別是中華民族處在民族復興的偉大時期,面對複雜的世界形勢,我們在練好內功,團結一致,一定能成功!

  • 4 # 枯僧白葉蝶衣

    一般是指楚國三大氏族屈、景、昭,也有說是項、景、昭。這句話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 5 # 東籬逸客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並非實指,而是泛指。為何有如此咒語或叫讖語?我個人覺得是:秦國與楚國是友邦鄰和聯姻囯,楚國從來沒有欺負秦國,包括楚囯強大時也是遵守不霸佔鄰國之諾言。而秦國在其強大之時卻背信棄義,用卑鄙手段騙誘楚懷王入秦並扣留,然後發重兵來滅亡楚國。真是天大冤國,楚中國人向來愛憎分明,恩仇必報。對秦王恨之入骨故發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吶喊。在我心裡面,別說三戶,就是剩下一個楚人,有朝一日,也要把秦國給滅了。可能當時的楚中國人恨秦兵猶如抗日戰爭時期的華夏民族恨日本兵一樣,刻骨銘心。

  • 6 # 舊事舊人歷史說

    最可怕的歷史詛咒——“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筆者最早知曉這句話是從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那裡聽來的。他有一首《金錯刀行》裡面最為著名的一句就是:“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這句詩歌中用的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典故最早源自《史記·項羽本紀》:

    注:

    古代的數詞,並不是像現代漢語中的數詞一樣是確實指數,而是多表泛指。尤其是“三,六九”這樣的數字。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吾日三省吾身。”“三軍”,“六軍”等都是泛指,所以“楚雖三戶”,極有可能是泛指,而並非確診哪三家哪三戶,由此也可以推斷,第3種說法較為可信。

  • 7 # 小太陽D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三戶的說法其實有很多種,包括三戶是一個地名或者是三個氏族又或者說是一個虛數,指的是剩下的很少很少的人。

    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當時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天下群雄響應,於是未來的亞父范增來到了項梁的營地說道“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句話流傳出來後,就成為了楚中國人反對暴秦的強心針,甚至流傳千古。

    三戶說法其一:虛數,只是代表很少的人

    為什麼說楚中國人很少呢?戰國時期各國鼎盛的時候,秦中國人口大約5百多萬,軍隊就將近60萬,而楚國軍隊軍隊應該在45-50萬之間,按此推算,楚國當時也應該有350萬至400萬左右的人口,最多也不會超過500萬人。當年秦正式大舉出兵滅楚時,楚國的國土實際上已經損失了大半。兵員數量只相當戰國鼎盛時期的1/3到1/2之間。

    不過為了自衛,楚國對自己國內兵員的徵集率應該有所提高。因此,滿打滿算也是50萬左右。 後來在秦滅楚之戰中,秦的兵力寫明是60萬人,楚國的兵力沒有寫明,但卻明確寫了與秦60萬人軍隊對峙的項燕所率領的楚兵為20萬人,這應該是楚國的主力部隊了。

    楚滅前經歷兩次大戰。第一次,秦國將軍李信帶兵20萬。楚出兵25萬,將軍為項燕。楚軍勝。 后王翦頃國之軍60萬再伐楚國,楚軍又(臨時)增軍30萬,總數量達到55萬。是時,楚軍新勝,士氣高漲,數月間屢次出營挑戰,秦軍不應。6月後楚國力不支,軍大飢,引軍東歸就食,秦軍乘機挑選精銳突擊,楚軍五戰皆敗。

    這樣下來,楚國的人數銳減,所剩無多,所以楚南公會說出這種話,因此這第一種說法說的就是楚國剩下的人並沒有多少,但是雖然很少,仍然可以滅掉秦國。

    根據《史記》、《春秋》、《戰國策》等書籍記載,屈、景、昭三個氏族分別來源自楚武王、楚平王、楚昭網。其中,屈姓裡面比較著名的是屈原,他出生於楚國丹陽,也就是現在的湖北宜昌。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所在的屈氏,以及景氏和昭氏是當時楚國最大的三大家族,他們三個聯合掌握了出國的大權,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楚國再被秦滅過之後,屈、景、昭三大氏族仍然是地方上的大族。並且作為楚國皇家的後人,屈、景、昭三族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楚國反秦的希望或者說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說法三:三戶其實說的是一個地方的人

