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老三胡侃

    這部劇雖然劇情什麼的沒有那麼的出乎意料,但是非常的貼近現實,父母離異,又再婚,然後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而女主人公在十幾歲的年齡,處於青春期,正值叛逆時期。

    父親對待自己和同父異母的弟弟完全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無疑就是在李玩的傷口上又添加了一道,但是這部劇沒有叛逆,沒有問題少年,最終主人公只有選擇妥協。

    那麼作為父母,在孩子時期,家庭教育究竟有多麼重要呢?我身邊就有很多單親,或者父母關係不和的,他們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對於他們將來的人生具有重大影響。

    孩子應該成長在一個有愛的家庭當中,這樣無論是三觀還有處世,對待每一件難事,好事,都會有很好的處理方式。但是影片中所描述的是在中國教育裡面常見的,所以這部影片給觀眾帶來了很大的情感共鳴,希望看一看這部影片之後可以有一點改變。

  • 2 # A九電影

    《狗十三》一部能夠反映的社會現狀,讓我們看到青春時的傷痕。引人深思的作品!

    在這裡我要提到《十二公民》這部電影,同樣是反映社會現狀抨擊人性的良心作品。

    這類作品往往能引發觀眾共鳴,看完能讓人思考許久。

    《狗十三》電影聚焦了中國式教育,沒有抨擊也沒有粉飾,而是以冷靜的觀點去描述和展示一種五味雜陳的的現實,這種並不離奇也不陌生,因為我們一直浸染其中,可以這樣說,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中長大---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氛圍。

    這是一箇中國式家庭逼迫一個13歲少女向成人世界妥協的故事:長大了,該懂事了,對於長輩的錯,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追根究底;長大了,該懂事了,家長要你參加應酬,不能駁了叔叔伯伯的面子。我們終將成為和家長一樣“偽善”的人,表達自我不能再無所顧忌。

    《狗十三》讓很多人想起了他或她小時候的每一天,曾跟我們朝夕相處的父母,與我們在血緣上最親近,卻和我們在心靈上最疏遠,隔在中間的,是那無數次被迫嚥下的不甘心和不服氣。以“愛”的名義,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付出,是因為脆弱的中國父母無法正視子女不接受自己,所以選擇自欺欺人。

    親情,本該是人類最充沛的情感之一。它有著最堅實的血緣基礎,又擁有其他情感無法相比的時間基礎,可是我們卻總是在毀壞它,直到耗盡了愛,徒留回報的責任。《狗十三》揭開了這道沉默的傷疤,而真實的家庭會如何面對中國式教育帶來的衝突?

    電影中的李玩自己惟一心愛的狗狗走丟了,李玩四處尋找,不久後爸爸幫李玩找到了狗,回到家後,李玩很快發現,這隻狗狗不是自己所丟失的狗狗,也就是說,她被急於阻止自己“瞎鬧”的父親騙了。她氣憤不已,三番五次要求父親不要“糊弄”自己

    結果,不僅僅只是父親——爺爺、奶奶、繼母、表姐,統統都“指鹿為馬”,串通一氣把她當作精神病……

    經過父親的一頓毒打後——李玩不再去貼尋狗啟示,也不再堅持真相和事實。她開始參加英語興趣小組,並把新狗當成自己的狗狗,學會了指鹿為馬。因此,為了獎勵終於“長大了”的女兒,父親決定帶她去看天文展覽。

    這是典型的中國式親子之“愛”: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愛孩子,但沒有人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麼;長輩做了錯事永遠不會平等地向孩子道歉,他們只會以“愛”的名義要求孩子原諒自己;當孩子的“任性”挑戰了長輩的權威,執著於事實只會被當作是“死心眼”“不懂事”。導演曹保平說《狗十三》跟他往常的作品一樣,也是一部“犯罪片”,在不平等的家庭關係下,一個孩子的天真和靈性被“愛”謀殺,逐漸接納了成人世界“世故”和“偽善”的法則

    人們對《狗十三》中的故事會有“真實”和“矯情”兩種對立的評價,正是源於對成人世界的法則的看法有所不同。認為接納成人世界是理所應當的人,認為學會用成人的方法圓潤處事等於“成長”的人,已經沒有辦法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他們正如片中的父親一樣被成人世界馴化,放棄了對世故的抵抗,或者從未想過要抵抗。而他們在聽到《狗十三》結尾響起的《再回首》時,是否也會覺得自己經歷的一切“恍然如夢”呢?

