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蒼海雲帆
-
2 # 張先生zjc
甲骨文,屬於象形文字,大部分甲骨文字,可以以畫圖輔助破解字義,較難破解的字,再根據文字形成過程,和文字結構由專家定論。(郭沫若就是這方面專家)一般沒有爭論。
-
3 # 昭銘軒書畫
甲骨文,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唯一一套有成熟的成字規則的文字體系,其存世字數繁多、涵蓋領域全面,成字時間大約在距今3300年左右。
甲骨文單字的識別很難,識別它們要將其還原到整篇甲骨文中,根據通篇涉及的內容,以及與其他甲骨對比,才可以有限地,大致地揣摩出單字的字義,再根據出土的同期的器物,多方驗證,來確定每一個單字。
雖然很難,但是因為我們的歷史延續連貫,文字的發展演變仍然有跡可循,藉助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古文字造字結構和使用方法的“六書”的概括,我們可以根據“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造字法則,用於反推甲骨文單字的字義。但是“六書”並不能完全適用於對甲骨文的破譯,尤其是對甲骨文發音系統的破譯。因此,即使是知道字義的甲骨文字,仍然不能確定其讀音。我們大中華現在的語言發音系統,比起3000多年前,已經不知發生過多少輪變遷,早已無跡可尋。
另外,殷商時代其它文物的出土量太少,無法為甲骨文的解讀提供詳細的參照。因為甲骨卜辭涉及到宗教信仰、占卜制度、禮治秩序、戰爭、生活習慣、鄉風民俗等多方面的內容,而甲骨文又有一字多義,多字一意的情況,解讀起來,就更難了,需要根據語境,涉及的領域等等推測。
憑我們的文化系統的延續有度,以及考據家們的努力,近幾年來,據說又有了可喜的成果:在中國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的《甲骨文記憶展覽》中,編號為“北圖6006”的甲骨,與其它甲骨碎片的完整綴合,其完整的銘文破譯釋義,就印證了漢代司馬遷專著《史記·殷本紀》的記載基本符合史實;
“北圖5601”與“北圖17923”等甲骨的綴合銘文,也進一步證明了殷商甲骨刻辭所記的商王世系傳承關係。
這樣的突破,勢必會引起關聯領域的甲骨文解讀的突破,就像拼拼圖一樣。
甲骨文和金文之間的過渡時期,必然留有文字演變的痕跡,因此,金文和甲骨文之間,也可以互為驗證。而金文的釋讀,重要難度小一些的。
這種工作,在常人眼裡不僅枯燥無趣,而且有時欲哭無淚,糾結萬分。
甲骨文自發現以來,歷來都有人投身其中,去整理、釋讀。。。前輩已經總結出來比如字形類比法、偏旁推認法、借音法等等的釋讀方法。
然而做學問是極其嚴謹的事情,我有一師兄是搞文字學的,去日本做訪問學者,發現了一個字,在我們的字書裡沒有發現過,回國後,費時多年,寫出一大部考據文章來,頭髮都白了許多。我的老師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撰,耗時三年,才寫成兩萬餘字的一部經得起推敲的文字。
而這種嚴謹,要用在幾乎所有的研究領域,沒有想當然。傅抱石先生畫一幅畫,構圖中有一亭,便在畫中預留幾個位置,在小紙上畫一亭,在圖中推,以便確定最佳位置。
再說甲骨文。 在持續的研究過程中,會越來越多地瞭解古人的造字方法,就可以更有效地釋讀新的不認識的字。還有對包括成句方法(語法)、文章體例(文法)、文章性質(陳述、抒情、疑問、命令或者祈使)等等的積累,都會對後續的研究起到巨大的作用。
甲骨文的研究釋讀,需要相當專業的專門知識和深厚的關聯學科的學術積累,不是像我這樣僅憑一丁點兒瞭解就能說的明白的。
我也僅僅是站在無知者的邊緣,根據自己有限的理解,姑妄說之,希冀不會為專家們所垢笑。
-
4 # 華中小隱
甲骨文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只是公元前17世紀以內時的文字。
