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推拿從業者

    諾貝爾獎,設計之初就是政治和統治階級的工具。

    美國出產諾貝爾獎最多,說白了就是搶佔人才市場,所有厲害的技術,人文,等等,要想獲獎,你不得找主辦方嗎??

    所有的祕密也就全部暴露給主辦方,即使得不到獎項,祕密被洩露了,主辦方得到的實惠最大。

  • 2 # 曉小生活

    諾貝爾,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一生曾獲得350項發明專利。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的偉大,成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永不凋謝的特殊人物的根本原因在於:

    諾貝爾獎得主的數量可以直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其實,美國並非從一開始就佔據了對諾貝爾獎的壟斷地位。在20世紀上半個世紀,德國諾貝爾獲獎者人數一馬當先。在當時混亂的世界局勢,很落後的交通狀況是跨越國界的合作研究非常少見,看見德國科研實力很強。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伴隨著冷戰和新一輪工業革命開啟,大量研究資金的注入,大量移民的永駐,最佳研究機構水平的不斷提高,美國開始成為諾貝爾獎的超級強國。相比之下,歐洲國家再出現了衰退,這顯然與兩次慘烈的世界大戰對歐洲造成的打擊也有關。

    相信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會產生許多像屠呦呦一樣的獲得貝爾獎的科學家

  • 3 # 皓月2209

    他們控制了的,相當於給自己發獎一樣。看兩彈一星專家隊伍,中國那麼多專家沒有諾獎,甚至隱姓埋名,不影響建設祖國。諾不諾獎無所謂,生命與祖國命運連繫在了一起那才真正活出了人生的精彩,祖國強大人民的口碑才是最好最重的獎賞!

  • 4 # 真誠的朋友214

    因為他們自由散漫,科學上互相提攜照顧,搞人情,而且還沒有什麼科學精神和學術規範,各種科學方面的雜誌給錢才能發表,為了解決經費難的問題。聽說,為了搞科研,美國的教授們不好好上課,弄虛作假,校長一手遮天,為了利益跟教師撕打在一起。聽說,他們上課為了統一思想有很多東西不能講。

  • 5 # 通過思考來獲得知識

    許多是講了人情,照顧了鄉黨。

    但這也是品牌效應的需要。不這樣做世界人們就不會認為美國的科技最先進,也就吸引不了那麼多全世界的優秀人才了。

    諾獎多一一科技影響大一一吸引更多全世界的優秀人才。良性迴圈。

  • 6 # 科學1點通

    一是歷史的原因,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基本沒有受到干擾,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著名科學家,如愛因斯坦,移居到美國,繼續從事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二是科研經費雄厚。美國每年從公共和私人渠道投入基礎研究的經費達數百億美元。國內的聯邦科研機構如國家衛生研究所、全國科學基金會等都十分重視基礎研究,許多非贏利機構如哈佛大學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國家科學院等同樣如此。三是美國鼓勵創新精神和向各種假設提出挑戰。良好的創新環境為科研成果的不斷產出提供土壤。四是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也為其國內科學家獲獎提供堅實後盾。

  • 7 # 草莓556

    1、首先,諾貝獎獲得依靠科學成就,獲獎的大部分都是基礎科學研究。美國發展基礎科學比中國早,而且教育資源發達。

    2、無論以前,還是現在,歐美對中國是不認同的,這對獲獎也有一定的限制。

  • 8 # 藥物其實不復雜

    科學研究和發現,需要錢,很多很多的錢。還需要人才,需要氛圍。美國有錢、有平臺、留得住人才。所以諾見得主多。中國現在慢慢的有錢了,硬體平臺也逐漸完善,流失的人才開始慢慢減少或者開始迴流。所以再給中國一點時間,將來的諾獎得主,中國也不會少的。

  • 9 # 聶文濤中醫技術推廣

    美國科學技術發達是客觀的。但諾貝爾基金會是私人基金會。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一般來說都是優秀的,但是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也不能用諾貝爾獎來否定任何科學成就。正如中國有大批偉大的科學家,但或諾貝爾獎的卻很少。相反,可的鬆的合成,可的鬆治療骨病,分別獲得了諾貝爾獎。

  • 10 # 澤聖

    我們的發展成就不是一個或幾個諾獎而能評估的,諾貝爾獎本來就是一個政治操弄與偏見的獎項,我們沒有必要天天炒作和拿它來當話題,我們要鄙視這個獎項和操作人員,我們有這麼多的功勳科學家及科技人員沒有拿獎是我們不想露學術家底和學術研究的前沿方向,他們的成就只有超越。加上政治歧視原因就更甚了。

  • 11 # 關山167

    美國科技發達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諾貝爾和平獎美國就有幾十人得獎,美國自從建國以來不打仗的時候很少,美國參於的戰爭有幾次是正義的,這不是莫大的諷刺!