    真實與矯情評價的對立,說明《狗十三》揭開一個大多數華人少年時期內心都曾有過的傷疤:父母總是會強迫孩子接納他們所認可的“現實”,只是不同人的態度不一樣而已。這個傷疤來自於華人慣常的沉默,來自於對幽微內心的忽視,來自於孩童的天真與功利主義的對抗,來自於難以打破的家長制家庭秩序。而大多數家庭都會尋找到一種方式達成和解,好讓生活能繼續下去。

    我們也曾抵抗過,最後卻輸給現實的大人,輸給現實的生活,最終也成為一個現實的人。最終成為大人口中的"娃長大了 懂事了"。

  • 3 # 經典影視讓你樂不停

    這個電影講述了13歲的少女李玩(張雪迎 飾),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智一桐 飾)奶奶(周珍 飾)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瞭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裡,李玩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果靖霖 飾)希望透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湧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啟了它洶湧又無奈的成長之路。我看了以後最大的感觸是《狗十三》是近年來最好的一部華語青春片。十三歲的少女李玩剛上初中,與年邁的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父親再婚與繼母生了一個弟弟。試圖用一隻小狗來緩和父女關係的李玩爸爸,未曾料到就是這隻叫做“愛因斯坦”的狗給這一家人帶來了不同的煩惱。這部片子讓我們看到了目前中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事情,不僅是李玩與父親,更是我們與我們的父母之間也發生過的故事。所以說《狗十三》是部有力量的電影,而且是滿滿的正能量。不僅讓我們回憶起十三歲時候的自己,更能夠讓我們後知後覺地發現原來小孩和大人的煩惱在那個時間裡並不等同,並非僅僅是父母不理解我們,我們也未曾理解過父母。所以這部片子的確是一部好片,也是值得我們好好欣賞的一部片子,特別在父母和孩子交流上。

  • 4 # 小楊的公考之路

    《狗十三》這部電影怎麼樣?

    “被剝落的是天真,留下的是青春”—這是海報上印有的一句話。

    從海報上看:一位看似溫柔的中年男人拿著刻刀正在雕刻一位女孩,女孩靜坐著沒有任何表情,臉上一大半已經被雕刻好,另一半還只是雛形,伴著刻刀臉上掉著碎屑,旁邊還有另外幾隻手,拿著各式各樣的刻刀揮向女孩……

    再來看電影的名稱—狗十三,沒錯,這就是劇中的兩個主角,狗還有十三:一隻狗,這個十三歲的女孩兒。

    然後再看片名的英文翻譯“Einstein and Einstein”用我小學畢業英語水平翻譯出來就是“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那為什麼片名不叫這個而是狗十三呢?

    別急,我們先來看一下劇情!

    影片中的李玩也就是我們的主角十三歲的女孩兒痴迷於物理學,然而父親卻讓她報英語班,在父親的脅迫之下她不得不妥協,父女倆的關係也鬧得很不愉快,於是作為補償父親送了一隻狗給她。

    對物理學感興趣的她給狗起名“愛因斯坦”。

    起初當愛因斯坦來的時候,李玩很排斥她,因為自己是一個被父母忽略的女孩兒,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在爺爺奶奶家,一個人習慣了,自然不太容易接受別的事物。但很快李玩就被這個小東西打動了,與它同吃同住當作自己的閨蜜,小姑娘的孤獨可想而知。

    緊接著愛因斯坦不慎走失,大人們也沒有去找,作為和自己形同家人的狗狗丟失,十三歲的女孩兒像天塌了一樣,不顧一切的去尋找愛因斯坦,而這時父母又是一招“作為補償”試圖用一雙輪滑鞋讓李玩罷休。李玩完全依舊在死死尋找,爺爺受傷,奶奶走失。他們又一招“作為補償”買來一隻相似的狗並謊稱是愛因斯坦,當然這也無濟於事了。

    忍無可忍的父親,一改之前的溫柔面孔對李玩大打出手,用暴力結束了李玩在他們眼中的任性,沒有一絲留情。

    緊接著又是一波“作為補償”,將李玩抱在腿上安慰道歉,並承諾帶她去看天文展覽。

    父母離異後,李玩的看護人就是爺爺奶奶。在他們眼中李玩同樣需要補償,於是對她格外疼愛。

    種種的行為都只是在向李玩傳達一個資訊,那就是聽話!