在黃帝時,亦即公元前26世紀,就有文字,因為史書上記得很清楚,黃帝時的史官倉頡造字,”仰觀星斗圓曲之勢,俯察河山起伏之貌,旁觀鳥獸蟲魚的形跡“,還參照了龜背紋,描摩繪寫,造出了文字。但可以認為,在倉頡之前,必是有文字的。只不過少而陋,不成系統,不敷應用。如果完全沒有文字,倉頡如何當史官呢?倉頡只不過整理,擴充套件、增加了許多字,使漢字系統化,規模化了。這造字的功勞是可以歸倉頡的。
造漢字的方法有六種,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註、假借。稱為“六義“。但用這六種方法去揣摩,破解甲骨文,效果並不理想。因為甲骨文並非最開始造的文字,而是在上千年的使用過程中,演化變異了的文字,已經不太象形了。以象形論,日字就應該是圓圈。因為太陽是圓的,為了區別於燒餅,中間會打一點。月字當然不能再畫圓了,正好月亮有半圓的時候,於是月字就是半圓形,為了區別於半個燒餅,得在半圓形中間劃兩下。後來的日月就變成長方形的了,不再象形。所以,魯迅說,漢字是不象形的象形字。
甲骨文的大量出土,是在1900年,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了上萬片龜底板和牛肩胛骨,表面有刻寫的文字。經檢測、解讀,是商朝人遺留的卜卦時的記錄,所以叫甲骨卜辭。殷本是商王最早的封地名稱,所以又叫殷,尤如楚國又叫荊。但本華人不稱殷或荊,外華人稱,有蔑視的意味。
甲骨文又稱殷墟甲骨卜辭。甲骨文共有5千多個字,經甲骨四堂的研究解讀,已經解讀了1500來字,其中有些字,尚有爭議的,不能確定。還有約3500個字,未能破解,以待來日高人操刀。
破譯甲骨文的辦法不少,主要參照晚些出現的青銅器上的銘文的字形,往前推斷。也根據文句的意思完整性,即前後文字,推斷中間的字。例如,經常出現的“田“字,這個字當然不是田字,只是方框中有個十字,十字的上下左右或不觸及四邊。這個田字經常與乙、丁等,表示時間即天干地支,甲乙兩丁戊己庚辛壬癸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酋戌亥,又與商王名稱的字相連線。如商王名稱有仲壬、太甲、沃丁、小甲、仲丁、祖丁、沃甲……於是,這個字作田字,是不通的,只能作“甲”字解讀。
研究甲骨文的人不少,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郭董羅王“。郭指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觀堂。王國維,號雪堂。又以郭沫若研究最深,著述最多,著有《甲骨文研究與殷契餘論》、《卜辭通篡》、《殷墟粹編》、《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等。
實際上,在甲骨文大量出土之前,已出土了一些商朝的青銅器。商朝青銅器上的銘文當然和龜底板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是同時的,也是同樣的。雖然叫作鐘鼎文或金文,也可以叫作甲骨文(字型)。但到商晚期,以及周朝,字形變成了篆體字,就不能叫作甲骨文了。金文又叫鐘鼎彝篆。彝又叫彝器。是祭祀時供供品時用的。“郊廟既陳,俎豆斯列“。俎、豆、尊、盤、簋、壺、鼎等器皿,也可以在饗宴時,用作食器、酒器。陶質的鬲、斝、斛、缶、甕之類,是不能當彝器用的。在商周秦漢以及之後的朝代,青銅器依然是財富、權勢的標誌。平民百姓家中,不配有青銅器。只有“鐘鳴鼎食”之家才配有。
甲骨文流失海外頗多,流失到日本的數量最多。中國的研究機構或組織欲想得到更多的研究材料,還得花錢買。
漢字的古今流變,在字形上雖然有很大的差異,但仍然有其演變的內在合理性。從甲骨文演變到大篆,實際上是個繁化的過程。繁化之後,不再象形,喪失了圖形的偶然性,多樣性,機動性。獲得的是更方正,更均齊,更規矩,更有完整性和系統性。具象的象形文字的演變方向,必是抽象的符碼,更易於編排交流。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ology即完形心理學,可以解釋這種人類的行為。例如,有三橫並列,若其中一橫太短或太長,兒童會抹去太長的部分,或者增加太短的部分,使之一樣長短。如果在多個乒乓球中,放一個大些的球,兒童也會把大些的球拿出來,不與乒乓球相混。這就是格式塔心理學。這種情況在篆體字中很常見,如果有多條橫筆劃,橫筆劃的長短,以及間隔距離,是非常均勻的。所以,在後世的書法審美判斷上,勻畫是最為重要的審美原則。黑格爾在《美學》Esthetics中說:審美判斷決定美和美感。