  • 12 # 山不在高369

    這個獎就是給西方準備的,他們愛給誰給誰,我們中國不必上心不必認真,你認真你就輸了。我們有些人好像得了個外中國人的獎就無比光榮一樣,就好像光宗耀祖了。現在的中中國人一定要自信,他們的世界觀和中國的不一樣,像這種獎越來越政治化了,已經失去了它的初心,就像噢巴馬的了和平獎還不是照樣打伊拉克嗎,大家說這個獎還是公正合理的嗎?我們要它何用呢。

  • 13 # 使用者金尊李

    諾獎是西方科學技術之產物,中國才幾十年緊追,基礎底子很薄。獲獎大部分是西方人很正常,但東方大踏步趕上來了,他們巳聽到了腳步聲,開始夜不能寐,假以時日,一定會聽到更多的東方聲音。

  • 14 # 糊塗a

    因為諾貝爾獎是他們自己定的,可以說就是美國的獎,想給誰就是誰,符合他的要求的才可以認可,對美國有益的,符合美國利益就給獎,你做得再好,對美國無益,不可能給你獎。

  • 15 # 厚氏正骨

    別說諾貝爾獎美國多,就聯合國,美國把持著,想怎樣就怎樣,繞過聯合國發勁戰爭,想打誰就打誰,霸權國家非美國莫屬!

  • 16 # 的的老師

    難道是美中國人特別聰明?答案並非如此。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基本沒有受到干擾,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著名科學家,如愛因斯坦,移居到美國,繼續從事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這在一定意義上使美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戰後,美國迅速採取措施,加大自然科學研究力度,在科學研究方面投入的資金佔全世界科研經費的一半以上。加之國大,科學家可以自由流動,使美國在自然科學的很多領域很快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等都是在美國從事科學研究期間,分別獲得了1957年和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之所以能孕育眾多諾貝爾獎得主,該國科學家認為有兩個重要因素:

    一是科研經費雄厚。美國每年從公共和私人渠道投入基礎研究的經費達數百億美元。國內的聯邦科研機構如國家衛生研究所、全國科學基金會等都十分重視基礎研究,許多非贏利機構如哈佛大學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國家科學院等同樣如此。企業支援的研究機構如貝爾實驗室等在基礎研究方面也傾注數十億美元。

    二是教育界和學術界裡富有挑戰權威和競爭創新的氣氛。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主席科爾韋爾博士說,截至去年,他們共資助了78位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樣對優秀科學家不遺餘力地資助,使基金會成為科學的強大驅動器。

    美國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舍韋說,在許多國家裡,學術氣氛過於傳統,前輩的觀點必須被尊重,但美國科學家對老觀念不是特別恭維,敢於挑戰舊學說。如果從數學和科學測試成績來看,在全世界美國的小學或中學教育水平只能排29位左右,落後於所有北歐國家以及瑞士、法國和德國,而大學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其教育水平很高,提倡學生不死記硬背,要求獨立思考並更具主動性。

  • 17 # 隨心品格

    諾貝爾獎是瑞典和挪威的機構在若干類別中授予的年度國際獎項,以表彰學術、文化或科學上的進步。

    諾貝爾獎的創立者Alfred Nobel是一個富可敵國的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和軍火製造商。在他死後,Nobel捐出了他一生財富的94%,即3,100萬瑞典克朗(約合1.86億美元),建立五個諾貝爾獎。

    迄今為止距離第一次頒佈諾貝獎已經有上百年的時間,有些朋友不禁好奇,諾貝爾獎的獎金都近百萬左右,更何況每個獎項都不止一個獲得者,照這樣的情況,1.86億美元的遺產用不了50年就會被花光,那諾貝爾獎到底是怎麼持續頒佈上百年的呢?