    聽話,懂事,長大。這三個詞在他們眼裡已經是一條根深蒂固的鏈子。

    愛因斯坦在最後被李玩在街上偶遇,它有了新的主人,新的名字。李玩只是一句“還好它沒認出我”

    就像她在找狗絕望後用書中的道理安慰自己的一樣“在這個宇宙之外,一定還有無數個同樣的宇宙,包含著我們所有可能性的集合。這樣,沒有完成的事就會在某個宇宙被完成,錯誤的選擇也會在某個宇宙被糾正。”

    李玩和愛因斯坦一樣,狗就是她的分身,在大人眼中,孩子就像小貓小狗一樣,受委屈了哄哄就好,最終任人冷落、玩弄和拋棄。

    “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這是導演曹保平的話。

    《狗十三》是一部勇於直面現實的好片子,沒有一味的說教和批評,而是一種更寫實的手法表達了某種無奈。

    狗是引題,十三是成長,狗十三是偽善的成人世界。

    年度十佳的片子,值得去看!

  • 5 # 哈哈哈皮

    首先我們從電影《狗十三》的字面意思來理解,狗代表的就是李玩養的那隻叫做愛因斯坦的狗,而十三則是李玩的年齡,雖然乍一看這個電影名稱十分平常,但其中卻蘊含著很大的深意。

    有網友從另外一個方面解釋了電影《狗十三》的意思,狗十三這名字一看就讓人不明所以,甚至有點粗鄙,尤其是海報上大大的“狗13”這三個字,一眼就能讓人聯想到“狗B”這句罵人的髒話,可能是導演為了宣傳故意的

    其次,我們來了解下,這部電影的劇情

    作為一部家庭題材的電影《狗十三》,講述了一個女孩童年到成年的故事,雖然這個劇情看似十分簡單,但其中反應出來的許多真實問題導致它被禁了5年。最近終於可以上映了,而女主張雪迎當年也只有14歲,什麼符合電影裡女主李玩的年齡特徵。

    電影圍繞著主角李玩的成長反應了很多真實存在的家庭問題,李玩來自於離異家庭,她不知道他爸給她找了一個繼母並且還生了個弟弟,李玩的爸爸不知道如何告訴李玩有弟弟的事實,就給她買了一條狗,這條狗陪伴李玩度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可是有一天,狗丟了。李玩很是傷心,為了不讓女兒難過,爸爸為李玩買了一條和愛因斯坦一模一樣的狗,李玩一眼就看出這條狗不是自己的,她拼命想要找回真正的愛因斯坦,但所有人都不理解她。

    面對這種境況,李玩開始找朋友傾訴,之後學會喝酒,回家之後,李玩遭遇了爸爸的暴打,除了狗丟失一事,李玩覺得難過的還有自己弟弟的出現,因為她明顯覺得,爸爸不愛自己,全家人重男輕女的思想讓李玩越發頹廢。

    《狗十三》結尾裡,李玩學會了妥協,面對大人的問候,面對對方送上來的狗肉,她不再反抗,而是學會說一聲謝謝。其實,很多人都和李玩一樣,在不斷反抗中被生活磨平稜角,之後變得沉默,接受一切,從前那個天真愛笑的姑娘慢慢消失了,這或許就是成長的代價吧。

    這部電影也是希望父母們能夠透過這部電影更多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給予他們更多上精神上的支援。

  • 6 # 222影視

    13歲的李玩是一個普通的少女。

    父母離異,李玩跟爺爺奶奶住。

    離婚後不久爸爸就又結婚了,李玩多了一個後媽,以及同父異母的弟弟,這下子爸爸更加顧不上李玩了。

    後來,爸爸送了一條狗給李玩,李玩給狗起名“愛因斯坦”。

    李玩放學後,終於不再那麼無聊了,終於有個能陪她玩的玩伴了。

    可惜有一天,狗丟了,全家人趕緊想辦法,看怎麼轉移李玩的注意力。

    全家人都想不到,李玩知道訊息後,像瘋了一樣,跑出去找狗,一邊找一邊哭,嗓子都沙啞了。

    找不到狗的李玩,回到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一邊哭,一邊在窗戶玻璃上寫著狗的名字。

    《狗十三》在2013年就已經拍攝完,但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導致一直沒能上映。

    《狗十三》導演曹保平,曾拍過《光榮的憤怒》、《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口碑與質量,都槓槓的。

    《狗十三》看著好像是少女丟狗後發生了種種事情,其實背後,有更深層的意思。

    長大後我們都變成了,曾經討厭的人,小時候說,我長大後不要變成這樣的人,然後發現自己雖然沒有成為這樣的人,但也差不多了。

    長大,就是將自己以前不屑一顧的,慢慢的在乎起來,也慢慢懂得了,換位思考。

    其實在我們哪裡不知道幾線城市了,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都沒機會跑出去找狗。

    家裡人也不會想著,這麼去安慰你的,哪裡有這麼多時間來哄你?不用幹活了?