-
5 # 一老沈一
別的古文字不去說,咱們只說甲骨文。
1,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是清末的國子監祭酒王懿榮。據說是1899年他去藥店買藥,發現“龍骨”這味藥上有刻符。他認為是某種文字,於是開始蒐集。
2,第一部甲骨著錄是《鐵雲藏龜》,1903年由“抱殘守缺齋”石印出版,作者是劉鶚,就是寫《老殘遊記》的那個。這部書實收甲骨1051片,考釋無誤的甲骨文34個,主要是干支、數字,另外有十來個解釋錯了。 3,第一部考釋甲骨文字的專著《契文舉例》,由孫詒讓寫於1904年。此書上下兩卷五萬多字,分為十章,考釋出甲骨文185字,其中包括乘、射、羌、兆、禽、毋、復、易等難度很大的字。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等對此書都評價不高。但實際上,這部書奠定了甲骨文考釋的初步基礎,形成了甲骨文分類的研究雛形。孫詒讓的考釋方法,是與金文進行比較。4,1911年,羅振玉出版《殷墟書契》;後於1915年寫成《殷墟書契考釋》;再於1927年出版後書的增訂本。《考釋》一書,共釋得形、聲、義皆可知者485字,僅知其形與義者56字。在文字考證的基礎上,考證出先王先妣45名,人名78個,地名193個。另外還通釋卜辭655條。到《增訂》,“帝王、人名都有增加;地名增至17類230個;考釋形、音、義可知的560字;用今楷寫出可通讀的卜辭1196條。《考釋》 和《增訂》這兩部著作,標著甲骨學由初創時期進入了全面的文字審釋時期,在百年甲文字考釋的發展程序中,有著承上啟下的劃時代意義。羅振玉使用的,是《說文》以來“小學”通行的訓詁形音義結合的方法。5,1920年,王襄出版《簠(fǔ)室殷契類纂》,這是甲骨學史上第一部字彙。共收人可識字873 個,另有1852字存疑,142字待考,共編收甲骨文字2867個。1929 年,《類纂》 增補重印,收人可識字957字,存疑待考1808字,補錄11字,共編收2776字。
6,從孫詒讓到王襄,是國內學者對甲骨文字的考釋,以及“識文字、斷句讀”階段的完成。
7,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把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階段推到了高峰——並非單純考釋文字,而是把甲骨文資料運用於重建商代歷史,探察殷周禮制;很好體現了他提出的“二重證據法”。
8,1928年,隨著對殷墟的田野考古,甲骨文研究進入了科學新階段,並湧現了一批如郭沫若、董作賓、胡厚宣等等的大家。 9,這些大學者們在具體破解甲骨文的單字時,會使用一套訓詁學的方法。如根據“六書”原則,確定一個字是屬於象形、指事、會意,還是形聲等等;會根據後來的漢字,像金文、大篆、小篆,看相互間的傳承關係;會使用“以形說義、因聲求義、據文證義”等方法。做這件事,沒有相當深厚的文字學包括訓詁學、歷史學的功底,以及契而不捨、求實尋真的治學態度是不可能承擔的。10,舉一個具體的例證。徐中舒先生,對甲骨文中的“需”字,進行了釋讀。他指出,甲骨文中關於需的卜辭約有三十餘條。這個字其實是“儒”字,比如有作為普通名詞的丘儒、師儒、儒人之儒;也有作為人名的子儒之儒。他從形音義等方面做了考證,並得出結論說,“儒在殷商時代就早已存在了。它和歷史上的儒家有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 他的論證詳盡且有說服力。有興趣者,可參見《徐中舒文存.論甲骨文中所見的儒》。
-
6 # 藍本動漫
這個問題在於專業人士處理的問題,估計是經常接觸過這些『字型』的原理,來實現少量的『破解』吧?