    諾貝爾的遺產一直由基金會在打理,在這期間,他們將一半以上的資金用於投資美國和歐洲股票,還包括房地產等等,再加上社會各處的捐贈。所以,諾貝爾獎的基金不僅不會花光,如果基金會好好打理,還會越頒越多。

    言歸正傳,2019年度諾貝爾獎的頒佈時間為10月7日到10月14日,昨天最後一個獎項花落誰家已見分曉,現在我們來梳理一下。

    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者

    William G.Kealin Jr(畢業於杜克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Sir Peter J. Ratcliffe(畢業於劍橋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Gregg L.Semenza(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主任)

    獲獎成果人體細胞的變化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

    重要性諾貝爾獎獲得者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之一的機制。他們為我們瞭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抗擊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物理學獎

    獲獎者

    James Peebles (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

    Michel Mayor (畢業於日內瓦大學,獲天文學博士)

    Didier Queloz(畢業於日內瓦大學,獲天體物理學博士)

    獲獎成果James Peebles宇宙物理學的理論發現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發現太陽系外行星,繞太陽系恆星的執行

    重要性James Peebles:新的宇宙物理學理論是我們從宇宙大爆炸到今天對宇宙歷史的現代理解的基礎。James Peebles的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大爆炸後宇宙的演化。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他們的發現促使研究人員開發了有關行星誕生的物理過程的新理論。

    化學獎

    獲獎者

    John B.Goodenough (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M.Stanley Whittingham (曾於斯坦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Akira Yoshino (畢業於大阪大學,獲工程學博士學位)

    獲獎成果鋰離子電池的開發

    重要性輕巧,可充電且功能強大的鋰離子電池已用於從手機到膝上型電腦和電動車等產品。它還可以儲存來自太陽能和風能的大量能量,從而使無化石燃料社會成為可能。

    文學獎

    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爆出醜聞,導致去年的獎項推遲到今年頒發,因此瑞典文學院今年評選出兩名獲獎者。

    獲獎者(2018)

    Olga Tokarczuk(畢業於華沙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

    (2019)Peter Handke(畢業於格拉茨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

    獲獎成果Olga Tokarczuk“其敘事想象力以百科全書式的熱情代表著跨越邊界的一種生活形式。”Peter Handke“對於具有語言學才能的有影響力的作品,它探索了人類經驗的外圍和特殊性。”

    和平獎

    獲獎者

    Abiy Ahmed Ali (畢業於亞的斯亞貝巴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獲獎成果表彰他為實現和平與國際合作做出的努力,特別是他為解決與鄰國厄利垂亞的邊界衝突所採取的果斷舉措。

    重要性Abiy Ahmed制定了和平協議的原則,以結束與厄利垂亞兩國之間長期以來的“不和平,不戰爭”僵局。取得突破的重要前提是Abiy Ahmed無條件願意接受2002年國際邊界委員會的仲裁裁決。

    經濟學獎

    獲獎者

    Abhijit Banerjee(畢業於哈佛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Esther Duflo(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Michael Kremer(畢業於哈佛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獲獎成果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諾貝爾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獎項之一了,它的頒佈確實吸引了一大片目光,但從相關資料來看,諾貝爾的得獎人數比例嚴重偏斜,並且幾乎全部集中於美國。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無論政策變動,匯率激增等等因素,都無法撼動美國的世界第一留學國家位置。小編曾今做過調查為什麼那麼多學生都想要去美國讀書,小編得出這幾點:

    美國眾多頂尖大學

    首先是美國有眾多頂級大學可供選擇。美國擁有相當數量的私立與公立(州立)大學,很多都是世界一流的。

    學生探索自己的專業興趣所在

    美國教育第二個吸引世人眼球的地方是:學生在確定專業之前,有將近兩年的時間來探索自己未來的學習方向和術業專攻,美國教育允許甚至鼓勵學生在決定專業之前去發掘自己的興趣所在。