  • 7 # 是甘甘啊

    電影《狗十三》正在上映,大多數看過電影的人會被或多或少地喚起一些不那麼愉快的青春記憶。你聽說過“愛暴力”嗎?

    關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幾乎是兩級分化,一面站在孩子角度控訴“父母皆禍害”,一面站在父母角度訴苦“家裡有一個能吃能作的熊孩子是怎樣的體驗”。導演用藝術化的表演手法揭開那些你似乎已經遺忘的青春記憶,原來所有的無理取鬧,都是事出有因。

    故事圍繞一條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展開,為了撫慰寄養在爺爺家的少女李玩,父親買來一條狗陪伴她,狗狗的陪伴填補可隔輩親人之間的情感空洞。

    愛因斯坦在爺爺散步時不幸走丟,李玩隨即開啟熊孩子模式:哭鬧、喝酒、夜不歸宿、音量開到最大,吵得所有人都不得安寧。這些“無理取鬧”的作,在大人們眼裡被叫做“青春期的叛逆。

    大人們為了制止這種叛逆,父親在眾目睽睽下動手打了李玩。為了哄她,買來一條和愛因斯坦相似的狗狗,騙她這就是愛因斯坦。”親人們“以假亂真”的欺騙,讓我們已經逝去的青春重新翻閱一遍,那些本以為忘記的事情原來歷歷在目。

    你的青春“作”過嗎?我想起另一部電影《無名之輩》裡,一個失敗的父親無力交齊正在讀高中女兒的學費,女兒自卑、任性、叛逆。對於這個不務正業的保安父親有愛有恨,很多不滿想脫之於口的時候,迎來的是父親當著全校師生的巴掌......我也曾想心靈溝通,迎來的是父親自以為可以息事寧人的巴掌,除了假裝長大假裝堅強,還能怎麼辦?

    作為90後,很多人都有被寄養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的經歷。大多時候我們像少女李玩一樣按時吃飯按時上學,在大人眼裡這就是“乖孩子”。但是乖孩子也是有底線的,我們鼓足勇氣說的事情,大人沒有重視;我們最好的玩伴不見了,大人們一心想隱瞞;甚至家裡多了一位新成員,大人們自以為是地認為李玩接受不了,決定隱瞞她。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小A,每天都要畫最濃的妝,穿最暴露的衣服去上課。有一次寢室臥談會,她說“我爸媽在我3歲時離婚,我一直在外婆家長大。女孩子愛美嘛,隔壁姐姐穿了一件吊帶花裙子我特別喜歡,吵著我外婆也要買一件。我外婆騙我說,那種裙子是不正經人才穿的,正經的女孩子都穿褲子。我怕外婆以為我是壞女孩,不再吵著要裙子了,但是心裡還是喜歡那件裙子。直到大學她才能能選擇自己穿什麼......"

    於是李玩開始喝酒、大吵大鬧、音量開到最大......一切的“作”,都是反抗,只是沒人讀懂那個青春期的少女。她像一條孤獨的鯨魚,不停地嘶喊,卻得不到同伴的迴應。

    中國式的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遺忘。我們做孩子的時候厭惡“家長式關懷”,等我們做家長以後卻忘得一乾二淨,重新用“家長式關懷”對待我們的孩子。

    你一定聽過“都是為你好”,你也一定對你的孩子說過“都是為你好”。

    初二的時候我瘋狂迷上了看小說,父母說看小說耽誤學習。我偷偷攢下一週的午飯錢,買了一本金庸的《天龍八部》藏在枕頭下面,晚上在被窩裡開著小手電偷偷地看。有一天家裡來了一群客人,母親在未經我允許的情況下徵用了我的房間。整理床單的時候,發現了我的“秘密”。當我放學回到家裡時,迎接我的是一屋子人的注視以及父親把那本撕爛的《天龍八部》扔在我臉上,伴隨著恨鐵不成鋼的嘶吼“混蛋玩意兒,家裡辛苦供你念書,你卻在看小說!”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讓別人進過我房間。

    不知為什麼,父母總是喜歡“苦情教育”。同事每月工資5K,薪資已經高於本地的平均薪資水平。她堅持“男孩窮養”的教育方式,每天都對已經青春期的孩子說“爸媽上班不容易,家裡給你補課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家裡已經沒錢了,你不好好學習的話將來只能撿瓶子......”