實在好難回答這個提問,在此不去理會他的方式方法了。
在此探討探討己丑的略微『估計』,不到之處還請指正為妙。
其次,慾望破解出來的真實心情,可以理解箇中滋味兒,不過,恐怕方向感出錯的紀律很大。
其三,在此略微提示一下,假如方向感錯了的話,只會徒勞無功而返,只有找準大致方向判斷推理,才有少少破解個別字的成功率。
其四,講講方向判斷推理的問題,據己初段判斷:1,甲骨文可能是一種『卜佬』文字體系的符號;2,它的表示式可能是『白紋言』字音意;3,內容範疇方面可能是周室人才的『刻骨銘記』;4,不一定要單一的占卜術語句組成的內涵。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提醒:不要把甲骨文看成唯一存在於殷朝的『符號文字』系統,既有能同時存在周室派系的『符號文字』系統。兩者文字系統之間的事,怎麼就不能同時存在於一個時間地點?
這是什麼弱智的邏輯思維判斷失誤呢?打個比方說說:現今大陸與港臺不是共存『簡體字和繁體字』,那麼,為何商周相隔不遙遠的同一時代,就不可能共存兩套各自為政之道的『文字體系』?
更何況,殷朝一倒臺不久,周朝早期的青銅『金文』,一瞬間就比前朝殷室先進而發明創造出來了?顯然不符合人類社會時代發展的邏輯推理吧?
明顯就是這麼簡單的原因:大周朝在殷代服務貢獻之時,就配備了一套自己登基之時,需要使用的文字體系庫存,不再使用前傳那種沒有什麼文化水平的→白紋言字音意之『卜佬』文字元號也。
希望從事破解甲骨文的真實性,這是一個定位非常重要的事情,至少可以少走彎路和掘頭路,省下許多的精力和時間。
圖片參考一下:(可惜太少字元號線索和甲骨文不完整性,都是非常破解出來的原因,個別字元的破解出來還是有可能的,只是怎樣證明自己破解對了→有無獲得國家獎勵的問題。)
-
7 # 張科7850
簡單地說,漢字從古文字到今文字是一脈相承的。其中有一個關鍵的“橋樑”,就是東漢許慎同志著的《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為後人留下了九千多個小篆體的漢字。掌握了小篆,就掌握了一把認識古文字的鑰匙。小篆以後,漢字出現了“隸變”,就是字型變成了隸書,隸書再變成楷書。小篆的前身文字,可以籠統地都稱為“大篆”。有一種大篆體的文字是鑄在青銅器上的,也稱為鐘鼎文或金文。當這些青銅器出土以後,由於我們掌握了小篆這把鑰匙,就比較容易地釋讀大篆了。
當我們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大篆或金文以後,對於近代又發現的甲骨文就有了很大的幫助,也可以說,金文又是釋讀甲骨文的鑰匙。
1899年,王懿榮先生能偶然在龍骨(一味中藥)中發現了甲骨文,就是因為他具有大篆(金文)的學養。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甲骨文與金文是同時代的漢字,金文是正體,甲骨文是俗體。這也好理解。鑄字的青銅器一般都是禮器,對文字的要求當然要正規。甲骨文則是占卜師把占卜情況記刻在龜甲或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供內部人自己用,比較減省或隨意,大概其能看懂就行。這也給我們後人辯識甲骨文帶來很大難度。
再有就是,根據一句相對完整的話、前後文的意思來釋讀甲骨文。可惜,幾千年過去了,甲骨能整片地完整地儲存下來很難,大量的都是一些碎片。
最後說一個個人觀點,就是漢字起源的問題。因為很多人誤以為,甲骨文是最早的漢字,其實不是,與它平行的還有金文。還有人相信《史記》的說法,漢字是由黃帝時期的史官倉頡創造的。這只是傳說,沒有依據。還有人說,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這也不對,漢字是具有一定權威的專家創造的,不要什麼標籤都往勞動人民頭上貼。關於漢字的起源,客觀地說,目前,只有推論,沒有定論。漢字的出現受契畫符號的啟發應該是不錯的,但是,符號不等於漢字。只有符號與語言掛上鉤,能記錄詞彙,有了讀音,發生了質變,才能稱為漢字。早於甲骨文的漢字有沒有?如果有是什麼樣?目前誰也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沒有證據之前不要妄下結論,沒意思!