    這個地方說的就是楚國最早時期的宗廟所在地——三戶成。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也是一個大國,大到可以喝秦國、齊國等強國並列的存在。甚至在最鼎盛的時期,楚國一度佔據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半壁江山。

    不過對於剛剛分封后的楚國,就成為了一個只有五十里範圍的小國。根據《水經注》記載,三戶在丹水之北的古商密,那裡有楚中國人三個王族的廟堂,所以被稱為三戶成。早在西周時期,丹陽就成為了楚國立國之後的中心城市,而三戶就是在丹陽城的管轄範圍內,再加上三戶是早期楚國三王族的廟堂所在地所以用三戶來形容楚人也不為過。

    結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不管三戶究竟是什麼意思,最終秦國仍然被楚地的項羽和早期屬於楚地的沛縣劉邦所滅掉(沛縣在戰國時期早期是歸屬楚國的)。這對秦國來說也算是一語成讖吧。

  • 8 # 長頁論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的三戶”是哪三戶你知道嗎?

    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由來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一位叫楚南公的人說的,范增對項梁遊說時引用了這句話,“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由於江東項氏在秦末戰爭中的巨大影響力,這句話隨之傳遍天下。

    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話是:“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意思。以及楚的三戶指的哪三戶。

    從字面解釋,楚國雖然只有三戶,但滅亡秦國的肯定是楚國的。

    楚的三戶指的哪三戶。這其實有兩種解釋。

    其一,三戶,指主要的當時楚國三大姓,屈、景、昭。

    其二,三戶,一般按照古文的習慣,三為虛詞,很多的意思,

    那麼分別按照三戶兩種解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就有了兩種解釋,

    其一,楚國有三大姓,滅亡秦國。必定是這三大姓。

    其二,秦國不管多麼強大,最終必定滅亡在楚國的人們手裡。

    從秦國滅亡的結局的過程和結局看,無論是起義的陳勝,吳廣,還是項羽和劉邦都是楚中國人,因此,這句話就像語言一樣,最終預測了歷史的結局。難道楚南公真是那麼牛逼的人嘛?

    三,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上面說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兩種解釋。顯然,兩種解釋都是預言式的,但楚南公又沒有那麼大的水平,楚南公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什麼光輝事蹟。如果在看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原話是:“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那意思就是,秦滅六國,自從懷王入秦國就沒有返回,楚人憐憫至今。可見楚人對楚國滅亡是非常痛苦和氣憤的。

    再加上楚人歷來生性彪悍,戰鬥致死不息,秦國加於楚人的國仇家恨也最為巨大,楚人在亡秦上必將不遺餘力最為徹底;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則更多的是彰顯的是亡秦的堅決意志和必勝信念。那麼,這句話最終解釋其實就是即使就算只剩三戶人家了,發誓也必須要滅掉秦國的意思。這不是預言,而是表明對亡秦的決心和意志。這更合情合理。所以,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原因也簡單明瞭。就是楚南公及楚中國人們對秦國的痛恨,和對國恨家仇的痛苦。

  • 9 # 朱家堂

    看過《秦時明月》的朋友一定對動漫裡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讖語印象深刻,在劇情設定裡是楚南公對少羽說的,充滿了神祕意味,少羽也在此之後開始招兵買馬意圖重整河山。那麼這句話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

    首先理解這句話要知道楚國滅亡的時代走向。

    公元前225年秦國派遣李信大軍二十萬第一次伐楚,被楚國大將項燕大敗;隨後秦王親自請王翦擔任統帥滅楚。戰役進行的非常激烈,但最終楚國戰敗滅亡。

    由於楚國多次受到秦國的進攻,特別是楚懷王受到張儀的欺詐含冤死於秦國,更使得楚地民眾追思懷念故國,同情楚懷王、項燕等人的遭遇,因此反秦的呼聲很高,這股民間的潛流被當時的隱者楚南公發現了,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來概括。