    專業選擇靈活

    更重要的是,當學生在最終要確定專業的時候,美國大學可以給學生提供的選擇很靈活,而這對於許多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組合多門課程。對於興趣多樣的學生以及那些不希望用全部時間單單研究一個領域的學生,這種靈活性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美國大學在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課外活動和非學術性支援服務方面也遠勝於大多數其他國家的大學。美國大學會積極地為學生提供各種支援以幫助他們成長,如幫助學生擺脫情緒問題,更好地獨立,或者是幫助學生處理壓力過大的問題。同時也在住宿需求和學習之外的生活方面,大力幫助學生。

    我想美國大學給學生提供的巨大支援必然會給來自“溫室”的學生帶來很大的便利。我相信中國乃至許多亞洲國家的學生都是屬於這一型別,因此會比較欣賞美國大學為學生的完全獨立提供的“軟著陸”

    強大的學術支援

    同樣,在學術支援方面,美國大學也強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大學。學生有數名聯絡人來督導他們的學業進展情況。如,在斯坦福大學,所有入學新生都將配有一名與學生將要選擇的專業有關的老師作為指導諮詢老師,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最終感興趣的學習領域,或者哪些實習工作和課外的興趣愛好會對其之後的職業發展有長遠的幫助。

    線上教學輔導和求職中心

    在美國大學,還有另外兩種資源能夠在學習中給學生帶來巨大幫助。

    第一種是網上“peer tutors” (一般是線上教學輔導),如果學生對學習上的某些方面或一些入門課程的學習存在困難,那麼他們可以通過“peer tutors”提供的額外線上課程進行學習。

    第二種資源是求職中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暑期時間參加實習或社會公益活動,獲得工作經驗等。在學生畢業求職時,求職中心同樣會給他們找工作帶來很大幫助。

  • 18 # 石先生與石頭

    獲獎是探索的結果,最起碼這個“東西”拎起來是挺有分量的。一個公認的,都想獲得的獎項,必須有公平公正的基礎,它可能沒有發現到最有分量的“東西”,但挑出來的一般不會太差。

    有人認為文學獎扯淡,不少人懷疑它,其實不必,是看的不夠清楚。如果這個世界上社會主義國家佔大多數,涉及政治內容的好文學作品,影響力就會廣泛,同樣有獲獎可能,甚至是大概率。和平獎嗎,這個有待商榷。

    一個國家獲得諾獎多,個人認為,有這些個相關條件:人口相對多,高質量人群佔優勢;開放的環境,當然是有條件的,放高不就低,要麼放有錢人進來,要麼放人才進來;教育公平發達,人們有追求教育(而不是享受到,偽文憑再多再高沒用的)的權利;有激勵強烈興趣和進取慾望的公平機制和風氣;利於發明、發現、創作的各種環境;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條件優越,有託底保障,基本生活無憂,犯罪獲取名利代價太大,想有成就必須學習;等等,甚至跟人種也有關。美國歐裔、亞裔都有獲獎,非裔就不行。諾獎獲得者的智商是相對比較高的,而非裔普遍偏低,諾獎又是站在智商頂端的獎項,隨著時代發展,起步就更高了,非裔越來越夠不著了。當然,作為“附贈”的和平獎,偶爾是會給黑人的。

    有那麼些個條件,且都具備,撇開一部分不大作為的人群,也是夠做到第一的。除非這一大幫子從現在開始天天操蛋,把美國社會攪渾攪亂,以後獲獎率就會低了。這不是幸災樂禍,也不是歧視,是就事論事哦。

  • 19 # 金犁解讀

    美國諾獎全球第一,是實至名歸的,不可撼動的,結至2018年,共344個佔諾獎50%。

    首先,美國科學強國作的到位,效果不凡。

    其次,人才至上,教育優先。

    1:二戰後蘇聯佔領軍,日夜不停的從德國,忙著用火車往回運戰利品鋼鐵,而美國用飛機請去了1500名科學家(包括核專家)。日本也把在中國研製細菌戰的標本資料交給了美國。

    2: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相繼發生在美國,如果沒有強大的科技支撐是做不到的。

    3:以開放移民制度,良好的基礎教育,優厚的生活待遇,一流的實驗環境,學術氛圍,大量的科技投入,吸引了全世界的科技精英,為美國作貢獻,其中,華人就有: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又奇,高行健,錢永健,高錕,賽珍珠(文學獎,早於楊振寧,是個美中國人,4個月來中國,在中國生話了40年)。