漢字只能是有絕對權威的專家所造。勞動人民群起而造字,你這麼造,他那麼造,誰認可誰的?誰服誰?非亂套不可。互不認可的結果是,即便造出了文字也無法推廣與傳承。那麼,最早的造字專家會是誰呢?我們不妨推論一下,誰最需要漢字?創造漢字的動因從哪裡來?推論的結果是,古代的巫師、占卜師可能是最早的造字者。也有學者認為,吏(史官)也參與了造字。
由於古人的生活我們今人不可能認知得十分清楚,古人對事物的看法也與今人存在差異,所以,古人造的字,我們今天在理解上也比較費勁。同時,也造成了同一個古字,今天的不同人(主要是專家和愛好者)釋讀的結論也不一樣。
總而言之,像甲骨文這樣的古文字,我們是藉助手中的鑰匙,用聯絡法認讀的;有些易於釋讀的,可以下結論,還有大量難於釋讀的,還在繼續研究中。
-
8 # 千年蘭亭
到目前為止,被發現的甲骨文單字有五千多個,可識者一千五百多個,破譯比例並不是太高。
甲骨文的辯識,要了解漢文字的起源。漢字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
仰韶文化、馬家窖文化和龍山文化、賈湖文化等原始文化時期的陶器上所存留的刻劃象形符號,是早期文字的雛形。
一般認為,漢字大約形成於夏代,商代中後期出現甲骨文。
甲骨文源於象形符號,其基本構型遵循六書原則,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其中象形字佔60%,會意字佔20%。
六書是破譯甲骨文的關鍵,有興趣的朋友可看一看郭沫若的《卜辭通纂》。不管郭的人品如何,但他確為破譯甲骨文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然,對文字的貢獻,我們不能忘了另一個人,東漢的許慎。在隸書破壞了六書的原則後,他的《說文解字》讓後人能更好的瞭解古文字,其貢獻功不可沒。
-
9 # 吃飯VVV
這都是些個啥回答呀!實在看不下去,給你個正解。不存在"破譯",破譯古文字一般指已經死去的文字。漢字活的好好的談何破譯。你所謂的破譯正確的講法叫做釋讀。釋讀路徑:簡化字一一繁體字一一簡帛一一金銘+石鼓文,這樣一路捯飭上去自然就認識啦。如果有興趣學習研究你真的就像坐上了時光機穿越幾千年
-
10 # 小桔子成長樹
簡單的甲骨文靠外形判斷,比如說:魚、兔、田這些字。
但是甲骨文中靠外形就能夠判斷出來的文字並不多。因為甲骨文雖然說是象形文字,但是其中純粹的象形文字並不多,大部分是會義字。會義字就得靠猜,而且還得是有根據的猜。比如說:採。
有些字靠猜都猜不出來啦。比如下面這個字,誰能一眼認出來它就是現在的“襄”字?
要想破譯這些字,就需要依靠各種典籍,包括墓碑及古代器物上的文字,搜尋它的演化軌跡來猜測、判斷。這個需要深厚的國學造詣。首先要精通古文,另外要博學,要讀過很多的古文典籍,第三還要聰慧過人觸類旁通。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等人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在甲骨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之前王懿榮最先發現了甲骨文,並進行了一些研究。
還有一些字是破譯出來了。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字形變化太大,又沒有充足的典籍佐證,導致它一開始代表的是什麼意思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比如說“雍”字一開始是寫成這個樣子的,如下圖。代表什麼意思呢?有說是兩塊石頭,有說是兩個聚居區,都有各自的道理。
目前發現的甲骨文有四五千字,已經破譯的只有1000多字,還有3000多字尚未破解,裡面有很多字可能是古代的地名,或者是古代已經失傳的器具,破解難度可想而知。如果您是這方面的大神,可以試試呦,據說成功破解一個字可以獎勵10萬元錢的。
回覆列表
中國現在的文字是由古文字逐漸演變過來的。古文字專家可根據現在的文字一步步往上推進,至止解開甲骨文。毫無根據,瞎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