    人皆有同情憐憫之心,楚國悲慘亡國的歷史深刻地注入到了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中,而這一讖語也被《秦時明月》這部動漫所吸收到故事情節內,成為推動項氏一族起兵的伏筆。

    其次要看對於“三戶”的理解,關於三戶指的究竟是什麼,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有的人認為三戶是地名,在今天河南淅川一帶;第二種解釋認為三戶指的是楚地勢力很大的三大家族,即屈昭景三家;也有部分人持第三種觀點,認為三戶是一個泛指概念,意思是楚中國人哪怕只有幾戶人家也要反抗到底。

    關於三戶的含義指向,錢穆在他的《先秦諸子系年》裡考證出三戶確實指的楚國的三大家族。這一點從後來反秦的將帥的姓名也可以看出,項梁、項羽叔侄都出自項氏家族;景駒出自景氏家族;樅公、屈平等來自屈氏家族,並都在反秦戰爭中揭竿而起響應陳勝;來自昭氏家族的將領因為史籍散佚而不知其名。正是這些前貴族領導了反秦鬥爭的持續展開,特別是在陳勝、吳廣等戰死之後。

    至於亡秦必楚一方面與楚國雄厚的實力有關,戰國時期的楚國是當時最為強大的諸侯之一,地域廣大,兵力雄厚。雖然楚國亡國,但其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後來秦始皇出遊巡視江東會稽等處也有安撫民心的意圖。另一方面則是前文所說的楚地民眾對於滅國的仇恨,是一種集體記憶,加強了楚國要重新建國的願望。所以亡秦必楚實際有這兩個層次的內容。

    總的來說,這句讖語深刻地反映了秦統一天下之後,對地方的整合遠未實現,地方前六國遺民仍有復國的願望,其中楚地又尤其強烈。於是我們也不難理解後來項梁項羽叔侄以江東為基地,率領八千楚地子弟兵反秦起義的民心所在。

  • 10 # 龍69258242

    三戶指的是楚國的屈、景、昭三族,並不是真的是三戶人家。這三大姓氏是楚國皇族的堅定支持者,榮辱與共。

    之所以留下這樣的詛咒是跟楚國的形成有莫大的關係,楚人的先祖來自北方同樣是炎黃子孫。但是雄主周王瞧不起楚人先祖,類似於現在的某些人瞧不起農民的那種意思自認為高貴。屢受打擊的楚人發憤圖強立志建立強大的國家與周朝抗衡,代代相傳不服周的精神。吞併了先期到達荊楚之地的周朝封國,終於建立了強大的國家。當時南方三個國家並不屬於周朝,吳越跟周人不是一個祖先所以不屬於分封的諸侯國,而楚國是不受分封自立為國。所以當時的南方跟北方的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圖騰和青銅文化以及習俗區別很大。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初步融合了南方差異,但是真正互相融合是在漢朝時期。作為楚人的劉邦帶去了南方文化與北方文化相互吸收和借鑑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華共同認同的信仰。漢人這個概念也相應的形成了。

    作為楚國故地還是保留了部分自己的特色,吳越之地跟荊楚之地的差異仍然存在。這就造就了地域文化的差異一直延續至今。近代辛亥革命以及多次的起義也是這種不服周精神的延續。

  • 11 # 風月古今

    前言:

    秦朝統一天下,靠的是武力,六國殘餘的貴國勢力,很多都不甘心,一直積蓄力量,企圖東山再起,楚國故地也流傳著一個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第一、“三”是虛數,非切確之數

    古人常用“三”來虛指數量,楚雖三戶也是如此,意思就是:楚國顯然沒有剩下多少戶人家,但依舊不會臣服於秦朝,而是會選擇抵抗到底。所以這句預言,是用來穩定、團結人心的,給予楚國貴族精神力量,體現楚國的頑強不屈。