    當我有機會接觸這個青春期的男孩,我發現這個男孩敏感、自卑。因為不知家裡的財富情況,每天生活在“金融危機”之中產生的敏感,因為家庭“貧窮”而自卑。我想給他買一雙名牌球鞋,他拒絕了,他說“幾十塊錢的鞋和幾百塊錢的鞋一樣穿”。我不知道怎麼接他的話。

    我完全能想起我青春期的時候,為了一件衣服一雙鞋猶豫很久才鼓足勇氣向家長開口,最終以一聲嘶吼、一頓胖揍而結尾。任何形式的反抗,都會被家長武力鎮壓,之後會以一包巧克力一件玩具的形式“哄”好。

  • 8 # 幸運G時代

    我喜歡這部能刺痛我們這一代人神經的電影,有血,有肉,有溫度,有感動,有思考,也有反思,我們需要這種敏銳凌厲的電影,把青春發生的狗X事,赤裸裸不留餘地的放在我們面前去鞭撻。關於青春的電影我們拍的太多,可是爛的也太多,而曹保平導演卻能夠抓住生活化的故事來表現屬於我們那個時代的青春,將鏡頭聚焦於李玩這個女孩以及一隻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向我們傳達有關家庭,有關教育,有關青春叛逆的故事。女孩李玩的青春就是在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失去;伴隨著養狗、丟狗、找狗,李玩經歷了一系列的反抗和妥協;曹保平導演用不同的視角和符號來表現這段成長過程中的苦和痛,雖然犀利,卻還是讓人感動和深思。我們在《狗十三》裡不僅看到了整個家庭教育的苦澀,也看到了男尊女卑的無奈和酒桌文化的虛偽。兩段情節最打動我,一段是李玩因為狗的丟失而出去喝酒,回家之後便遭到父親的打罵,看的時候很有感觸,之前也因為某些事情被爸媽打過;但是父親這個角色並沒有那麼冰冷,他是有溫度的,有對女兒的疼愛和撫慰;父親是具有雙面性的,他有對女兒的矛盾也有自己的負擔。另一段則是李玩在家庭聚會的飯桌上面無表情的一口一口吃著伯伯夾給她的狗肉,失狗的苦還未散去,卻還憋著吃下了狗肉,這是李玩最大的改變,從成長步入了成熟,他接受了這個妥協,向成人世界的一種無力溫和的妥協,這也是一種和所有人的和解;中國式的家庭和教育是永恆的難題,父親、繼母、爺爺奶奶、堂姐、弟弟,這裡所有的人沒有對和錯,他們在孩子成長的青春裡伴隨著李玩一起焦慮,一起叛逆。

    為什麼李玩最後沒有認領“愛因斯坦”?也許這就是她對自己的訣別,也是她對所有人的妥協,這份訣別和妥協像凌厲的刀子一般輕微的劃過你的面板,感到疼得一剎那,才突然發現青春就是這般刺痛。一件有趣的事:現場提問觀眾好幾個都是中傳的學生,曹保平導演說要來咱們學校客座,竟然很期待了……

  • 9 # 趙豬的光影視色

    首先,我個人認為,現在大家對《狗十三》的討論稍微有些偏激,很多觀眾彷彿從女主角李玩(張雪迎飾)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因此就開始猛烈抨擊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但是又有多少人看到了影片中父親的不容易、繼母的用心維護,以及爺爺奶奶對李玩的呵護和關愛呢?