    4:美國諾獎中,可爭議的點不少,如文學11位,屬於價值觀的問題,可以歸零,和平獎21位,是世界觀的問題,可以歸零,經濟54位,物理89位,化學69位,生理醫學100位,其中因為美國控制了諾獎,也有其他國家參與共獲。

    但是無論怎麼求疵,諾獎第一的地位無法撼動。

    的確近百年來美國對世界的科學貢獻有目共睹,原子彈,電燈,汽車生產線,網路,GPS,醫藥,豋月,太空站,軍工,都絕對硬核,所以實至名歸。

  • 20 # 標峰理論評

    經過統計發現,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國的哈佛大學,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一共培養了151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居全球首位。哈佛大學創立於1636年,是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至今,哈佛大學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頂尖學術地位、聲譽、財富和影響力的高等教育機構,並獲譽為是美國政府的思想庫。

    排在第二位的是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一共有101人獲得諾貝爾獎。哥倫比亞大學創立於1754年,是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學,常春藤盟校之一,也是美國第五古老的大學,該校培養了多位世界著名人士。

    為什麼多數諾貝爾科學獎被美中國人奪冠,

    難道是美中國人特別聰明?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基本沒有受到干擾,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著名科學家,如愛因斯坦,移居到美國,繼續從事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這在一定意義上使美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戰後,美國迅速採取措施,加大自然科學研究力度,在科學研究方面投入的資金佔全世界科研經費的一半以上。

    加之國大,科學家可以自由流動,使美國在自然科學的很多領域很快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等都是在美國從事科學研究期間,分別獲得了1957年和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之所以能孕育眾多諾貝爾獎得主,該國科學家認為有兩個重要因素:

    一是科研經費雄厚。美國每年從公共和私人渠道投入基礎研究的經費達數百億美元。國內的聯邦科研機構如國家衛生研究所、全國科學基金會等都十分重視基礎研究,許多非贏利機構如哈佛大學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國家科學院等同樣如此。企業支援的研究機構如貝爾實驗室等在基礎研究方面也傾注數十億美元。

    二是教育界和學術界裡富有挑戰權威和競爭創新的氣氛。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主席科爾韋爾博士說,截至2013年,他們共資助了78位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樣對優秀科學家不遺餘力地資助,使基金會成為科學的強大驅動器。

    美國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舍韋說,在許多國家裡,學術氣氛過於傳統,前輩的觀點必須被尊重,但美國科學家對老觀念不是特別恭維,敢於挑戰舊學說。如果從數學和科學測試成績來看,在全世界美國的小學或中學教育水平只能排29位左右,落後於所有北歐國家以及瑞士、法國和德國,而大學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其教育水平很高,提倡學生不死記硬背,要求獨立思考並更具主動性。

    早在1984年瑞典的林德斯滕教授就說,一個國家要想出諾貝爾獎獲得者,投入大量的金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

    諾貝爾獎不是能計劃出來的

    從事科技管理工作40多年,親歷了中國科技事業曲折發展歷史的原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副局長明廷華接受《中國教育報》採訪時,坦言自己“有些遺憾”。

    但他認為應該理性看待這些遺憾。“一個國家或地區獲得諾貝爾獎,從根本上來說,是以雄厚的經濟、科研實力為基礎的,而且是科學研究長期積累的結果。雖然一個國家或地區獲得諾貝爾獎不一定表明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科研實力就強,但經濟、科研實力強,科研功底雄厚,自然就會獲獎或獲得較多的獎。”

    “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由歐美國家包括亞洲的日本基本壟斷諾貝爾科學獎的局面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2015年屠呦呦獲獎終於了卻了中國人一樁心事。但明廷華提醒說,不應把諾貝爾獎或在多長時期內獲得多少個諾貝爾獎作為科技發展計劃的目標,諾貝爾獎不是能計劃出來的。

    “不必把諾貝爾獎看得太重,但也不應漠不關心。”明廷華認為,正確的態度應當是: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在改革機制體制、增加投入尤其是改善基礎研究的環境和創新文化上多下功夫,下苦功夫,擯棄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和浮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鮮肉和臘肉,肥肉咬不動,瘦肉口感差,是母豬肉嗎?