    秦國統一天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最後的階段,楚國定然也預見了這種不可阻擋的趨勢,所以幾大家族也提前做了準備,將財力、人力藏在暗處,準備伺機顛覆秦朝復國。

    第三、“三戶”楚國的代稱

    在今天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一帶,是楚國的宗廟所在。宗廟祖先在中國人心中有很重的分量,古代更是如此,而這個地方,在當時又稱“三戶城”,所以楚人便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

    當然,這種說法比較勉強,這句預言,明顯是一個轉折,表達楚國剩餘的勢力與秦國比較,非常弱小,但信念強大。所以我比較傾向於第一種說法。

  • 12 # 宋坤在努力

    關於“三戶”一詞,究竟具體是指什麼意思,古往今來歷代學者眾說紛紜,大概有這樣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指地名,楚國中後期曾在今丹江口水庫一旦設定過一處城邑,名曰:“三戶城”。第二種說法是指楚國除熊姓王族以外的三大貴族——屈臣氏家族(代表人物屈原),景氏家族(代表人物景差,戰國後期後期著名文學家),昭氏(代表人物昭陽,楚國令尹,相當於中原諸國的首相)。第三種說法是吉言楚國力量之微小,即使只剩下最後三戶,人家也一定會把殘暴的秦國給推翻。

    綜合《史記·項羽本紀》的上下文來看,筆者更傾向於第三種說法。且將上面那一句文言文意譯成白話文大概意思是這樣的:秦國兼併六國,六國最終都滅亡了,而楚國是最不應該滅亡的(即使到了戰國,歷史發展的最後一段時期,在天下人看來楚國仍有實力與秦國爭鋒,正所謂:橫則秦帝,縱則楚王。)自從秦中國人用陰謀詭計,將楚懷王騙到秦國監禁至死以後,楚人就對秦國恨之入骨。

    這樣來理解“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就可以清楚的明白為什麼楚南公會發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詛咒!戰國中期以後,秦楚兩國多有聯姻,秦昭襄王的母親羋八子是楚人,秦孝文王的母親也是楚人,秦莊襄王的母親還是楚人,可以說到秦始皇滅六國之時楚國是和秦國淵源最深的姻親國,可是秦國的鐵蹄依舊踏破了楚國的國都,滅了楚國的社稷,沒有對楚人講一點情意。

    令人驚奇的是,也許是天道迴圈,也許是歷史的必然!曾經以豪邁的氣勢統一整個六國的秦國,後來的秦王朝真的是被三個楚中國人所滅——陳勝(陽城, 今河南省平輿縣陽城鎮,原是楚國故地人),項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原屬楚國),劉邦(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楚國故地)。

  • 13 # 史勁造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句預言,預示著秦朝終將被滅亡的命運。當然這種說法有些玄幻,但是後來發展的趨勢又不可思議地與歷史演進的過程吻合,倒是讓人不由不信這句話是有一定的依據。

    有的人認為是地名,在如今湖北與河南交匯的丹江口水庫一帶;還有人認為是楚國三大家族,屈、昭、景三家;另外有一些人以為是三戶就是個寬泛的含義,表示著楚中國人反抗暴秦的決心,就算楚國是隻剩三戶人家也反抗暴秦與之鬥爭。

    而關於亡秦必楚,為什麼不是亡秦必趙,亡秦必齊呢?這是因為在戰國時期,楚國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是諸侯當中最鼎盛的,地域廣闊,兵力雄厚,十分厲害,所以,即便是東方六國滅亡了,但是楚中國人一直不甘心,不願像其他五國就那樣甘願認命。

    而且,“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也不僅僅是預言那麼簡單。這側面也反映出當時的秦國雖然統一,但是內部仍舊是沒有整合完全,這也是導致了秦朝短暫的生命。

    人們經常會提到的秦始皇東巡,其實就是在安撫六國,怕這六國再次滋生禍事,尤其是楚國,這個昔日的最強國,楚中國人對於滅國是一種集體性的仇恨,所以若說秦國最擔心誰,那必然就是楚國,故而才會有亡秦必楚的說法。