    其次,電影《狗十三》中,李玩的“被迫”成長,不只是她個人的“不得已”,也有家長們的“不得已”。沒有人敢說自己是在哪一天突然就成熟了、長大了,或許人真的是要等到自己成為父母的時候,才會慢慢地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抑或是,在我們成為父母之前,也都還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究竟會有多少不得已、無可奈何的事情,需要讓父母們承受,他們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著如何做一個稱職的家長。

    在我看來,李玩的家庭已經可以算得上是幸福了,生活上有爺爺奶奶的陪伴和悉心照顧,父親儘管很少能陪伴她,但也在用他的方式去愛著、關心著李玩。在影片的最後,李玩的父親聽著《再回首》痛哭流涕,足以讓我們腦補出,父親平時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以及在婚姻家庭裡的不易,李玩是不是也能多多少少地理解父親了呢?說個比較沒覺悟的話,至少李玩的父親還會反省,假如是那些比較暴躁且更加強勢的家長呢?還有說到爺爺奶奶重男輕女不夠關心李玩的,難道李玩深夜跑出去尋狗,爺爺怕李玩著涼,氣喘吁吁地追趕李玩希望她能回家,即便因為李玩的不小心摔傷了腿,也不忍心責怪她,這難道不是深沉的愛嗎?奶奶為了尋找李玩,多年沒出過門的她都敢出門哪怕是迷路,這些都不足以證明他們的愛嗎?

    傳統的中式家庭教育,基本上是在用父母對生活的認知,去教育孩子,去給予孩子家長們認為最好的東西,甚至為了孩子做了很多犧牲。我們都知道父母非常不容易但我們也是在這些不容易中慢慢長大。誰的青春不是這樣的呢?

    李玩最終和這個成人世界“和解”了……因為她意識到“以後這樣的事兒,還多著呢!”

  • 10 # 村裡小土鱉

    目前電影《狗十三》在豆瓣上的評分為8.5分,該片2013年就已經制作完成,不過直到今年才在全國公映,目前該片定檔12月7日,上映之後可能豆瓣上的評分還會出現波動,不過不可否認這是一部觀眾評價很高的電影。

    《狗十三》講述了一個小女好從童年到成年的故事,但影片的情緒十分的壓抑,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瞭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裡,李玩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希望透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湧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啟了它洶湧又無奈的成長之路。

      據悉《狗十三》時隔五年才上映,很多網友認為其中的原因是劇情太過真實和壓抑,電影講述一個少女殘酷的青春,觀眾們或多或少的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日前電影曝光了“雕刻”版海報。在海報中,父親親手將女兒雕刻成了與大人一致的色調和質感,讓愛成為了一種剝奪和傷害。將於12月7日上映的電影《狗十三》,於上週展開了小範圍觀影團點映活動,讓一部分觀眾提前一睹密封五年“神作”真容,並收穫好評如潮。正如影評人桃桃淘電影所說:“這部電影其實預示著一個未來。我們看的不是電影,而是自己。”狗十三好看嗎  從電影《狗十三》的評分以及口碑來看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而塵封五年之後才得以上映,更是讓不少的觀眾充滿了期待。這部被密封了5年的口碑佳作,透過“青春”直指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最痛點,讓中國產青春影片迴歸“真實”本源,如今歸來,導演依然堅持不刪減,不改名。 

     《狗十三》雖然表面上講述的是一個女孩成長的故事,但只能夠卻反映了很多當下的社會問題,電影以少女青春期的故事為切入點,但真正探討的卻是當下從家庭到學校,再到各種社會關係中潛藏的諸多頑疾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這份意義也讓影片經受住了時間考驗,歷久彌新。參與觀影的人群,從父母輩到00後,無一不表現出深刻的情感觸動,這也讓這部佳作,跨越了年齡,亦跨越了時間。觀眾們紛紛表示:“睽違五年大銀幕公映,依舊觸動人心,鏡鑑關照人間,這無疑是一部反思省身的現實主義題材力作”;“Better late than ever,終於等到你。” 

     《狗十三》是一部如假包換的青春電影,它厲害的地方,在於避開了青春電影最容易陷入的兩大俗套。既沒有把青春期塑造地困擾重重中二十足,也沒有把少年和成人作涇渭分明的對立,把成年人單線條地塑造成童心喪失的大反派。對於青春,它既不奚落戲謔,也不拔高緬懷。而是儘量真實地告訴我們,成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從《狗十三》中可以看出導演的用意,成長,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避開的主題。年少的時候,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希望得到父母長輩的理解與支援。可我們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卻被大人認為是不懂事和幼稚。由於在父母那裡得不到情感上的迴應,於是我們感到孤獨和迷惘。更可怕的是,父母的不理解異化成暴力,把我們那渺小的自尊擊心潰,強行讓我們成長為“懂事”的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威汽車和吉利汽車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