    不過,我倒認為實際上“三大姓”在這裡也只是一個代表而已,其實質是泛指所有的楚人。就像秦末大起義中,楚人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都起了領導和絕對主力的作用。

    “三戶”《史記》中注說是指昭、屈、景三大姓。是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強徙六國貴族及富商到咸陽,置於中央政府直接監督之下的政策所致。而且現在這三大姓都可在陝西找到。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 14 # 極品龍顏

    這是來自於《史記·項羽本紀》的一句話。說者為楚南公。

    我們熟悉歷史的人士都瞭解秦漢之際的各國爭霸,烽火狼煙,鐵馬秋風,割據求地,逐鹿中原。

    而在此之前的秦滅六國中,楚作為一個面積和實力都絲毫不弱於秦的大國來說,實在是有些冤屈,難怪范增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但就是被滅了,使得大秦之彌烈縱橫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強秦確實短暫,享受不過是剎那芳華,如白駒過隙一般,只是十幾二十年光景,轉眼之間就江山易主,城頭轉換大王旗。這其中的始末緣由,無外乎賈誼的《過秦論》所點名披露。

    但這“楚雖三戶”一說,卻一直流傳延軼至今,成為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矢志不移匡扶社稷的代名詞。

    史上關於三戶的爭論一直延續至今,也一直沒能統一成一個體系,依舊是各說各話,也都有相應的理由和籍口,這就造成了後世理解和領略的偏差。

    概括起來,楚雖三戶的說法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指楚之封地。宗廟設立的位置,位於一個叫做三戶城的地方,那裡就天然的成了楚國龍興旺續的發源地。三戶城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那裡也就成了楚國的繁衍生息之地。

    二是說楚國尚餘三大姓氏。開始之初,楚有九姓之多,但隨著遷延演變,宗室三大姓氏逐漸佔了絕對領導地位,使其他六姓悄然隱遁。這剩餘的三大姓氏,就是宗族的“昭”、“屈”、“景”三姓,也代指整個楚王朝。

    三是具體人家數量。這個解釋很牽強,也很另類,被人接受的不多,卻一直有這種聲音存在,所以只能算作一種聲音或看法。

    目今史學界,對於第二種的解釋比較周詳,認可度也較高。確實指的是楚之三大姓。

    而這句今天看來信誓旦旦的讖語預言,竟然真的應驗了,這才是這句話久傳不衰的真正原因──第一個揭竿而起斬木為旗的就是楚人,陳勝王造起了大秦帝國的反,雖然因內亂而死去,但接續者蜂擁而至。楚國的貴族項氏在項梁的領導下隨之雲集響應,又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自然應者景從,天下歸心,投楚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加上那個橫空出世勇冠三軍的楚霸王,更是將這個戰鬥爭持推向了高潮。最終滅掉秦帝國的,也正是這來自大楚國的項氏一族,也是秦宗室的掘墓人。

  • 15 # 星途史話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這句產生於反抗秦朝統一的秦朝時代名言,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但直至關於這句話今日仍有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指地名,位於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

    第二種說法:指楚國大三姓,屈、景、昭。

    第三種說法:很少的人,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個人更偏向於第三種解釋,楚國疆域遼闊,曾是戰國七雄中國力最盛,楚人自認天下即使統一也應是楚國統一,在被秦國滅亡後即使楚國已經不復存在,楚國望族復國之心同樣最盛,亡秦大業從陳勝大澤鄉起義反秦到後來項羽鉅鹿打掉秦軍絕對主力,甚至最後劉邦攻破咸陽,最後一統天下,劉邦,項羽,陳勝故鄉都在楚國,這並不僅僅是巧合。

  • 16 # 青草圖文

    意思是說就算楚中國人死的只有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三戶代表楚國王族(姓氏為羋)本支熊氏的三個分支,即是昭氏(昭陽)、屈氏(屈原)、景氏(景差)三氏(三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射手座女生反應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